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透的学理基础
一 哲学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灵魂分为非理性灵魂和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的功能是本能、感觉和欲望等,理性灵魂的功能是思维、理解、认识等,真理和知识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其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使学生德行和智慧和谐发展。教学方法上,他重视练习的作用,经常安排儿童登台体验。师生关系上,不是对导师一味地唯唯诺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他的思想建立在他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考察的基础之上。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主张进行自然教育,遵循人的自然属性。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使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阶段相一致。卢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甜美也不丰满,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早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尽管卢梭赞美自然状态,但人毕竟要走向社会状态,卢梭要培养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不仅让孩子保持强健的体质,而且还要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于遵守纪律,习惯于平等待人。
在性格教育上,卢梭强调:“不要让孩子认为他可以随意役使你,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去帮助他。”“我们都有好为人师和自炫博学的癖好,总是会去教授那些单靠孩子自己就可以学会的东西,反而总是会忘记去教授那些只有靠我们帮助才能学会的事情。”“为了感受幸福快乐,就需要他体验一些微小的痛苦,这是他的天性。”
尽管距我们所处的时代久远,这些大哲学家的教育思想对现代的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具有基础性和方向性的意义。
.......................
二 教育学思想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他所著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出了有关师生关系、道德教育的观点,弗莱雷批判灌输式的教育。任何层次的师生关系都是讲解,教师是储户,学生是保管员,这就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把学生变为适应性的接收体,剥夺了学生真实思考的机会。批判灌输式教育的同时,推出了提问式教育。认为教师不仅仅是授业者,与学生对话中,教师也得到教益。
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肝胆相照的同志,不能把学生看成器皿,等待被强制性的灌输。不能凭借对知识的掌控而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进行控制和征服。简单的说教,缺少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事倍功半。怎么样提升教育效果呢?弗莱雷为我们提供了基于谦虚、信任基础上的对话教育。要求师生双方平等,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道德教育。信任使交流双方充分认可,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在 19 世纪提出了“教育性教学”,认为教学中善的意志、观念、情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教育和知识传递是统一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④赫尔巴特认为培养德性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教学必须形成德性的教育意义,才能使知识转化为意志和态度,即“教育性教学”。教育性的教学就是既教书,又育人,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要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只靠教书也许能造就有工作能力的人,但不能形成协助社会的善良的人;只靠育人,也许能造就善良的人,但不能形成有能力的人。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要靠教学过程实现。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在教书和育人上均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
第二章 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透的现状
一 小学生阅读者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采取单纯的接受式授课法,直接灌输,单调枯燥,课堂对小学生没有吸引力。只注重知识量掌握的多少,忽视个体差异,阻碍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要增加趣味性,教师不仅要扮演组织者的角色,还要有个性的教学方法,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交流、体验。创造和谐的氛围,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阅读的引导者。小学生灵活好动,单纯好奇,教师要让阅读课程通俗易懂,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例如,有教师在讲三年级下册课文《七色花》时,分析自然段,直接告诉学生,第一段写燕子外形的活泼可人,第二段写燕子为春天增加朝气,第三段写燕子飞行的样子,第四段写燕子休憩时的样子,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教师直接把内容和自己的情感灌输给学生,学生失去了对态度与价值观思考和体验的机会。学生没有对语言文字仔细地品读,对明净的春光、亦动亦静的燕子感想少了。小学生只是学习机器,被动接受,教师不根据反馈进行策略调整。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开放性,不能只重结果,而看轻过程。
价值观在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任何社会都有价值观的引导。学校是培育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主阵地,阅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自然承担起了渗透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责任。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的属性,还具有人文性,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是人类文化的先进部分,阅读和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密不可分。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制约和瓶颈,比如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深刻,教学方法单一,价值引导不力,不能很好把握渗透技巧,不能整体感知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等。
.......................
二 价值引导不力
2001 年的《课标》明确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2011 年《课标》连接了这一目标。许多教师对目标进行了解读,把目标写进了教案,给予学生主动权,“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一律给予肯定。例如,有的教师讲第三册课文《狐狸和乌鸦》时,剖析狐狸的形象,有的学生说狐狸是狡诈的,老师给予肯定,有的学生说狐狸是聪明的,老师同样给与肯定。一律肯定似乎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却没有实现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目标,“聪明”和“狡诈”的感情色彩截然相反,是矛盾对立的。小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是不明确的,一旦引导不力,就会造成偏激,小学生可能会失去辨别曲直是非的能力。
........................
第三章 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透的内容 ....................... 19 一 渗透热爱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 ............................ 19
二 渗透热爱生活、尊重自然的态度与价值观 ............................... 20
三 渗透爱国主义价值观 ........................ 22
第四章 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透的策略 ....................... 27
一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 27
二 教师要灵活运用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 27
三 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渗透要适度 ..................... 29
第四章 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透的策略
一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渗透态度与价值观,首先自身的态度与价值观要正,努力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职业要求。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然而,由于管理低效、职业倦怠,出现了以下行为:偏爱或重视一部分学生,成绩差的学生是“弃儿”,不能平等对待学生;缺乏师爱,对待学生感情冷漠;不尊重学生,甚至体罚学生;自身受挫,将情绪转移到学生身上;价值取向存在问题,把个人的消极思想在学生面前释放。这些行为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认知,使得学生没有自信,没有动力。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教师自身要正,才能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胸怀。”作为语文老师,胸襟要广阔,对学生要宽容。每个学生性格不同,有的聪明伶俐,有的鲁莽顶撞。对性格不同的学生,要善于因材施教,让学生发挥所长。不能因为学生犯了错误或者言语冒犯,就批驳学生,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认可学生的个性,创设宽容的氛围。
........................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