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区域经济网络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
21 世纪是区域经济发展网络化的时代①。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不可能孤立存在,为了获得更大发展,城市间不断寻求合作,抱团发展,形成具有扩张和融合优势的城市群,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结构、速度、规模向前发展,逐步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区域经济网络化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出现的新的城市体系形式,并以其高效、平等的优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它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够使区域中的城市增强彼此间的经济联系、展开更多合作与交流,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促进区域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然而当前区域经济网络的相关理论成果并不丰富,理论水平滞后于区域经济的演化进程,难以对区域经济网络结构的构建及发展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旅游经济网络作为区域经济网络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方面都在区域经济网络研究中崭露头角,因此,研究区域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间旅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间的竞争更多的表现出群体性与合作性特征,要融入区域整体发展之中获得更大发展,区域内个体城市必须与其他城市加强联系。许多城市尤其是旅游地认识到仅凭借自身力量难以吸引更大的客源市场,纷纷将旅游发展理念由竞争转变为合作,空间距离较近的城市开始思考如何开展互补性合作,通过一系列旅游交流与合作使区域间旅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是受城市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基础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区域内各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状况各不相同。传统的等级体系和位序规模分布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已不能完全解读当下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的问题,体现城市之间联系强度、方向、网络特征的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研究成为国家和地区旅游研究的重要趋势。因此,认识和研究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及其网络结构愈发重要,尤其对存在行政壁垒妨碍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跨省域经济带更具有现实意义。
..........................
二、研究意义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和旅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QAP 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思考其优化调控对策,为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本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丰富旅游经济联系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分析较多,对于区域旅游经济空间联系的研究则相对不足。本文梳理旅游经济联系概念,总结国内外旅游经济联系研究进展,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以及相关旅游数据,通过客观的数据测算,对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的强度和空间态势进行量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研究内容。
2.丰富旅游经济网络理论研究。本文梳理并总结旅游经济网络内涵与研究进展,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区域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能够弥补旅游经济网络影响因素定量研究的不足,扩展社会网络理论在旅游经济网络研究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丰富旅游经济网络研究内容。
3.推动旅游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本文运用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并借鉴区域经济网络、旅游空间结构、社会网络理论等相关研究内容,深入探究区域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旅游学科基础理论相对单薄,借鉴其他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视角研究旅游有利于促进旅游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交叉融合间孕育着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旅游经济联系内涵
旅游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内前往非惯常环境进行观光、休闲、商务、游学、康养等经济社会活动的总和,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类供需关系总和①。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作为休闲观光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促使不同区域和城市间产生广泛的经济联系,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旅游地间存在一种相互竞争与合作共生的关系。目前学界关于旅游经济联系尚未形成统一定义。肖光明(2008)认为旅游经济联系是指区域间或各城市以旅游客流为基础,兼有旅游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方面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如共建旅游设施、联合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企业间相互投资、共同拓展旅游市场、共同营造旅游形象、联合培养旅游人才等②。刘丝雨(2014)指出旅游经济联系是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而产生的研究视角,主要研究区域间旅游经济要素的流动和交流,以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参与性和关联性经济行为③。
(二)旅游经济网络内涵
随着区域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旅游作为区域中最活跃的经济活动,越来越打破行政区划范围的限制,使城市间的影响与互动变得密切而频繁。在复杂的旅游目的地系统中,旅游地通过旅游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逐渐形成旅游经济联系网络或旅游经济网络④。阮文奇等(2017)认为旅游经济网络是以城市为节点,以旅游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城市间旅游经济活动往来为关系纽带,将区域内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范围连结起来形成的复杂网络系统⑤。王凯等(2019)认为旅游经济网络是以空间为载体,以旅游者为中介和桥接,通过旅游要素传输通道和交通网络串联类型与等级各异的旅游目的地,形成点、线、面相互交织的有机系统⑥。旅游经济网络能够直观反映区域内旅游经济联系紧密程度,明确旅游地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影响区域内各城市旅游角色定位与合作策略选择。
........................
二、文献综述
(一)旅游经济联系研究进展
由于国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早,国外学者较早开始区域经济联系相关研究,早期研究主要涉及单个城市-区域间的经济联系,集中于城市-腹地经济联系、中心地理论、空间组织思想等方面,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奠定基础。随着 20 世纪 50-60 年代地理学“计量革命”的发展,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理论研究得到极大扩展,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理论成果:E.L.Ullman(1957)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F.Perroux 和 J.Boudeville(1957)的“增长极”与“增长中心”理论、J.R.Friedmann(1966)的“核心-边缘理论”、T.Hagerstrand(1968)的“空间扩散理论”等理论,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在具体测度区域经济联系方面产生了一个经典模型——引力模型。Reilly(1929)在研究零售市场问题时借鉴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提出了“零售引力法则”——商业中心的吸引范围与中心的人口数量成正比,与中心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由此奠定了引力模型的基础。Zipf(1946)提出了一个较原始的引力模型,用以研究两个城市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水平,从而形成了城市体系空间联系研究的理论基础。Crampon(1966)将引力模型引入到旅游研究中用于两地间旅游流的测度,由此产生旅游经济联系引力模型,后来学者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引力模型以适应区域旅游研究。如:R.I.Wolfe(1972)在这个模型中引进一个距离函数,修正的引力模型比最初的引力模型更能准确地反映在加拿大渥太华地区观测到的旅游行为。F.J.Cesario 和 J.L.Knetsch(1976)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综合模型,他们应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公园的资料检验这一模型时,发现到各个公园的实际人数与期望数非常接近。南非学者 F.F.Ferrario(1979)提出了一个区别于上述引力模型的市场引力模型,他应用此公式得出的南非旅游潜力指数分布图与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情况较吻合。遗憾的是,旅游引力模型作为测量旅游经济联系的经典模型,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趋于沉寂,国外主要研究区域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关于旅游经济联系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
一、研究区域概况.......................... 15
(一)研究区域界定...................................15
(二)区域旅游发展概况.............................15
第四章 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35
一、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35
(一)旅游资源禀赋................................35
(二)旅游服务设施.............................36
第五章 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优化建议.................................44
一、加强旅游经济联系,实现互联互通发展格局................................... 44
二、打破行政壁垒限制,推进流域旅游一体化..................... 45
第五章 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优化建议
一、加强旅游经济联系,实现互联互通发展格局
珠江-西江经济带东西部地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存在较大差异,造成旅游经济网络东密西疏,影响珠江-西江经济带整体协调发展。因此需要充分重视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状况,通过加强珠江-西江经济带东西部及与周边区域的旅游经济联系来实现珠江-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的发展格局。加强旅游经济联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珠江-西江经济带内部旅游联系。整体来看,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还不够紧密,中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网络比较松散。因此,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推动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有效对接。例如,充分发挥“两核”——广州和南宁对珠江-西江经济带主干轴的旅游经济辐射效应,以珠西流域为纽带将主干流区域内的广州、佛山、肇庆、云浮、梧州、贵港、南宁 7 市串连起来,加速主干轴核心区旅游流等经济要素的流动,加深核心城市与其他节点城市在游客互送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增强南宁、柳州、来宾等重要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它们具有较高的中心度水平,已成为旅游经济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重点培育可使之成长为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群的新增长点,带动所在板块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实现旅游经济由核心区向边缘区的梯级辐射。
2.加强两广地区省份层面的旅游联系。珠江-西江经济带跨越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和资源富集的广西地区,广州、佛山和肇庆等市经济基础好、旅游需求大,南宁、柳州、崇左和百色等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供给不足,加强省份层面的旅游联系是缩小东西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两广地区要以珠江-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遵循“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原则,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合力打造旅游项目,在旅游营销和旅游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两广省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将珠江-西江经济带打造成跨区域旅游合作的示范区;两广携手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尤其是完善崇左、百色等旅游资源丰富的边缘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畅通性;同时积极推进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共建粤桂旅游绿色通道,以点带面,带动全局,实现东西联动发展。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珠江-西江经济带 11 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特征及演变,并使用 QAP 分析法探讨旅游经济网络演变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旅游经济网络的建议与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旅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东西部旅游经济联系差异较大
从旅游经济联系分析来看,研究期间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联系度和联系量显著提高,2007-2017 年间旅游经济联系总量从 2033.18 增长到 35045.38,增长了 16 倍,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是东西部地区旅游经济联系量相差悬殊,珠江-西江经济带东部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作为广东和广西的省会城市,广州和南宁的旅游经济辐射范围主要集中在各自省份内,对整个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还有限。不过随着时间演变,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差距在逐渐缩小,广州、佛山、肇庆和云浮所占旅游经济联系量比例下降,南宁、柳州和来宾等城市所占比重明显增加。
2.旅游经济网络从松散到紧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日趋合理
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是以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为基础形成的关系网络在空间上的投影,经历了从松散到紧密,由失衡到相对均衡的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从可视化网络结构图可以看出,随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增强,旅游经济网络由松散到紧密、由简单到复杂,网络空间结构也由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不均衡分布格局走向相对均衡的分布格局。2017 年时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呈现以广州、佛山、南宁、柳州、贵港、来宾等城市为中心的多中心共同发展的格局,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日趋合理。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