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建设教育管理分析--以即墨区Y乡村小学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035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管理论文,笔者以 Y 乡村小学为个案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乡村课堂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及成因,并初步探索出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然而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没有程式化的策略和方法,对乡村小学课堂文化的研究应不止于此。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是国家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振兴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基础教育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保障。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城镇化率虽不断提高,但乡村所占比例仍然很高,是名副其实的“乡村型”大国,因此,乡村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性的看待当前乡村教育的现状和困境,分析其原因,探索其策略,这对我国教育的正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更潜在地使我们的教育政策与主流教育话语权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1],社会中普遍认同城市教育,并在乡村中极力推崇城市教育,鼓励乡村教育向城市教育靠拢,乡村教育则被看作是“落后”的,“难登大雅之堂”,乡村教育的独特性被忽视,这些问题在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的课堂中会明显体现出来。乡村学校为了追赶城市教育的步伐,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地想摘掉“乡村”的帽子,更加加剧了乡村小学课堂文化的边缘化和荒漠化。

笔者师范学院毕业后如愿当上了老师,在即墨偏远乡村工作了两年后申请调入到了即墨区环秀街道 Y 小学。现在所处的 Y 小学位于即墨乡村,近几年上级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教学活动有了更的要求,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学校发展蒸蒸日上,虽然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等跟城市学校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从教 6 年多以来,笔者每次去城市学校参观学习总会有这样的感触:城市学校的课堂文化与笔者所在的 Y 小学以及周边的乡村小学的课堂带给我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城市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给人以生动、活泼、自然的感受,而乡村小学的课堂却鲜有这样的感受,笔者心里十分费解,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浪潮下,乡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为什么课堂上的感觉跟城市学校课堂如此不同?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归根到底是课堂文化的不同。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理论意义: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充实乡村小学课堂文化理论。就笔者当前掌握的国内外文献情况来看,国内的文献研究的主要是针对城市课堂来论述课堂文化的,没有专门对乡村小学课堂文化进行研究,而国外的研究文献大多是研究课程文化。本文将通过对课堂文化及其相关理论的探索,揭示乡村小学课堂文化的内涵、特点,在此基础上以笔者所在的 Y 乡村小学为个例分析出乡村小学课堂文化面临的困境和深度挖掘成因并初步探索出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建设的策略,借此丰富乡村课堂文化理论,填充乡村小学课堂文化研究的理论空白。
2、实践意义:以笔者所在的 Y 小学为个案深入研究乡村小学课堂,笔者作为学校教师的一员,在研究期间不仅可以直接观察课堂,还可与乡村小学一线教师进行交流,希望借此研究引起乡村小学一线教师的反思和重视,并试图总结出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建设的初步策略并在 Y 乡村小学开展实施,对乡村小学课堂教学具有指导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乡村小学课堂文化解读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堂
关于课堂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第 6 版是这样说的:“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然而这只是课堂的第一层意思,如果进一步挖掘,课堂还可以理解为课堂教学,就是发生在教学场所里的教学活动。课堂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学习型共同体,是学生成长、发展和教师专业提高的共同体。课堂是课程的具体化和过程化,课程是课堂结构的结构化和目标化,有两课堂支撑的课程会更好地实施下去,有了课程引领的课堂会更有效地得到展开[1]。鉴于此,我们认为课堂主要是指教学共同体在一定时空中形成的与课程相关的结构化关系。如果从较大的视野看课堂,课堂还是社会文化流动的场所,是文化呈现的一种形式,是经典文化浓缩交流的场域。本文所指的课堂既有微观的视角,也有大视野的角度。

(二)文化

文化是近几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研究者们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且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化不尽相同,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不少于 260种。“文化必由人类生活开始,没有人生就没有文化。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2]“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成果的辩证统一”[3]美国学者萨姆瓦对文化界定说:“文化说一种积淀物,是知识、经验、信仰、处世态度、赋义方法、社会阶层的结构、宗教、时间观念、社会角色、空间关系观念、宇宙观以及物质财富等等的积淀,是一个大的群体通过若干代的个人和群体努力而获取的。”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能一一罗列文化的所有定义,但纵观古今国内外学者关于文化的理解,可以看出“文化”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即有两层含义——文化不仅是一种观念的存在,也是一种动态的生活方式;文化不仅指结果,也指过程;文化不仅是显性的,也是隐形的。一般来说,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概念非常丰富,包罗万象,它可以存在于人类所有的社会和实践活动中,以物质、精神、行为等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而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即在人类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从根本上说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

二、乡村小学课堂文化的特点
笔者认为,乡村小学课堂文化除了具有课堂文化的性质以外,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因在乡村的大环境下具有以下特点:
(一)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具有稳定性
乡村小学课堂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师生在一个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逐渐形成的。乡村小学大多建校时间比较长,乡村本土文化和校园文化对课堂文化的浸润时间长,且文化的主体是人,课堂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乡村小学的课堂文化一旦形成,师生约定俗成的价值观、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就很难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因此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具有稳定性,甚至不会因为校长、教师的变更而立竿见影的出现显而易见的变化。
(二)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具有多元性
“所谓文化的多元性,可以看做是由某一特定环境下或某一特定区域内三种或者三种以上的文化载体组成的,以担负着传播或表达它们各自文化特性的任务为前提,以联合承担共有的价值追求为目标的一种文化特性。”[1]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就是这样的多元性文化,乡村小学有我国传统文化长年累月的积淀,也有当地本土文化的熏陶,还有学校特色文化的融合。如笔者所在的即墨区环秀办事处就有 9 所乡村小学,每所学校都有独特的课堂文化,异彩纷呈,但是所有的乡村小学课堂文化都是为了服务于当地的发展需要,乡村小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是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多元化的性质所在。
...........................

第三章 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建设的困境 ······························· 17
一、教师管理“简单、粗暴”,缺少“民主、赏识” ······························ 17
二、照搬城市课堂模式,忽视乡村文化资源 ························· 18
第四章 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建设困境的原因 ························· 24
一、乡村本土文化的衰落 ··························· 24
二、乡村田园课程的欠缺 ·························· 25
三、乡村小学教育目的的功利性 ······························ 26
第五章 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建设的策略及实施························· 29
一、重振乡村文化尊严,建立乡村小学课堂文化自信 ······························ 29
二、建设开放校园文化,深化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底蕴 ······························ 30
三、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丰富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内涵 ······························ 31

第五章 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建设的策略及实施

一、重振乡村文化尊严,建立乡村小学课堂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城市文化的基础。乡村小学存在于乡村的大环境之中,其办学理念、师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深受乡村文化的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有重振乡村文化尊严,才能树立乡村师生的文化自信,不再自卑、怯懦。目前,乡村价值并未被揭示出来,只有在失去以后,人们才能对其价值有所认知。教化也被称作教育,是乡村的一个核心功能。乡村社区中,人们极易明辨是非。要想实现该功能,需要实现以下条件:第一,所有农户均是透明开放的,全村人都能了解某个家庭中发生的事情;第二,村落中有如戏台前等公共空间,该空间是自发形成的。村民们可齐聚聊天,进行信息交流,闲话家常。这一活动吸引了众多人员来参加,其参加主体不分性别,也不分年龄,参与主体极为广泛。在此期间,人们学习了明是非的准则。城市中居民楼的家庭互不了解,互不交流,大都是闭门过日子,故丧失了教化功能。即便获得了高学历,如今一些年轻人并不懂得基本社交礼节,在某种意义上,这与其教化功能的缺失不无关系。乡村还具备文化的弘扬与延续功能。任意一种文化都需依附于相应的环境而存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乡村是其载体。尊敬长者、爱护幼者,邻居之间和睦相处并不是一种口号,而是在特定环境下给人带来潜在影响。并且应存在特定群体,施加一定的社会压力。全村都向表现优异的家庭学习,并对表现极差的家庭予以批评。乡村中存在祠堂、祖坟等大量文化实体,这些均会对人们的行为、建筑格局带来极为强烈的约束作用。传统乡村房屋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如年幼的孩童不应坐在厅堂处,上房只能由老年人居住。推倒平房并建成楼房之后,老年人快速丧失了之前的地位,年轻人都可居住于 “主卧”。在一次有关乡村文化危机的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指出:相较于物质方面的匮乏,乡村文化遗失问题更为突出,其充满地域特色、历史传统的文化形态更是面目全非,如今乡村的各个角落均已受到城市商品社会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的浸染,即便它与乡村的实情并不相符。就本质意义而论,文化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乡村文化中所含有的自然淳朴的生存姿态为其文化赋予了一种乡村特有的底蕴、意味。乡村文化的虚化和边缘化导致了乡村愈发缺乏凝聚力,只有利益才能将彼此更为紧密地联结起来。
........................

余思
笔者以 Y 乡村小学为个案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乡村课堂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及成因,并初步探索出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然而乡村小学课堂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没有程式化的策略和方法,对乡村小学课堂文化的研究应不止于此。笔者经过深入思考,对乡村小学课堂文化的研究笔者还有些许余思,乡村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和乡土文化环境,乡村孩子在乡土文化环境的熏陶下保留着朴实、单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特质,这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是难得的品质,在乡村振兴的今天,这样的品质却逐渐被淘汰,甚至以此为耻,乡村的家长和孩子对未来的期许更多的是对乡村的逃离和对城市的向往,他们对当前的乡村教育和乡村生活极度不满,由此可见,我们的乡村基础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的乡村文化和乡村小学课堂文化不足以支撑乡村孩子的精神世界,

更严重的是乡村基础教育还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境况以及这种境况所带来的“离农化”等问题,笔者不禁要发问:在乡村小学现有的条件下,乡村小学课堂文化的追求到底是什么?乡村小学课堂文化的发展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如何在城市文化冲击下保护乡村孩子和乡村小学的乡土特质,使之成为浮躁社会之中的一股清流和正能量?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