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工商管理论文,本文基于前人理论分析的基础,提出使用灰色关联度结合产业增速情况综合评价地市级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与发展超前情况,针对现有灰色关联分析工具进行了改进,解决了斜率关联度结果稳定性的问题,填补了地市级区域产业层面服务化分析工具的欠缺。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当前全球各地产业结构与经济重心正在发生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移的过程,工业经济内部的各行业内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随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互动的日益频繁,行业与企业间的边界正在变得更加模糊,在制造业的内部也在发生着一场可能对未来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的变革。这种变革的具体表现是制造业在前所未有地整体从价值链中游向价值链上游或下游延伸,其供应、生产、营销等各环节的中间服务的投入数量和最终产品中服务的比重逐步提升。在全球化知识经济背景下,从投入到产出的各方各面,服务逐渐成为企业生存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构成与产生新价值的源泉之一。汽车行业便是服务化获得成功的例证之一,在汽车行业中率先推广的多渠道营销模式、产品衍生服务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商业战略都说明制造与研发并不是制造业企业价值链的唯一核心环节,持久的客户服务与产品价值的延伸将有希望成为制造业在未来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路径。2015 年 3 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 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是中国制造业乃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 2025》指出制造业服务化是一种制造业发展逻辑,贯穿于制造业的其他任务,制造业服务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同时还指出,要“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制造业服务化”相关现象的产生与扩散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注意,并引发了相应的研究热潮,在国外学者相继提出“制造业服务化”、“基于产品的服务”、“混合价值系统”等基本概念后,国内学者也纷纷投入到制造业服务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当中。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现象的研究成为 20 世纪末以来一个热门的管理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课题。由于制造业服务化现象在总体上还属于一种较新的经济学现象,且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地区差异、多起源、多模式、进程反复等特点,对该现象的系统理论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同时也存在着理论研究较多而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的问题,在相关论题当中仍然有着较大的研究空间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目标
在全面论述国内外学者有关“制造业服务化”论题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制造业服务化相关基础理论与灰色关联理论提出地市级区域制造业服务化产业基础的评价方法,在现有灰色综合评价法的框架下对指标体系与加权方式进行优化,构建企业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与产业层面分析方法结合共同用于区域服务化水平的综合评判与分析过程。运用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综合评估方法对沪宁合地区重要城市进行实例分析,说明该方法在实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完善地区制造业服务化评估的相关方法体系,为我国城市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评价实证研究提供思路启发与理论参考。
1.2.2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主要从以下 3 个方面展开:
(1)绪论:本部分提出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等。
(2)制造业服务化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本部分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制造业服务化”历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确定本文研究的立足点与主要视角,针对制造业服务化现象不同层面的相关理论解释,对现有实证研究方式方法进行优选与修正,说明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评价方法体系的思路与主要构造依据。
(3)制造业服务化综合评价体系:本部分分为两节。其中第一节主要建立制造业服务化产业层面观察的评价体系,具体方式为首先针对现有灰色关联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提出结合产业发展关联度与产业发展相对增速两个视角对城市制造业服务化的产业发展基础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第二节主要在现有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与加权方法进行补充与创新,提出将服务化组织纳入企业服务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当中,以及使用斜率关联度考察指标序列间内在关联程度并进行权值分配。
...........................
第二章 制造业服务化相关文献综述
2.1 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与外延
进行制造业服务化综合评价的基础在于对制造业服务化现象及其范围的明确界定,主要涉及的问题有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制造业服务化研究的主要切入视角,而其中观察视角问题又与制造业服务化内涵的相关研究息息相关,因此本节主要从制造业服务化内涵及外延两方面展开。
2.1.1 制造业服务化内涵
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最早并且影响力较大的观点来自于 Vandermerwe &Rada(1988)的“服务化”(Servitization)提法,其主要观点为“服务化是制造商站在客户角度,以打包的形式为核心(实体)产品主动添加服务,并试图以此获得直接或间接利润的现象”[2],此后 Lewis(2009)与 Barnett(2013)等人仍依循这一视角对此进行补充,认为“任何试图改变(传统)产品被投入市场的方式和策略都应认定为(制造业的)服务化努力”[3],“企业试图从与产品有关的服务中获利,同时这种改变更取决于战略因素而不是固有要素的简单叠加”[4],前者关注企业在下游环节的行为变化而后者着重从关键因素上说明服务化的发生显著受到管理层内在驱动力和服务效率等结构性要素的影响。尽管后继者均 Vandermerwe& Rada 的观点有所补充并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但这一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制造业服务化的核心是制造部门的服务化尝试”。
Allen(1999)认为基于产品服务的出现是导致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行为边界变得模糊的原因[5],这类型的服务倾向于要求服务的提供方是制造部门而非传统服务部门,因此服务化的标志应该是“基于产品的(不同结合程度的)服务活动”(Servicizing)。
........................
2.2 产业层面服务化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
2.2.1 制造业服务化与产业演进相关理论
制造业服务化的最终结果在微观层面反映为制造企业的服务化选择与具体实施路径,在宏观层面反映为制造业内部产生的分化与变革。然而欲将制造业服务化现象作为一个整体和历史现象进行研究,还必将涉及 20 世纪以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与迅速发展,以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系演化的系列过程。
众多中外学者的研究都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高速(超前)发展、一定水平的产业互动、制造业服务投入的增加是制造业服务化现象发生和深化的必经阶段。
陈宪(2004)通过整理 2000 年中外投入产出数据,初步得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关系将会向互动与融合方向发展的结论,并且对产业融合效果进行了实例分析,即电子制造服务业(EMS)通过提供占据价值链多环节的增值服务取得了重大的成功[18]。陈宪等通过现实的成功模式说明产业交叉与重组在局部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优越性。王玉玲(2017)通过整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系的相关理论,认为在二者主导地位的变化具有可逆性,其最终将表现为双极模式,由于彼此的不可替代性与天生的依赖关系,将向着产业互动与部分融合的方向过渡发展[19],说明制造业服务化现象要求一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
第三章基于灰色斜率关联的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评价方法 ................... 14
3.1 制造业服务化产业关联与增速评价 .............................. 14
3.1.1 产业层面分析的基本框架 .............. 14
3.1.2 改进斜率关联度基本模型 ................. 15
第四章 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评价实例分析 ................ 37
4.1 沪宁合地区主要中心城市制造业服务化产业层面评价分析 .......... 37
4.1.1 沪宁合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灰色关联度分析 ...... 37
4.1.2 沪宁合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增速分析 ............ 42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6
第四章 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评价实例分析
4.1 沪宁合地区主要中心城市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产业层面评价分析
4.1.1 沪宁合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灰色关联度分析
沪宁合地区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的沪宁合杭甬战略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四大核心都市圈上海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凭借独有的地理交通优势与产业积累,在全国范围内相对较早和较好地完成了工业化过程以及关联产业的区域性集聚,先后面临着是否及如何由工业化阶段逐步转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战略调整与产业转型问题。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作为解决供需不匹配问题、引导工业企业实现供给侧改革要求的可选路径之一,研究区域内服务化相关产业基础、有利条件、阻碍因素以及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实际发展状况,有助于地区政府根据评估的结果针对性制定制造业服务化差异竞争产业发展战略。
为研究沪宁合地区中心城市制造业与各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程度,本文使用2008~2015 年上海市、苏州市、南京市、合肥市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末就业人数及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等 3 指标统计数据评价目标行业在行业结构、行业规模、行业绩效等 3 方面的异同,使用改进斜率关联度对 4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发展程度进行分析、研究。文中数据来自《上海统计年鉴》、《苏州统计年鉴》、《南京统计年鉴》、《合肥统计年鉴》中记载的各项统计数据。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本章主要通过对第三章与第四章中结果的梳理,完成对区域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综合评价方法效果以及实证研究的发现进行综合评述。
第三章模型构建工作,经验证主要解决了下述问题:
参考文献(略)
基于灰色斜率关联的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评价之工商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工商管理论文,制造业服务化,斜率关联度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工商管理文章
- “最多跑一次”改革对企业投资意愿影响之工
- 新疆HS县农信社信贷风险工商管理改进研究
- 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之工商
- P财产保险公司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冲突工商管
- 东阿阿胶产品在河南市场OTC渠道模式改进及
- 中国内地艺人经纪特性及运营策略工商管理研
- 江州农商银行小微信贷业务风险之工商管理优
- 国网平顶山供电公司品牌策略工商管理研究
- 宁夏中卫农商行信贷工商风险管理体系改进研
- 上海易家中心客户关系工商管理方案优化研究
- 中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之工商管理研究
- 我国寿险公司投资养老社区工商管理研究
- 国有建筑企业女性员工职业发展工商管理影响
- 海南三亚H酒店税收筹划之工商管理研究
- 我国商业银行声誉工商风险管理研究--以A商
- HC公司生产工商管理流程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