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平台化运作之工商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1208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工商管理论文,本文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市场化运作思维,提出网络平台化运作模式,帮助打破联盟成员间合作壁垒,实现联盟的有效运作,提升整体的创新效益。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描述
科技部六部委自 2008 年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后,于 2009 年,先后发展了 3 批国家产业创新战略试点联盟和重点培育联盟。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区省市也纷纷投入到相关工作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已经走向实践,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但是目前,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中,各成员组织松散、合作动力不足、技术信息流通共享差、创新效率低、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普遍存在。2013 年国务院强调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方针,意味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朝着企业主体化、发展市场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当下中国经济、技术在国际竞争中还处于创新为主的赶超阶段,如何利用新型的互联网技术和市场化运作思维,通过建设信息、技术、资源、人才高度共享,成本、风险合理共担,成果、收益均衡分配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发挥联盟内各组成主体各自的优势,使得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良性互动中高效、低成本运行,这是当前阶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发展瓶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有网络平台,但其并没有实际解决存在于其运行中的各成员组织松散、合作动力不足等问题。本课题通过对现有联盟网络平台运作与服务机制及其运营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找出不同运作与服务机制对联盟运营的影响。并以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对其现有的运行与服务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改进,建立其组织成员之间基于利益、激励、能力、信息的网络构架关系;设计激发平台网络效应的运行机制;定制基于企业切身需要的服务机制,使其能以网络平台商业模式运营。
.......................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的国内外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可能的研究方向。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确保本文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且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可以进行研究。该方法即能够体现本文论题的合理性,又可以与其他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该方法在研究过程中被多次使用。如,综合之前对传统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作与服务机制的研究,与网络平台化后其运作与服务机制进行对比,整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平台化前后联盟成员间合作关系建立原则的变化情况,研究网络平台化对联盟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以及对其整体创新绩效的影响。
(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法。本文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体创新绩效测度指标体系和研究其网络平台化运作与服务机制对整体创新绩效影响时,均采用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本文将以往对联盟整体创新绩效指标研究中部分可替换的定性指标用相关定量指标代替,剔除部分无法进行客观判断和衡量的定性指标。这使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体创新绩效可以以完全定量的方式进行测度,为研究其从传统方式向网络平台化转变过程中,运作与服务机制的变化对整体创新绩效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3)网络分析方法。本文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搭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成员间的社会网络模型;研究其传统运作机制下成员合作伙伴选取原则,以及实施网络平台化运作机制对选取原则产生的影响;分析整理成员间合作关系建立的理论逻辑,并使用编程语言加以实现,使用程序输出的成员间合作关系建立社会网络模型,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

2 相关理论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1.1 战略联盟概念
关于战略联盟的概念,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其含义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从战略管理角度 Michael E.Porter 认为战略联盟是通过签订协议、协商交流等非强制性方式建立的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为了更好的把握行业市场。Yves Doz andGary Hamel 则认为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建立的跨区域的合作关系。类似的,Contractor and Lorange 认为战略合作关系,大多是涉及跨国业务的且各自规模实力相差不大的公司的合作,涉及到联合研发、生产、贸易等商业性活动,各方的付出不是互补的而是类似的。而 Teece[1]则认为战略联盟需要合作的双方或多方有共同的目标,能够彼此信任,舍弃利己思想,以期谋求合作整体收益的最大化。Toby E. Stuart 从企业资源整合的角度将强调形成战略联盟的各成员间一定存在资源的互补,成员之间通过协调资源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获益的目标。Williamson则从成本的角度出发,认为战略联盟可以帮助成员规避一些交易对象和交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减少风险,降低成本。Sierra 和 Ranjay Gulati[2]则分别从合作竞争与社会网络视角,将战略联盟定义为与强劲的竞争对手公司组成的合作伙伴关系和企业间为了追求相似目标而通过契约等方式组成的具有排他性质的合作关系。
............................

2.2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2.2.1 社会网络分析相关概念及其发展
目前网络与网的概念已经非常广泛,其原本是指网状物,后来衍生出各个部分像网一样交织在一起的系统,随后又拓展为由技术器件或设施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近年来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出现了与之相关的一些列新术语,如网民、网络语言、网上银行、网络警察等。同时网络概念被用来描述一些特定的事物,如销售网等。
社会网络简单的说就是由一系列结点相互关联而形成的网络结构 。S.Wasserman 和 K.Faust 认为社会网络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点及他们之间的关联关系构成的[9]。社会网络又被分为以单个结点为重点研究对象的个体网络和以网络中各个结点构成的一个整体的结构,特征等为重点研究对象的整体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虽然是近些年才得以被广泛应用,但是该思想的发展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埃米尔·涂尔干特别重视对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分析,他强调分工对于维护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10]。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一种社会的结构,是通过群体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并使用“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说明。提出可以根据人们的社会角色把个体和阶级的差异置于社会结构之下来分析。[11]格奥尔格·齐美尔用网络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网络可以限制人的行动。早期社会网络分析主要分为以使用图论方法为主的社会计量学学派,以研究团体行为和团体内关系为主的哈佛学派,和以研究部落与乡村社会为主的人类学派三类[12],并在新哈佛学派诞生后逐步成熟。
.......................

第三章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平台构建及社会网络模型分析.............. 10
3.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体构成及角色定位 ..................... 10
3.1.1 基于创新链的技术创新联盟主体构成...................... 10
3.1.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组成主体在联盟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分析............. 10
第四章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平台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37
4.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绩效相关概念 ....................... 37
4.1.1 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 37
4.1.2 联盟创新绩效评价和企业创新绩效评价.................... 37
第五章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平台化问题与建议.................... 47
5.1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 ............. 47
5.2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7

5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平台化问题与建议

5.1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建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了 29 家从事新能源汽车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服务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自愿组成,其中包括 21 家企业,3 所高校,2 所科研机构和 3 个金融服务机构。联盟以“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为宗旨,以突破产业共性问题和关键性技术瓶颈,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成为产学研结合的紧密纽带和有效载体以及组建创新技术和资源的集成与共享通道为目标。主要从事行业关键、共性和重大前沿技术的研发工作,产品结构和质量的优化工作,能耗、成本和进口依赖的降低等工作,促进联盟自主创新能力。
联盟由理事会、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及各成员组成。联盟理事会设理事长单位 1 名。由理事会成员单位选举产生,每 3 年一换,可以连任,最多连任 1 届。理事会享有维持联盟稳定运行、制定和修改联盟协议等职责。联盟理事会会议须有 2/3 以上成员单位到会方为有效,通过理事会对联盟一些重大决定等进行确定。专家委员会由联盟各成员单位推荐 1-2 名人选,并由理事会评选、聘任。帮助针对联盟的技术发展方向、规划与重点项目等提出建议、咨询意见。秘书处由各联盟成员单位主管技术研发工作的 1 名负责人组成,负责联盟日常事务和项目的协调、管理工作。联盟成员享有表决、监督和资源使用的权力,信息共享、技术保密、积极推动联盟发展的义务。
.........................

6 结束语

6.1 结论


文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整理,并结合实际调研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绩效的测度指标体系。帮助实现对其创新绩效更加准确有效的的测度。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