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背景
伴随我国旅游业发展进程愈来愈快,旅游者的需求亦是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游览时也更注重对原生态和传统文化的感受。相比发达城镇而言,生活在拥堵的城镇居民更易被村庄迷人的自然景观和质朴的民风民情所吸引着。自 1949年建国以来,政府为扭转贫穷落后的状况,快速达到现代化水平,走上工业化发展之路,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准,一直在不断的努力。通过改革开放多年,经济保持了健康、持续、飞速的发展,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一,中国旅游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巨大的机会,尤其是城镇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让城市人口出游概率远远高于乡村居民。然而,伴随乡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乡村居民将成为我国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第二,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还受到农村、农业、农民的极大限制,在任何情况下政府都不能轻视。因此,目前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在农村,激活农村经济,提高他们的收入,帮助他们脱贫。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带动其他产业,增加岗位,解决乡村人口失业难题,开创一条适合乡村致富的新道路。激发其经济活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大力在乡村发展旅游,它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开辟了光明道路。旅游经济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势必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正成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变迁的重要力量。
历年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都是政府改革和关注的热点,当前乡村经济羸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农民为了解决就业必须到城市或发达地区务工,很多村落凋敝,人烟稀少空壳化严重;另一方面,村庄的公共投资能力差,从而使用在公共事务资源就少,导致乡村的基础设施与大城市比差距愈来愈大,目前要破解这些困境,势必得依靠组织和制度的力量,并且创新乡村经济模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一条出路。大力发展和扶持乡村集体经济,摸索集体经济发展最优模式一直都是我国乡村政策重点。政府在十八大报告及十八届六中全会等多个文件中均强调要积极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其实现的有效形式,将其作为建构“新乡村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政府十九大报告做出重要指示,要保障农民相关权益,加大研究改革乡村产权制度,扶持发展集体经济。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国外关于集体经济的研究现状
乡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其关键点必须寻求科学有效的发展途径。生产效率降低意味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制度内在运行机制不吻合。美国学者 DouglassC.North 认为制度因素成为了经济增长关键,并将制度变迁理论划分为多类,有意识形态理论、也有国家理论、路径依赖理论、及制度变迁产权理论等[1]。Putterman 等学者提出来,实现农村经济和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就应当减少土地被过渡利用以及不当开发,有效的手段就是将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将集体改革成为私人所有权。Johnvon Neumann 和 Oskar Morgenstem 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合作博弈理论以及合作经济理论[3],他们指出要消除信息不对称、达到合作供给有效运行的状态和优势互补的局面必须通过合作、谈判、分工和权衡利益的手段。Franz von Benda-Beckmann 学者认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要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则必须对农村土地制度本身进行改革,精心设计,使得集体经济方方面面的功能效用都能考虑到。
1.2.1.2 国外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
国外乡村旅游相对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兴起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城市环境污染加剧,民众工作节奏加快后工作压力大,民众向往与城市完全不同节奏的乡村地区缓解压力。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是强劲有利的,导致大量劳动力开始从乡村迁移到城市,乡村人口锐减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农业退化,大量土地闲置,资源浪费。为复苏乡村经济,利用好闲置土地,观光休闲农业开始萌芽。此阶段,休闲农业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比较单一,大多是农家采摘项目,体会农园的乐趣,继而购买农产品,享受农家民宿服务。第二,发展阶段。20 世纪中期后,最初的观光农业就是从农旅开始结合而来的,最典型的要数美国和日本了。主流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通过农村资源整合、转移等方式,观光休闲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并得到提升。日本就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些可供借鉴的模式,例如引导人们对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家庭手工、探索直销模式立农业合作社等。许多大都市的人群在闲暇时间离开惯常生活的地方,选择到宁静优美的乡村,走进专业的农庄等经营场所进行观光。第三,提高阶段。二十世纪 80 年代以后,此阶段经济速度迅猛,观光型农业基本成熟,形式更加丰富,功能也更加强大。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静谧惬意的环境、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无一不吸引着都市的人群前往。他们抱着“享受生活、拥抱自然”的理念,大步迈向田园式生活,甚至长期定居田园。旅游者的需求点燃了投资者敏锐触角,很多国家纷纷在乡村开发起了度假村。兴起的这股飓风,大大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新田园主义时代到来了。
..........................
第 2 章 壮大集体经济下的乡村旅游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
2.1.1.1 乡村旅游的定义
不同研究人员对乡村旅游的概念理解各有偏差。根据吉尔伯特(1990)的说法,乡村旅游是一种旅游类型,在这种旅游业中,农民为旅游者提供餐饮和住宿,在农村地域内(如农场和牧场)进行娱乐活动。BillBramwell 和 BernardLane(1994年)认为,乡村旅游是一个复杂和多层次的概念,生态旅游和体育、当地的文化和休闲旅游等都包含在其中,登山、骑马、打猎等农业的旅游活动除外。根据欧盟及 OECD 要求,“乡村”是其最本质特征。它是以大空间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
熊凯(1999 年)将乡村旅游对象体系定义为乡村独特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及乡村风光,活动场地是乡村社区;吴恩与蔡云龙(2002 年)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传统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农村自然环境、乡村景色、乡村产品和乡村生活为目标,不太依赖资本和高技术,使用较少的特殊接待服务设施。一般来说,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乡村为核心的旅游类型,与自然或农业相联,值得购买。国内主要的对乡村旅游研究的观点有四类:地域说、资源说、类型说、综合说[11]。
2.1.1.2 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
研究人员 Sater 及 Leisen 把与之相关的利益涉及人员定义为 8 大类,其中包含本地居民、外来游客、政府部门、旅游从业者、本地商业等利益群体[12];黄翅勤、彭惠军分析的利益涉及者是旅游相关企业、本土居民、政府部门及旅游者[13];唐晓云、赵黎明用图解法分析研究乡村社区旅游利益相关者[14]。
2.1.1.3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我国研究者探究其发展模式,重点从几个视角进行:经营管理、发展路径、可持续发展。
(1)从经营管理视角
概括来说,其经营管理模式种类为:政府主导、乡村组织性、景区带动、农旅结合、公司+农户、政府+公司+旅行社公司+乡村旅游协会、社区+农户、公司制、股份制等多种模式。
(2)从发展路径视角
学者张胜武及石培基指出,目前,市场运作和政府主导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两大主要模式,混合成长模式较少[17]。钟林生、张树民归纳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以下几类:需求拉动、中介影响、供给推动、混合驱动、支持作用型。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杜江、向萍观点中可持续论断主要从社会文化、生态及经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19]。邹统钎认为社区共同参加、小规模适度经营、当地人所有、当地环境与文化可持续,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可维持乡村性。
...........................
2.2 理论基础
2.2.1 共享发展理念
共享发展理念提出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服务思想的高度总结,体现了党和政府为群众谋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的决心和力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涵:一为全民共享,主要从覆盖人群而言,是人人享有,包含城乡居民。二为全面共享,确保我国群众在各领域享受合法权益,充分享受改革成果。三为共建共享,实现的途径为全民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共建和共享互相作用的。四是渐进共享,共享发展是一个长期,艰辛,复杂的发展过程,需要时间,渐进的过程,道路曲折,光明前途,不可贪图一蹴而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1984 年,第一次提及“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而弗里曼将其明确定义为“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该理论最初指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目的,即平衡各方利益。目前,该理论在国内被广泛地应用于旅游业中。乡村旅游作为经济活动体,关联的部门很多,如政府、投资客、旅游者、居民、设计单位等,这些利益主体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着利益合作或矛盾关系,并且这种利益关系充斥着乡村旅游整个发展过程。乡村旅游要打破其生命周期限制,健康的继续发展,势必要让利益链相关者得到合理分配。目前,乡村旅游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矛盾重重,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战后,自然环境恶化,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导致人们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持怀疑态度,可持续发展理论应运而生。不同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导致可持续发展观点和版本很多,但是目前被国际社会大多人所认可的观点来自于 92 年发布的《21 世纪议程》,强调公平、通用和可持续,地球资源需要代代相传。让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个平衡与协调。可持续旅游就是基于这个观点指导旅游业的新概念。此观点有利于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可持续旅游的目标,避免仅仅将旅游当做乡村发展“扶贫”手段,必须让经济、社会和环境统一协调才是真正可持续。可持续旅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因为两者共同的目标将旅游发展看做是一个广泛连接的系统,并实现全面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旅游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为保护为主,开发和保护两者关系相辅相成;二是适度开发,不能过度使用资源,考虑将来的发展潜力;三是友好的保护环境理念持续整个旅游活动全程。在旅游活动中,注意社区的参与度和方法,是可持续研究的重要方向。
..........................
第 3 章 壮大集体经济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实现机理与障碍............................... 15
3.1 壮大集体经济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实现机理........................153.2 壮大集体经济下乡村旅游发展的障碍.....................19
第 4 章 中国实行集体经济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实例与经验借鉴....................... 22
4.1 实例分析....................................22
4.2 经验借鉴..............................23
第 5 章 壮大集体经济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24
5.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24
5.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24
第 5 章 壮大集体经济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5.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指标体系构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哪些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作为乡村旅游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的参考和依据。该指标体系设置的内容,达到以下的目标:
(1)在环境子系统方面,乡村环境舒适度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较为完善。
(2)在社会子系统方面,社区居民热情好客,参与度高,拥有良好的环保意识,
它能解决乡村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乡村人口的就业率问题,乡村贫困人口脱贫等。
(3)在经济子系统方面,集体经济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乡村旅游带来当地村民收入提高。
(4)在管理子系统方面,宏观管理充分发挥作用,管理效率优,乡村发展研究机构具体指导,政府的政策法规保障有力。
(5)在文化子系统方面,加强特色文化旅游的开发、保护,加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上述的这些系统,彼此互相依存。环境是基础,管理是保障,经济发展是结果,社会和谐是目标。具有开发潜力的地方,必然生态环境优美,才有可能吸引游客前往休闲,才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农村社会才会和谐进步。
.....................
第 7 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目前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和升级转型目标和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高度吻合,易于互相促进,达成目标。本文重点分析在集体经济壮大的背景下,易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实现机理,调整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障碍因素,探索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并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分析权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