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自 1999 年起,我国便开始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近年来,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截至 2017 年底,我国 60 岁以及以上的老年人有 2.41 亿,占总人口的 17.30%,远高于联合国划定 10%的老龄化标准;预计到 2050 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 4.87 亿,占总人口的 34.9%。①当前我国老年人的分布依然以农村为主。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 2020 年,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 2.38 亿,而其中 70%是农民②,约 1.666 亿老年人口。
尊老、爱老、护老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老年人的关切,历来是社会和国家所关注的重要方面。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爱老、护老政策。为增强全社会人口老龄化国情意识,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社会,于 2018 年起,多个部门开始联合,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
人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个体的生理、心智等方面的能力随之下降,通过自身行为来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也随之下降。且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下降的越快。于是,需求和供给出现缺口,老年人通过自身的行为将越来越难满足其需求。从个人生理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必然要依赖于外界的助力。
以家庭为主导,政府和市场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是我国农村老人现阶段养老服务供给的主要模式。③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年人离开故土,进入到城市打拼生活;而老人则由于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留在了农村。青年人的离开,慢慢地瓦解着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家庭在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中的地位也随之慢慢地发生着变化。同时,受限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市场化的养老服务缺位,政府难以全面包揽。政府和市场在当前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仍然有限,我国农村老人养老服务的供给更加不足
.......................
1.2 研究意义
如前文所述,一方面,农村众多的老年人口数显示出其在养老服务上的巨大需求;而在另一方面,来自政府、市场、家庭三方面的养老服务供给却远不能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在寻求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办法时,社会组织由于其自身特性而被学者们所关注到。学者们注意到社会组织可在养老服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在具体到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中时,相应的研究成果不多。笔者以“社会组织”为主题在知网进行文献检索,共搜索到 49077 条结果,再以“养老”和“农村养老”为主题在结果中分别检索出 1577 和 181 条结果;以“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为主题检索出 28 条结果。 这些检索数据表明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的不足。
因而,针对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养老问题做出相关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这一主题的研究角度;另一方面,在当前老龄化背景下,这一研究对于探索农村养老服务问题的解决上具有一定启迪作用。同时,具体而言,通过个案的研究,对于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社区养老的策略和方式选择也能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
2.1 “四堂间”模式产生的背景
2.1.1 越来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2000 年 6 月 13 日,上海市相关领导在“老龄化社会的社区卫生保健国际会议”提及“上海已成为国内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①根据上海统计局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十余年,上海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呈现上升的态势,且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上升明显,反映出上海的老龄化程度呈现加深的趋势。上海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如何让上海市的老人实现更好的养老,成为上海政府不断思考的一个主题。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上海市各个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规范性的文件,不仅对上海的老龄事业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指导,也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各项文件的指导下,各相关部门也针对性的开展了多个实事项目。以与养老服务紧密相关的民政部门为例,在政策支持方面,从 2003 年到2013 年,上海市民政部门针对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服务以及家庭养老支持三个方面,共出台了 20 份规范性文件。③在实事项目方面,从 2007 年到 2013 年,上海市民政部门累计新增养老床位5.5 万张,累计新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50 个,
累计为 167 万人次的老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累计新建社区老人就餐服务点440 个。
......................
2.2 “四堂间”模式
2.2.1 奉贤“四堂间”模式的形成
面临着日益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口,尤其是留守老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随之日益成为奉贤区民政部门关注的重点;而这,同时也是难点,有限的资源,广泛分布的老年人。如何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如何在政府现有的能力下,使得农村的养老问题得到更进一步的缓解。这些成为横在奉贤区民政部门进一步推进民生工作过程中的一道坎,也成为了其亟待解决的重症之一。
问题源自农村,方法自然从农村而来。2014 年,奉贤区民政局、老龄办等组织团队进入到农村基层,深入了解到当前奉贤地区农村老年人对于老年生活的需求、偏好和期盼——主要集中在用餐、医疗保健、社会交往、精神慰籍等方面①。在调研结束后,根据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开始在奉贤区四团镇三团港村与青村镇李窑村开展试点活动,开始了对农村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尝试。
在试点阶段,两个村根据各自村子的实际,针对村内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推出了相应的举措,受到了老年人的大力欢迎。
在对试点地方进行了深入的总结之后,提出开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需要满足的五个方面:一是要提供一个公共场所,二是要满足老人的助餐需求,三是要满足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满足老人的医疗保健需求,五是要发挥老人参与集体事务效能。经过不断地总结和提炼,将这样一种服务供给模式称之为“四堂间”模式。
..........................
第 3 章 “四堂间”模式中社会组织的参与路径初探...................... 22
3.1 研究设计 ................. 22
3.1.1 研究方法......................... 22
3.1.2 访谈对象..................... 22
第 4 章 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养老的优化路径......................... 41
4.1 目标导向,优化制度设计 ..................................... 41
4.1.1 明确目标,分清位序.................................... 41
4.1.2 明确职责,制度保障.................................... 42
第 5 章 结论.............................. 46
第 4 章 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养老的优化路径
4.1 目标导向,优化制度设计
福利多元主义认为,养老福利的供给应该由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家庭以及社区共同承担。①社会组织参与到农村的社区养老,是其应有之义。尤其是在当前农村养老领域内出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情况下,社会组织的参与更显示出其必要性。但如何让社会组织进入农村养老领域,以及如何让社会组织能够发挥其专业的特长,真真切切地为农村老年人供给喜闻乐见的、心满意足的养老服务,是当前值得深思的问题。结合在“四堂间”中的实践经历与访谈了解,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要为参与到农村社区养老的各个有关主体重新树立起为老服务的目标,并在此目标的指引下优化各项制度和流程规范,为社会组织扫除为老服务道路上的制度性障碍。
4.1.1 明确目标,分清位序
农村社区养老,其目的在于弥补传统农村家庭养老保障衰退带来的养老保障缺失问题,使得农村的老年人享有更好、更优质的养老服务,使得其能够拥有一个更幸福更快乐的老年生活。简单地说,发展农村社区养老的目的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保障依靠家庭养老无力的老年群体,第二个层次是让社区内的老年人能够更开心、更幸福。目的中的两种层次,也反映出参与农村社区养老事业中的两种选择——一种是任务导向,替补完成传统家庭养老的任务;另一种是追求更多的幸福感。同时,也暗含着两种选择的位序:基础养老保障为先,更多的幸福感在后。因而,这也应是参与到农村社区养老的各个有关主体行为选择的方向要求。
.............................
第 5 章 结论
在越来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下,老年人的养老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也是社会一直忧虑的。如何为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满足其养老需求,不仅成为了学者们所关注的重点,也成为了农村养老事业相关者一直努力的方向。在全国各地,也都先后出现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奉贤“四堂间”模式便是其中之一。
本文通过对实地访谈与文献分析等方法,并结合笔者本人亲身的项目经历,了解到社会组织进入“四堂间”策略和方式,如寻找公信力的背书、游戏、奖励等方式获得服务受众的信任,进而进入其中,为农村的老年人群体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明白了社会组织如何供给养老服务——通过培育一支小团队,指导小团队向村内的老年人提供服务,而不是事必躬亲,承担所有的养老服务活动;同时,也了解到在参与“四堂间”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在资源、制度和能力上面临的困境。
结合社会组织参与“四堂间”的成功之处和面临的困境分析,本文从三个角度上提出了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养老的优化路径:第一个角度是从目标和制度出发,认为应该时刻牢记使命,以愿景为最高目标,并辅之以合适的制度设计,在方向上把握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社区养老的最优路径选择;第二个角度是从社会组织自身出发,认为为保证社会组织参与的持续性,和保障参与的效果,应在资金和人员两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第三个角度是从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的具体行为出发,认为社会组织应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应对。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