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响应课堂革命号召和呼应素质教育深化的根本途径。教学评价是当前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确保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以创新力为导向的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评价也因此应运而生。
1.1.1 时代发展之需要
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的战略要求,是教育人才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学校创新力导向的教学评价,适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创新中的基础力量, 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评价创新是现代国家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在 21 世纪,科技进步迅速,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是各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6 年的《巴黎文件》i就很明确地指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超出了其它所有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原材料等)贡献力的总和[1]。2014 年 6 月,习近平在对两院院士的讲话中,引用了《礼仪与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直指“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在 2014 年 11 月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商业领袖峰会上,习主席重申了“三惟”论述,“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由此可见,科技的发展呼唤创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以创新力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正是顺应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教学评价的创新力导向不仅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综合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发展中遵循人性,激发人潜能的时代需求。被很多人奉为现代创造力之父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他的智力结构论提出了对创造性的分析。他的著作《创造性才能》提出要注重发展儿童个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思想,并在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股创造教育的热潮。而我国 1985 年已经将“创造精神”的培养明确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伟大教育学家陶行知在《谈教育》的书中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非常重视儿童的创造教育,认为对儿童的创造能力培养有利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2]2015 年 7月,习近平在访问吉林期间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 “21 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所以这些都为创新力导向的教学评价打下了时代特征的烙印。
..........................
1.2 研究意义
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评价是一项复杂多样的活动,是提高教师和学生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2.1 理论意义
首先,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丰富了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评价的理论,拓宽了教学评价的研究范围。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撒切尔夫人在上世纪也说过“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新思想。” [6]纵观他们的观点,都表达同一个意思,说明我们国家的教育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本文提出建立以创新力为导向的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评价研究的构想,它扩大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范围,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评价提供了理论参考,并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评价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元素和视野。随着历史的发展,教育科学的不断深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也日渐丰富和趋于成熟,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以量化评价为主技术理性价值导向的教学评价也存在许多诸如过分关注结果忽略过程,强调知识性忽略主体性等问题。受吉尔福特将创新思想引入教育领域及艾斯纳“导向美学精神的课程评价”等观点的影响,本研究提出了以创新力为导向的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评价,它弥补了技术理性教育评价量化的不足,增加了教学评价应有的评价因素和追求价值,如尊重生命主体、动态创新和多元发展等观点。所以 “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不仅丰富了教学评价理论,而且扩大了教学评价的范围。
其次,本研究为教学评价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元素和视野。有研究者指出教学评价元素和视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性、认识性和生命性三个方面。诸如文化性视角的观点有赵鑫的 《日本中小学教师考评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王淑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研究》等,他们以文化性视角解读教学评价,将教学理解为一种建构性的文化[8,9]。还有研究者是以认识论视角看待教学评价,将教学视为一种发展性的具有过程性社会实践认识活动。一些研究者生命性视角的教学评价观,他们是把教学过程作为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生命,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本研究从创新视角来研究教学评价,以创新力为价值取向,引导教学,使教学成为具有创新活力和实践意义的活动。创新力导向的教学评价重视教学中生命主体的创新性、发展性、多元性,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强调过程的发展性和结果的开放性。它是克服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有效方法之一。创新力导向的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评价研究为教学评价的研究提供了新元素、新视野。
.......................
第 2 章 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的内涵、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
2.1 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的内涵
目前,创新教学评价的学术研究比较薄弱,存在理论歧义和概念混合等问题。创新教育、教育创新、课程创新等观点为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元素和视野。为了更好的理解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的内涵,需要明确“创新力”、“导向”和“教学评价”等相关概念。
2.1.1 创新力
对“创新力”的释义大多指的是创新能力,它的观点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它是指个人利用所有已知信息,包括原始知识和经验,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社会的和个体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技能,其核心是创新性思维。第二种,创新能力由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即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重组和应用;另一部分是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产品研究与发明。第三种,从创新能力构成的知识结构来看,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知识、方法论知识和综合性知识共四类。
本文所指的创新力是个体本着理想化需要,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突破常规,参加创新活动并提高个体创新能力。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其核心是创新性思维。本文借用物理学中“力”的概念,认为创新力有三要素:创新力的作用点、创新力的方向和创新力的大小。
2.1.2 导向
事情向某个方面发展的趋势或行进方向。本文是指创新力导向的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评价所呈现的一种发展趋势和指向。
2.1.3 教学评价
一种是广义的教学评价,它是指对所有影响教学活动因素的评价,是在所要求的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下,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手段,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是针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育质量教学效果的一种价值判断。另一种是狭义的教学评价,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教学进行测试的过程,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利弊进行评价,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本文所提到的教学评价是狭义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一种价值判断。
..........................
2.2 理论基础
2.2.1 创新力理论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先提出了创新,后来被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引用在教育领域提出了创造性教育,并在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股创造教育的热潮。我国在 1985 年已经将“创造精神”的培养明确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伟大教育学家陶行知在《谈教育》的书中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非常重视儿童的创造教育,认为对儿童的创造能力培养有利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2]他认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精神,在教育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创新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促进和重视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国家未来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2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的杰出代表人物加德纳(Howard Gardner)是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他于 1983 年出版了《智力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并发展了多元主义理论。这是教育评价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课程观以及学生评价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至少拥有 8 种相互关联的但又价值中立的智能,它们是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霍华德.加德纳,1999)。他指出大部分人只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显现智能,如梵高在绘画美术方面天赋异常,但在人际交往就稍逊常人;又如,牛顿虽然在数学和科学方面表现突出,但在语文、肢体/动觉显得非常一般。也就是说, 每个人的智能发展都不均衡,每个人都有他可发展的智能,只是表现在不同的领域。因此, 不能按以往的一元论为基础来评价学生,太过于强调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而忽略了社会所需要的其他智能,使学生们还有许多重要的潜能未被发现和未被利用。[11] (王淑慧,2011)。以创新力为导向的基础教育学校教学评价正是符合多元智能理论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务必在基础教育学校开展适合学生个体差异的活动,在评价学生过程中,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多元评价学生,激发他们的潜能,尊重他们的人格,肯定他们的优点,使他们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为他们今后成为创新性人才,发明创造和科技进步提供发展的可能。
.........................
第 3 章 课堂教学评价已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3.1 课堂教学评价已取得的主要成效 ······················· 13
3.1.1 比较经常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 13
3.1.2 教师对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的认同度比较高 ··············· 14
第 4 章 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的实施 ···················· 23
4.1 明确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的实施原则 ··············· 23
4.1.1 创新性原则 ······················ 23
4.1.2 差异性原则 ·················· 23
第五章 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 29
5.1 创新力要贯穿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全过程 ··················· 29
5.2 创新力评价内容与社会生活需要密切关联 ················ 29
第 5 章 创新力导向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5.1 创新力要贯穿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全过程
在信息化时代,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由传统的传授型向创新型转变,着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用制度规范保障把它贯穿到整个教学评价之中。如在课前准备方面,以启迪学生创新思维为理念,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地去预习所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师“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想象,积极地自主探究和讨论交流,在与同学交流中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学生因为热爱学习本身,达到爱学会学善学,并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效果;在课后布置作业方面,学习美国学校的以作业任务为驱动,促使学生多阅读多查询资料,与同学、教师多探讨交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去参加社会实践,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 1998 年提出“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当然事实上,只有少数孩子会成为科学家,而“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就意味着每个孩子都有科学家的好奇心、动手“做”的本领和基本的推理能力。当创新力贯穿于课堂教学评价的全过程,释放了孩子的天性,使每个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孩子未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提供了可能。[43]因为一旦在儿童时期,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被压制,如果孩子们在小时候都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长大后,那就很难拥有发明创造的能力,更不用说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
结语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