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西走廊地区旅游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使我国旅游业继续呈现强劲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要尊重、保护、顺应自然”的指导思想下,加快了旅游业成为支柱型产业的建设。2018 年,我国旅游市场持续平稳增长,国内旅游人数 55.39 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10.8%;入境旅游人数14120 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1.2%;出境旅游人数 14972 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了 14.7%;全年旅游总收入 5.97 万亿元,同比增长了 10.5%。我国出境、入境、国内旅游都呈现出快速的增长,不仅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还促进了我国出境旅游的快速发展。
2013 年 9 月,习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在纳扎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主张,共建“一带一路”,一方面加强与周边列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另一方面也为位于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省份带来了发展机会。201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该廊道中,甘肃省 5 处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的两处遗址“悬泉置遗址”和“锁阳城遗址”在河西走廊地区。基于“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甘肃省作为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也出台了相关的旅游政策。党的十九大召开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 2 月发布的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乡村振兴的整体思路和具体途径。在这两次重大的战略发展机遇下,甘肃省作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且多样,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与独特的自然资源,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先后出台了《甘肃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和《甘肃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等文件,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强省战略,旅游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全省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18 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 178.16 亿元,增长 8.9%;甘肃省旅游接待人数达 3.02 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 2060 亿元,分别增长 26%和 30%。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占比已达到全省 GDP 的 7%;甘肃省 2018 年举办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基本完成 5 大景区改革建设任务,新创建 4A 级景区 9 个,形成了甘肃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全省上下加快发展旅游业、旅游扶贫的共识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部分旅游者充分利用旅游社交平台搜索旅游信息、分享和评价旅游体验,这些信息直观地反应出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因此,通过网络文本数据来研究游客在某一旅游目的地行为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目前,我国对游客量的研究相对成熟,而结合大数据分析条件下,将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应用于游客量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以网络数据为依据研究游客量,探索网络数据与地理空间的融合,通过网络数据信息表征的游客量时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减少传统游客量研究数据获取的单一性。通过挖掘分析网络数据背景下的游客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明确在网络数据背景下河西走廊五个地级市在网络结构中的角色和地位,从分布特征的角度和网络经营的角度对河西走廊游客量导引提供建议,为区域旅游协作出谋划策。
1.2.2 研究意义
本文以河西走廊五个地级市为案例研究地,研究河西走廊国内旅游客流市场空间结构及时间特征,分析在河西走廊五个地级市游客空间流动及扩散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以期研究河西走廊五个地级市国内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行为规律,分析河西走廊五个地级市旅游对河西走廊乃至甘肃省区域旅游辐射影响。
1.2.2.1 理论意义
旅游信息地理学是时下热门的研究领域,将统计学与地理学相结合,运用具有时效性的大数据和地理空间结合分析,多学科交融的研究方法会更加深入地研究旅游信息地理学,我国对游客量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而结合网络大数据分析的条件下,将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应用于游客量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结合旅游大数据分析,不仅拓展了游客量的研究方向,还为游客量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大数据”下的旅游信息不仅数量群体大,同时还与以往传统数据不同,其产生的速度快,来源范围广、覆盖面积大,信息获取自由,使得对游客量的研究从数据缺乏到数据充裕,从静态分析转变到动态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及旅游行为,从而应用在旅游景区的营销管理方面。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本文主要对游客、旅游者、旅游者行为、旅游者时空行为概念给出理解或进行界定,并厘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旅游者”是研究的起点,“旅游者行为”是研究的枢纽,“旅游者空间行为”是研究的落脚点。
2.1.1 游客
旅游是由人发动的行为,因此,在研究旅游时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作为旅游活动主体—旅游者这个特殊的群体。世界旅游组织对游客的定义是指,任何一个人到不是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旅游,且连续居住时间不超过一年,其旅游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等获取薪资酬劳的人。而国内在现实生活中用以代指这个群体,如旅游者、观光客、游客、旅行者等,目前国内在旅游学术界用的较多的词汇是“旅游者”(Tourist),本文采用国内学术界常用的词汇。
2.1.2 旅游者
对于旅游者的定义,国外的定义各有不同,而国内旅游者的定义也不完全统一,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者的定义从过夜与否划分分类,国内过夜旅游者是指在本国某一旅游目的地旅行大于 24 小时且在一年之内的人,主要目的是用于休闲、度假、运动、商务、学习、探亲访友、会议等。国内不过夜旅游者是指基于以上任何一种目的,在旅游目的地停留不足 24 小时。
本文采用的是谢彦君学者对旅游者的概念界定,其定义是:旅游者是指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短暂的休闲体验的人①。其内涵主要强调的是旅游者的出行目的就是为了体验旅游愉悦性;旅游愉悦的过程是短暂的并且发生在异地,这是旅游者与一般娱乐追求者的重要区别特征;旅游者的旅游决策通常是个人行为且有充分的自主权利,可以决定旅游的方式、目的地、旅游时间、消费水平等重要的项目;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时间是自由的,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1]。
...............................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流理论
旅游信息涵盖了旅游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交换,从旅游中产生庞大而复杂的信息量和信息流,而旅游信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和企业营销宣传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准确理解旅游信息十分重要。
信息流起源于“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②,它提出了现代信息研究的第一个理论—传播理论。早期的信息通道理论认为信息通道是两个场景之间的连接,后期的信息通道理论认为信息通道是分类结构之间的连接,信息通道理论强调日常信息流的推理一方面是可靠的,另一方面是容错的[4]。在《信息流:分布式系统的逻辑》一书中,巴威斯和塞利格曼认为,信息通道是分布式系统的分类结构与其组成部分的分类结构之间的一组信息形态。通过分布式系统的信息通道,信息在分布式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传播。
2.2.2 点—轴系统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由中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在1984年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位置理论、赫格斯特兰的空间扩散理论和佩罗克斯的增长极理论提出。这里的“点”是各层级的中心,即各层级的中心城市,也是推动各层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5]。“轴”是由交通干线、通信干线、能源输送线和水源干线连结起来的“基础设施束”,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而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通过物质流和信息流对附近区域有空间扩散作用。空间扩散引起的不平衡社会和经济空间结构,因为有一个“梯度”和“差压”将形成的空间扩散,这是“点—轴”逐步扩散理论。
该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领域具有普遍性。旅游“点轴”中的“点”是指旅游景点、旅游接待设施(酒店)、旅游城镇等旅游实体要素的节点,是各级实体要素的集合点,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中心。“轴”是指结构完整、功能齐全、设备齐全的旅游产业密集带,具有向量特征,连接着各个旅游节点。在该区域内,通过开发各旅游节点,借助点轴经济,通过经济外溢,逐步带动和辐射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
.............................
3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 16
3.1 研究区域 .............................. 16
3.1.1 河西走廊地理概况 ................. 16
3.1.2 旅游资源概况 ............................ 17
4 河西走廊游客时空动态分析 .......................... 26
4.1 时间分布特征 ......................... 26
4.1.1 年内变化 ..................... 26
4.1.2 季节性变化 ............................. 28
5 河西走廊游客时空结构优化 ............................. 39
5.1 河西走廊游客时空结构存在的问题 ............................. 39
5.1.1 旅游客流淡旺季差异显著 ................................. 39
5.1.2 旅游客流节假日集中度强 ................................. 39
5 河西走廊游客时空结构优化
5.1 河西走廊游客时空结构存在的问题
5.1.1 旅游客流淡旺季差异显著
从 2016-2018 年河西走廊微博签到游客量年内变化、高峰指数和季节性强度指数的计算分析,可以看出河西走廊旅游淡旺季差异极其明显,旅游旺季主要聚集在夏季(Q2)和秋季(Q3),在高峰期的旅游客流量占全年的 40%,而旅游淡季在冬季(Q4)和春季(Q1),是旅游低谷期。
根据微博数据的文本内容发现,游客对河西走廊旅游产品的偏好主要是遗迹遗址类和自然风光类的旅游资源景观。但该类型旅游产品中旅游项目单一,体验类型的旅游产品相对较少,且受气候温度的影响很大,冬季寒冷客流量较小,夏季气候宜人客流量较大。从河西走廊今后的旅游发展来看,这类型的旅游资源受季节性影响很大,对该区域内的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也不利于当地古代文物和自然环境的保护[59]。
5.1.2 旅游客流节假日集中度强
从 2016-2018 年河西走廊微博签到游客量节假日变化及游客集中度系数分析可以看出,河西走廊游客到访景点范围广,且热门景点的集中度较高。根据微博数据文本内容分析发现,对河西走廊 3A 级以上景区到访人数统计,到访前 10 位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区分别是: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丹霞地质公园、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嘉峪关关城、张掖大佛寺、武威雷台公园、方特欢乐世界、骊靬古城景区、敦煌阳关旅游景区,而同一城市内的其他景区人数聚集度较低。
..............................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通过对河西走廊五个地级市的微博签到游客量时空动态分析及优化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2016-2018 年共三年的时间,河西走廊微博签到游客量逐年递增,且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嘉峪关五个地级市游客量增长不平衡以及各地旅游资源分布所占比重不平衡,根据此态势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河西走廊微博签到游客量三年内整体变化是呈现“M”型分布特征,但从各年游客量动态变化来看,2016 年和 2017 年游客量分别是呈现出“双峰双谷”的分布特征,而 2018 年则呈现出“三峰三谷”的分布特征,10 月份的客流量也逐渐增多。
(3)河西走廊微博签到游客量季节性变化明显,旅游淡旺季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季节气候舒适景色宜人,旅游高峰期集中 5 月和 8 月,冬春季节温度较低,旅游客流显著减少,旅游低谷期也集中 12 月和 1 月。
(4)通过游客集中度系数和基尼系数的对比分析,河西走廊微博签到旅游客量在节假日游客量集中性强,且分布不均,尤其在酒泉、张掖游客量集中现象明显,金昌游客量全年分布相对均衡。河西走廊微博签到节假日聚集游客量前四的有:国庆节、劳动节、端午节、春节。
(5)运用 GIS 分析法对河西走廊五个地级市微博签到游客量空间分析发现,从 2016年聚集分布变化是小点状,大分散的特征到 2018 呈现斑块状、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等级分异特征;从河西走廊微博签到游客量淡旺季空间变化呈现“散点状—块状聚集—散点状”的空间分布特征;节假日游客量空间变化呈现呈“多核心、带状分布”空间分布特征。
(6)通过对河西走廊五个地级市微博签到游客量时空分析,可将河西走廊旅游空间分布按照自然断裂法将其分三类,第一类旅游规模圈围绕着敦煌;第二类旅游规模圈划分为酒泉东部、张掖和嘉峪关;第三类旅游规模圈划分为张掖东南部、武威、金昌,并建议针对三个圈层采取不同的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