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一百年前,朗诵尚未引入中国,国人读书创作都是吟诵;现在,人们一般采用朗读的读书方法,吟诵在课堂几乎销声匿迹,情况刚好和百年前相反。吟诵作为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非常符合汉字音义结合体的特点,能很好的激发国人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且有修身养性之作用。可是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国人朗读全盘西化,导致吟诵式微。因此,传承吟诵是今天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者都是读书的方法。什么文章适合朗诵,什么文章适合吟诵?古人读书都是吟诵,不管什么体裁,诗,词,文赋。今人读书,都用朗诵的方式,包括现代散文,小说,戏剧。今人学习古文,是完全可以借鉴古人的吟诵的。
2010 年 1 月 24 日,中华吟诵学会成立。这标志着国人想推行吟诵的决心。随即全国各地中小学展开了吟诵教学。然而由于吟诵涉及到音韵,格律,节奏,情感等的处理,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学起来还是颇有难度,不少情况只能是亦步亦趋,对教师所教内容进行模仿。而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专业知识,试行起来难度要小很多,而且,高中生可以通过吟诵,更深入地掌握诗歌格律知识,通过吟诵体会到诗歌里的意境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吟诵是中国汉语古诗文的活化石。只有吟诵,才能揣摩和体会古人的心态、情态、意境。不吟诵的古诗文,不能反映古诗文的原貌。吟诵同时也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不仅记得牢,而且理解得深。
吟诵已经包含了句读、格律、结构、修辞等等一系列的知识,所以吟诵对诗词鉴赏意义重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吟诵的研究
一,从吟诵的本质特征来看,有如下重要研究
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在《古典诗歌吟诵九讲》中指出,吟诵不是表演,是自娱自乐。她从诗经一直到词,谈她对这些古典诗词的理解,并且配了她吟诵的光盘,让想学吟诵的人受益匪浅。同时她认为,入声的缺失使旧体诗歌的朗读变得非常不合适,目前推广的普通话吟诵,需要尊重作者创作时的音声节奏,如果是今人的作品按照普通话的四声来吟诵即可,但如果是古人的作品则至少需要将入声字恢复短促急迫的“古吟”。
赵敏俐在《论传统吟诵的语言本位特征》中,从“诵”和“唱”的差异来区别传统吟诵和新式吟唱。比如他认为吸收民歌和西洋音乐的演唱技巧还有自度曲的古诗词朗读,应该归入新式吟唱,因为它们有“唱”的元素,而“吟诵”的“吟”只是像唱歌,拖长了调子而已,并非唱歌,二者是有区别的。②
二,从吟诵的方法指导来看,有如下专家作品
徐健顺,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著名吟诵专家,有《吟诵与教育》③《论吟诵的基本方法》④等作品,甚至还编写不少吟诵读本。他总结出了吟诵的十条规则:平长仄短、多调回环、依字行腔、文读系统、腹式呼吸、腔音唱法、摇头摆身、情通古人、自成曲调、修身养性。⑤他孜孜以求地挖掘吟诵的深层意义,认为吟诵是中国传统唯一的诵读方式,徐教授在搜集吟诵古今资料,挖掘吟诵的深层涵义方面,为吟诵学的建立做出杰出的贡献。
.......................
2 吟诵与朗诵的比较
2.1 吟诵概述
2.1.1 吟诵概念及相关概念的区别
2.1.1.1 吟诵概念
《汉语大辞典》解释“吟诵”为“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在晋代以前,“吟”是“吟”“诵”是“诵”,晋朝时,“吟”“诵”才合并为一个词“吟诵”。给“吟诵”下定义的人很多,“吟诵”的内涵丰富。如郭沫若先生称为“无乐谱的自由的唱”;赵元任先生说:“所谓吟诗吟文,就是俗话所谓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或读单字时的语调 ”。
这些论述,都是正确理解吟诵的表层含义,但他们都只是强调“吟诵”具有音乐性,并没有对吟诵的定义作出具体、深刻的解释。陈少松先生说:吟诵“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他正确地指出了吟诵具有节奏性,还指出了吟诵具有“声调”,比较前人他的定义有了进步,但是“声调”的具体内容他没有谈及。
王世朝先生认为:“所谓‘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的读,所谓‘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③
如何为“吟诵”定义,笔者觉得秦德祥的定义有集大成者的意义。秦德祥于 20世纪 90 年代初曾苦苦求索,得出结果:“吟诵,是一种介于诵读与唱歌之间的汉文古典文学作品口头表现艺术方式。
.......................
2.2 朗诵概述
2.2.1 朗诵的概念和发展史
“朗诵,是将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娴熟、准确、规范的普通话,结合各种语言技巧,较为完善地表达文字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表演艺术;是朗诵者将文字符号的“视觉感受”转换成“听觉感受”的创作过程。”②其次明确朗读与朗诵的关系,“清清楚楚的高声读诵,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阅读的基础。朗诵,“是带有表演性质的一种活动,属于表演的范畴”。③不管有无听众,朗诵的表演性指的是它对朗读的美化,不管是对情感还是声音节奏的处理,比起朗读来,都带上明显的夸张性,朗诵是朗读的高级阶段,朗诵又被称为“美读”。一般认为,朗诵是百年前传入我国的读书方法。
“朗诵是 90 年前从欧洲传进来的,由此上溯三千年,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吟诵着读书的。”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说。叶嘉莹、陈少松也持一样的观点。1920 年,白话文教育开始,北洋政府下令小学课本使用白话文,但是白话文要怎么读谁也不知道,大家都处于摸索阶段。1926 年,“两字一顿读法”从教学大纲中被去掉了,但是白话文要怎么读,没有定论,于是,“朗诵”这一西方读书方法逐渐兴起,直至今日。
现在,从小学到大学课堂,我们基本上都采用朗诵教学。朗诵适用于任何一种体裁,只要字音咬准了,基本上节奏、感情都比较好把握,操作性强。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学校、单位、社团开展活动,都有朗诵比赛这项活动。然而,用朗诵的读书方法来学习古代诗词文赋,是无法体会古人写诗时的心境的,从而也很难准确地鉴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3 吟诵与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22
3.1 吟诵与朗诵都是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方法........................... 22
3.2 吟诵与朗诵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2
4 高中古诗词吟诵教学探究.............................................. 27
4.1 吟诵法适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7
4.1.1 吟诵法适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依据.............................27
4.1.2 吟诵法适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文本依据.................................27
5 吟诵教学与朗诵教学比较............................................. 37
5.1 吟诵教学与朗诵教学问卷调查................................ 37
5.2 吟诵教学与朗诵教学问卷结果...........................38
5 吟诵教学与朗诵教学比较
5.1 吟诵教学与朗诵教学问卷调查
笔者拿出两首诗,一首是杜甫的格律诗《蜀相》,一首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蜀相》一个班(高三·11 班,共 65 人)采用朗诵的方式,另一个班(高三·39 班,共 70 人)采用吟诵的方法。《念奴娇》俩班都采用吟诵教学。学生属于国重中等班水平,两个班的学生总共 135 人,问卷调查发出 135 份,收回135 份,学生回答率 100%。请看《蜀相》的平仄:丞相/祠堂/何处/寻(平仄平平平仄平),锦官/城外/柏/森森(仄平平仄仄平平)。映阶/碧草/自/春色(仄平仄仄仄平仄),隔叶/黄鹂/空/好音(仄仄平平平仄平)。三顾/频烦/天下/计(平仄平平平仄仄),两朝/开济/老臣/心(仄平平仄仄平平)。出师/未捷/身/先死(字平仄仄平平仄),长使/英雄/泪/满襟(平仄平平仄仄平)。吟诵时根据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来说,七言格律诗分成四个音步,奇位数字即使是平声字,也不能读长音,吟中音;韵字“森、音、心、襟、”吟长音,偶位数平声字吟长音;“叶”“捷”入声字,虽然是偶位数,但是吟短音。而朗诵,注意节奏和意义就可以操作了。稍微复杂一点的是词《念奴娇·大江东去》,该词押仄声韵,韵脚分别是“物、壁、雪、杰、发、灭、发、月”。《念奴娇》这个词牌可以押平声韵,可以押仄声韵,而平声和仄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总体而言,平声字适合表达宽广、豪放、喜悦等感情,而仄声字,因为不便放声吟哦,适于表达悲切、凄凉、沉郁、哀婉等情感,两个入声联用一定表示愤激或者极为慷慨的时候。
....................
6 结论
吟诵和朗诵都是读书方法,都是教学方法。吟诵是百年前中国普遍的教学法,现在中小学课堂上尝试吟诵教学,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向祖先致敬;而百年前从西方流入中国的朗诵可以视为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中国不能闭关锁国,哪怕在文化领域。不能为了国粹,语文课堂就抛弃了西方的读书法,事实也证明了朗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哪种教学法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和能力,哪种教学法就是成功的。
在高中教学阶段,诗词赋辞可以沿用吟诵也可以用朗诵的方法;而散文小说戏剧可以采用朗诵法。两种教学法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并无矛盾冲突,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两种教学法的灵活运用,把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转变成学生为主的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会激发学生们更大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平常的古诗词教学中,一般采用朗诵教学。但是遇到有大量名家吟诵的课文,会尝试吟诵教学。在吟诵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感觉新奇有趣。吟诵教学增加了学习手段,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自觉吟诵的习惯很难养成,只有靠老师带动。
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始终是个大难题。前路漫漫,前进的道路上永远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永远会出现新的问题。语文教学会永远走在探索和进步的路上,和同行共勉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