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毕业论文,金融、金融学均为现代经济产物。古代主要是农耕、农业经济,主要是易货和简单的货币流通,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金融学。如在中国,一些金融理论观点散见在论述“财货”问题的各种典籍中。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形成于西方,叫“货币银行学”。近代中国的金融学,是从西方介绍来的,有从古典经济学直到现代经济学的各派货币银行学说。(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金融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硕士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近年来,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金融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其重要性早己被众多学者所认可。金融发展主要包括金融总量的增长,诸如金融结构的改善和优化、金融资产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发展等内容。而经济增长主要是指实体经济的发展,历来都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经济学者们在努力探求金融与经济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是金融推动经济还是经济带动金融?进而为“什么样的金融结构更适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断争论。为此,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在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上,进行了许多研究。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较快的地方,有利于银行存贷款的增加、证券市场直接融资能力增强、保险市场人身及财产业务的快速发展,其金融发展整体水平也会随之提升;反之,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完善的金融结构有利于增加储蓄以及促进存款向贷款转化,进而推动区域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促使经济能够快速增长。根据经济增长理论,资本的总量积累和配置效率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还与资金的配置效率、金融制度和金融环境有关系。
1.2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含义
在对华北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探究之前,笔者首先对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含义分别进行了界定。对于金融发展的定义,作为金融深化理论创始人麦金农和肖把金融发展看作是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市场化深入的过程,戈德史密斯把金融发展界定为金融结构的变化。本文认为,金融发展是一个系统全面的金融体系,因此本文把金融发展定义为金融资产率的提高和证券、保费、金融市场深度的加强等。而对于经济增长的定义,韩廷春将其诠释为实体经济的发展,例如经济制度的完善、生产技术的进步、财富的增加等。本文把经济增长定义为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具体表现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是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二者的关系,具体重要的现实意义。熊彼特、麦金农和肖这三位国外学者,是最早就该问题的进行研究的知名学者,而国外学者研究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上。归纳而言,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关系:一是 “需求跟随” 型关系,即经济增长引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二是“供给引导”型关系,即金融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三是“相互促进”型,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
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2.1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用分析
格林伍德和史密斯(Green wood and Smith,1997)、莱文(Levine,1993)等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分析认为,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之所以能发展,是因为固定收入费用或固定交易成本的引起的,从而使其会随着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的增长而发展。实际上,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竞争日益激烈,随之出现的投资规模的扩大,引起了其交易成本的下降,因此,刺激了金融市场个体的积极参与,促进了金融活动的开展。格林伍德和史密斯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将金融市场个体通过参与金融活动而产生的成本看作是效用损失的话,那么,当收益超过损失之时,金融个体才会有积极性地参与到金融活动中来。他们假设建立了三种结构模型:第一种是“自给自足”型,即既无金融中介机构又无金融市场的类型,第二种是仅有金融中介机构的类型,第三种是仅存在金融市场的类型。在经济起步初期,这时的人均 GDP 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时为支付金融市场或金融中介机构所付出的代价相对较高,建立金融系统存在着很多难点和障碍,或是尽管少量有能力的个体能参与到金融活动中,但其交易成交量和成交率都可能不多,因而,从参与金融活动中获得的收益要小于其付出的成本损失。这样的话,个体参与金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随之会造成金融供给的消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也会不复存在。反之,如果金融个体的满足其预期的交易成交量和成交率时,其交易成本随之下降,此时金融个体从参与金融活动中获得的收益要就会大于其付出的成本损失,个体才会有积极性继续参与到金融活动中,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才会继续存在和发展。
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为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和金融中介的有序运营,其中会需要一定的成本,这二者的形成和发展可能会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才会愿意参与到金融活动当中,因而会带动金融的成长,金融系统才能不断发展健全,这样,随着人均收入和财富的提高,金融体系将会由单一模式演变发展成为综合的金融系统。当人们的收入不仅能满足自己日常需要还能有一定剩余时,就会对投资理财、保值增值等金融产品和服务产生需求,这时,一些综合性的金融中介机构例如投资银行、基金公司等新兴金融体,就能有机会聚集资金投向有价值的实体经济项目,从而为投资个体提供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与此同时,随着金融交易活动复杂程度的提高,相应的金融服务成本也会随之增加。根据传统微观经济学理论,对于收入到达一定水平的人们而言,当金融活动的边际收益(MR)大于边际成本(MC)时,个体投资者才会对复杂的金融活动产生兴趣,金融系统都会不断发展和深化。相反,当金融活动的边际收益(MR)小于边际成本(MC)时,个体投资者就会对复杂的金融活动丧失信心,金融体系就得不到发展。
3 华北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现状.....14
3.1 华北地区经济增长现状统计.........14
3.2 华北地区银行业发展现状统计........16
3.3 华北地区证券业发展现状统计........18
3.4 华北地区保险业发展现状统计........19
3.5 华北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统计.......22
4 华北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24
4.1 实证方法的选取与指标的选择........24
4.2 模型形式的设定与检验.....27
4.3 模型的检验....29
4.3.1 模型的单位根检验.....29
4.3.2 模型的协整检验......31
4.4 模型的估计结果及结论.....31
5 对策建议.......34
5.1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34
5.2 把握好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34
5.3 加强责任安全意识........34
5.4 转变发展方式,增强防范风险能力......35
5.5 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结构........35
5.6 强化管理手段,逐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35
结论
通过行政、经济和市场手段,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二是优化司法环境,进一步提高金融案件胜诉执行率,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加强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四是防范和打击各种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净化金融市场秩序。五是探索建立区域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加强监管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逐步构建起金融长效机制,为华北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举措,把推进资源要素集约利用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二是进一步调整经济增长的内部结构,尽快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拉动的现状,积极促进社会消费的增加,逐步实现投资、消费和出口相互协调的健康经济结构。三是要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参考文献
[1]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 61.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 Eviews 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4]冉光和.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J].中国软科学,2006(8).
[5]黄湘雄,吊玉红.广东区域金融发展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04(9).
[6]陈金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兼论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曹廷求,王希航.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山东省各地市的实证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6(01).
[8]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9]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1,(3):31 - 40.
[10]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9 - 2000)[J].金融研究,2002,(10).
硕士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区间的发展差异成为了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对此也特别重视,强调要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为此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多项区域发展战略陆续提出实施,并且成效显著。但各区域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以及发展导向定位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使得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均衡发展,成为我国当前面对的首要任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与推动。目前中国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明显差异不仅有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原因,更重要的是区域间的金融发展水平不同。金融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作为主要推动力,在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这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史中也可看出。虽然从理论上看,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基础,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都充分证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其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拥有良好、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将会使地区经济产生飞跃式的发展。
近十年来,我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上升,年平均值达到 5%。比如金融总部云集的北京,2011 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 2055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7.1%,高于紧随其后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北京的第一支柱产业。致力于成长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2011 年更是实现金融业增加值 2240 亿元,较 2010年增长 8.2%。西部重镇重庆,2011 年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比例达到7%,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至 10.6%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不仅表现为其在区域资本形成中的聚合作用,还在其具有良好的经济结构调整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结构的重组。因此,关于不同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的研究对于分析造成地区经济差异的原因以及研究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异的对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殷德生(2000)认为,在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同时会出现效率与平等的矛盾,即对金融资源进行重新分配的问题。当追求效率最大化时,金融市场会将大量的金融资产配置在资本边际效益高的地区,比如我国的东部地区,这类地区往往也是金融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这样就会导致地区的差距越加明显。当在追求地区平等时,国家会采用各种调控手段使金融资源流向经济不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往往金融效率偏低,就会造成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但区域间的差距会逐步缩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但因各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环境不同造成改革的起点不同,并且在改革中获得不同的发展机会和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引导,使得中国各区域在经济发展中的差距不断扩大,其表现为东部地区较于中西部地区在金融资源、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其经济发展程度较中西部地区相对较高。同时,经济发展的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一直存在于区域金融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所造成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影响了整体经济的效率、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区域经济发展失衡进而引起收入分配失衡、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失衡。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才能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
1.2 论文基本思路
本文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着重于从新的角度理解区域经济收敛问题,以收敛机制为核心,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试图回答“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收敛特征,金融性资产对区域经济收敛是否有显著的作用”这样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面板数据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我国三大地区经济特征以及收敛特征的比较,找出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差异化效应。笔者认为,金融资本的问题并非表面上一些指标或是绝对值数据的问题,而是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性的问题,即中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本差异性配置要比东部地区好。这种差异性体现在金融发展发挥作用的机制问题上。为什么金融资源禀赋差异巨大的三大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要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和资源转化能力要强于东部地区。
第二章 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收敛理论综述
本文研究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收敛差异的影响,这一方面涉及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为对区域经济收敛的研究、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及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收敛影响的研究这三个方面。
2.1 区域经济收敛理论
2.1.1 收敛定义分类
收敛的定义,是在一个封闭运行的经济状态下,某个经济系统,其初始的经济状态指标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换句话说,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要大于发达地区,最终赶上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现有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可以发现,经济增长收敛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
一、 σ收敛
σ收敛意味着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的绝对收敛。Friedman(1992)提出了σ收敛检验方法。他认为,可以通过简单地跟踪给定跨国收入分布的变异系数随时间推移的变化,即跟踪国家内部或区域内部人均收入水平的离差随时间推移降低的趋势,更为适当地测度收敛。
二、 β收敛
β收敛有两种基本形式: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 Barro(1991)基于对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研究,提出了估计绝对收敛的拟合回归模型。他认为的绝对收敛是指,在各经济体之间的结构特征具有同质性的前提下,各个经济体(较贫穷国家或区域与较富裕国家或区域)的人均收入水平将随时间推移而向同一稳态收敛。同时,Barro(1991)还指出在绝对收敛的基础上,引入对稳态值跨国变异施加控制的矢量进入回归方程以后,就成为了一般认为的条件收敛。条件收敛的定义是,每一国家或区域的人均收入将随时间推移趋于各自的稳定状态,富裕地区具有较高的人均稳态均衡值,反之贫穷地区有相对较低的稳态值。
第三章 基于金融发展的区域经济收敛模型分析.......13
3.1 收敛模型........13
3.2 AK 模型的优化.......18
3.3 金融发展的区域经济收敛模型............20
3.4 小结......22
第四章 实证分析.........24
4.1 我国金融资产的差异分析..........24
4.2 样本数据的收集和研究方法......29
4.3 实证结果........31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34
5.1 结论......34
5.2 政策建议........35
结论
本文选取了衡量经济增长、银行业发展、证券市场发展、保险业发展和外商直接投资这五个方面的 1990 年至 2011 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在β收敛计量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借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得出的不同估计系数,比较有无控制变量加入情况下,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程度和收敛速度。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本文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基于 1990 年至 2011年的经济数据,根据β绝对收敛分析框架得到的结果表明,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收敛特征,每年的收敛速度为 2.69%。虽然我国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域差距,地区内部却是明显的趋同,东部地区的趋同速度为 0.74%,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 7.20%和 7.27%,整体看来各自表现出不同稳态的“俱乐部趋同”现象,这是通过条件收敛分析框架得到的结论。除了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从收敛的角度来说,如果其他条件满足,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初始人均 GDP 水平呈负相关,也就是说,不同地区不同的初始人均 GDP 是产生趋同的原因。
2.我国银行业对区域经济收敛贡献效果明显。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银行业指标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呈现正效应,且比绝对收敛的的弹性系数相比有明显的提高,收敛速度明显加快,说明银行业的金融资产对区域经济收敛效果影响明显。从模型一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比较中,笔者还发现银行与地区经济增长相关度越高,地区的收敛程度则越大。这也证明了银行业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银行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源泉。
3.我国保险业对区域经济收敛贡献较小。相对于银行业来说,保险业由于起步晚,在中国的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东中西部地区人们对保险在认识上的差异,使得保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没有银行业那么明显,但随着近几年保险业务量的迅猛增长,其作用也在迅速显现,而各地区基数大小存在的差异使得西部地区保费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最大,为 0.039,中部地区为 0.01,东部地区仅为 0.002。
4.我国证券市场对区域经济收敛影响不明显。从证券市场的实证检验结果来看,效果并不明显。除了中部地区成显著的正效应,西部的弹性系数为正,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东部地区则出现了显著的负效应。这说明股票市场因其自身的制度缺陷,包括交易制度、会计制度、上市制度、退市制度以及市场主体的不健全导致资本市场信息加总、实施有效监管的功能减弱,致使资本市场行为扭曲,这就是1990 年以来股票市场并没有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同时也反映了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成熟和不规范,其并没有对区域经济增长,缩小地区经济差距起到应有的作用。
5.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经济收敛存在微小的负效应。在检验的四个模型中,效果最不尽人意的就是外商直接投资,三大地区的弹性系数均为显著的负值。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而这些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占该地区经济总量比重较高。近几年受到国际经济形势所迫,我国的出口贸易也受到很大程度影响,这就直接造成了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参考文献
[1] 邓翔.经济趋同理论与中国地医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 胡鞍钢,邹平.社会与发展一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26-27
[3] 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4] 殷德生,肖顺喜.体制转轨中的区域金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5-18
[5] 龚丽芬.中国地区经济俱乐部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概率统计系,2008
[6] 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7):26-32
[7] 蔡防,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趋异一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30-37
[8] 陈安平,李国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时间序列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1):31-35
[9] 陈福中,吴秋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以长三角为例进行实证研究[J].区域金融,2008,(6):55-58
[10] 陈守东,杨东亮,赵晓力.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J].财贸经济,2008,(2):53-57
硕士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第一章 导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始于 2008 年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一系列救助措施的副作用下开始显现出问题,当时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其它各种补救政策的强心剂让许多国家避免了经济萧条的威胁,但经济并没有恢复繁荣,而是继续处于一波又一波的余震之中,各国都有各自的问题急需解决,美国的量化宽松和财政悬崖,欧洲的债务危机,还有我国的影子银行,都是始于这次金融危机。在我国,影子银行也成为了经济发展中最危险的阻碍之一。根据 AC 尼尔森公司的 2011 年度报告,影子银行与结构调整、房地产泡沫一起,成为了三个主要的经济风险。因此,研究影子银行对于我国经济的危害程度,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遏制,对于处于经济发展重要转型期的我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国,影子银行的业务主要来源于银行与信托公司的合作以及一些民间金融机构的高利息借贷。银行与信托之间的合作原本是一个发达金融市场很常见的形式,但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比较特殊,银行业占据了整个金融市场大部分的资源,而信托业在我国的发展尽管历史悠久,但真正发展起来也是近 5-10 年之间的事,所以其发达程度远远低于银行,甚至不能跟证券保险业务相比。这也导致了银行与信托之间的合作绝大部分都是银行为主,而信托只能依靠其业务的多元化以及其监管相对宽松的优势,为银行或者证券公司提供类似于中间业务的服务。这对于整个信托行业,甚至是金融市场来说,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相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来说,我国的信托业远远无法比拟。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导致几年来影子银行业务滋生泛滥的一个原因。从 2008 年以来,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业务逐渐成为一个投资热点。虽然银信合作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一种金融产品创新形式,但是现在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更多的是一种用于躲避监管,无节制放贷的手段,而这种形式的放贷已经成为了我国金融市场最大的威胁之一,并且对于我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扭曲非常严重,导致我国的货币政策几乎失灵。本文以银信合作为例,通过量化分析,证明了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对于货币供给的影响,并且对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和银行基准利率之间做了回归分析,指出利率市场化是解决我国影子银行问题的最根本途径,为我国信托业的未来发展,乃至整个金融市场改革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2 研究内容及思路
文章主要研究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传导机制,以银信合作为切入点,包括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和银信合作票据信托两项主要的影子银行业务。对于我国的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则主要以货币市场供给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发行对货币供给做回归分析以及 Granger 因果检验的方法,试图定量分析银信合作对我国货币供给(M1 和 M2)的冲击程度,以及对整个货币市场的扭曲,使央行的货币政策流于形式,基本失去效果。另外,文章还通过回归分析,将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与银行基准利率做了分析研究,证明利率是直接导致银信合作以及其它影子银行业务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进而得出利率的严格管制是导致潜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市场继续发展的首需解决的问题。全文一共分为 6 章节,各章节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阐明了影子银行问题在我国金融市场的严峻形势,并且找到切入点,重点研究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以及银信合作票据信托对我国货币供给市场的破坏程度。第二章,主要是文献综述,明确定义了本文所研究的影子银行业务范围,另外,对于信托业为什么会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主要参与者做了分析。并介绍了国内外对于影子银行以及信托业的研究成果。第三章,研究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的机理和特征,主要分析了欧美影子银行的传导机制以及中国影子银行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程度。第四章,研究的是信托对金融稳定性的传导机制和特征,主要分析了银信合作中票据信托对货币供给市场的冲击。并且比较了信托以及影子银行业务的不同之处。第五章,实证分析,首先将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与银行基金利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利率对于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影响程度。再进一步通过实证检验和Granger 因果分析,将理财产品与货币供给市场的关系做了定量研究,得出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发行对于货币供给的影响程度。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文章的研究结果,阐明了影子银行的危害。并且提出了政策建议,对信托业如何脱离影子银行业务,发展民事信托。另外,对于如何解决影子银行问题,应该通过合理引导的方式,将民间金融纳入监管范围,并且最重要的是对利率的改革。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影子银行相关文献
对于影子银行这个全新的概念,Zoltan Pozsar, Tobias Adrian, Adam Ashcraft& Hayley Boesky(2010)[3]中提出,影子银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金融创新,对于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和进行重新组合,在投资者购买了这些金融衍生品之后,由于过于复杂,不但投资者不知道其中的风险,就连监管机构都无从下手找到与产品相配置的还款来源,也就无法正确评估其风险。在文章中,首次提到了“资产池(pool)”这一概念,影子银行将各种不同的资产放到一起,配合他们各自的期限和流动性,开发出新的理财产品卖给投资者,而投资者又用相同的方式将其打包转卖,在这样的资金链条中,每个人只关心到手资产的配置及还款期限等情况,并不追究也没有办法追究产品源头的还款能力及流动性,因此其风险被不断放大。影子银行的衍生品一般有三个属性,信用、期限以及流动性。将之前信用较差,期限较长并且流动性较差的证券资产进行重新组合包装,最终,推向市场出售的,是经过重新组合的新产品,这种产品看似信誉度高、期限较短,属于优质资产证券,也就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其具体过程将会在下文中详细介绍。影子银行包括各种金融公司,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sset Backed CommercialPaper)、货币市场到期票据、结构性投资工具(Structure Investment Vehicle)、银信合作理财产品、银证合作、对冲基金(Hedge Fund)等。Elias Bengtsson(2013)[4]中指出,在2007-2009的金融危机中,欧洲货币市场基金迅速崛起(MMF),文章主要描述了MMF在危机下的发展以及如何绕过监管层发行债券,并解释了MMF是如何对金融市场稳定性形成冲击以及影子银行业务的操作模式,进而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以遏制影子银行发展。Gary Gorton和Andrew Metrick (2012)[5]中提出,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恐慌中,回购市场和资产证券化的业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他们将资产证券化和回购交易的组合称为“证券化银行业务”,并且提出,这些业务是金融危机的核心原因。并且对信贷利差和证券化债券的回购折现率做了回归分析,发行两者具有很强的负相关性,而回购市场必须具备足够的抵押品,随着抵押品的价值缩水,信贷利差被进一步拉大,造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第三章 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的机制...... 11
3.1 欧美影子银行的传导机制 ...... 11
3.2 资产证券化业务 ........ 14
3.3 金融危机的利率传导机制 ....... 16
3.4 我国影子银行与利率 ........ 18
第四章 信托对金融稳定性的传导机制和特征....... 21
4.1 银信合作----票据信托对金融市场........ 21
4.1.1 票据信托.......... 21
4.1.2 票据信托的传导机制 .... 22
4.2 信托与影子银行 ........ 24
4.3 票据信托的风险 ........ 27
第五章 实证分析.... 29
5.1 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基准利率关系..... 29
5.2 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对货币市场的实证分析 ...... 33
结论
通过前文的分析和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严重影响了我国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控,尤其在货币市场上对于 M1 的冲击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几乎失效。然而,从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来看,一味的严厉禁止这种金融创新其实是不可取的,而“影子银行”从国外发达国家的表现形式来看,其根本是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虽然我国金融管制还很严格,但逐步开放金融市场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前提下,一旦发生新问题就勒令禁止的做法不但会导致创新动力的丧失,更会埋没金融市场发展的潜在机会。所以,监管部门在认识问题严重性的前提下,与其出台政策加以制止,不如从根本想办法,对“影子银行”的形式加以正确的引导,以求其达到自身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作出贡献。
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在逐渐走向国际化,而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是否成熟的一大标准就是该国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一是资本自由流动,二是利率以及汇率的市场化。而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的问题最为紧迫,也是我国影子银行业务不断扩大滋生的根源所在。对于我国来说,资本自由流动已经逐步完成,如今国外资本基本可以通过各种正规渠道进入我国进行各种投资,无论是参股入股我国企业,还是兼并收购,亦或是在我国建立新厂和业务部门等,都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使外国资本可以一起参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建设,取得双赢的效益。另外,外国资本还可以通过 QFII(Qualified Foreign Investment Institution)的方式,间接投资我国的各种大型项目或者投资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而我国的资本也进一步得到政府的激励,不断的向外扩张投资,收购国外著名企业的案例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并且可以通过 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vestment Institution)的方式投资国外的资本市场进行盈利,而我国的很多新兴产业企业也在纳斯达克上市,这都说明了我国的已经基本实现了资本自由流动,这对于我国的金融市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成就。
参 考 文 献
[1] 吴晓灵等 表外融资:堵还是疏?[J]国家财经周刊,2010年8月.
[2] 曾梓梁 银信合作理财模式的发展及其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08,(11):77—79
[3] Zoltan Pozsar, Tobias Adrian, Adam Ashcraft & Hayley Boesky Shadow Banking,Staff Report No.458.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2010.7.
[4]Elias Bengtsson Shadow banking and financial stability:European money marketfunds in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Feb2013 Pages 579-594
[5] Gary Gorton, Andrew Metrick Securitized banking and the run on repo, 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 June 2012, Page 425-451
[6] Viral V.AchPhilipp Schnabl, Gustavo Suarez Securitization without risk transfer,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Sep 2010, Page 1-22
[7] Christian Calmes, Raymond Theoret The impact of off-balance-sheet activities onbanks return: An application of the ARCH-M to Canadian data, Mar 2010 Page16-27
[8] 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Golab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 2009, Jan2010
[9] 易宪容 《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 [J]经济评论,2011(03)
[10] 晓凡 美国影子银行系统[J]中国金融,2011 第 20 期
硕士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全球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形势发展之快,超乎常人之想象(汪祥耀等,2010)①。据统计,世界上已有将近120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②(简称IFRS)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着深刻的影响。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更使人们意识到,制定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于全球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不断加快,各国或地区采取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研究发现,目前各国或地区在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策略上总体可以分为“直接采用”模式③、“趋同”模式④、“认可”模式⑤和“趋同认可(Condorsement)”⑥模式四类。我国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选择了“趋同”模式。新会计准则体系(CAS)已于2006年实现了与IFRS的趋同,取得了巨大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赏和评价,但其过程是极其艰难和复杂的。一方面,要消除我国会计准则与IFRS在原则上的所有差异;另一方面,要符合我国经济环境和企业的特殊情况,切实维护国家利益。“趋同”模式意味着在与IFRS趋同的进程中,IASB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之间应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认可。
近期以来,IASB不断给我国施加压力,要求我国直接采用IFRS,甚至完全“一字不差”地照搬。2010年4月,财政部发布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明确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立场,即坚持“趋同”而不“直接采用”。“趋同”策略是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中应对当前全球局势的较优选择,也是适合当前国内实际情况的客观理性决策。我们应当在与IFRS的持续趋同政策指引下立足国情,顺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大势,深度参与IFRS重要项目的修订,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促进金融资产会计改革。
第二节 选题意义
金融工具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实务界对准则修订的不同取向和博弈过程,使得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改进困难重重。虽然IASB一直致力于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修订,至今已经发布很多相关准则和规范性文件,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其过于复杂的问题。其中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更是一个最基础的难题。近年来一些财务报告使用者和其他有利益相关者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映,《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IAS39)有关金融资产确认与计量的条件很难理解与应用,他们敦促IASB制定一个新的金融工具财务报告准则,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复杂性。为此,IASB启动了IAS39的修订工作,并于2006年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简称FASB)联合发布了一份谅解备忘录①,一项旨在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复杂性的项目被纳入了其中,在共同努力下,2008年3月,IASB发布了《降低金融工具报告复杂性(讨论稿)》。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更是将上述项目推到了紧迫的状态。为了有效应对金融危机,G20于2009年4月举行领导人峰会,深刻探讨了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行IAS39的“难以理解、难以应用和难以解释”,敦促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进行全方位改革。除G20之外,金融稳定理事会(FSB)、金融危机咨询组(FCAG)②等政治势力也强势介入,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着力提升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机构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改革建议,要求简化和改进金融工具准则,大幅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尤其是在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减值准备、套期会计等方面的复杂性,并要求将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问题作为最优先议程。在这些机构的推动下,IASB最终决定将IAS39分成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金融资产减值、套期会计和终止确认三阶段、四部分进行修订,最终将形成新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以替换IAS39。2009年11月12日,IASB发布针对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的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标志着IASB取代IAS39综合项目第一阶段的完成①。IFRS9要求根据“主体管理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The Entity’s Business Model for Managing the FinancialAssets)”和“金融资产合同现金流量特征(The Contractual Cash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ancialAsset)”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两类:按摊余成本计量(Measurement at amortised cost)的金融资产和按公允价值计量(Measurement at fair value)的金融资产。另外,修订后的金融资产会计准则允许主体进行重分类,但只有在其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发生变更时才能进行重分类,且仅在罕见的情況下发生。对于不以交易为目的持有的权益工具投资,可以在初始确认时选择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且该指定不可撤销,除实际收到股利可以计入损益外,其公允价值变动都不得转回当期损益。总之,正是这场肆虐全世界的严重金融危机把金融资产会计改革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为金融资产会计准则创造了改革契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通过规范研究方法或实证研究方法,国内外学者对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章主要立足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着重就与本文研究内容和方向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对金融资产分类的原则和依据的研究
有关是否能依据管理者意图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国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Solomans(1995)研究了管理者意图作为金融资产分类依据的可行性。他认为以管理者意图进行金融资产分类直接违背了财务报表信息应具备可验证性这一标准。因此,管理者意图不能作为决定一项交易的会计处理依据,他强烈发表了对SFAS No.115①的反对意见②。Ivancevich et al.(1996)研究了金融资产分类与盈余管理。他认为若按照 SFASNo.115 的规定,以管理者意图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将会使得持有完全相同证券投资的主体最终呈现完全不同的财务信息,那么投资决策和借贷决策自然受到了影响。他认为使用管理者意图加大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为企业提高或平滑利润提供了契机③。Anthony F.Cocco、Jerry W.Lin(1997)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验证金融资产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假如资本市场处在上升期,那么公司管理者更倾向于将证券投资划分为交易性证券,做出这种决策的动机,最有可能的并不是想近期交易此项金融资产以便获取收益,相反仅仅只是想通过资本市场的上升期来缓解财务指标对管理层产生的压力④。
第三章金融资产会计准则的历史演进....... 16
第一节 IASB/FASB 金融资产会计准则的历史演进.....16
第二节 我国金融资产会计准则的历史演进...........23
第四章 IFRS9 分类与计量的修订内容及其评述...... 26
第一节 IAS39:金融资产四分类体系与计量模式 .......26
第二节 IFRS9:金融资产两分类体系与计量模式 .......28
第三节 IFRS9 与 CAS22 的比较分析........32
第五章 我国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现状的统计分析........ 34
第一节 金融资产分类状况...........34
第二节 权益工具计量现状...........37
第三节 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变动处理现状........40
结论
本文首先梳理 IASB/FASB 有关金融资产会计准则制定的历史演进、回顾我国金融资产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之路为切入点,以反思改进相关准则的各种尝试和挫折。研究表明,IFRS9 做出的金融资产分类层次的减少和公允价值地位的提升这两方面改革是金融资产会计改革的必然方向。接着探讨了 IFRS9 的修订内容,对IFRS9 进行评述,最后比较 IFRS9 和 CAS22 在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进方面的异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准则基础。从准则制定层面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接着,本文通过数据统计法、以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 CAS22 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融行业持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且更倾向于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投资收益、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的影响非常大,此部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事实基础。
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随即探讨了IFRS9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预期影响与借鉴。理论上来说,若完全参照IFRS9修订我国金融工具准则,那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并将集中体现在权益工具的计量和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两方面。接着本文通过手工搜集金融行业25家上市公司2006 年至2011年的年报数据,按照IFRS的两分类方法进行数据调整,进而比较了不同分类下预期对金融行业损益等财务信息的影响,以验证上述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发现如下:(1)IFRS9的两分类法,总体来说,对金融行业的损益(利润)影响巨大。但对我国银行和证券保险业来讲,其影响程度却有可能不同。IFRS 9对上市银行的总体影响不大,对保险行业财务报表的影响最显著。理论上IFRS 9的两分类变革对证券行业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影响是显著的,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证券行业上市公司目前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量并不大,削弱了这种影响。(2)从目前按照持管理者意图作为划分标准的金融资产分类情况来看,的确存在着通过分类进行各期利润平滑的倾向。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有意图地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通过人为掌控其处置时机,严重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3)依据IFRS 9的金融资产分类方式报告的财务信息更能符合外部经济环境特征,体现了上市公司投资的内在价值与资本市场的真实波动。2006年至2007年间我国股市又迎来了最健康的大牛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又使经济一度陷入低迷,2009年起我国又进入经济复苏进程,两分类下利润指标的波动性表现得更为显著,即IFRS9下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相关。
参考文献
[1] (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 1-137 号)[M].王世定,李海军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 汪祥耀,邵毅平.美国会计准则研究——从经济大萧条到全球金融危机[M].上海:立信出版社,2010.
[5] 汪祥耀,邓川等著.国际会计准则与财务报告准则——研究与比较(第二版)[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6] 汪祥耀.最新国际会计准则[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7] 汪祥耀,骆铭民.中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8] 朱海林.金融工具会计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9] 李荣林.金融工具会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10] 陈秧袂.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研究—基于 IASC/IASB 的若干经验[M].第 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硕士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1. 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从魏克塞(K.WICksell)、熊彼特(J.A.SChumpeter),到托宾(J.Tobin),人们对货币金融硕士论文范文的认识早己经越过了“货币中性论”的阶段,“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观点也已经深入人心。因为从理论上讲,金融体系及其所包括的各种金融工具既有利于动员储蓄、分散风险、促进贸易和商业多元化,还能够有效地提供潜在的投资信息,以及对投资进行监控和帮助执行公司治理等;具体实践也表明,任何健康并充满活力的经济体也都有赖于一个得到有效发展的金融体系。与此相适应,有关金融发展的研究一直呈现较为丰富的状态。解释金融发展的原因,剖析促进金融发展的机制也总是活跃于众多学者的研究视野当中。人本身的素质、体制的约束、经济增长的反作用以及为追求利润所带来的内外部需求等,先后被认为是影响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为什么制度相似的不同地区却会金融发展情况迥异?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经济体也会存在差别巨大的融资效率?上述因素似乎尚不能完全解释。事实上,只要回到现代金融的本质—即“信任集合的契约”—问题就变得简单了。道理似乎很简单: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通过自身的信任水平,以及所拥有的社会关系来签订需要的金融合同;而习俗、惯例等非正式制度也能够有效地提高融资效率。可见,将涵盖社会关系网络、规范、信任等在内的社会资本纳入影响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顺理成章。
1.1.1金融发展有助于经济增长
自金融发展这一概念被提出并且进入经济研究者的视野以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长盛不衰的研究课题,也是金融发展研究领域中最为热门问题。因为这一问题不仅仅涉及理论意义,更包含了较为明显的政策含义,影响着人们对金融部门改革的政策偏好。在对这个问题的长期讨论中,有诸如Robinson(1952)等认为的“金融不会导致经济增长,金融往往只是对来自‘实际部门’的需求变化做出响应”,但更多的学者(从Bagch。:(1873)和约瑟夫•熊彼特(1912),到Mille(1988)、莱文和ZervoS(1998)等)则用更谨慎的态度认为要充分地理解经济增长,必须重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显著关系。在实证研究方面,自Goldsmith(1969)开拓性的研究以来近乎沉寂了二十多年时间,直到King&Levine(1993)进一步发展了金融发展测度的方法’,相继的研究才开始大量涌现。在国内,学者们关注我国金融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尤其是它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还是近几年才开始的。而且大多是宏观层面上的理论探讨,如谈儒勇(1999)根据我国经济季度数据建立的一个简易的图形框架;冉茂盛等(2003)认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明显的因果关系是从1979年才开始的等等。
实际上,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本来就是应减小信息和交易成本的需求而产生的。在宏观上,金融体系总体上影响了储蓄率、资本和货币的流通以及技术创新和投资决定,并由此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率;在微观上,金融发展也在技术层面上发挥着提高支付结算和聚集资金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供风险管理和监控机制(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供资源配置信息等作用,而这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显然的。综上所述,尽管细节上有争论,但金融发展总体而言是有助于经济增长的观点还是得到普遍的认同。但是综观当代学者(特别是国内学者)的研究,存在如下两个不足。第一,缺乏对非正规金融或者是民间信用的重视,而这在小额融资中却占据了巨大比重(Portes& Sensenbrenner,1993);第二,国内研究大都局限于仅从宏观视角(以国家、地区为样本或者为研究对象)来泛谈金融发展,而在微观层面上朴实地铺设理论和实证基础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而这两个不足反映到影响金融发展的因素上时,则呼应了前文提到的“难以仅从法律环境、体制约束、经济增长的反作用以及追求利润所带来的内外部需求等方面完善的解释金融发展的原因。”所以,寻找一个内在于人类社会活动本身的因素,并且着眼于个人、家庭、民间的角度去解释金融发展的原因就显得颇有新意。事实上,确实存在一种力量使得所有的要素、经济关系在一个区域内凝聚并有效地投入到资金融通中来促进金融的发展。
2. 国内外社会资本理论研究文献回顾
在社会学中,社会资本基本都被定义为人们通过加入某些社会群体而获得一定的优势和机会(Pierre Bourdieu(1986)。Coleman(1990)将社会资本描述为个体通过社会关系而产生的资源7。显然,社会资本的根源与一个人和他所属的社会群体有密切相关。但是为什么会有人在没有明显回报的前提下,愿意为他人带来好处呢?社会学家的解释主要有两种(Alejandro PorteS(1998))。第一,人们会做这种事来自于一种强烈的内部规范“。人们会为慈善捐款,会遵守交通规则以及会按时还债是因为他们认为按道理就应该这样。第二,人们会这样做也存在目的性。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本会让人们去创造它是因为,社会资本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惩罚水平。在大多数的文章中,这两种解释并没有必要被明确区分。因为我们关注的是根据这两种解释能预测出的普遍结果:高水平的社会资本能够产生高水平的信任,继而促进金融工具的使用等等。而正是社会资本的这种经济意义让经济学家们将其采纳到经济学分析框架中。这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的一项新成果,同时也逐渐成为各国学者用来解释经济问题的新范式。
3. 社会资本与金融发展......... 25-34
3.1 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 25-27
3.2 社会资本对小额商业信贷行为的影响........27-29
3.3 社会资本民间借贷行为的影响........ 29-31
3.3.1 社会资本对民间借贷行为........ 29-30
3.3.2 社会资本对民间借贷的局限性 ........30-31
3.4 社会资本对中国住户金融影响的理论........ 31-34
4. 社会资本对住户金融发展影响的实证检验........ 34-52
4.1 数据与方法........ 34-43
4.1.1 数据来源及说明 ........34
4.1.2 对社会资本的测度........ 34-39
4.1.3 反映社会资本作用的金融选择 ........39-41
4.1.4 其他变量的选择........ 41-43
4.2 实证结果及其评述 ........43-50
4.3 本章小结........ 50-52
5.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52-55
5.1 主要结论........ 52-53
5.2 政策建议 ........53-55
结论
首先,我们的研究结果与Putnam(1993)、LUigiGuiso(2004)以及卢燕平(2005)等学者的观点相似:社会资本对金融合同的签订效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而在中国,家庭社会资本水平对其主要的金融交易方式一借贷的影响则同样显著:家庭社会资本水平与其实际的融资需求正相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相同的经济水平、法律制度环境下,不同的经济个体有着不同的融资效率。当我们把家庭融资行为分解为商业信贷和民间借贷时发现,家庭社会资本水平与后者负相关。这也验证了Banfield(1958)、Fukuyama(1998)以及Gu150(2004)的观点:社会资本的作用往往会受到“血缘关系圈”等因素导致的局限性影响。可见当前中国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以家庭、家族为主线的血缘关系网仍占主要地位,这直接导致在落后地区金融交易,特别是民间金融的组织化程度低,以道义型的互助形式为主,难以向契约化发展。同时我们还发现,在民间借贷交易中家庭收入等“物质抵押”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人们(特别是在落后地区)更在乎彼此信任等“软抵押”的保证。但是,由于受到中国转型期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巨大改变的影响,社会资本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当我们把家庭民间借贷行为分解为向亲戚借钱和向朋友等借钱(即血缘关系圈内、外)时发现,即使在血缘关系圈内,社会资本对家庭融资效率的作用也会受到阻碍。
另外,通过对城乡家庭之间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社会资本对城市家庭金融发展(特别是商业信贷)的作用要远远高于农村家庭。可见虽然农村地区社会关系网罗较紧密,人与人之间诚信度较高,但由于受到经济水平和投资环境的制约,这种社会资源却难以形成增值。
参考文献
[1]Cho,Y.J. Inefficiencies from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absence of wellfunctioning equity market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86(18)
[2]Levine,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
[3]Kumar,P.C. Inefficiencies from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absence of wellfunctioning equity markets: A comment[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1994(26)
[4]Mehra,Y.P. Velocity and variability of money growth: Evidence fromgranger-causality test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9(21)
[5]Loungani,P.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inflation, and growth in transitioneconomic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7(29)
[6]Pagano,M. 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An overview[J].European EconomicReview,1993(37)
[7]King,R.& Levine,R. 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32)
[8]Stiglitz,J.E.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s,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Supplement to the World Bankeconomic[J].Review and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994(2)
[9]Douglass,C.North.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2(10)
[10]Hayek, F.A. Inp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48
硕士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1.导论
1.1研究背景
农业不仅是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而且也是一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保障。在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发达程度较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里,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然而,2002年,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用13个字概括出来的中国“三农”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却逐渐被实务界、理论界和政府所接受,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代名词!这一令人心酸的事实迫使我们扣心自问、苦苦思索:是什么原因导致“三农”问题的出现?是政府不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在20世纪80年代,从1982年开始至1986年,连续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问题的。进入21世纪,从2004年至2009年,连续七年的中央一号问题也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对三农问题不可谓不重视。是理论界不愿意提供智力支持?非也,仅就金融学界而言,农村金融作为理论界一直关注的热点,引得无数学者为此问题弹精竭虑。然而,现实是,尽管有各方面的关注与扶持,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城市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不断在拉大:在2008年,城乡收入差距更是达到3.33:1,从绝对数上来看则超过一万元。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开篇即提到:“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在动员货币资本、分配储蓄、引导投资、分散风险、降低交易费用以及工具创新和支持技术进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金融,保证充足的资本供应,满足农业、农村及农民的金融需求,从而支持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可是,事实又给了我们当头一棒:据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中国没有金融机构的乡镇是2686个,只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是8901个乡镇,两项加在一起大约是1.2万个乡镇,而全国共有6万个乡镇。粗略计算,大约1/5或1/4地区的金融服务是不充分的,而且,这些地方大部分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即使在存在金融机构的农村地区,农户的金融需求的满足率也偏低。这一点在中西部地区尤其突出。刘玲玲、杨思群在调查报告中指出:农民收入低和抵押品缺乏导致农民的贷款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农信社的小额信贷对高收入农户有高覆盖率,毛覆盖率和实际覆盖率分别为92%和49%。而对收入水平低于3000元的农户,两项比率分别下降为58.3%和31.5%。这意味着大部分中低收入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融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中低收入农户的“贷款难”问题是农村金融问题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2.1理论综述
从世界范围上看,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是一个普遍问题。多年来,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农村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第一,发展经济学家,如刘易斯等人,提出了“工业化带动论”。这一派的主要观点是通过先进部门(即工业)的发展来带动落后部门(即农业)的发展,从而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走这条道路,需要在工业部门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而且,剩余的农村劳动力能够满足国民的粮食需求,这就需要土地流转到种田大户手中去,种田大户再投入资金、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率。但在我国,由于各地政府过于看重GDP,他们热衷发展的是资本密集型企业,而资本密集型企业能够吸纳的劳动力远远不及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就导致农村劳动力无法在工业领域立足,无法在城市扎根。在这种情况下,家乡的那块土地是他们的最后希望,再加上其他的配套措施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土地流转不畅,种田大户也没有足够的兴趣去投入,当然很多大户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投入。因此,可以预计,在我国,农业处于小农经济的阶段的情况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第二,金融中介理论的视角。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存在两种相反的金融中介观点。一是基于市场完美前提的货币中性论或“中介多余论”,与古典经济学家的货币中性论、面纱论一脉相承;二是早期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和金融中介机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早期的“信用创造论”就是对商业银行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描述。哈维尔•弗雷克斯和让•夏尔•罗歇(2000,P2)总结到:当代银行理论把银行职能分为四个主要类别:1.流动性和支付服务;2.资产转换;3.风险管理;4.信息处理和监督借款人。沿着这个思路,后来的学者们广泛地讨论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兴起而出现的不完全竞争论是这一视角下的理论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农业信贷补贴论的核心是建立专门的金融机构从外部吸取资金以便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让资金的利率低于市场利率。但是,这种做法带来了许多弊端。一方面,政府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常常过多地干预金融机构的活动,如政府宣布减免利息或本金,使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大为增加,或者政府出于自身的目的,强令金融机构对经济上不适宜、但政治上合适的项目发放贷款。等等。另一方面,虽然名义利率低于市场利率,但是,或者低利率的资金被有背景的人士借走,或者,有关部门巧立名目进行“寻租”,导致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民发现名义利率与交易费用之和反而大于市场利率,从而转向民间借贷。
2.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在西方经济学流派中,有两个“新”制度经济学, nomiCs(新制度学派)。尽管它们同样将制度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但其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却是截然不同的。本文所指的“新制度经济学”是以科斯为起源在经济思想史上,“制度是重要的”这一尽人皆知的观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忽略了。在以福利经济学和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中,制度实际上是没有用武之地的。经济学的重点被放在资源的配置效率上,不同的制度性安排仅仅被看作是满足帕累托最优所需要的“替代方式”。新制度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把正统经济学视为外生的制度因素内生化,把制度包含进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以增加经济理论的解释力。它并不是要完全否定新古典经济学,而只是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用科斯的话来说,新制度经济学家所要做的是“利用正统经济理论分析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合作金融对外部代理问题的治理.......... 58-80
3.1 契约治理机制........ 59-71
3.1.1 第三方暴力机制........ 60-62
3.1.2 私人治理机制........ 62-71
3.2 团体贷款契约 ........71-74
3.3 合作金融契约........ 74-77
3.4 小结........ 77-80
4. 合作金融对内部代理问题的治理........ 80-97
4.1 民主管理原则的内涵与分析方法 ........80-86
4.2 对合作经济组织民主管理原则........ 86-94
4.3 小结........ 94-97
5. 合作金融组织的所有权分析........ 97-119
5.1 现有的几种观点........ 97-108
5.1.1 所有制、合伙制、股份制、合作制........98-102
5.1.2 所有权、财产权、产权 ........102-108
5.2 关于合作金融的所有权的既有观点........ 108-117
5.3 小结 ........117-119
结论
本文认为,农村金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中低收入农户金融需求,合作金融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然而,在中国的现实中,合作金融已经被公认是失败的了。因此,只有从理论上解决“合作金融组织为什么能够产生?”、“它的发展需要什么条件”等问题,并与实际情况相对照,说明以农信社为代表的合作金融组织正是因为没有遵循这些规律才导致失败,才能让人们相信合作金融确实有助于解决中国的农村金融问题。因此,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探讨合作金融组织产生的微观基础,换句话说,就是探讨合作金融组织产生的可能性。本文运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把农户贷款难问题看作是金融交易无法达成的问题,从而把问题转化为研究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使交易达成。同时,交易的达成需要给交易双方都带来收益。因此,本文坚持经济学的个人主义,对交易双方的成本收益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合作社七原则”其实是一个精巧的制度设计。它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合作金融组织社员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一方面抑制了参与者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满足了参与者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从而使得参与者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成为常态。这样,就完成了对合作金融组织产生的微观基础的论证。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合作社七原则”中的“社员经济参与原则”和“教育、培训和信息原则”在防范借款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合作金融组织的收益。它们改变了借款人的收益一成本的约束条件,使他们发现履行信贷契约是合算的。一般说来,契约治理机制的存在是达成契约的前提条件。商业性金融通常采用抵押等形式,但在农村中,由于农户往往缺乏商业性金融认可的抵押品,而使得交易无法达成。当然,交易无法达成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业的自然特性决定了相关贷款的利润率偏低,而且自然风险过高。在合作金融组织与借款人的信贷契约中,合作金融组织并不过多要求借款人在财物上的抵押,而是要求其社会资本的抵押,从而解决了抵押品不足的问题。在对违约的惩罚方面,商业金融只能采取拒绝往来的方式,这种方式并不会给借款人带来实质性的伤害,而来自熟人的惩罚则会增加违约者的成本,并减少其收益。具体说来,规定社员从合作社借款可以获得利息的返还等好处的“社员经济参与原则”增加了社员与合作社保持长期多次借贷关系的动力,而减少了其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动力。“教育、培训和信息原则”以及对“关心社区”的倡导也增加了社员违约的心理成本,并增加了其收益。毕竟,社员的效用不仅来自于他经济上的收益,也来自于他精神上的收益。
第二,在防范合作金融组织内部的机会主义行为方面,“自由进出原则”和“民主管理原则”有效地利用了社员的共有知识,从而对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形成了强有力的约束,从而降低了合作金融组织的经营成本。在合作社的公司治理问题上,我们认为:组织的存在目的决定了该组织所采取的具体治理制度。“自由进出原则”和“民主管理原则”就是适应了合作金融组织实际情况的公司治理机制。具体说来,首先,对于自由进出原则来说,它实际上是适应合作经济组织特色的一种退出机制。合作经济组织是人的联合,这意味着新社员必须得到老社员的信任,才会获准加入。因此,如果退社的社员必须找到一个被合作社接受的新社员来购买他的份额才能退社,无疑会增加退社的成本。因为,这又需要达到“双重巧合”:第一,退社的社员找的交易对象能够被合作社认可:第二,退社社员与其交易对象能够对交易金额达成一致。因此,最好的方法是由合作社出面来清算退社社员的份额。新社员的加入需要由合作社出面给予其份额,也是同样道理。众所周知,股东既可以对股份公司的事务“用手投票”,也可以“用脚投票”。退社就相当于“用脚投票”,而民主管理就相当于“用手投票”。其次,合作经济组织是由经济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而且是熟人之间)为了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而成立的。由“经济上处于弱势”、而且人数有限这两点出发限定了他们所能筹集的资金的数额是较小的;由“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一点限定了他们资金使用范围的狭窄。这两点就决定了他们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是他们非常熟悉、具有相关经验以至于风险可控的,如生产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或者,合作社所经营的干脆就是社员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消费合作社。对社员来说,首先,从事这些经营活动所需的知识大多是共有知识181,不需要多少专门知识,因此,并不需要由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进行管理。换句话说,共有知识的存在,使得在合作经济组织中,社员既充当了财务资本的提供者,也充当了人力资本的提供者。社员在提供资金之外,还参加合作社的管理,也有助于集思广益,降低决策的风险。因而,合作经济组织里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要求并不如股份公司那样迫切;其次,合作社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互助”,而不是追求资金运用的“效率”;再次,每个社员所出资金的数量差异很小,这就使得只有在社员人数增加的情况下,合作社所拥有的资本金的数量才能增加。综上所述,这三方面的因素都使得在合作经济组织中,“人”的因素相对于“资金”的因素显得更重要。由此,形成了以“一人一票”为特色的民主管理原则。
参考文献
1.阿罗:《信息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2.阿曼•阿尔奇安:《产权经济学》载于:《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盛洪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阿曼。阿尔奇安(A•Alchian):《产权:一个经典注释》,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新1版。
4.阿曼•阿尔奇安、哈罗德.德姆塞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载于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编,孙经纬译:《新制度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奥利弗•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制》。见:陈郁编《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7.本杰明•克莱因:《契约与激励:契约条款在确保履约中的作用》,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著,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李风圣主译《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8.陈立华、刘仁军:道德、信誉与合约,经济论坛,2004
9.陈雪飞:《农村信用社制度: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10.程民选等著:《信誉与产权制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硕士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1引言
1.1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长期以来的加工贸易论文范文都是建立在劳动力和资源低成本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世纪以来,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农业生产比较优势提高、社会保障支出规范化、和城市生活费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开始逐步上扬,并且蔓延到内陆一些省份。此外,随着建设用地审批的规范化,土地成本大幅上扬;包括原油、铁矿石等在内的重要资源国内保障能力不断减弱,进口需求大量增加,使得这些下游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环境治理成本随着法制的不断完善而提高;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等等因素,造成我国经济逐渐的不可避免的告别“劳动无限供给”和“低成本竞争”时代。可以说,在经济危机以前,我国加工贸易已经面临着危机,长期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存在着附加值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行业竞争力弱等问题,已经有了些许迹象,只是由于我国的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还没有凸现出来。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逐渐演化成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更加剧烈的冲击了我国的加工贸易,也使上述问题暴露的更加直白,随着国际订单急剧减少,大量从事加工贸易的中小企业倒闭,大批劳动力失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社会稳定都带来强烈的负面影响。综合上述分析,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面临急迫的形势,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业、社会稳定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1.2文献综述
随着经济危机愈演愈烈,我国的加工贸易受到的冲击越来越惨烈,大量企业倒闭,劳动力失业,使得这一问题在最近两年成了一个热点的研究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绝大部分学者都一致认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一些学者还对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方法和对策。在基于对我国加工贸易现状的认知基础上,大部分学者都认识到了加工贸易在我国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加工贸易的积极作用。一些学者还对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还有一些学者对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进行了比较,并对其相互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的焦点在于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的因素,其中包括外商直接投资(FDI)、价值链、技术水平、体制因素等等。这些学者通过理论模型、计量方法、数据分析等方法,对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想得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可行的路径和对策。南京大学的魏锋、沈坤荣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与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一基于1978一2007年的经验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10期)一文中,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出口商品结构的演进及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了分析,指出贸易增长方式表现为加工贸易占绝对比重,但近年来呈下降趋势,逐渐形成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的王宝伟在《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0期)一文中,描述了我国加工贸易受到的巨大冲击,指出外贸进出口各项指标连续10个月负增长;
东南大学的邱斌、尹威在《FD工与外包两种生产转移方式下加工贸易进口的决定因素研究一以江苏省为例》(《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一文中,利用江苏省加工贸易制造业2002一2006年的行业面板数据,重点考察了FD工与外包两种生产转移方式下加工贸易进口决定因素的异同,总体回归结果显示,规模经济效应、低税收负担和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对加工贸易进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两种生产转移方式的进口决定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FDI生产转移方式下企业技术进步是加工贸易进口增加的决定因素之一;暨南大学的刘德学、中山大学的苏桂富合作的论文《中国加工贸易升级状况分析: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将加工贸易置于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之下,从产业与产品、价值链、企业能力、企业网络地位、关联与外溢效应等方面对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加工贸易己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升级态势,但总体上仍处于低等级供应商和劳动密集型或非差异化加工为主的阶段,面临进一步升级的严峻挑战。
2加工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
2.1加工贸易的含义
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①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境外企业提供,经营企业不需要付汇进口,按照境外企业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者装配,只收取加工费,制成品由境外企业销售的经营活动。②进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经营活动。
2.2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
2.2.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耗费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若这种绝对优势是该国所固有的“自然优势”或己有的“获得优势”,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出口这种产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方都有利。斯密的这种理论被称作“绝对优势说”,也称“绝对成本论”,又称“地域分工论”。①亚当•斯密所说的优势包括自然优势和获得优势。所谓自然优势,是指一国先天所具有的气候、土壤、矿产和其他相对固定的状态的优势。所谓获得优势,是指一国后天所获得的优势,比如发展某种产品生产的特殊技术和设备以及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生产资金。绝对优势理论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道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可以说工业产品技术、资金等等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拥有的只是劳动力成本的绝对优势。我国也正是利用好了劳动力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大批量的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大批的外商来投资,并且自身也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增长迅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正确并且积极的运用了我国的劳动力的绝对优势。
3 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20-25
3.1 国际金融危机前中国加工贸易发展..........20-22
3.2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冲击.......... 22-25
4 加工贸易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经验..........25-33
4.1 新加坡的加工贸易..........25-28
4.2 韩国的加工贸易.......... 28-31
4.3 中国台湾的加工贸易.......... 31-33
5 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分析.......... 33-45
5.1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限制因素 ..........34-35
5.1.1 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34
5.1.2 资源和环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34-35
5.2 中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 35-37
5.3 影响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37-41
5.3.1 国际因素.......... 38-39
5.3.2 国内因素 ..........39-41
5.4 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41-45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加工贸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本身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些矛盾和问题。通过对加工贸易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来看,应该说,中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这些国家和地区有值得我们借鉴的意义,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照搬加工贸易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成经验,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的因素很多也比较复杂,应该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使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总体而言,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应该朝着价值链复杂化和结构内资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加工贸易继续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曼昆.宏观经济学[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1篷娜聚等.政治经济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沈玉良,孙楚仁,凌学岭.中国国际加工贫易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王怀民.新兴工业化之路---我国加工贸易的基础、模式与利益分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7]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8]乌吓关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以服装产业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9]隆国强.加工贸易--工业化的新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0]闰国庆、孙琪、仲鸿生等.我国加工贸易战略转型及政策调整[J].经济研究,2009,(5):66-78.
硕士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河北省是一个农村人口和农村区域都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农业大省,近年来,全省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支持新农村的建设,金融机构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农民增收、支持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通过加强金融创新,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来推动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农村金融发展对于经济的增长能否起到一定作用,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工时、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与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这几个因素中,劳动工时并不是约束条件,可是花费大量的资金来开辟荒地为耕地并不是件容易事;另外,要提高技术水平也许高不少资金,因此,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和支农政策的大力支持。当前资金的短缺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资金缺乏,主要是因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和不健全,致使大量的资金闲置,没有充分利用。还有就是因为大量的资金外流,造成支农资金短缺。金融机构主体的不完善,是农村商品流通效率降低,造成交易城大高,交易风险加大,这些都是抑制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村金融主的主体逐渐萎缩,服务缺乏竞争力。(二)农村金融大量资金外流,造成农村资金短缺。(三)资金在配置上显示“非农偏好”,民间新兴金融机构“有为而无位”(四)信贷管理策略不佳,资金供需关系紧张。(五)农村保障机制缺失,涉农产业防灾避险能力低下。(六)农村金融创新滞后,金融服务。(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与金融的安全性要求相悖。
由此看来,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改革,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能够更好的为乡镇企业和农民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使农村金融机构在相互竞争中发展,净化农村金融生态坏境,提高农村金融运行的效率。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生计的大事,’所以如何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关系。可见,本文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水平的研究对河北经济增长有一定得现实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HughT.Patrick)首次提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向的问题是在1966年发表的《不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他认为,可以用有两种方法解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是“需求追随”(Demand fonowing)方法,他认为是经济的发展对金融产生需求,需要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他强调的是金融机构作为一种需求方而出现的。另一种方法是“供给领先”(SuPply-leading),它强调的是金融服务作为供给方出现,金融机构和相关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帕特里克认为这两种说法应该结合起来,任何一种说法都不能表达他的意思。但是,在需求追随型和.供给领先型金融之间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最优顺序,经济发展的初期,供给领先型金融居于主导地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金融机构由过去的需求不足转化为金融供给不足,此时金融机构有供给领先转为需求不足,政府要通过完善金融政策来成立更多的金融机构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下面是金融机构的两种传导机制模型:农村金融机构扩张一金融资产多元化一金融服务多元化一金融需求增长一经济增长供给领先型传导机制经济增长一金融需求增长一金融机构扩张一金融资产多元化一金融服务多元化需求追随模式传导机制不同的金融发展阶段,不同的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由于金融机构作为中介体系存在有着较高的成本,使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出现了“门槛效应”,并不是经济的发展就会使金融机构的供给引导型发展为需求追随型。而是需要经济发展成熟到一定的水平后才能出现新兴的金融体系,才能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否则,金融机构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不但不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分散部分资金来维持金融机构主体本身的运作。所以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门槛效应的存在,金融体系的发展影响投资资源的优化,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只有发达国家才能够实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由此看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可以通过门槛效应的理论来加以解释。
第二章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2.1相关理论综述
现代经济的发展是金融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呈现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作为现在经济的核心一金融,肩负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发展。本文在农村金融的理论范畴基础上展开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关系的研究。
2.1.1农村金融概念与发展阶段
农村金融的理论范畴直接决定着农村金融的发展目标、改革方向和服务对象的确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所以农村金融的定义决定了我们的研究范畴。最早,农贷制度是农村金融的萌芽,当时把农村金融局限在农业经济的研究有相当长的时间,随着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的概念外延也有了发展,在七十年代末,学术研究者和政府部门对农村金融的称法不一,有的成为农业金融,有的成为农村信贷,甚至有的学者把农业金融等同于农村金融,比如潘淑娟,还有的学者从区域角度来界定农村金融,王韶仪曾定义“农村金融就是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这样不禁又引起城市金融与之对应。这些说法的存在却有一定的道理,可是这样给农村金融的定义又不是完善的。事实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的深化,农村金融表现为不同的阶段特性,被称为动态性特征。考虑到此我们给农村金融-下定义是要充分考虑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由于动态性这一特性,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和界定。
我们把金融发展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农村金融的初期阶段,可以说是服务农业为对象的农业金融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农贷开始兴起随之民间借贷和高利贷开始萌芽。被称之为工业化前阶段(2)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进展,农村金融的含义也开始有了蔓延,农村金融的定义也不再是为农业服务,而是蔓延到整个和农村经济相关的所有活动和对金融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在融资手段和融资渠道上也有了发展,农村经济活动也得到扩展,各种金融机构开始开展农村业务。农村与城市的概念也更加明显。这一阶段被称为工业化进程阶段。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一般都处于这一阶段。(3)这一阶段与前面不同,主要对于实现工业化以后的国家来说的,也就是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农村人口比例不足百分之五非常小的一部分,城乡没有差别,农村和城市的概念也基本消除,城乡金融融为一体,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发展农业,农村金融服务的对象返回到农业上。
第三章 河北省农村金融状况...........24-36
3.1 河北省农村金融基本状况.......... 24-30
3.1.1 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历史沿革 ..........24-26
3.1.2 河北省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状况 ..........26-30
3.2 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30-34
3.2.1 农村社会生产总值.......... 31
3.2.2 农民收入与储蓄..........31-32
3.2.3 农村经济结构 ..........32-34
3.3 河北省农村金融促进经济增长.......... 34
3.4 本章小结.......... 34-36
第四章 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36-40
4.1 农村金融发展指标构建原则 ..........36
4.2 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分析.......... 36-39
4.2.1 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 37
4.2.2 农村金融结构指标分析..........37-38
4.2.3 金融发展效率指标..........38-39
4.3 农村经济指标的选取.......... 39-40
第五章 河北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 40-46
5.1 数据选取及回归方程设计.......... 40
5.2 实证检验过程 ..........40-45
5.2.1 单位根检验..........40-42
5.2.2 协整检验..........42-44
5.2.3 Granger因果检验 ..........44-45
5.3 本章小结.......... 45-46
结论
本文以金融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河北省1997-2006年间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并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分析等计量方法对影响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了检验,得出了农村金融规模、农村金融结构、农村金融效率这三个变量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前面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通过对河北省农村金融规模、结构、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农村金融规模农村金融结构对农村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微小;目前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主要是靠“量”的带动,金融规模金融结构有待于优化,金融效率更需要提高;
(2)在河北省农村,农村金融的发展的速度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的速度,现实表现为农村经济增长在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
(3)根据论文的研究结果,得出了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途径,要通过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和优化农村金融结构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本文具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同时又符合指标体系的逻辑性,重视了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政策建议的可行性,对河北省的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由于个人有限的知识和经验,研究仅进行了一小步,还有很对问题有待完善:在研究方法和数据方面,本文仅使用了理论和实证分析法,一数据是直接引用的统计数据,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缺少第一手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所得出的理论和现实存在偏差。
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通过获取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运用其他方法,通过不同的方法,把得出的结论相比较,通过总结结果提出更加合理化建议,以增强论文说服力发展农村经济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优化农村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起着一定得促进作用。所以进一步研究河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着一定得现实意义,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由于自己能力所限,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能够完善。
参考文献
[1]Cho,Y.J. Inefficiencies from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absence of wellfunctioning equity market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86(18)
[2]Levine,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
[3]Kumar,P.C. Inefficiencies from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absence of wellfunctioning equity markets: A comment[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1994(26)
[4]Mehra,Y.P. Velocity and variability of money growth: Evidence fromgranger-causality test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9(21)
[5]Loungani,P.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inflation, and growth in transitioneconomic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7(29)
[6]Pagano,M. 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An overview[J].European EconomicReview,1993(37)
[7]King,R.& Levine,R. 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32)
[8]Stiglitz,J.E.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s,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Supplement to the World Bankeconomic[J].Review and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994(2)
[9]Douglass,C.North.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2(10)
[10]Hayek, F.A. Inp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48
硕士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选题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当今全球竞争中,己成为推动一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茁壮成长起来,成为了我国自主创新体系的生力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建设所需资金少,建成周期短,决策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廉,能够适应市场多样性需求等特点,特别是在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方面具有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既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近年来的发展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发展新的重要的增长点,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能动、最活跃和最具效率的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具有普通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财务不透明、管理不规范、价值不确定等特点,以及其所面临的巨大市场和技术风险,导致逐利性资本市场的介入空白,很难从传统渠道获得资金。这是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关于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路径,著述颇多,概括下来主要两条:一是从资金提供方入手,比如发展风险投资和小额信贷公司以增加资金供给主体,通过风险分担降低银行信贷准入门槛以提供资金可获得性等;二是从资金需求方入手,比如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营造良好经营环境以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等。但这些研究,往往理论意义更重于实践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仍然突出。
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在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企业融资需求仍将主要依靠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在此前提下,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营运实践入手,试图从商业银行的视角,探索出在现行监管政策有限突破前提下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解决之道。
第二节相关概念
一、 科技型中小企业
根据2008年4月,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7月印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其认定标准包括以下定量指标:(一)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人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人数的10%以上;(二)企业近三年的研究开发活动费用支持总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一2亿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同时,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活动费用支出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支持比例不低于60%。(三)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范围,包含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中小企业部分,但又更为宽泛。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科技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 (一)符合中小企业国家标准;(二)企业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范围: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企业当年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占企业总收入的3%以上;(四)企业有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等可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有专门从事研发的部门或机构。
第二章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设立
第一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融资渠道单一,在资本市场进入门槛高企的情况下,主要依靠银行或民间借贷等间接融资方式来解决资金缺口。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总量中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占到了90%以上,股东借款或资本投入等内源性融资占到7%,仅有3%依靠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虽然为了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在主板市场之外,先后创立了“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但由于监管水平和投资者素质等多方面原因,上市审批仍然过于严格,很难满足众多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第二,中小企业资金主要提供者—银行业处于垄断竞争格局,银行业进入门槛高企,资金供给主体多元化程度不足,以“工农中建”为代表的国有大银行占有绝大部努市场份额和存款资金,银行竞争主要集中于规模较大的优质客户,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而且与一般垄断不同的是,我国信贷市场垄断属于“双边垄断”市场,国有银行资金供给的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及其变种,对于以非国有为主的中小企业来说,很难从这个双边垄断的金融体制中获得急需的资金支持。
第三,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虽然贷款规定金融机构应首先重视企业第一还款来源一企业自身经营产生的现金流,但目前金融机构审批贷款多以企业提供资产抵押、特别是不动产抵押为首要条件。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限制,可做抵押的有形资产或其他资产很少,既难以向金融机构直接提供足够的担保,也无法向担保公司提供足够的反担保。
第四,中小企业财务体系不健全。银行在贷前调查中非常重视企业财务指标所反映出的企业经营状况,因此,健全的财务体系往往是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组织结构简单,管理不规范,且未建立其健全的财务体系,财务报表可信度不高,这就迫使银行在针对此类企业发放贷款时更加慎重,增加更多的限制条款,从而加大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除具有普通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财务不透明、管理不规范等特点外,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主要以技术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形资产占比很高,同时,由于科技产品或服务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如“硅周期”和“摩尔定律”等,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较短,同时面临的巨大市场和技术风险,导致其很难从传统渠道获得资金。
第三章 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27-41
第一节 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组建......... 27-30
一、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位 27-29
二、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29-30
第二节 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信贷......... 30-33
一、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信贷......... 30-32
二、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信贷营销......... 32-33
第三节 成都银行科技支行营运案例 .........33-41
一、成都银行科技支行概况......... 33-34
二、四川省银行业监督管理局对科技支行......... 34-36
三、成都银行科技支行信贷审批模式......... 36
四、成都银行科技支行主要特色信贷产品......... 36-41
第四章 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营运难点......... 41-52
第一节 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41-43
一、尽职免责问题 .........41-42
二、业绩考核问题 .........42-43
第二节 政府资源对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经营......... 43-47
一、财政性资金存款......... 43-44
二、税收......... 44
三、风险分担机制......... 44-45
四、信息平台建设......... 45-46
五、信用体系建设......... 46
六、政策法律环境营造 .........46-47
第三节 科技金融发展政策建议......... 47-52
结论
2008年3月,财政部出台了《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08年修订版)》(简称《办法》),大大放宽了呆账认定的条件和核销条件,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核销成本。按此前的操作办法,商业银行每一笔呆账核销都必须上报财政部门,在经过财政部门审批通过后,才可予以核销处理。根据财政部与银监会的设想,未来,商业银行发放的中小企业和涉农类不良贷款中,单笔500万元以下的呆账,在经过追索1年以上确实无法追回的可以在税后自主核销。但其中的个别条款仍存在比较严格的限制,与商业银行的小企业贷款业务实际有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放宽条件。特别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形成后,予以快速核销,减轻银行经营指标压力,形成银行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方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扬、杨益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刘百宁、王海旗、王兆琪:《中小企业融资实务与技巧》,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仲玲:“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吉林大学,2006
4.赵昌文等著,《科技金融》,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
5.武捷思著《中国国有银行的行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6.黄宪著:《市场经济中的银行效率与社会成本》,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7.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208-219.
8.魏后凯.我国产业集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经济学动态,2004.9.
9.汤继强著:《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基于政府的视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0.孔祥毅等著:《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硕士金融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化突出特点是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全球的贸易规模日益扩大。相对于货物贸易来说,服务贸易更是飞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的重要方面,成为国家相互依靠、相互合作的基础。战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际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使得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理论界的重视。根据统计资料,198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650亿美元,到1990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到7805亿美元,2000年增长到14928亿美元,2008年达到37300亿美元。2000年至2008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率约为16.6%,,相比之下,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增长率较低,约为服务贸易出口额的一半2。
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稳定关系到一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乃至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由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相对来说还很幼稚和弱小,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它在我国其他商业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率不到1%3,远远低于世界金融服务贸易在其他商业服务贸易中所占的7.7W0的平均比率‘。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2006年下半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国金融服务贸易面临了重大的挑战,但由于当时我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处于初级阶段,加上拥有大量储备的外汇资产,这些都为我国金融市场套上了一层无形的保护膜,我国因此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因为,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全面开放金融服务领域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一旦金融服务领域全面开放,面对全球的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是没有竞争优势的,一方面,我国金融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匿乏,金融服务贸易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另一方面,金融服务贸易的经营发展模式和资产盈利增长能力差。因此,提高和培养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是我们目前必须面对并且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1.1.2研究意义
金融服务贸易关系着一国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整体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金融服务贸易相关理论的研究,为建立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分析国际竞争力状况、提升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必然趋势下,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一定会出现众多具有实力的竞争者,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受到严峻的挑战,如外资银行大举进入我国国内市场使我国国有银行的运营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金融服务贸易市场一直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垄断,我国金融企业要想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做大做强绝非易事。因此有必要评价目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通过对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分析,探讨影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并在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增强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设性的政策建议。这对推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2.1金融服务贸易及其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在回答什么是服务贸易和金融服务贸易之前,应当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服务。国内外对于服务和服务贸易有着不同的见解。对于服务的定义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学说,一种是罗纳德•谢尔普(RonaldshelP)的见解,他认为服务是指不具备触摸性、可见性、储存性,而具有短暂性以及提供者与接受者直接接触等特征的产品;黑尔(T.P.Hill)认为,服务是指一个经济实体经另一个人或经济实体的同意对该人或经济实体所拥有的某物所实施的改变行为;而赫迟(5.Hirsch)认为,服务强调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服务是具有同步性特点的交易形态,而货物交易则不具备同步性。
2.1.2对“服务贸易”的不同界定
服务贸易即国家与国家间相互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狭义的服务贸易仅指一国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满足另一国某种需要以取得报酬的活动。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通常所说的服务贸易是指广义的服务贸易。学者们对服务有着不同的界定,因此对服务贸易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说法。主要介绍两种有代表性的对服务贸易的理解:一是尼可赖德基于服务的同步性,认为服务包括服务本身跨越国界、服务消费者跨越国界、服务提供者跨越国界。另一种是桑普申与施内普(基于服务需要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消费者之间直接接触的观点,认为服务贸易应包括服务提供者的移动与不移动以及服务消费者的移动与不移动这四种情形组合。
2.1.3对金融服务贸易概念的界定
金融服务主要是指银行业和保险业及相关的金融服务活动。根据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金融服务贸易是由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收入,或者接受服务的支出,包括得到的和付出的直接投资收益(未分配收益和利息);从其它金融投资得到的和付出的收益(得到的和付出的利息和红利);得到的、付出的手续费和佣金。”我国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界定强调了金融服务贸易交易的过程特点,指金融服务贸易是发生在成员方之间金融服务产品的交易行为和交易过程。可见,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界定强调了金融服务贸易的提供方,而忽略了金融服务贸易的消费方,我国学者对金融服务贸的定义弥补了这一“缺点”,表现出了金融服务贸易的过程特点。本文采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界定,即金融服务贸易是由提供金融服务的成员方向其它成员方提供的任何与金融有关的服务。金融服务产品是金融服务贸易的对象,根据GATS的《金融服务附件》,金融服务贸易活动具体涵盖:银行、证券、金融信息及相关的服务;银行存款服务(接受公众储蓄和其他应偿付的资金);各类贷款服务;融资性租赁;担保和委托业务;与金融市场运行管理有关的服务;与债券市场有关的服务;顾问、中介和其他辅助性金融服务,包括信用贷款业务的参考和分析、投资及有价证券的研究和建议、开拓性业务及对社团改组和战略的建议。
3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现状及其国际..........23-38
3.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现状.......... 23-29
3.1.1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情况.......... 23-27
3.1.2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对外.......... 27-29
3.2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29-38
4 影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38-46
4.1 要素状况 ..........38-42
4.2 需求要素.......... 42-43
4.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43-44
4.4 企业组织与战略要素 ..........44-45
4.5 政府政策和机遇要素.......... 45-46
5 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46-53
5.1 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 46-47
5.2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并有效防范..........47
5.3 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 47-48
5.4 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48
5.5 积极利用信息等技术要素.......... 48-50
5.6 优化产业结构并健全完善相关.......... 50-51
5.7 进一步加强政府对金融服务贸易的支持.......... 51-53
结论
本文在深入研究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以波特的“钻石理论”为依据,分析了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弱的情况,提出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有效、可行的对策措施。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如下:
首先,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弱。分别从进口额与出口额来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是从净出口额来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一直处于出口逆差状态。通过与本文所选取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在净出口差额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竞争力指数(TC指数)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以指数)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行比较分析,能够看出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处于比较弱势的状态,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净出口差额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而发达国家绝大多数都是保持在顺差状态;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仅在0.1%左右,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在17%左右,英国的市场占有率在25%左右,极低的市场占有率与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TC指数一直都小于零,处于负值状态,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RCA指数低于0.8,一直在0.03左右波动,说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微弱,或者说是其没有显性比较优势。
其次,通过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基础,来分析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表明良好的要素状况对金融服务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基本的资本要素、高级的人力资本和知识技术要素状况都对金融服务的影响是正面的,是提升整个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必不可少的要素。相对而言,需求要素对提升一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同样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消费者自身需求水平的提高,一定会对金融服务提供者不断提出更多的、更高的要求,其结果会激励金融服务企业不断改革和创新,促进企业金融服务出口,带动整个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如果一国存在健全的、具有竞争力的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则有利于形成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反之,如果一国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不健全,发展不完善,则作为渗透到各个行业的金融服务业,其贸易的竞争力会被削弱,失去竞争优势。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政府的决策涉及各行各业,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宏观调控作用,中国当前重点管理的行业就包括金融服务业。
参考文献
[1]Cho,Y.J. Inefficiencies from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absence of wellfunctioning equity market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86(18)
[2]Levine,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
[3]Kumar,P.C. Inefficiencies from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absence of wellfunctioning equity markets: A comment[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1994(26)
[4]Mehra,Y.P. Velocity and variability of money growth: Evidence fromgranger-causality test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9(21)
[5]Loungani,P.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inflation, and growth in transitioneconomic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7(29)
[6]Pagano,M. 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An overview[J].European EconomicReview,1993(37)
[7]King,R.& Levine,R. 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32)
[8]Stiglitz,J.E.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s,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Supplement to the World Bankeconomic[J].Review and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994(2)
[9]Douglass,C.North.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2(10)
[10]Hayek, F.A. Inp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