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有效提高人们就旅游发展对藏族地区生计方式影响的关注度,尤其是加大对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生计转型面临的机遇挑战、矛盾困难的研究,进而为贫困民族地区有关生计方式变迁以及在特定时空环境下主客观世界改造、意识形态变化、现实矛盾化解、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鲜活、典型的实践案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业蓬勃发展
从1960年至今,旅游业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9年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全世界跨境旅游的总人数已经达到15亿,不言而喻旅游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很大,2016年就已经超过10%。该组织预计前后20年全世界跨境旅游的总人数年均增长率超过3%,到2030年将达到18亿人次[1]。可见旅游业对带动经济的作用和吸引就业的能力不容小视,世界许多国家都通过积极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的旅游业近年来呈良好态势发展,有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旅游市场接纳游客达60.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为6.63万亿元,旅游业创造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逐步成为具有战略性新型产业,在五大幸福产业中稳居第一[2]。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旅游成为了一种健康、时尚、减压的方式,旅游产业随之蓬勃发展。
1.1.2 乡村旅游兴起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新时代现代化经济建设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手段,是完善新农村社会治理格局的有力抓手,是有效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方法,是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将新时代城市和农村资源要素相互流动有机结合,有效缩短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乡差距[3]。2015年,国务院明确指出要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确保今后五年相关扶贫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计划到2020年,实现每年将近200万人口通过乡村旅游脱贫致富。可见,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脱贫致富中具有重要位置和发挥着巨大作用。2018年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次达30亿,已经从曾经的小微旅游模式到中型旅游再到大旅游时代,成为新时代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4]。
........................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1.1 旅游影响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旅游业发展速度是缓慢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水平逐渐提高,旅游业进入了蓬勃发展和不断深化的过程。当旅游发展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时,人们开始关注旅游影响(tourismimpact)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和美国率先开始了对旅游影响的研究。60年代对旅游影响研究的相关文献以旅游对社会文化、经济生产的影响主要是围绕其客观有效的效应进行论著的[8]。而70-80年代间的研究内容主要表述的就是其对于原有的经济文化造成的破坏性作用[9]。80年代至今,关于旅游对于现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产生的作用,专家学者们持有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以好坏来评判旅游的影响,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论述一个事实[10]。根据旅游影响的定义,旅游影响的研究开始注重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的研究。主要表现为旅游对活动主体自身的作用和旅游可能对于与活动主体存在联系的其他主体的作用范围这两方面研究[11],对应这两种研究内容,在西方的旅游研究领域也很明显的区分为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以纳尔逊*格雷本[12](Nelson Graburn,1977)为代表的以旅游者为核心的对旅游行为所包含的符号所表示意义的解读,和以丹尼森*奈什 (DennisonNash,1977)为代表的以目的地社会为核心,对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分析[13]。努涅斯[14](Nunez,1963)围绕墨西哥的乡村进行的非工作日旅游现象的研究。努涅斯的这次尝试让旅游人类学领域的西方学者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了旅游发展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13]。之后还有很多著名的学者:如麦坎内(Maccanneu)(著《旅游者:有闲阶级新论》);厄里(Urry)(著《旅游者的目光:当代社会中的消闲与旅游》);特纳(Turner)与阿什(Ash)共同著作的《繁荣昌盛的游牧群体》[15];科恩(Cohen)和史密斯(Smith)等所研究都是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16]。关于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国外研究则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对旅游居民地居民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旅游地文化的影响。Moore[17](1995)研究了希腊一个小镇上当地居民饮酒习惯因旅游业的发展而改变; Ryan and Crotts[18](1997)分析了新西兰毛利文化在毛利文化区旅游业的发展后出现的变化;Forsyth[19](1995)、Telfer and Wall[20](1996),分别研究了旅游业发展对泰国“Hill tribe”村落和印尼Lombok岛地区农业的影响,认为虽然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农业在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等方面带来了竞争, 但从总体而言, 旅游业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21]。
...........................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生计和可持续生计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生计(liveihoods)一词,由 Chambers 提出,用于贫困问题的研究,随后被广泛应用于农村扶贫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宄生计问题,给出不同的生计概念。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指出:“生计是拥有足够的粮食和现金储备以满足基本需求。家庭避免生计风险的途径多样,可选择性强,既可以选择稳定的工作来获得长久的生计环境,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工作模式加以组合来增大承担风险的能力[59]。”文化人类学认为是“人们维持生活的计谋或办法”。周大鸣[60](2009)这就造成生计定义的多样化,词典则释义为:生计是一种谋生的途径(方式)。可以看出,根据不同环境,层次不同,则生计的定义不同。这里的层次可以分为个体、家庭、社群等。而现阶段学界常用家庭层次的定义,是指共同做饭进而获得生存的群体。当然在家庭内部由于男女体能差异、老弱体力差距,生计方式也因此有了明显的不同。Chambers 和Conway[61](1992)曾证明,家庭层面的生计内涵包括人口、活动、资产和产出四个方面。本文则根据 Chambers 和 Conway 的解释,研究的生计是社区和家庭为谋生所需的各种能力、各种资本以及各种生计组合,来实现生计的可持续。
2.1.2 生计方式和生计变迁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随着人类加深对生活环境的认识,人类的每一个群体或者说是民族都不断变革着自己的生计方式试图与环境达成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关系。除了最基本的生计概念,生计方式的定义是指“人们通过可持续、稳定化的方式进行生存、生产,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生活习惯或者生计模式”[60],或是“不同群体的”[62]。环境是生计活动的重要支撑,生计活动的进行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二者密不可分。因此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生计方式也会相应产生改变,而学界将这种变化称为“生计变迁”或者说是“生计转型”。生计转型则是指因为群体依靠的环境发生了更新和变化导致的职业、产业由一种转向另一种更加适应环境的模式[63]。
..........................
2.2 理论基础
2.2.1 文化变迁理论
从人类学的概念分析,文化变迁指由于社会内部民族文化自身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而引起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的整体性改变。在时空条件的变化过程中,其自身不断主动或被动发生着传承与吸收,各种文明形态不断融合碰撞、相互作用,导致文化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外部结构的变化[69]。路易斯史宾德勒和乔治史宾德勒所指的文化变迁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民族的生活方式发生相互交融所带来的其生活方式的变化。这都归因于最开始发现或发明了内部发展的变迁和借用、传播了外部交往的变迁[70]。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马林诺斯基提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所谓的“土人”,其实他们正在融入世界文明,实际上是接受着各种文化的统治[71]。可见,人类学学者们很早就开始重视文化的动态历程问题。换句话说,文化变迁问题涉及到人类学的各个探究学派[72]。本文所指的社会文化变迁主要围绕生计方式的变迁展开。社会文化变迁包括生计方式的变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传统生计方式的变迁是其他生活方式变迁的内在动力。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苏发祥[56](2009)在《安多藏族牧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的著作中,更是将范围缩小到安多藏区,其中经济与民生部分提到,随着定居和搬迁,当地牧民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方式增加和改变的同时是否考虑到牧民的生活困境?同样藏族生计方式的变迁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变迁,是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物质文化变迁、制度文化变迁、精神文化变迁都是在生计方式变迁的基础上发生的。
........................
3 研究区概况....................................17
3.1 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17‘
3.2 甘南旅游业发展概况............................17
3.3 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18
4 旅游发展对甘南藏族生计方式的影响............................23
4.1 甘南藏族传统的生计方式..............................23
4.1.1 种植业............................23
4.1.2 牧业........................24
5 旅游发展对甘南藏族生计方式影响的动力因素分析....................54
5.1 国家政策的扶持................................54
5.2 交通条件的变化.......................55
6 旅游发展对甘南藏族生计方式影响的思考
6.1 促进生计方式现代化,增强可持续性
促进经济的发展是民族村寨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旅游作为博峪村的引领性产业,发挥着促进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作用。生计方式的现代化发展需要旅游业支撑,但是生计方式的现代化、可持续性不仅需要旅游业的发力,也需要其他产业配套发展才能实现。对于当地居民而言,实现生计方式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美好生活品质和增强社会发展动力。
6.1.1 探索多元化生计方式
旅游发展前后,博峪村生计方式发生了不可阻挡的变迁,文化变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博峪村是半农半牧的藏族村寨,旅游发展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因地理位置的偏僻而鲜为人知。生计方式的变迁速度的快慢,主要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传统的单一青稞种植农业和原始的放牧业为主的生计方式转变为种植青稞、油菜、小麦等多种种植农业和集中畜牧养殖和游牧养殖相结合的牧业,还有较少部分的辅助生计方式,如挖虫草、野生菌等。再到旅游发展后,生计方式转型为以旅游业为主,绿色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为辅的形式。
但是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以多元化、科学化、生态化为不竭动力,博峪村的生计方式的变迁不会停止,生计方式的转型不会停止。会因旅游发展程度的变化而变化。要探索一条与时俱进和可持续性的生计方式,充分发挥博峪村的耕地、草场、林地广布的优势,发展科学的立体农业,种植更为合理的农作物,如青稞、马铃薯、油菜、小麦、蚕豆、豌豆等多元化农业;畜种集犏雌牛、犏牛、牦牛、藏绵羊等高原牧业于一体的多元化现代牧业;此外发展现代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将山间林地的山珍野味蕨菜、木耳、狼肚菌等有效开发,形成一条绿色、成熟、可持续的配套产业。
.......................
结语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社会的不断发展,每一个民族都会寻找一种适合当下经济发展的生计方式,以促进自生的发展,这种生计方式在适应生产力的同时还要适应当地文化。不论这种生计方式的变化是政府干预和引导,还是外来事物的冲击与刺激,都能或多或少的折射出当地居民意识形态的科学重塑和主观能动性的适应发挥。封闭偏远、贫困落后的博裕村能在这样的时空环境里,仅用五六年时间创造出颇具特色的生计方式,不仅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与美丽的新农村。博峪村的成功是历史的偶然,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必然。笔者从 2018 年 8 月份第一次走进博峪村给我眼前的震撼不亚于来到江南,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让我流连忘返。2019 年 9 月第二次来到博峪,打来水龙头就有的自来水,正在修建的停车场,不断增加的藏(牧)家乐都开始营业,全面覆盖的 wifi、宽阔平坦的柏油路村道以及络绎不绝的游客。让笔者想去研究发生这一切的背后,生计方式的是怎样成功转型的。面对转型后的生计方式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特别是 2020 年是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经历兜底式脱贫后,新的生计方式还能否持续发力为博峪村经济的发展,地区的繁荣做出贡献。
笔者认为,旅游发展是融合人力、物力、力的产业。人是核心。面临生计成功转型后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需要当地居民的积极主动还要一批有知识、有思想、有抱负、留的住的青年,为民族地区乡村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财力是保障。自古行军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旅游发展的第一条件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这需要政府、外资、自身等旅游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同向发力。物力是前提。这里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还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将二者很好保护,才能持续的、长远的、有效的发挥应有的价值。这一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悄无声息的影响着生计方式。因此,聚焦旅游发展将为民族地区提供经济现代化、产业时代化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