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一)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研究评述
1.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1)国外中小学阶段学制改革的研究内容分析
根据本项研究的内容,研究检索了“学制(The School System)”,“学校组织的学级计划(The plan of grade of school organization)”、“学习年限(the lengthof schooling)”相关主题下的文献,分析了国外对学制研究成果。国外早期对学制改革的研究,主流的观点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效率,使得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知识训练。如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巴特勒(Nicholas Murray Butler,1898)坚持不懈地促进美国学制进行重组,认为美国当时的主流学制——“8·4 学制”在初等教育的年限过长,存在明显浪费,提出初等教育六年足够的观点[27]。19 世纪末至今,研究者逐渐将学制改革的出发点从追求知识学习的效率转变为更好的促进儿童发展,学制改革路径主要有三条。
第一,建立多元化的学制体系。一是,实行多种学制并存的方法,将选择权交给学生。如,阿尔文(Alvin W.,1996)通过分析初中修业年限缩短 2 年的利弊,发现学制的选择依赖于区域的差异性,教育决策者也没有对哪一种类型的初中更好达成共识,个体必须基于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初中[28]。二是,实行单一的学制,但是丰富学校的类型。如有研究者指出英国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教育体制过于僵化,教育被限制在一个确定的年龄阶段、教学内容也被指定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外加双轨制的教育制度内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都制约了教育现代化进程。但是英国不是通过丰富学制的类型,而是通过丰富学校的类型以适应不同儿童发展的需要。因此,英国学制改革路径的研究热点不是修业年限和学段的划分,而是对不同类型学校之间衔接问题的讨论。如,Hatcher 等人(2007)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的中等教育学校(综合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复合制初中、学术型初中)对基础教育高年级学生发展的影响,调查对象包括专家、教育行政人员和教育实践者;研究维度包括学生出勤率,学习进度,学习成就,学习内容,学习指导,教学方式,学校管理,监督机制和办学成本;调查结果显示 100 位调查对象没有 1 个人认为学术型初中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大多数的调查对象都选择了综合中学,并且该项研究表明,学术型的初中仅在办学成本维度得分最高,意味着其办学成本最低,但是在其他维度,综合初中的得分都最高,该结论表明仅以知识学习为主的初中教育不仅不利于中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学校内部管理,增进学校的效能[29]。
.........................
(二)学习适应力研究评述
1.学习适应力理论研究综述与启示
(1)学习适应力理论研究综述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习适应力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习适应力的本质有共识,认为学习适应力是通过改变和调整,实现学生需求与学习环境供给的平衡,可以看出学习适应力受到学习环境特征和学生个体特征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差异点在于对探讨影响学习适应力两大因素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导致的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的差异性。
就国内而言,早期的研究侧重于从个体的角度研究学习适应力,学习适应力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的核心是探索主体是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理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冯廷勇等人(2006)研究认为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心理与行为过程[52]。也有研究者指出这种动态的改变过程,不仅指主体——学习者的改变,也包括环境的改变。如徐浙宁,郑妙晨(2000)认为,改变是适应的核心环节,现代意义上的“改变”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个体和环境的和谐[53],这意味着适应的最佳状态是主体和环境共同的改变,以符合彼此的需求。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适应性的两条主线(个体特征;环境要素)有相互交织趋势,我国目前对学习适应力的研究侧重从学生主体出发,对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国外对学习适应力的研究数量较多,应用领域广泛。学术界、学校、企业、基金会和政府都主张学习适应力的重要性[54],学习适应力的研究是学校改进的重要依据。国外对学习适应力的研究也源于心理学领域,侧重于对个体特征层面的研究。正如 Fraser(1983)基于对适应性主题下的研究梳理发现,尽管学术界对适应力的本质形成共识,但是早期的研究者要么是从人的角度研究适应性问题,要么是从环境的角度研究适应性的问题[55],直到 Hunt(1975)提出了“人与环境适应理论”(Person-Environment Fit Theory),力图将个体特征和环境中多个要素的研究柔和到一个框架之中,并且将人与环境的契合度作为评估教育环境有效性和学生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56]。
..........................
二、研究设计
(一)模拟公式建立与检验路径
1. 模拟公式构建
学习适应力的本质反映了学校学习资源的供给与学生学习需求的匹配程度,如果二者匹配度高,则学生的学习适应力高。由此可知,学习适应力是关于学习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函数关系,可模拟公式 1。
LA=F1+F2+F3+... +Fn (1)
LA:学习适应力;F1、F2、F3、... Fn:表示不同要素的供给与需求的函数关系
LA(学习适应力)=F(学习资源供给,学习资源需求)=F(物质供给,物质需求)+F(教师需求,教师供给)+F(同伴供给,同伴需求)+...+F(学制供给;学制需求)
同时,学习适应力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可以通过学习适应力量表测量学生的学习适应力,即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行为和学习心理两方面的表现评估其学习适应力,可模拟公式 2。
LA= P*B (2)
LA:学习适应力;P:个体心理特征;B:个体行为特征
LA(学习适应力)= 个体心理特征*个体行为特征
.........................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研究首先基于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适应性学习理念与现代学制系统建立的深层假设相互矛盾,进而想明确滞后、僵化、统一的学制形式是否是制约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弹性学制改革是否是提升学习者适应力的有效路径?为进一步探讨该问题,首先对“学习适应力”和“学制”主题下的文献进行初步检索,阅读。发现大量研究表明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适应力普遍较低,但是国内研究缺少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制度因素分析。同时,对国外文献的阅读发现,有研究者对学制和学习适应力二者关系进行研究,并且指出学制统一性与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不匹配是造成学生学习适应力低的原因。其次,进一步检索文献,选取高影响因子的论文进行阅读,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评述。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细化学习适应力和学制的维度,并依据现有的理论构建研究的理论模型。最后,运用滚雪球的方法,检索主要参考文献所涉及的重要引文进行阅读,对学制多个维度与学习适应力不同维度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二者关系进行全面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假设。文献检索涉及的数据库主要包括 ERIC、Wiley OnlineLibrary、SpringerLink、JSORT、Proquest、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
(2)问卷调查法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之上,首先对学制和学习适应力进行的操作化的定义,依据研究的理论基础,选择了适合于本项研究目的的学习适应力测量问卷;根据学制的界定,自编了弹性化学制需求度的测量问卷。其次通过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对量表进行净化处理,删除不适题项,重新构建问卷结构。最终学习适应力维度包括:心理适应力、学习行为适应力、学习内容适应力;弹性学制需求量表包括:弹性升级标准维度;弹性学习任务维度;弹性学习目标(多元分流路径)维度。最后,基于“问卷星”调查软件,选取适合的调查对象随机发送调查问卷,
收集有效数据。运用 SPSS18.0 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路径依据研究问题划分为四个层面:(1)通过描述性统对样本特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适应力和其对弹性化学制需求水平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2)使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性别、学业水平、学习成绩和区域的学生的现状进行分析,检验处理变量是否对两大变量具有显著影响。(3)通过相关分析,检验学生学习适应力与其对弹性学制需求之间的关系,验证理论模型构建是否合理。(4)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检验在考虑处理变量的情形下,学制弹性对学生学习适应力的作用机制。
..............................
三、实证分析............................................... 45
(一)问卷质量分析.................................. 45
(二)描述分析.................................... 50
(三)方差分析....................................... 55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69
(一)研究结果构成三角互证.................................. 69
(二)统计分析的主要结论........................................ 69
(三)学习适应力与弹性学制需求关系概括............................ 72
五、 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建议................................. 73
五、 义务教育学制改革的建议
(一)学制改革的前提在于追求价值与实质的匹配
在学校培养任务层面。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学制学习目标维度的多元化与学生学习适应力的线性回归系数不显著,这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目标具有刚性需求的特征,即不论学校培养目标设置的形式,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基本不变的。文化是影响主体需求的因素,上千年的儒家文化对教育的追求首先在于“仕”,如子夏“学而优则仕”,还是子路“不仕无义”,孔子“学也,禄在其中矣”, 再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都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政治服务,学习是追求仕途,实现政治抱负的工具,而“仕”实现的前提是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升学是学生和家长的首要目标,正如康德所言,教育在实现其目的时面临的困难有——只想要孩子成功的父母。“父母照料家务,并不以发展孩子普遍的善和完美的人性为目的”[102],“学生也倾向于采取一种纯工具理性的态度,把教育仅看成未来生活道路中增加工资的手段”[103]。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更重要的性质是为下一阶段的教育做准备,其自身的目标设置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力较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代以来设立的多部学制,在目标层面都提倡培养多元化,综合性的人才,如壬子癸丑学制时期,蔡元培就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观;壬戌学制时期,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制七条基本标准更是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104];现阶段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核心素养人才培养理念也众所周知。但是“知识考核主导的升学”依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教育活动过程中人处于被动的地位,知识则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受教育者接受学校教育时,首先是基于理性去考虑知识的工具性,即所学习的知识会给自己未来的生活带来什么,而忽略了去感受知识带给自身愉悦的体验。此外,教育管理者以学习成绩为评估绩效的标准,“高分”成为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受教育者迫于多种压力,机械(死记硬背)的接受源源不断的“知识”灌输,成为了储备知识的工具,知识掠夺了人的主体地位。学校教育目的似乎不再是为了解放人性,为了让人们探求生活的意义,“技术理性使教育本质发生扭曲,教育沦为获取功名的主要手段,受教育者成为没有生命气息的机器”,[105]本应该服务于生命、生活的知识却在侵蚀生命,弱化人的创造力,使人成为材料、 机器、工具和手段[106]。“学校教育成为了奴役、折磨和遏制人的过程”[107]。
.............................
结语
研究基于平时的学习积累和较为全面的文献分析,发现学制建立的深层假设和制度形式与适应性教育理念和未来学校发展的目标存在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现代学制以效率为导向,确定的标准化、统一性的资源配置方式与适应性教育强调的尊重和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目标不匹配,但是,现有研究侧重从宏观层面论述学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缺乏微观层面的研究。因此,在适应性教育背景下,研究首先以学生的学习适应力和其对弹性学制需求关系为切入点,从微观层面出发,基于问卷调查法,探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否需要学制变革,提升学制弹性能否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其次,依据学习适应力理论,即学习适应力一方面可以通过较为成熟的量表,通过学习者的行为和心理特征测得;另一方面学习适应力是衡量学习资源供给与需求匹配程度的关键指标,建立了模拟公式,进而确立了研究的基本假设。在学制弹性供给一定的条件下,学生对弹性学制的需求度越高,则意味着供给与需求的差距越大,学习适应力越低,即学生对弹性学制的需求水平与学习适应力呈显著负相关性,现阶段提高学制弹性,有利于缩小学制弹性的供需差距,进而提高学习者的适应力。再次,研究以 768 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统计分析验证了基本假设,发现学制弹性化需求水平与学习适应力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回归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提升学制弹性对学习适应力有正预测性。并且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从微观层面为学制改革提供了可行的建议
综上所述,研究的创新在于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基于微观视角,验证了现有学制缺乏弹性是导致学习适应力普遍较低的因素之一。但是,学制设计的标准化程度和弹性程度有内在的函数关系,这表明并不是学制的弹性水平越高,学生的学习适应力越高。这也是本项研究的不足之处,即本项研究只能论证现阶段提升学制的弹性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力,无法精准的确定学制标准化与弹性化之间的函数关系。因此提出的学制改革的建议,只能确定不同区域、学段、学业水平的学生对弹性学制具有差异化需求,应该采用精准化的改革路线,不能以一概全。但是具体而言,不同学段、区域,在学限、学习内容、升级标准等层面,学制所设定的学生选择权限应该在什么范围内,才能满足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力,这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