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足迹的乡村旅游者空间行为管理研究--以大梨树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805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研究选取辽宁省丹东大梨树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作为研究区域,运用 GPS 跟踪及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获取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方差分析等方法,着重进行了乡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研究、旅游者分类研究以及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差异化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途径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更凸显了这一战略的重要性。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使得“乡村振兴”再度成为关键热词。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必将使得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发展开启崭新篇章,让农村更加美丽、农业更加兴旺、农民更加富庶、生活更加幸福。多年来的实践发展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重要引擎、重要途径。
乡村旅游从 19 世纪发展至今,前后经历了兴起、发展、多样化经营三个阶段,在旅游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乡村振兴时代,乡村旅游作为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2)旅游者行为研究是助推乡村旅游发力的重要手段

十九大报告指出,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旅游业恰好是集美丽产业、快乐产业和幸福产业于一身的民生产业,是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事业,其作为追求美好生活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在发展过程中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度假消费升级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旅游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2018 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国家旅游局(现更名为文化和旅游部)局长李金早做了题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迈向我国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的工作报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无论从国家宏观发展要求,还是从自身发展需要,都到了从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转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多以及旅游需求的升级促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进而更加注重旅游质量,对目的地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旅游者空间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陈立章,2011)。乡村旅游作为“逆城市化”的产物和扭转农村经济颓势的重要手段,提高旅游质量刻不容缓。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本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运用 GPS&GSM 传感器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既能获得全面、详实的乡村旅游者特征数据,又能精确测定其旅行轨迹、景点的停留时间、游览速率等指标。通过分析乡村旅游者的基本类型及其空间行为的特征、规律、模式,阐明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潜在需求和空间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从旅游者空间行为的角度为乡村旅游的开发与规划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对其它同类型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1.2.2 研究内容
第一章:绪论。通过对文章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进行分析,构建文章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主要介绍了数字足迹、乡村旅游及空间行为等主要概念,梳理了基于 GPS 数据、Web 数据以及智能手机三种主要数字足迹获取方式展开的旅游空间行为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同时对三种方式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

第三章: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从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区域的选择、研究数据的获得三方面阐述数据来源情况,从乡村旅游者个人信息及旅行信息两方面对样本概况进行统计。
第四章:大梨树乡村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研究。利用研究对象随身携带的 GPS与 GSM 定位器获得其空间行为方面的精确数据,包括定位时间、定位方向、速度、经纬度、停留时间等,经 Arc GIS 处理后,再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得到入园时间、离园时间、游览时间、移动速率及停留次数等信息,初步确定乡村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基本规律。
第五章:乡村旅游者分类及行为模式差异化研究。首先进行乡村旅游者分类研究,分析每种乡村旅游者的共性特征和区别于其它类别的典型特征,重点找出不同旅游者的主要差异,并对其整体特征和差异进行描述。其次为乡村旅游者空间行为差异化研究,将之前确定的乡村旅游者类型与相对应的空间行为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其空间行为模式。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总结以上研究结果,基于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者空间行为特征,在旅游区产品打造、景点布局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数字足迹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数字足迹进行行为分析的研究迅速兴起。2008 年,美国学者 Girardin & Filippo(2008)首次明确“数字足迹”是人们在登录或者使用设备的行为之后在网络或其他信息系统中留下的与这种行为相关联的电子信息,并进一步指出,“旅游数字足迹”是旅游者在旅游期间的通话记录、发送的信息,以及旅游结束后在网络和其他信息化系统里所留下的图片及文字等信息。Lambiotte & Kosinski(2014)认为数字足迹是人们在各种数字环境中交流时的数据交互产生的点击、搜索、兴趣点、目的地、位置等信息,包括但不仅限于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及其他的连接设备和传感器。国内学者李君轶(2013)认为,旅游数字足迹是反映出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和时空运动轨迹的一种电子痕迹,作为新兴的获取个体旅游行为的调查工具,数字足迹具有空间性、及时性、广泛性、真实性等特点,在获取旅游行为数据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本研究将旅游数字足迹具化为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及游览结束后产生在 GPS 网络平台、Web 站点、手机基站等三个主要途径的能够反映旅游者行为特点和游览轨迹的电子痕迹,主要表现为 GPS 点数据,Web 图片、文字数据,以及手机定位、通讯数据。鉴于各个类型数据具有不同的优劣势,本研究主要采用数字足迹中的 GPS 点数据。
2.1.2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途径,是实现一二三产融合的主要手段。在学术研究中,众多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定义众说纷纭,各有差异,没能达成一致意见。从称谓上,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看法各异,有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从概念上,西班牙学者 Gilbert & Tung(1990)认为:乡村旅游是农民为来访的旅游者提供贴近农户日常生活的活动和餐饮服务,比如为旅游者提供农耕体验、农民食品和饮料等,实际上是让旅游者在农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形式。林刚与石培基(2006)对乡村旅游概念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界定了 6 个标准,将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为发生在乡村地域,以乡村田园风情、农业生产活动、农家生活和民俗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的休闲、观光、游览及度假活动.
..........................

2.2 研究综述
利用个体数字足迹来研究其空间行为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国内外学者关注(如表2-1),在交通运行与规划、城市居民行为等领域相关研究较多,而基于数字足迹对旅游者空间行为的研究还很少见,尤其是实证研究更少。应用数字足迹对个体空间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利用 GPS 传感器、Web 站点信息、智能手机等方法。

.........................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 ................... 23

3.1 数据来源 ......................... 23
3.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 23
3.1.2 研究区域的选择 ............................ 23
第四章 大梨树乡村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研究 .......................... 29
4.1 入园时间 ............................. 29
4.2 离园时间 ........................ 30
4.3 游览时间 ........................ 30
第五章 大梨树旅游者分类及行为模式差异化研究 ............................ 33
5.1 乡村旅游者分类研究 ..................... 33
5.1.1 因子分析 .................................. 33
5.1.2 聚类分析 .............................. 34

第五章 大梨树旅游者分类及行为模式差异化研究

5.1 乡村旅游者分类研究
5.1.1 因子分析
为了找出影响乡村旅游者空间行为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旅游者偏好以及景区设计与布局满意度的30个因素进行归类。结果显示,KMO检验结果为 0.761,接近 0.9,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采取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 12 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 70.856%,表明 12 个公因子可以反映出原始变量 70.856%的信息。采用最大方差法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旋转结果如表 5-2 所示,第一个公因子包含空气清新、自然景观、田园风光、社会稳定、偏远地区等变量,命名为自然环境,方差贡献率为 10.489%;第二个公因子包含垃圾桶、卫生间、休息亭、导览图、指示牌的设计与布局等变量,命名为配套设施,贡献率为 10.374%;第三个公因子包含外部交通、内部交通、服务中心的设计与布局等变量,命名为交通设施,

贡献率为 7.715%;第四个公因子包含进行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夜间娱乐活动、休闲活动等变量,命名为节庆活动,贡献率为 5.542%;第五个公因子包含品尝特色有机食物、参与农村节事活动等变量,命名为农事体验,贡献率为 5.450%;第六个公因子包含村民热情好客、村民单纯容易沟通、邻里关系和谐等变量,命名为农村环境,贡献率为 5.047%;第七个公因子包含让人感到身心放松、欣赏传统乡土民族特色等变量,命名为身心体验,贡献率为 5.008%;第八个公因子包含娱乐设施、商业设施的设计与布局等变量,命名为娱乐设施,贡献率为4.479%;第九个公因子包含餐饮设施、住宿设施的设计与布局等变量,命名为餐饮住宿设施,贡献率为 4.463%;第十个公因子包含生活简单等变量,命名为生活简单,贡献率为 4.458%;第十一个公因子包含停车场的设计与布局等变量,命名为停车场,贡献率为 4.205%;第十二个公因子包含户外活动等变量,命名为户外活动,贡献率为 3.626%。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乡村旅游作为既古老又新颖的旅游形式,在过去的数年间,成为旅游者的新宠。人们被乡村自然的环境、开阔的空间和放松的氛围所吸引,大量的涌入乡村,去寻找深层次的精神体验。乡村的自然环境,是给人们生机和活力的最佳选择。近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对旅游质量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对旅游景区的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至关重要。
本研究通过 GPS&GSM 传感器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研方式,选取辽宁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大梨树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获取数据的初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对影响乡村旅游者空间行为变化因素的分析结果判断可知,可将乡村旅游者划分为乡村特色文化体验型旅游者、乡村自然风光体验型旅游者、乡村游憩活动体验型旅游者、乡村社会生活体验型旅游者等四个类型。
(2)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的进一步探究发现,乡村特色文化体验型旅游者具有快速部分游览型的游览特征,乡村自然风光体验型旅游者属于慢速部分游览型;乡村游憩活动体验型旅游者属于快速全面游览型;乡村社会生活体验型旅游者属于慢速全面游览型。
(3)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者具有以下特点:
特色文化体验——快速部分游览型的旅游者年龄集中在 26-35 岁,多为拥有高学历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商业、服务业人员等,家庭月收入集中在3001-5000 元,以远距离(从家到景区距离在 100 公里及以上)旅游者为主,该类旅游者偏爱品尝农村的有机食物,体验特色的农村节事活动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文化,对餐饮及住宿设施的要求较高。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