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真人和卡通面孔加工中吸引力与表情相互影响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343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认为面部表情对面孔吸引力具有显著影响,负性表情会显著降低面孔的吸引力评分,而正性表情有助于增加面孔吸引力,真人与卡通面孔的结果一致;2. 面孔吸引力对卡通面孔表情判断正确率有显著影响,高吸引力面孔的表情判断正确率显著高于低吸引力面孔,但吸引力对真人面孔表情判断无显著影响;3. 幼儿面孔加工存在性别差异,无论真人或卡通,女童识别面部表情能力均显著优于男童;男童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评分显著高于真人面孔,提示男童更偏好卡通面孔;动实验中,男女童进行面孔吸引力评分时性别差异不显著,且男女童加工面孔的眼动机制基本一致;

第一部分 引言

一、面部表情研究概述
面部表情是情绪在面部的集中体现(王蕊,2013)[2],它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表情作为面孔中最生动活泼的一部分,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对于情绪传递和信息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同一情境中一张笑容可掬的面孔和一张怒气冲冠的面孔带给人的情绪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尽管情绪的表达者和接受者都未发生改变,但透过不同的面部表情传递出的讯号却有着天壤之别。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面部表情已逐渐成为社会沟通信息的重要工具,且跨越了性别、种族、文化等外部因素,为人类所共有和服务。一个人能否准确而快速地识别他人的表情而且积极精准地表露自己的表情,极大程度上指导着个体的社会行为(Gao & Maurer,2009)[3],同时也是人们正常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前提(崔雪融,王振宏,蒋长好,田博,2009)[4]。
历史上最先对面部表情展开系统研究的是英国科学家达尔文,他在他的著作《人与动物的表情(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中提出人类天生具有识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遵循遗传和进化的原则[5]。达尔文认为正是由于表情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所以才能为全人类所理解。20 世纪 70 年代,Ekman 和 Friesen 对面部表情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为此他们搜集了上千幅面部表情图片库并展开了长达 40 多年的研究,最终从解剖学的角度提出了 6 种基本的面部表情:高兴、悲伤、惊讶、恐惧、愤怒和厌恶,但遗憾的是这类研究一直未能形成体系,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面孔研究领域的先锋人物 Bruce和 Young 提出经典的面孔识别功能模型之后,面孔研究才逐渐成为认知科学领域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

二、面孔吸引力研究概述
面孔吸引力是指目标人物的面孔所诱发的一种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并驱使他人产生接近意愿的程度(李鸥,陈红,2010)[21]。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有关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就引起了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者们的共同关注。根据心理学研究的一些结果显示,高吸引力的面孔会自动激活与奖励相关的眶额皮层(orbitofrotal cortex)、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杏仁核(amygdala)等脑区(廖艳,2014)[22]。Winston 等人(2007)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发现被试在进行面孔吸引力判断的任务中,内侧前额叶(MPFC)、后眶额区(posterior OFC)、脑岛(insula)和颞上沟(STS)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此之前他们的研究已经证明眶额皮质(OFC)与面孔吸引力呈线性相关,另外与吸引力一般的面孔相比,吸引力高或低的面孔对杏仁核的激活都更大,但这种激活是有选择性的,它主要表现为面孔吸引力对左杏仁核的激活程度更大,而缺乏右侧杏仁核的等效效应,半球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这表明面孔吸引力处于极端值时能更大地调动起人们的情绪[23]。这一发现与 Morris 等人(1998)的研究一致,他们发现左侧杏仁核在观察未做标记的恐惧面孔时就可以被激活,而右侧杏仁核只有在面孔被标记时才会被激活[24]。O’Doherty 等人(2003)的研究指出前额叶皮层中对于有吸引力的面孔和没有吸引力的面孔的脑区是不同的;特别是内侧额叶前区(medial prefrontal regions),它包括内侧眶额皮层(medial orbitofrontalcortex)对应的是有吸引力的面孔,而外侧区(lateral regions)更多对应的是没有吸引力的面孔[25]。
现阶段基于成人视角下对于幼儿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已有很多,“美即善”的面孔偏见在成人世界中普遍存在,无论在人际交往中或是参与性格评定时,容貌姣好的个体总会在成人世界中受到优待——父母和观察者在对待漂亮的婴儿时态度更加积极,而且对漂亮婴儿在各方面的评价更高(Langlois,Ritter,Casey &Sawin,1995;Stephan & Langlois,1984)[26][27]。Berkowitz 和 Frodi(1979)的研究也发现女大学生对待长相普通的儿童更加严厉,例如幼儿在错误行为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被试对长相普通的幼儿惩罚更为严厉[28]。而 Dion(1972)的研究则显示让成年女性对幼儿错误行为进行归因时,被试认为长相普通的幼儿犯错误更有可能是因其本性所致,而长相漂亮的儿童所犯错误更有可能是一时的坏情绪所致[29]。
.........................

第二部分 面部表情对真人与卡通面孔吸引力影响的行为研究(研究一)

一、研究目的和假设
研究目的:将面孔吸引力作为外显因素,面部表情作为内隐因素,采用面孔吸引力判断任务,让被试判断在不同面部表情下该面孔的吸引力。
研究假设:(1)不同的面部表情对面孔吸引力高低的判断存在影响,其中正性的面部表情会增加其面孔吸引力,负性的面部表情会减少其面孔吸引力(真人面孔与卡通面孔一致);(2)面部表情与面孔吸引力之间存在交互作用,面部表情对低吸引力的面孔调节作用更为明显,真人与卡通面孔一致;(3)对面孔吸引力评分时存在性别差异,其中男童对面孔吸引力评分分数普遍高于女童;(4)相比真人面孔,幼儿对卡通面孔的评分较高。
..........................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选取杭州某幼儿园大班幼儿 60 名,男女各半,平均年龄 5.67 岁。所有被试均自愿参与,无精神病史,视力正常,右利手。
(二)实验材料
1. 原始素材和仪器
从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儿童表情面孔图片库(NIMH ChildEmotional Faces Picture Set,NIMH-CHEFS)中选择儿童真人中性面孔图片 50 张,面孔的平均年龄为 13.6 岁,图片在平均年龄上无性别差异。筛选刺激材料的实验程序用 E-prime 编制,在 Dell 笔记本电脑、14 寸纯平显示器上呈现,用键盘上的数字键进行按键反应。
2. 实验材料被试
成人被试为浙江师范大学 34 名在校学生(男女各半),平均年龄 21.3 岁,由于两名被试的实验数据未保存,两名被试对吸引力或唤醒度理解有误,最终有效数据为 30(男女各半);幼儿被试为浙江省杭州市某幼儿园中大班幼儿 70 人(男女各半),平均年龄 5.67 岁,由于一名女被试无法完成整个实验,最终得到有效数据为 69。所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精神病史。
3. 筛选过程
评定程序共分为 4 个 block,分别为吸引力、愉悦度、唤醒度及优势度评定。幼儿用七点量表对每张中性面孔图片进行吸引力评分(1=毫无吸引力;7=非常有吸引力);愉悦度评分(1=非常不愉快;7=非常愉快);唤醒度评分(1=提不起精神;7=精神很兴奋)及优势度评分(1=感觉被支配;7=有支配感)。评定实验材料单个 trial 程序: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现 1000ms 注视点,然后呈现 300ms的空屏,接着呈现图片刺激,呈现时间为 1500ms,随后呈现七点量表,要求被试对七点量表进行按键评定,按键后七点量表消失,接着另一个 trial 开始。Trial之间间隔为空屏 1000ms。参图 2.1。

................................

第三部分 面孔吸引力对真人与卡通面部表情影响的行为研究(研究二).................... 31
一、研究目的和假设................... 31
二、研究方法..................... 31
第四部分 面部表情对真人与卡通面孔吸引力影响的眼动研究(研究三).................... 36
一、研究目的和假设....................... 36
二、研究方法.......................... 36
第五部分 面孔吸引力对真人与卡通面部表情影响的眼动研究(研究四).................. 46
一、研究目的和假设.................... 46
二、研究方法..................... 46

第六部分 结果讨论与分析

一、面部表情对面孔吸引力具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面孔吸引力评价任务中,情绪主效应显著(真人与卡通面孔一致),评价分数从高到低为正性>中性>负性,提示表情对面孔吸引力的调节作用十分显著,具体表现为:正性表情会增加面孔吸引力,负性表情则会显著降低面孔吸引力。该结果同 Mueser 等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发现与快乐和中性面孔相比,悲伤面孔的吸引力评分急剧降低,但快乐和中性面孔则没有显著差异[128]。张丽丽等的研究也发现微笑面孔的吸引力显著高于中性面孔[129]。Byrne 和Clore 的吸引力加强反应理论指出,相比消极或不积极的评价反应,当评价反应暗含积极的情感因素时得到的回馈也更为积极[130]。若将该理论延伸到面孔加工,则可理解为积极的面部表情会增加表达者的面孔吸引力,而消极的面部表情则更会受到排斥。这意味着无论原始面孔的吸引力高或低,都可通过面部表情来对之进行调节。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面孔在呈负性表情时的“折损”分数比面孔在正性表情时所获得的“添加”分数更高,也就是高兴表情会让面孔吸引力有所提高但效应未达显著,而愤怒的面孔则会使吸引力骤然下降。这说明负性表情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要强于正性表情。

.........................

第七部分 结论与建议、展望

一、结论
综上,本研究证实了大班幼儿在识别不同面孔吸引力与面部表情之间的确存在相关关系,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 面部表情对面孔吸引力具有显著影响,负性表情会显著降低面孔的吸引力评分,而正性表情有助于增加面孔吸引力,真人与卡通面孔的结果一致;
2. 面孔吸引力对卡通面孔表情判断正确率有显著影响,高吸引力面孔的表情判断正确率显著高于低吸引力面孔,但吸引力对真人面孔表情判断无显著影响;
3. 幼儿面孔加工存在性别差异,无论真人或卡通,女童识别面部表情能力均显著优于男童;男童对卡通面孔吸引力的评分显著高于真人面孔,提示男童更偏好卡通面孔;动实验中,男女童进行面孔吸引力评分时性别差异不显著,且男女童加工面孔的眼动机制基本一致;
4. 在面孔吸引力评分任务及面部表情判断任务中,兴趣区的主效应均为显著(真人与卡通面孔一致),在各兴趣区中,幼儿在眼睛区域的注视时间最长,注视点个数均高于鼻子和嘴巴区域,表明眼睛区域占用了较多的注意力资源;
5. 眼动实验中,不论是面孔吸引力评分任务或面部表情判断任务显示面部表情的主效应均显著,具体表现为幼儿在面孔吸引力评分任务中正性面孔的总注视时间和注视点个数高于负性和中性面孔,而在面部表情判断任务中正好相反(真人与卡通面孔一致)。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