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音乐教材中唱歌模块的设计功能
第一节 歌唱美的感受
1、感受的含义
感受,是人们通过听觉、触觉、视觉等途径获得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种方式。而所谓歌唱美,是指在面对不同演出场合和不同的听众群体时,选用合适的歌唱组织形式和编制,在演唱不同内容的歌曲时选用音色更适合的演唱者,而后演唱者以高超的演唱技巧及丰富的音乐素养,将歌曲中动人的内容和情感传达给听众的一个完整过程。
对于歌唱美的感受,其实是听者通过歌唱者的演唱,结合自身情感经历有感而发的对于歌曲的一种印象。这种印象除了取决于听众自身的生活经验、审美水平之外,更加取决于演唱者的音乐素养和人文素质。对于小学生群体生活经验不足和歌唱技巧欠缺的情况,教学中教师应以引导为主,让学生亲身感受歌唱美,不可过分强调歌唱技巧的训练。
2、感受的内容
2.1 感受歌唱的声音美
歌唱中的声音美,意为在拥有良好的音色条件前提下,歌唱者充分理解、掌握了音乐作品的内涵,结合自身音乐素养和情感经历,将发音技巧与情感表达完美融合唱出的能令听众感同身受,产生强烈共鸣的歌声。基于人类生活经验、音乐素养、审美水平的差异,无论是演唱者还是听众,对于歌唱的审美感受是不相同的,所以对于歌唱声音美的理解也不会完全一致。
2.2 感受歌唱的形式美
歌唱的形式美在于它的全面性、多样性和综合性。一般来说,常见的歌唱组织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重唱、轮唱和各种不同编制的合唱。每种歌唱组织形式都可以适用于一种或多种场合,表达特定的一种或多种情绪。任何一种歌唱形式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之处。
........................
第二节 歌唱美的体验
1、体验的含义
体验,指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客观事物的行为或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歌唱体验指以唱歌作为实践方式,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在前文中笔者浅谈了歌唱美的概念,认为歌唱美包含歌唱的声音美、歌唱的形式美和歌唱的情感美。而所谓歌唱美的体验,就是用歌唱的方式对歌唱的声音、形式和情感美进行体验,通过实践对歌唱之美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并提升自己表达歌唱之美的能力。
唱歌是最自然、最直接的体验音乐方式。它最接近我们的语言,拥有语气、语感等特质,能够对于人类复杂多样的社会属性情感(如对国家、集体、个人的爱与恨)和自然情绪(如个人的喜怒哀乐)予以最直接的表达。良好的歌唱体验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表现力、音乐创造力。
2、体验的内容
歌唱教学中,体验歌唱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学生歌唱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2.1 体验歌唱的声音美
在歌唱中能够被称之为“美”的声音,首先需要达到歌唱的基本要求,把作品的旋律、歌词、节奏等元素通过歌唱者的歌唱技巧和情感处理表现出来。
其次,选用科学、适当的呼吸方式表现作品。呼吸是歌唱的基础组成部分之一,歌唱者在进行呼吸训练时应分别对吸气和呼气进行训练,在演唱时需按演出歌曲的情感和技术需要选用适合的呼吸方式。
........................
第二章 音乐教材中歌唱模块的功能考量 1——歌唱音域扩展
第一节 音域的考量
音域,指人声或乐器所能达到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①本文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阶段音乐教材(后文简称为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唱歌模块的教学歌曲按年级进行划分后对于歌曲音域的宽度进行了考量。经过对人教版小学音乐课本中所选用的歌曲进行数据收集,这里用数据结果对歌唱模块的功能考量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对唱歌模块教学歌曲的数据收集整理,笔者对学生经过该模块学习后音域宽度的扩展进行了考量。此处用折线图列举了一至六年级音域最宽的歌曲音域数据。
..........................
第二节 音区的考量
“音区是音域的一部分。根据不同的音色可分为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三部分。在乐音体系中,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属于中音区;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和小字五组属于高音区;大字组、大字一组和大字二组属于低音区。”
本文所研究的人教版小学音乐课教材针对的是小学生这一群体,这一阶段的学生身体各项机能还未完全发展,声音仍属于童声。对于童声而言,一般将小字一组 d 音至 a 音定为中声区,童声在这一音区的音色最为自然;小字组 b 音至小字一组 d 音定为低音区,部分学生演唱时会感到吃力,这一音区童声的音色略显晦暗;小字一组的 a 音至小字二组 c 音定为高音区,相比其它两个音区,童声在高音区的音色更加明亮,不同的地区针对童声的音域划分略有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成人的标准对小学生的歌唱音区进行划分。本文在对所研究教材中歌曲音域进行划分时,综合考虑了童声的划分以及教材中歌曲音域的实际情况,将小字二组和小字三组划分为高音区;小字一组为中音区;小字组和大字组为低音区。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这种划分方法能更清晰、系统地体现该教材唱歌模块的设计对小学生音域训练的情况。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的唱歌模块除了对学生的音域进行阶段性的训练与提高外,对学生中、高、低音区的歌唱能力也都分别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设计。
..............................
第三章 音乐教材中唱歌模块的功能考量 2——歌唱气息增强 ....................... 17
第一节 气息长与短的考量 ............................. 17
第二节 呼吸能力的考量 ............................ 18
第三节 成效与不足 .............................. 20
第四章 音乐教材中唱歌模块的功能考量 3——歌唱力度控制 ....................... 22
第一节 歌唱力度控制能力的考量 ............................... 22
第二节 成效与不足 ............................... 23
第五章 音乐教材中唱歌模块的功能考量 4——歌唱素养养成 ....................... 25
第一节 识读乐谱能力的考量 ............................................... 25
第二节 基础音乐素养学习与不同曲风演唱能力的考量 ......................... 26
第五节 成效与不足
综上所述,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唱歌模块的设计对学生歌唱能力中歌唱素养的提升有着极其显著的作用,学生在经过小学阶段六个学年的学习后,歌唱素养的各个维度都应得到了全方面的增强。同时考虑到教材编写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该教材唱歌模块还有部分设计可适当调节与改良。
首先,识读乐谱能力。经过六个学年的学习后,学生的识读乐谱能力应已得到大幅度提升。学生应能识别大部分常见的音符、休止符和节奏型;对于 C 大调、G 大调、F 大调、D大调、降 B 大调、A 大调和降 E 大调的调式音阶构成和调式特性应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够正确表达强、弱等表情术语;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般的创演活动。
该教材对表情术语的训练多以文字描述为主,谱面上的表情术语相对较少。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表情术语的演唱,教材编写者在教材再版时可适当增加表情术语在谱面中出现的比例。
第二,经过六个学年的学习后,学生的基础音乐素养有了大幅度地提升,能够感受、了解各种不同曲风、不同体裁的歌曲特点;能熟练演唱学习过的各调式基本音阶及不同节奏型,掌握不同速度、不同的演唱情绪的演唱要点。
..............................
结论
以歌唱能力的提高作为研究设想,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设置了歌唱音域、气息、力度、素养等多个维度,考量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音乐教学中歌唱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是本研究论题的基本任务。应该说,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类,直至量化分析,获得了基本的认知,大体结论如下:
通过小学六年的唱歌训练,学生的歌唱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一、能够提升学生歌唱的感受能力。在教师引导下的聆听以及个体或集体参与的体验歌唱实践中感受歌唱的美,从而体现音乐审美这一基本要求。
二、歌唱音域得到适度的扩展。通过小学六年的歌唱训练,学生筑牢了中音区域,向高音区和低音区进行了适度扩展。
三、歌唱气息得到增强。通过对长短乐句的训练,增强了呼吸能力。
四、歌唱力度的控制力得到提高。通过强力度与弱力度的训练,学生对强弱的延长和对比有了一定的控制力。
五、增强了歌唱的合作能力。以多样化的演唱形式,培养了团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感受到了对唱、轮唱、合唱、齐唱、重唱等演唱形式的美。
六、增强了音乐素养。包括对调式的感受、对节奏的把握、对不同体裁歌曲的感受和体验。 总体而言,在义务教育小学教育阶段中,音乐课中唱歌模块的设计对学生歌唱能力的提高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