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背景
21 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前提下,人力资源愈加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竞争中优先争夺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直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发展和开发利用。1978 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和出路;2010 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昭示着“人”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成为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的振兴与发展贡献着自己不凡的力量。但是,我国的人力资源发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人力资源供给不均衡、发展不平衡、整体素质偏低等,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处祖国的大西北,成立近六十年来,一直担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兵团的发展,必须依靠团场的发展,团场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兵团如何更好地发挥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 “三大作用”,真正成为“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建设坚如磐石的屯垦基础,维护祖国稳定和边疆安宁,开展团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1.1.2 意义
团场是兵团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小单元,在兵团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兵团党委六届十四次会议把“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作为新常态下兵团经济工作的重点,团场的工作任务艰巨而紧迫。面对兵团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内生需求,团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相对滞后和薄弱。屯垦戍边是兵团的历史使命和根基,更是团场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所在,团场人力资源如果不能得到足够重视与发展,长此以往,必然会动摇团场存在的意义,动摇兵团屯垦的根基。研究团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对兵团的长足发展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本文力图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兵团团场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
....................
1.2 国内外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开发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综合借鉴了教育、心理、管理、经济等多学科的发展成果,而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又以美国最为领先。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梳理过程,也是理清人力资源利用的过程。
1.2.1 国外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二战后,迅速发展的美国经济对劳动力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培训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从这时开始,培训逐渐成为一种被认可的职业。“人力资源开发”这一概念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伦纳德·纳德勒教授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最早提出的,这一概念的广泛使用,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定义为由雇主为了增加雇员在职位上的绩效和发展的可能性而为员工提供的在一段特定时间内的有组织的学习体验。
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是成立于 1944 年的一家从事培训实践工作者进行职业交流的协会,它将人力资源开发定义为培训开发的综合体,是对职业生涯、组织管理、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本管理的开发活动,从而改进个人、群体和组织的效率。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经济格局与科技进步的变化席卷全球,人力资源开发对于组织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和重要,也推动了学者的相关研究。
Rothwell(1985)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任何由组织开发的有计划的培训开发活动,结合了组织的战略目标和个人职业理想等需求,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提高个人满意度。Gar P.Latham(1988)指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培训的需求和喜好是不同的,中青年是接受管理与技能培训的主要对象,60 岁以上的人则对培训都不关注。Jacobs.R(1990)认为影响人力资源开发知识体系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五个理论是哲学、经济学、成人学习理论、系统论和组织行为学。Lyle York(1990)等人提出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组织的长远目标结合在一起,使组织和个人的长期绩效得到提升,才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GaryN.Mclean(1998)则认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各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地域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人力资源的定义要因国而异,要符合国情 1993 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还发起成立了人力资源开发学会,旨在通过研究来指导人力资源开发。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内涵
(1)人力资源的内涵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自然资源并驾齐驱,成为公认的第四种社会资源。一般认为,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体的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转的、与当前和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具有三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人口的总和,二是指在组织中发挥生产力作用的全体人员,三是指一个人具有的劳动能力。
人力资源由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构成。人力资源的数量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资源,具体反映为由就业、求业和失业人口所组成的现实人力资源。也就是说,只要有工作能力或将会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视为人力资源,这也体现了人力资源的潜在效应和可开发性。一般来说,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必要先决条件。充足的人力资源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但其数量与物质资料要相适应,过剩的人力资源会消耗大量新增产品,也会造成更多人失业,从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的质量是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力、品质、心理素质、知识和技能水平,以及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一般体现在劳动者的体质、文化、专业技术水平及劳动积极性上。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具有活力和弹性的特殊资源,具有存在于人体之中的生物性、可不断开发潜力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和消费的双重性、受社会条件制约的时代性、不断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知识技能荒废退化的有效性和通过人力资源总体内个体不断更替的再生性等特性。人力资源是形成财富的关键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人力资源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2)人力资本的内涵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投资人力资源,形成和凝结于人力资源体中,并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智力、知识、技能和体能的总和。人力资本是由付出于劳动者的费用投入转化而来的。人力资本凝结于劳动者体内,表现为人的智能和体能,因此人力资本也被称为“活资本”。它的增值空间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更大。投资人力资本对 GDP 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
人力资本能够有效配置资源、调整组织发展战略的应变能力,得益于它作为活资本的创新性与创造性。人力资本突破了资本只是物质的束缚,其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智力是人力资本的实质内容,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人力资源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具有不同知识和能力的人力资源。高知识技能的人力资源比低知识技能的人力资源显然具有更高的产出比。
....................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是人口理论的创立者,他的《人口论》提出人口制约原理、人口增殖原理和人口均衡原理,提醒人们注意人口与生活资料比例协调,防止人口过速增长。然而他的人口理论抽象地把苦难和罪恶归为人口增加,反映的是土地贵族的经济利益,是资本主义的人口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由马克思创立,列宁、毛泽东等人进一步丰富发展,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把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生产联系起来,认为人口规律是受生产方式制约的社会规律,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资本主义的人口过剩是相对于生活资料再生产条件的过剩,而不是人口绝对过剩。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将人口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是现代人口研究和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人口政策的指导思想。
2.2.2 人力资本理论
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对劳动价值的研究,是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阶段,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才真正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是厂房、设备、原料、货币、有价证券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培训等支出及在接收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的总和。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视为消费,而应视为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高知识技能的人力比低知识技能的人力产出大;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浮动为衡量符号。舒尔茨还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和途径,定量研究了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贝克尔、明塞尔从不同视角继承发扬了人力资本理论。贝克尔运用经济数学方法系统微观地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明赛尔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给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收益模型。
2.2.3 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奠基理论之一。1954 年,刘易斯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发展中国家并存着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经济体系和制造业为主体的城市现代工业两种不同经济体系,即二元经济结构,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十年后,费景汉、拉尼斯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即第一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会向工业转移,促使工业积累和扩张,农业人均所得增加;第二阶段,农业总产出下降,工业成本增加,迫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不增加农业总产出和不增加农业总剩余劳动力;第三阶段,社会劳动力在农业和工业间由竞争性的工资水平决定分配,传统农业转化为商业农业。由此,二元经济结构消失,社会经济进入稳定增长阶段。这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唯一途径。
.....................
第三章 兵团团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10
3.1 数量特征...................10
3.1.1 人口规模.............10
3.1.2 人力资源数量................11
第四章 兵团团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分析.................18
4.1 团场人力资源开发分析................18
4.1.1 职工队伍发展缓慢...................18
4.1.2 地区分布不合理..........................18
第五章 兵团团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24
5.1 人力资源开发..............24
5.1.1 调整生育政策...............24
5.1.2 有计划的人口迁移..............24
第四章 兵团团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4.1 团场人力资源开发分析
4.1.1 职工队伍发展缓慢
兵团组建之初,团场职工是在国家计划内招录,职工队伍发展较快,主要来自进疆部队集体转业、复转军人、上海等城市知识青年、大中专毕业生、支边青年、职工子女等群体,职工管理完全按照部队建制进行准军事化管理,职工队伍素质和能力较高。兵团撤销后,团场地位和作用大大削弱,团场职工子女实行“自然增长”,城镇工交建商企业单位职工实行劳动指标管理,恢复建制后,原兵团大型国有企业大都划归地方管理,地方农场纳入兵团建制,兵团大量高素质职工流出,低素质职工大批流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制,更加速了团场职工外流趋势,2007 年初,兵团下发了《关于暂停团场招(录)工的通知》,同年底兵团党委下发《关于加强团场劳动用工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团场职工招录条件和程序,清理了大量在册不在岗和农牧团场农业一线非职工承包土地人员,之后绝大部分团场基本停止招录农业一线职工,职工年龄趋于老化,素质偏低。职工队伍人数出的多,进的少,职工队伍发展缓慢。
4.1.2 地区分布不合理
从 2014 年团场人口分布规模来看,团场人口分布较散,差异较大。南疆的托运牧场人口最少,只有 891 人;北疆的芳草湖农场人口最多,有 5.83 万人;团场人口均值为 1.22 万人。1 万人以下的团场有 69 个,1-2 万人的团场有 54 个,2-3 万人的团场有15 个,3-6 万人的团场有 6 个。南疆一师、二师、三师和十四师团场人口 55.97 万人,占所有团场人口总数的 31.3%,北疆仅六师和八师团场人口就达 52.64 万人,占所有团场人口总数的 29.4%。北疆团场人口是南疆团场人口的 2.2 倍,地区分布呈现北多南寡的局面。
........................
第五章 兵团团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加重要。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目前,兵团正处在维稳戍边、实现长治久安的前沿阵地,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转型时期,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将是兵团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加快调整人力资源结构,才能取得创新优势。
5.1 人力资源开发
5.1.1 调整生育政策
六普数据显示,兵团团场 60 岁以上人口 24.40 万人、65 岁以上人口 18.28 万人,按照 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10%,或 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7%的国际标准,兵团团场 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13.9%、65 岁以上人口占团场总人口比重为 10.4%,兵团团场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人口学界基本上认同当总和生育率小于 1.3 时即为超低生育率。在一个稳定人口中,如果总和生育率为 1.3,人口将以年均 1.5%的速度减少,每隔 45 年,出生队列规模将减半,人口规模将减半。“六普”数据显示,兵团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为 1.09,低于自治区的 1.53 和国家的 1.18,兵团出生人口数量逐年递减。2014 年,兵团团场人口出生率 6.96‰,团场人口死亡率5.26‰,团场人口自然增长率1.70‰。比自治区11.47‰低9.77个千分点、比全国5.21‰还低 3.51 个千分点。长此以往,团场后备劳动力不足,兵团事业后继无人。中央、兵团应从战略角度出发,加大团场乃至兵师生育政策调整力度,鼓励、奖励符合二胎生育政策的职工用好用足政策,利用自然增长增加人口规模,虽然此举不能立竿见影,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补偿性生育,提供更长远稳定的人力资源战略储备,避免人口亏损造成的人口塌陷和失衡危机。
5.1.2 有计划的人口迁移
人口增长的方式除了自然增长,还有机械增长。兵团成立之初,以机械增长方式为主,大批转业官兵、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的加入,为兵团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兵团大规模劳动力迁入的主要原因是团场耕地面积开发和城市建设需要大批劳动力且内地各省区面临城市就业压力过大、农村地少人多现状,因此团场开发带来的就业机会对内地多省区的城乡人口产生了较的吸引。目前,全国劳动力增长放缓,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兵团在吸引外来人口的问题上面临很大压力,要想在新时期提供比东部地区更加具有优势的条件,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就必须开拓思路,创新思维,以产业发展来集聚人口。但常规产业,兵团没有人财物的发展优势,必须依靠特殊产业政策加以引导,以独特的产业集群吸引人才、发展壮大团场。本人认为,作为具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的兵团,有其自身管理上的优势,可以依托军工产业及军工衍生产业的延伸来带动地区经济的活力。同时,人口的迁移分布还应与维稳戍边的战略需要相一致。特别是在国际恐怖势力猖獗,国内外反恐形势严峻的今天,也迫使兵团需要作出战略性部署调整。塔克拉玛干南缘和东缘团场少,边境“一线”昭苏以南地区几乎没有团场部署,相比北疆,南疆地区师团规模小、人口少、总体实力单薄。十三师作为新疆的东大门,战略地位异常重要,其人口密度低,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还有较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