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研学旅行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基础
一、研学旅行的特点和原则
(一)研学旅行的特点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类别。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被认为是我国新课改中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旨在打破课堂的限制,专注于广泛的社会资源,并强调多方位、多层面与社会的接触,由此,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以及社会体验得以丰富。研学旅行是一种坚持以德育为先,注重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实用措施。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集体性。研学之旅不同于平常的“春游”、冬令营、夏令营,也不同于学生与家长的亲子游,是中小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以年级或以班级为单位,由校领导或班主任老师带队一同前往的有目的的集体教育活动,是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一起住宿、一起动手体验、一起研讨学习,强调学生有机会跟同学们在一起体验集体生活,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二是教育性。研学旅行是一种“学为主、玩为辅”的户外教育方式,它必须以课程做支撑,以快乐学习、实践学习为目标,以研究性学习和旅游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大自然、社会、生活为课堂,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成长发展需要出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三是体验性。研学旅行教育与普通的学科教育不同,它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重在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活动中,通过考察探究和实践体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四是校外性。它与校内普通的课堂教学不同,也与学校组织的其他课外活动不同,它注重学生在校外真实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主张教育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生活,实现生活、自然、社会教育的融合,达到知行合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
二、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
研学旅行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新途径,对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研学旅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创新德育形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将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实践育人新模式,研学旅行遵循教育规律,把研究性学习与旅游体验结合起来,有效地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联系起来,强调学习与思维相结合,体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实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有助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启发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生德育的创新形式。
(二)研学旅行是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积极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探究、创新形式、注意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中,融入学生全部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际上是信仰的教育,
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应该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做、用心体会、体认与感知,才更容易让学生理解,铭记于心。研学旅行恰恰给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机会和途径。研学实践依托自然生态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游览中体验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的辉煌历史,体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和家国情怀。
..........................
第二章 初中生开展研学旅行现状调研
一、调研目的
针对研学旅行的实施主体(初中学校)、实施对象(初中生)以及承办方(研学旅行基地)三方就组织形式、课程质量、经费投入、师资配备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调研,全面、客观地掌握初中生开展研学旅行的现状。
笔者在本次调研中制定了访谈提纲,分别选取了四所初中试点学校,分别访谈了四所学校的主管副校长、班主任、带队老师及 160 名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并且实地走访了西柏坡、龙山蜡像馆、塔元庄生态园等 6 所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命名的研学旅行基地,
访谈提纲设置的内容涉及研学旅行的组织形式、课程质量、经费、师资配备等几个方面。为更全面、具体地了解本地初中生开展研学旅行的现状,笔者还到市教育局相关部门了解了相关政策及各试点学校开展的实际效果,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另外,笔者所在单位石家庄市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学校是石家庄市唯一一所国家示范性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成立于 2001 年,最初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当地市内主城区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2014 年,根据国家政策,石家庄市成为河北省首批研学旅行试点,2015 年,石家庄市教育局印发有关研学旅行的文件,在石家庄的一些学校开始试行研学旅行。笔者所在学校作为校外教育的主阵地,结合长期的工作实际,一直在积极地探索和研究。2017 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第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指导和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对全市开展研学旅行教育工作起到了较好地推进作用,比如:开发旅游资源、考察研学线路、设计研学课程、评选和验收研学基地、组织和实施研学旅行活动、培训研学实践教师等。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亲自参与组织初中生研学旅行,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边实践、边观察、边研究,深入了解了石家庄市初中生开展研学旅行的实施现状。
................................
二、调研结果
(一)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政策多,抓落实不够
2013 年,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精神,教育部启动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2014 年河北省被列入试点省份并决定由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首批研学旅行试点地区,通过到石家庄市教育局了解,从 2014 年,石家庄市教育局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从试点学校评选、到工作推进、再到基地的命名,如:2014 年,石家庄市教育局发布了“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各县(市)区选取了一部分工作积极性高、创新能力强的初中学校作为研学旅行试点学校,在初中一、二年级实施,时间为 3 天 2 夜;2015 年又在市内五区命名了 5 所初中试点学校,同年,石家庄市教育局在《石家庄市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指导意见》中提出,研学旅行由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及本校实际情况,联合校外教育机构或旅游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体现专题研究、考察学习、统一组织、集体住宿、同伴支持、野外活动、共同体验、安全第一、反馈成果等基本要素。2016 年 4 月,石家庄市教育局再次发布了“开展 2016 年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的通知”,通知中明确了当年的研学时间为 4 月--11 月、研学内容为自然科学探索、历史文化、红色教育、社会体验四个方面;并对各主题研学内容的具体地点进行了明确,并要求学校要制定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并于活动前两周报辖区教育主管部门备案。此外还提出了学校要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对领队老师进行安全培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首次提出研学旅行要有活动标识和完整的课程设计,以及“后研学游”等系列活动,确保研学旅行教育效果。2017 年 4月,在教育部正式出台了研学旅行的意见不久以后,石家庄市教育局也出台了“石家庄并强调要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中。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可以说明石家庄市教育主管部门对研学旅行这一教育活动的重视,但是从实际落实情况了解来看,重视程度只停留在政策层面,实际工作抓的不实,教育效果不突出,主要体现在政策文件出的多,抓落实不够,安排部署多,督导检查力度不够,宣传动员不足等方面。另外缺乏科学完善、可操作性强的研学旅行机制。
..............................
第三章 初中生开展研学旅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一、初中生开展研学旅行教育存在的问题 ................................. 21
(一)工作机制不完善 ....................... 21
(二)研学经费投入不足 ...................... 22
第四章 提升初中生研学旅行教育效果的对策及建议 ........................... 28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机制 ....................... 28
(一)加强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建立协调机制 ........................ 28
(二)明确责任主体,各负其责,完善运行机制 ........................ 28
第四章 提升初中生研学旅行教育效果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机制
(一)加强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建立协调机制
当地政府应高度重视,将研学旅行工作真正作为推进当地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政府重点工作项目,印发相关文件,成立研学旅行工作组织机构,建立由分管教育副市长为总召集人,教育部门总牵头,旅游部门负责服务接待、景区管理,财政部门提供专项经费,公安部门强化安全防范,交通部门负责交通运输车辆的监管、卫生部门协调医疗救援,金融部门维护保险权益,红十字会开展紧急救护培训的联席会议制度。全市通过召开各种联席会议对此项工作加强协调与管理。同时,各县(市)、区政府也应建立相应的专项工作组织机构。在原来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梳理问题,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好的应对措施,形成教育部门牵头,学校为实施主体,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上下联动的工作管理体系。
..........................
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