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家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家庭是以婚姻、亲属关系为基础,以同居为特征的人口群体或社会组织形式。作为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形式,家庭成员一般包括子女、父母、配偶、祖父母、孙子孙女。家庭负责社会结构的再生产、遗传、生产和消费,以及年轻一代的照料和教育。目前,中国不仅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家庭数量最多的国家。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近 4.3 亿户家庭。我国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主要表现在:微型家庭(1-2 人)数量增加,小型家庭(3-4 人)数量明显减少,中型家庭(5-6 人)比例下降,大型家庭(7 人及以上)数量明显减少。家庭规模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生育率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和人口迁移等造成的。家庭类型分类详见表 1.1。
.............................
(二)理论基础
1.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1947 年,美国人类学家 P·C 格利克(P.C.Glick)提出家庭生命周期的思想。主要内容反映了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变化规律,以及从诞生、成长到灭亡的全过程。家庭生命周期包括家庭人口的“结婚、生育、抚养未成年子女、衰老和死亡”的规律。它充分有效地总结了家庭成长过程中人口理论所包含的人口统计学成分,从而使人口研究理论在其变化过程中更加深入、系统和全面。此外,该理论还指出了家庭在时间上的一系列变化,即“形成——瓦解”的过程,并解释了家庭变迁时期差异,从而论证了家庭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义务和使命。
2.“三位一体”理论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分层“三位一体”理论体现在财富(经济标准)、声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的力量上。他建议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方面审视社会分层问题。他同时指出,这三个分层标准相对独立,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或者把某个方面推到一个突出的位置。从家庭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财富主要表现在为维持家庭经济发展而获得经济收入的能力,即家庭的经济能力,包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声望表现为赢得社会名望、社会地位和获得家庭地位的能力。它表现在家庭成员支持和学习的能力,儿童保育、养老、家庭成员健康水平、家庭文化教育水平等;权力表现为政治权力的获得。在民主社会里,人民当家作主。表现为家庭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享受社会保障水平,包括养老、医疗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情况。
该理论主要反映在获得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能力上,保障家庭基本生活以抵御、应对风险,就是最基本的保障能力。
综上所述,不管是家庭经济能力、地位获得能力,还是家庭保障能力,享有公共服务的能力,都可以归纳为家庭为维护自身发展而对外部环境、资源获得的能力或途径。而家庭发展既有来自家庭内部的支持,也有来自家庭外部的支持。无论家庭通过何种途径挣得收入、获得地位或福利保障,均是以家庭成员为主体的,因此,家庭的自我支持能力,更多的反应在家庭成员对整个家庭的支持能力。家庭人口则是家庭获得财富、地位、声望、荣誉和权利的主体,对于育幼、养老照护、家庭成员关系与婚姻状况等则从家庭稳定方面反映家庭内部和谐发展能力。家庭人口素质在本文表现为身体健康素质和受教育水平两个方面,健康水平和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分别反映家庭人口素质的两个方面,二者共同体现出家庭成员对家庭自身发展能力的影响和支持程度。
..........................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发展能力概述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的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西部偏远地区,区域面积 118.3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12.3%,截至 2017 年底全区常住人口为 2528.61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568.24 万人,乡村人口 960.37万人1。下辖 9 个地级市、3 个盟。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后,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建设被提上重要日程,内蒙古各级政府积极举办全国“新家庭计划”项目规定的具体活动,支持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发展能力建设,促进每个家庭享有公平的家庭福利。
1.农村牧区家庭基本结构
近年来,我国家庭结构因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结构由单一化向转向多元化归因于家庭生产功能和消费功能的缺失。家庭育幼、养老、家庭文化、家庭成员健康等问题日益受到变化的时代需要的冲击,家庭结构由紧密转为松散,结构趋向简单化。
农村牧区家庭结构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人口断层。家庭保障功能在核心化趋势和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影响下逐渐弱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常住人口不断减少。根据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公共服务课题组的一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牧区嘎查村常住人口越来越少,甚至户籍人口不到一半,农牧民总人口净流出现象严重。此外,农民工主要是全家迁出。大多数流动人口携带子女,与配偶和子女一起生活在目的地。限于农村牧区资源匮乏,而且没有再迁回农村发展的意愿。所以农村牧区的留守人口出现人口断层现象。嘎查村出现了年龄断层的现象,身强力壮的年轻劳动力数量在逐年减少,家庭成员中妇女、儿童、老人在坚守,家庭结构发生的变化已然严重影响着家庭养老照护等功能的正常发挥。与此同时,婚姻稳定的家庭劳动结构相对合理,收入也较好。相反,丧偶家庭和离异家庭在农业技术应用、粮食生产和农业经营收入方面可能处于弱势。
..........................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的特殊性
内蒙古地广人稀,存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资源的不均衡、不合理配置等现象,尤其是偏远农村牧区家庭发展能力建设薄弱,地方政府对家庭的服务能力普遍偏低,由于服务半径大,造成农牧民家庭信息闭塞,提升自身素质意识不强。家庭经济收入低、文化水平不高、文化素养欠缺、风险应对能力薄弱等问题十分突出。家庭发展空间受限,家庭功能弱化,农牧民的身心健康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内蒙古特殊的自然地理、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收入等,使其在农村牧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独具特色”。
1.特殊的自然地理,客观上造成农牧民家庭发展空间受限
内蒙古地域辽阔,属于高纬度地区高原气候,有 33 个畜牧业旗市,总面积 81.79 万平方公里,有 92 万户人家,340 万人口,从东到西直线距离 2400 公里,从北到南跨度 1700 公里。它的人口密度大约是每平方公里 21 人。寒热交替变化温度反差大,冬天漫长而寒冷,月平均气温在零下 10 度至零下 40 度之间;夏天短暂而炎热,月平均气温在 16 到 27 度之间。草原生态脆弱,年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气候是寒冷的冬天,年度阳光日照短,无霜期短,种植业一年成熟一次,复种指数低,脆弱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难度系数大。从整体上看,单纯依靠农牧业增收空间的受限使得农牧业增产潜力有限。虽然内蒙古自治区所需的公共服务总量较少,但人口生活条件相对宽松,公共服务成本较高。居住偏远梁外地区和游牧草场的部分农牧民难以获得就近就便服务,长期居住在距离城乡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导致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成本增加,有的服务实现不了嘎查村的全覆盖,大部分都愿意选择离城镇较近的嘎查村,再加偏远梁外地区及游牧区现代信息网络及信息渠道的不畅通,33 个畜牧业嘎查村中有 544 个嘎查村没有固定的诊所,地广人稀的特点,让这里的公共服务难以大面积企及,有的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地嘎查村面积大人少。在离医疗设施最近的牧民中,一旦患有急疹需要就诊的,因离医疗服务中心较远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到达就诊。农村牧区居民患病,牧民得不到及时的医疗救治或专业医生的医疗指导,使农牧民公平享受公共服务受限。
..........................
三、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实证研究.......................................18
(一)内蒙古“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提出的背景............................ 18
(二)内蒙古“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实施现状............................... 19
四、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6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26
1.产业结构单一,农牧民经济发展水平受限....................................26
2.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公共服务供给不足...........................27
五、提升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31
(一)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健全完善的政策管理体制................................. 31
1.建立健全农村牧区专业化服务人才队伍....................................31
2.出台特殊岗位需要的优先优惠政策.......................................................................
五、提升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健全完善的政策管理体制
加大对社会未来的投入,就是政府要在增强家庭功能、保障儿童发展需要上下功夫。对国家现行的家庭支持政策认识,根据《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认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的家庭占 56.4%;认为 “几乎没有政策支持”的家庭占 8.6%;表示“不清楚哪些政策跟家庭有关”的受访者占 30%。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的家庭政策支持基本上处于缺位状态1。因此,政府部门对家庭发展中专业服务人才队伍、相关政策支持的顶层设计十分重要,它对家庭发展能力的提高以及在实践中政策释放的最大效能意义重大。
1.建立健全农村牧区专业化服务人才队伍
一是因人设岗配备必需的服务人员。统筹专业服务人员,将专业与志愿服务队伍相结合,在服务的数量与质量上有所提高。增加对育幼、养老照护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使用,促进他们的技术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结合农村牧区实际情况,借鉴并运用以增强家庭功能和家庭成员发展需求为目标的“社区+”的模式,“+”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多样性,如送教到家、送文化到家、送照护知识到家等。如,招聘相关专业人员在社区成立养老照护中心就养老模式的不同,定期开展指导交流。此外,通过倡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与师范大学、医学院等各大高校联系,鼓励老师和学生组成社会志愿者参加实践,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组成社工团队,走访农村牧区各个家庭,根据不同情况予以指导。
2.出台特殊岗位需要的优先优惠政策
面对农村牧区服务人员严重短缺、如何让基层专业人员一心扎根基层的问题,建议地方政府考虑基层工作实际情况,条件成熟的时候给予基层一些招录专业人员考试自主权;在服务人员的管理上,探索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的人事制度,赋予地方一定的人员调配权,
实行人员内部归口管理,在基层机构建立灵活的人员进入与退出机制,即鼓励社会服务人员灵活进入、培养、退出,统筹调配基层编制使用情况,建立总量控制、灵活服务基层的编制使用机制,满足特殊岗位的用人需求。出台与各大高校社会实践等制度,招募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在农村牧区的平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当地老百姓服务,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特别是针对特殊岗位需要的,鼓励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灵活引进更多民间资本注入社区服务。政府只进行常态化监管其日常经营活动,督促相关机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社区作为家庭和机构之间的桥梁需进一步完善服务细节,发挥好纽带作用。
............................
结语
随着 5G 商用步伐的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技术发展,以及高速交通网络形成和即时通信工具普及,现代农村牧区家庭发展无论是家庭规模与类型,还是家庭经济、家庭健康、家庭关系、家庭福利、儿童照料与教育、居住与养老安排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新趋勢、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现阶段对于农村牧区家庭发展能力方面的政策制度较少,重视程度不够,联动效果不明显,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欠缺等现实,需要更新观念、转变意识、转视角,开展有针对性的促进家庭发展的政策研究。因此,促进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全社会形成政府、社区及公民相互协作共同联动、共担责任、共融共建家庭的制度体系。
“家庭发展”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大工程,为切实提升内蒙古农村牧区家庭的发展能力,健全有关方面政策支持,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家庭幸福和谐。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坚持政府为主、社会为辅、人人参与共联共建,开展养老照护、家庭保健、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等项目,通过制定系列政策措施关注和促进家庭发展,使其家庭收入有增加,生活质量有提高,生活保障更稳定。通过政策支持、社会保障制度、技能培训、激发家庭成员发展的内生动力等,不断创造条件满足家庭发展需求,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和发展能力。其次,有步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变农牧区面貌。大力推进产业帮扶,发展地方经济,积极实施各类社会保障措施,保障农村牧区群众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最后,国家还应加大财政投入做好有利于提高农牧户整体发展能力的项目,让教育、文化更好的发挥阻断农村牧区落后家庭发展理念的代际传递的作用,使农村牧区的每个家庭知晓科学的育幼理念、优良的家风家训及孝老爱亲的美德继续传承。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