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首先运用扎根理论对留学生的每个旅游动机的类型及其形成因素进行编码分析,建构在华留学生的旅游动机形成模型。采用相同研究方法,编码分析了在华留学生旅游动机的变化过程及其因素,也建构了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变化模型。其次,运用自我民族志,通过叙述作者在华留学期间中的旅游经历梳理和分析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的变化现象,同时验证扎根理论分析的结果。然后,通过自我反思过程,以扎根理论建构的理论模型为基础,对在华留学生旅游动机的变化现象深入进行了综合性的、文化性的解释。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日益增加的来华留学生数量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开始与许多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在此背景下,前往中国工作或学习的外国人越来越多。21 世纪以来,中国国家教育管理部门逐渐认识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在国际化大潮驱动下,中国教育部 2010 年发布的《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 2020 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 50 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要达到 15 万人,来华留学生生源国别和层次类别更加均衡合理。”
据教育部统计,2018 年中国已接受来自 196 个国家和地区的 49.21 万名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 31 个省(区、市)的 1004 所高等院校学习,比 2017 年增加了 3013 人,规模增速为 6.2%。按客源国别排序,来自韩国的留学生(5.06 万人)最多,其后是泰国(2.86 万人)、巴基斯坦(2.8 万人)、印度(2.31 万人)、美国(2.09 万人)。按学生类别统计,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 25.81 万人, 非学历生留学生 23.4 万人。同时,近年来“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进一步提高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数量,推动中国高校国际化多元化发展。此外,从 1999 年至 2018 年,中国留学人员总数由 2.9 万人次增加到 49.21万人次,来华留学生数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目前,中国续英美之后成为全球排名第三的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
......................
1.2 文献综述
1.2.1 旅游动机研究
旅游动机是促使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虽然只是为理解旅游行为做出贡献的众多变数中的一个,但它是所有行为背后的推动力,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变数[4]。而且也存在影响旅游动机的变量。本文旨在研究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的形成和变化,主要从旅游动机的维度和因素、旅游动机和文化差异的关系、旅游动机和旅游制约的关系、留学生旅游动机四个方面,对旅游动机的成果梳理和评述。
1.2.1.1 旅游动机的维度和因素
旅游动机与旅游者内在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实际行为的产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5]。许多学者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多样的旅游动机。Thomas(1964)将旅游动机分为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种族传统、其他动机等 4 大类[6]。Mcintosh(1977)把旅游动机分为身体健康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他指出旅游行为并不仅仅具有一个动机,具有复杂性[7]。
早期旅游动机思维研究集中在外部因素,之后 Dann(1977)、Crompton(1979)、Iso-Ahola(1982)等学者逐步关注旅游动机的社会心理因素。 Dann(1977)提出了旅游动机的推力因素(push factors)和拉力因素(pull factors),认为推力因素是内在动机,是旅游者决定旅游行为的个人社会心理因素或内在需求;拉力因素是外在动机,是由旅游者对目的地属性的认识所产生,与目的地吸引物联系紧密[8]。Crompton(1979)在推拉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摆脱日常和社会心理需求,通过深度访谈提出了人们在不均衡或紧张的状态下摆脱日常生活最求新刺激,在此基础上将旅游动机划分为社会心理动机(推力因素)和文化动机(拉力因素),其中社会心理动机包括逃离日常环境、放松、探索和评估自我、声望、回归、提升亲属关系、促进社会互动机;文化动机包括新奇和教育动机,该 9 个动机因素并非相互排斥,进一步证实旅游者并不具有单一动机因素[9]。根据两个学者分析,推力动机与“去旅游”(Whether to go)有关的,影响个人决定是否去旅游;拉力动机与“去哪里旅游”(Where to go)有关的,影响旅游目的地决定过程[10],由此可见,推力因素优先发生,拉力因素紧随其后。学者郑鹏等(2010,2014)通过来华旅游流动机理研究证实内在推力和外在拉力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1-13]。Iso-Ahola(1980)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将旅游者的基本推动力分为两大类,即离开日常环境的动机(逃避)和追求心理内在回报的动机(寻求),并且细分为追求个人回报与人际回报、逃避个人环境与人际环境四个维度。他认为逃避和寻求动机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且个人可以同时具有两个动机。与推拉理论相比,此理论针对旅游者的内在动机,可以说逃避—寻求动机相当于推力动机[14]。
.........................
2 研究设计
2.1 提出问题
笔者目前是在华留学生,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于留学生的在华旅游动机及其变化,本研究从“局外人”和“局内人”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本研究主题开端是从作为局内人的笔者“我”的个人经验开始的。目前本人的研究生生活不是第一次留学生活,在中国具有三次的留学经验,且都是在郑州的生活,首次留学是一年的本科交换生;再次是本科毕业后的硕士预科生;然后是目前的硕士研究生。笔者作为在华留学生,在较长的期间经历了语言、生活、学业等几个方面的变化。并且在中国已经进行过不少旅游,除了日常生活的变化以外,自己对中国旅游认知的变化是在研究生第一学期期末,在决定去北京旅游的时候。比起交换生、预科生,在研究生生活中,笔者从学习方面感受到了最多的环境和心理上的变化。由于这些变化向自己提问,“以前我是带着怎样的心态想去旅游?”、“为什么想去?”、“和目前好像有点不一样吧?”。这些问题引起了自己在华旅游去过的地方的回忆。只从出发前的心情状态来看,也可以看出旅游动机的变化。
笔者所感受到的变化经验作为本文的主题,从旅游专业者的角度足以令“我”深思了。旅游动机具有复杂的、多样的特征。所以每个人的旅游动机都是不同的,随着个人的情况和心理状态而发生变化。但是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留学生是特殊的旅游者群体。他们在留学地具有一定的留学期间,这期间无论长短,他们都经历对异文化的适应过程。通过文化适应,留学生经历环境、行为、心理上的变化,这些各种变化影响旅游需求也会引起旅游动机的变化。对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旅游动机、变化,虽然在相关文献中提出了各个方面之间的相关性,但是这三个方面的交叉研究却存在空白。
....................
2.2 扎根理论分析设计
2.2.1 研究对象选择
本研究的扎根理论通过目的性抽样来选定研究参与者。目的性抽样按研究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多信息量的研究对象[115]。本研究选择在华留学生活中具有旅游经验,并能明确表现出旅游前的旅游动机及其变化的在华留学生为对象。本文想要挖掘出符合上述标准的在华留学生作为参与者,但实际上由韩国的在华留学生组成了研究群体。把研究对象选为韩国留学生的理由是,在访谈中,研究者可以与受访者进行深入交流,比起使用汉语交谈,使用母语(韩语)对双方来说都较为合适。在深度访谈早期,可能不易发现个人旅游动机的动态变化。所以,以在华留学生活一个学期(半年)以上,且具有旅游经验的韩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要先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旅游动机,然后逐渐再了解他们的旅游动机的变化过程。
与强调随机抽样的量化研究相比,质性研究根据研究的问题选择较少数的及没有代表性的抽样[116]。尤其是扎根理论,通过 20 到 30 个样本的访谈收集资料[117],以理论样本为抽样原则,样本提供的理论信息达到饱和状态即满足样本量要求,而不是通过增加样本随机数量来发现规律[118]。因此,本文将通过访谈收集的资料比较分析,反复进行该过程中,比较结果,当数据不再给出新的理论范畴属性时,判断直到饱和状态,而结束访谈抽样。本研究的受访者共有 27位,删除不符合的 2 个样本数据后,有效的样本 25 个。删除两个样本的原因,第一是,受访者经历的多次旅游,因与自己的宗教相关而去参加活动或者访问相关的人。跟受访者交谈中,这些旅游显示旅游者的主动性不够,并常见回避相关经验的态度。因此,笔者判断不容易得出旅游动机,而有效样本上删除了。第二是,另外一位受访者在交谈过程中具有较防御性的和被动的态度。笔者用充分的时间尝试了深入的沟通,但是受访者在心理方面不愿意袒露心声。因此,比较分析过程中,笔者判断难以得出核心的概念和范畴,而有效样本上删除了。受访者具体信息统计见表 2.1。
...........................
3 基于扎根理论的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的形成及其变化机理分析..............33
3.1 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及形成机理分析····················33
3.1.1 访谈资料分析 ······················33
3.1.2 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形成理论模型建构 ····················38
4 基于自我民族志的留学生旅游动机变化过程模型深化 ············56
4.1 基于自传资料的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分析···················57
4.1.1 文化接触期:追求新奇动机 ······················ 57
4.1.2 初步适应期:自我成长动机,社会交往动机···················58
5 结论与展望 ······················68
5.1 研究结论与启示 ························68
5.1.1 研究结论 ·····················68
5.1.2 实践启示 ·························72
4 基于自我民族志的留学生旅游动机变化过程模型深化
4.1 基于自传资料的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分析
对于在华留学生经历过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过程、留学期间做的在华旅游及其动机形成过程、其过程中变化的在华旅游动机状态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研究按时间顺序叙述本人的个人经验。根据第三章的文化适应阶段,本文分类了自传资料,梳理结果符合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变化理论模型。
4.1.1 文化接触期:追求新奇动机
2015 年 8 月末,本人怀揣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首次来到异国他乡——郑州大学。虽然本人在高中、本科时学过汉语,但是到中国才发觉学习到的汉语是不能与本地人正常交流的。本地人并不像老师、听力录音一样慢慢地用普通话与我们交流,尤其是“儿”话音,目前也常用,但是对刚到中国的本人来说,这好像是对听力的障碍一样。不太标准的汉语在点餐时候也出现了,在学生食堂选择一个菜,把菜单里的汉语用词典翻译是第一个难关;点菜的时候,食堂职工都听不懂本人的表达,本人也听不懂食堂职工说的,这是第二个难关。所以在中国的第一周只说“这个,一个”,或者连续几天吃一样的饭菜。就这样,刚来中国的第一个月,只是为了融入中国的日常生活不断努力。
本人首次想到在华旅游的是从过第一次国庆节长假开始的。对外国留学生来说,相比韩国最长只放 3 天假,放 7 天假的中国节日是很新奇的事。同时,本人想到利用此次黄金周出去旅游。若不是留学期间本人是没有这么长的假期去旅游的。当时,以中国西安为背景的旅游综艺‘新西游记’正在韩国热播。因为西安是离郑州较近的城市,于是就了解了很多。通过‘新西游记’第一次接触到的中国旅游让本人感觉新鲜。例如,大古城上骑的自行车、中国风的古典建筑、人来人往的回民街与各种美食等。在这些媒介上看到的西安,让本人下决心要去西安看一看。在中国的第一次旅游,不仅担心自己的沟通问题,而且担心怎么取火车票、去西安哪里看和玩等。然而,‘新西游记’这旅游综艺是本人较信赖的对象,旅游综艺可以作为西安的旅游指南,因为可以去韩国演员去的地方、找他们吃过的东西吃等,本人觉得跟着他们的旅程做就能顺利。
......................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1 研究结论
本文分析了留学生的在华旅游动机种类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和自我民族志等质性研究方法,从局外人和局内人的角度进行研究了在华留学生旅游动机的形成过程及其动态的变化。
本研究首先运用扎根理论对留学生的每个旅游动机的类型及其形成因素进行编码分析,建构在华留学生的旅游动机形成模型。采用相同研究方法,编码分析了在华留学生旅游动机的变化过程及其因素,也建构了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变化模型。其次,运用自我民族志,通过叙述作者在华留学期间中的旅游经历梳理和分析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的变化现象,同时验证扎根理论分析的结果。然后,通过自我反思过程,以扎根理论建构的理论模型为基础,对在华留学生旅游动机的变化现象深入进行了综合性的、文化性的解释。主要结论如下:
5.1.1.1 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及其形成机理
通过扎根理论将访谈资料三级编码分析的结果得出了 5 个核心范畴。其中,5 个核心范畴中,即旅游动机 5 个主类分别命名为:追求新奇、社会交往、自我成长、放松/逃避、摆脱惯常。并将旅游动机的主要要素分为促进因素、旅游信息、制约因素、克服因素 4 个核心因素。以心理需求-旅游动机产生-旅游行为的过程为基本条件,来验证旅游信息、制约因素、克服因素在留学生的在华旅游动机形成过程中有显著影响。
追求新奇是大部分留学初期学生具有的在华旅游动机。在有限的留学时间下,认识到在华旅游机会的稀缺性而产生的旅游义务感,成为留学生的主要心理需求,比起体验文化这一具体目标,尝试在华旅游更为简单。持有追求新奇动机的留学生,对在华旅游从无知状态而发生的,语言、旅游经验不足等成为阻碍实现旅游的主要原因。但是,他们找同行者、旅游信息、旅行社团体项目等信赖的对象而克服制约因素,有并目的地吸引力对动机实现起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略)
留学生在华旅游动机及其变化研究——以韩国留学生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旅游管理论文,来华留学生,旅游动机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旅游管理文章
- 基于中国游客的韩国民宿感知价值及提升策略
- 大班幼儿真人和卡通面孔加工中吸引力与表情
- 城市历史街区旅游者景观感知对旅游者游后行
- 体验价值共创视角下旅游演艺中游客参与度研
- 旅游企业员工感知服务氛围与适应性绩效的关
- 广府庙会怀旧空间多元主体的建构范文研究
- 旅游地品牌个性对游客旅游意向影响范文研究
- 多主体视角下广府庙会形象建构研究
- 感知价值视角下景区智慧旅游系统使用意愿研
- 网络景区形象对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影响研究
- 参展商心流体验、活动涉入对参展满意度的影
- 旅游小企业家能力对其成长意愿的影响机制研
- 内蒙古博物院对大学生游客的旅游吸引力调查
- 红色旅游助推乡村脱贫策略研究——以湖南省
- 城郊乡村旅游地农户自组织集体行动影响因素
- 酒店管理人员真诚型领导风格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