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1.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影响银行系统稳健性的关键
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银行是否能够有效运营是现代金融制度得以建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发达国家的银行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数次金融危机,面对不同的危机类型,不断改进其银行管理的内涵。
2008 年的经济危机始于美国,随后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产生了波及。本次金融危机中,由于受到流动性枯竭影响而导致银行挤兑的事件频出,引起了全球经济下滑,并对各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流动性风险是银行系统崩溃的重要影响因素。金融危机起因是单个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集中爆发,随后流动性风险在银行间传递,并蔓延至金融市场,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微观层次,即银行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各项经营活动所导致的结果风险。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宏观层次,通常包括微观流动性风险的传递和感染,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形成及控制以及国家层面的控制及监管等等因素。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银行流动性风险具有不同的成因及特点。因此将银行流动性风险区分开来进行分析,是厘清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前提。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各项活动导致的结果风险,其终极结果是银行破产。
1.1.1.2 中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识别及后果控制意识缺乏
危机发生后,各国央行加大了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力度,以应对金融危机所导致的银行流动性骤降。在此之后,巴塞尔委员会针对此次危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纳入了商业银行监管体系,并提出了流动性风险控制的具体方法,为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供指导。为了应对未来现金流出带来的市场压力,巴塞尔协议三中要求银行需要持有高质量的流动性资产。为了应对流动性风险,银行应持有流动性资产缓冲以应对流动性不足的发生。流动性缓冲所需要的额度,需要根据银行增加的短期需要而进行计算。中国银行 2007 年起实施开放政策,被纳入到全球化银行格局当中,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挑战。和发展多年的发达国家银行业相比,中国银行处于不成熟阶段,业务种类偏少,金融创新度不高,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方法和观点较为落后。为了与世界接轨,中国银行业越发重视世界格局变化。2008 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中国推出了一系列措施防止流动性缺失,以应对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银行流动性紧缩的局面。然而 2013 年,中国银行业却仍然出现了流动性不足的“钱慌”事件。这为中国商业银行业传统的管理观念敲响了警钟,流动性风险的爆发是短期的,集中的,因此,如何有效地识别,监控,规避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平稳运营的关键。相对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商业银行风险类型而言,中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程度仍然有待提升。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目的旨在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厘清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理 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理论模型的假设正在逐步放宽,从最初的顺序取款,到取款随机分布;从银行利润最大化目标出发,到引入委托代理问题;从侧重存款业务,到侧重贷款业务,再到存贷协同分析。现有银行流动性模型,并没有对委托代理问题下的贷款决策,尤其是表外项目得出具体推论。为了使模型更契合实际,本文借鉴前人模型理念并对模型的假设及约束条件进行了较大修正和改进,加入信用贷款等经济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委托代理问题,使改进的模型更具现实参考意义。
(2)确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经济后果 由于商业银行同时提供存款和贷款两方面的流动性,理论和实证角度都证明了存贷款之间的协同效应是存在的。现有经典结论认为存贷款存在协同效应是银行高效经营的体现。然而这些研究结论都是在管理层决策遵循银行利润最大化假设基础上得到的。2008 年金融危机中,信息不对称及委托代理问题导致了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集中爆发,因此,从委托代理视角,分析存贷款协同效应是否存在及其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该部分研究目前仍属空白。为填补此项空白,本文构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理论模型,分析存在委托代理问题时存贷款决策,存贷款协同效应,流动性等的变化及结果。
(3)确定更为精确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实证模型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需要使用实际数据检验理论结论,以确保理论结论的正确性及稳健性。为了达到此目标,需要进行更为精确的实证研究设计。由于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短缺所致,因此在计算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时,必须首先确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只有得到精准的商业银行流动性模型,才能判断其中隐含的流动性风险。因此,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相关研究变量的指标选取需要进行多样本,多窗口期的层层筛选从而确定。
............................
第 2 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基础理论
2.1 商业银行流动性及其风险的内涵
2.1.1 商业银行流动性内涵
流动性的概念涵义广泛,具有多个不同的角度,学术界对于流动性的定义存在着争议。概况而言,流动性主要有三种层面的含义:资产的流动性、机构的流动性和市场的流动性。如前所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本文研究的银行流动性为银行日常经营活动形成的银行微观层面的流动性。当流动性不能满足银行经营需要时,银行将面临流动性短缺所导致的流动性风险。为了保证银行稳健经营,必须理清流动性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可能对银行的经济影响,从而进行风险控制。而银行流动性风险是银行流动性缺失所引起的,因此,需要详细分解银行业务所引起的流动性变化,从而判断该变化是否会加大流动性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将商业银行流动性定义为:商业银行在合理资金成本下,即可及时为增量资产而获取增量资金负债,或及时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银行应确定谨慎恰当的流动性(包括数量,质量或数量及质量上的需求)。银行应考虑自身风险集合、市场及宏观风险制定战略,以谨慎管理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藏匿于流动性当中,而流动性是由银行获取增量资金负债以满足增量资产,或者偿还负债的能力,即流动性是由银行经营业务所决定的。因此,为了避免流动性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需要进行流动性风险控制,而流动性风险控制的先决条件是避免流动性短缺。
银行的本质是提供基于流动性而产生的存款需求和贷款需求。较高的流动性资产能够降低流动性风险。然而,较高流动性会降低了银行运营效率。如何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保证银行经营的较高营利性是银行经营需要权衡的重点。本文将对单个银行内部流动性进行分析,将微观层面的银行流动性风险作为研究对象。
.............................
2.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分析
2.2.1 基于流动性转换理论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根源
银行的流动性转换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由于提供资产转换服务而存在。银行因为提供流动性而生,提供满足存款和贷款的流动性需求的业务是经营的根本。银行为存款客户提供存款服务,同时,为贷款客户提供项目贷款,这本身是一种流动性的转换。将具有流动性意义的存款转为非流动性的负债,通过这一流程,银行为客户提供了流动性的转换。而由于流动性流入和流出业务的期限及概率不匹配,从根本上导致银行自身的流动性风险,最严重的情况就是银行挤兑的发生,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存在于银行的经营当中,无法单独剥离,因此银行的经营本质就是流动性风险的根源。
从银行诞生之日起,其将闲置资产转换为投资的流动性服务既存在。在早期经济活动中,使用硬币交易代替物物交换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的一大进步。尽管如此,由于金属货币制度的不完善性,如铸造,磨损,不易携带等特征,因此,通常适合小范围使用,同时,还带来生产过程中的道德问题。而且硬币无法分割,大宗交易不适用。因此贸易商对硬币的接受程度很低,并试图在贸易中减少硬币的使用。当不同地区的贸易频繁发生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货币的价值如何衡量。为了调和由硬币带来的种种问题,货币兑换商的角色开始出现了。货币兑换商专业从事货币相关业务,因此他对外部和内部的货币特性十分了解,熟悉数量和汇率,因此,能够实现不同货币之间的往来,且因其专业性,能够为不同种货币提供估值等服务。首先,他能够为前来兑换货币的客户评估其所携带外币的价值,以便为客户提供参考进而兑换当地货币,因此,货币兑换中间商起到了提供货币流动性的作用,如在大额支付时,通过称量货币以便支付,而在小额支付时能够判定货币价格。存款账户随着不同地区贸易往来的出现而出现。当贸易者携带货币前来兑换时,他会开立存款账户,如果他需要向贸易对象支付货币时,货币兑换商会直接向他的贸易对象账户中注入货币金额。此时的经济交易,实际是通过货币兑换商的信用支付进行的。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间商只需要向双方支付贸易的差额即可,因此中间商在存款账户的资金往来中获得了大量的流动性。由于此时的存款业务形成了存款货币池,在池中需要流出的贸易差额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货币支付通过早期的银行业务减少了。因此,尽管货币支付存在不确定性,但是让中间商发挥专长,从事货币专业服务,将贸易商从繁复的兑换交易中解救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支付效率。
............................
第 3 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及其风险的模型构建 ................... 47
3.1 商业银行流动性模型描述 ............ 47
3.1.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47
3.1.2 模型的相关变量 ................... 49
第 4 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实证研究.................. 78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分组 .............. 78
4.2 研究变量设计............. 82
第 5 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经济后果实证研究 ................ 129
5.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对存贷款协同效应影响的测度 ...................... 129
5.1.1 商业银行存贷款协同效应检验 ................... 129
5.1.2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对存贷款协同效应的影响 .............. 132
第 5 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经济后果实证研究
5.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对存贷款协同效应影响的测度
2002 年 KRS 模型的提出,首次考虑了资产和负债的协同效应,而且从逻辑上找到二者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KRS 理论上验证了存款和贷款之间存在协同效应,随后 Gatev,Schuermann 和 Strahan 根据 KRS 理论模型检测了承诺信用贷款增长于存款和股票收益波动增长的关系。KRS 模型提出了存款和贷款的协同效应,但没有检验其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而 Gatev,Schuermann 和 Strahan 分别检验了承诺信用贷款对存款和股票收益波动增长的关系,并没有将存款和贷款共同效应进行结合,同时,他们检验的目标为股票收益的不确定性,及对非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验证在不同类型的银行是否存在存贷款协同效应,随后检验流动性风险是否会对存贷款的协同效应产生影响。
KRS 模型论证了存贷款协同效应的产生,他们认为商业银行传统贷款和承诺信用贷款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行为。由于承诺信用贷款和存款都是基于流动性需求而产生的概率事件,二者共同分享流动性头寸作为流动性风险的缓冲,因此,协同效应的存在是共享行为的基础。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流出,共享一份流动性头寸,本身就是银行高效资金运营的体现,同时提供存款和贷款流动性服务提高了经济效率。
.........................
结论
本文从理论上确定了商业银行主要经营业务对流动性及其风险的影响,并判断了流动性风险的经济后果。根据理论推演结果提出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使用实际数据进行假设检验。本文采用样本细分及分段研究等方法,确定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得到流动性回归模型结果,并据此算出银行流动性风险。根据流动性风险计算结果,分析其对银行的经济后果。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点如下:
(1)融合商业银行表内及表外项目,基于承诺贷款的风险溢价角度而非银行再融资障碍角度构建模型,确定了流动性风险构成及其结果,并证明了商业银行确实存在存贷款协同效应,银行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的综合业务相较于分割业务的财务公司更具效率,其根本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共享流动性头寸。本文将商业银行流动性模型应用于商业银行流动性决策中,使得模型更适用于复杂银行业务范畴的流动性决策及风险控制。本文构建的商业银行流动性模型体现了存款和贷款两个层面的不确定性,更加符合商业银行的经营实际情况。该模型不仅分析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协同效应的存在,并且证明了委托代理问题扩大了存贷款协同效应。
(2)构建了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决策模型,证明了委托代理问题扩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本文模型使得委托代理问题下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由定向分析有了定量结果,并且填补了委托代理视角下,银行流动性课题中存贷款的协同效应及其变化相关理论研究的空白。KRS 模型认为商业银行能够在基期通过外部融资进行贷款发放,该假设违背了商业银行的本质,即基于存款的流动性盈余进行贷款发放。为了更契合实际,得到更为准确的模型结果,本文对对商业银行融资的时点以及额度进行调整,得到更具广泛应用性的约束条件,从而使得模型结果更为可靠。
(3)从逻辑连贯性角度而非流动性风险数据分布规律角度出发,首次将公司超额现金量的计算方式引入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计算当中,得出了符合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内涵的流动性风险数值,发现我国商业银行面临较大流动性风险。从超额现金持有理论出发,提出了流动性风险的流动性模型残差计算法,弥补了现有流动性风险计算方法中静态指标法衡量信息单一及动态指标法存在主观偏倚等不足。将流动性回归模型中数值为负的残差确定为流动性风险,代表了无法维持银行日常经营活动的流动性缺失程度。如此确定的流动性风险指标,其包含的信息更加全面,同时,更符合流动性风险的定义和内在逻辑。
参考文献(略)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经济后果工商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