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信力提升问题之MPA研究--以W岛“7.26”事件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730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MPA论文,笔者根据基本结论以及对政府公信力评价维度的分析,从观念角度、能力角度、机制角度把握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据此来探讨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为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需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政府公信力的高低是能否更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政府公信力是一种权威性资源,拥有量的多少意味着政府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强弱,而政府影响力和号召力反映着国家的治理能力的客观结果。良好的政府公信力加强整个社会的诚信文化,推进诚信体系建构,降低社会交往的信用成本,提高社会整合度,随之,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得到提髙,公民与政府合作的意愿得到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得到完善,进而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社会转型期,时有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提出了挑战。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利益分化严重,贫富差异加剧,阶层固化明显,矛盾凸显。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我国从农业向工业、从粗放向精细、从封闭向开放转型,社会结构复杂化使同质的社会不断异质化,利益群体的不同使得阶级阶层结构复杂化,各个阶层的群体都有着自己立场,各种社会力量迅速壮大,诉求也不断增加。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并尖锐化,致使不稳定因素増加,一旦遇到利益分配不均的情况,矛盾就被激化。“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不过是现代化治理过程的一部分”,尽管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变迁的客观实际,在改善社会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社会管理方式还未能适应新发展,社会治理结构还未形成,群体性事件还时有发生,公众质疑声不断,弱化了政府公信力。
........................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政府公信力问题与群体性事件各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学术界对政府公信力与群体性事件二者联系起来研究并用治理与善治理论进行指导的成果不足。首先,学者们对于群体事件的研究既深刻分析了其成因,也从多方面探究其预防和应对措施,但从政府公信力角度解释成因与探讨对策的资料稍显不足;其次,学者们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维度有丰富的成果,并能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但在具体在群体性事件方面,有针对性的公信力提升策略的研究资料较少;再次,从现有文献上看,运用治理与善治理论指导公信力提升问题的研宄尚少,而将这一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来化解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还有待丰富。
本选题研究以群体性事件为切入点,将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公信力提升问题联系起来,选取W岛“7.26”事件作为代表性案例来研究,以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借鉴,运用治理与善治理论,综合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地调查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提出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对策建议,以个案研究丰富理论。这可以深化政治学界、公共管理学界对政府公信力提升问题的研究,丰富社会学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果,推动治理与善治理论研究的拓展与延伸,促进公共管理、政治学、公共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间融合。
.....................

第二章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核心概念界定
2.1.1政府公信力
“公信力”最早在传播学界应用,指的是各大媒体获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体现的是媒介与公众之间相互的信任关系。尔后,公信力被使用于运用公权力的政府部门。关于政府公信力的界定,学术界主要从社会反馈角度和从政府自身角度进行。从社会反馈角度出发的研究认为,政府公信力是社会基于对行政行为对公共管理机构形象的态度。正如邹东升认为的,“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公共管理机构整体形象好坏的认知以及对公共行政的是否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另一种则认为政府公信力是社会对公共管理机构信任程度的评判。其中,龚培兴等就认为,“政府公信力包含了政府信用、信任、诚信等内容”。从政府自身角度出发的研究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共管理机构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有强弱之分。唐铁汉表示,“这种能力指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另一种则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权威性资源。正如武晓峰归纳的,“政府公信力是公共管理机构在长期的公共活动中形成的无形的权威性资源”。
选题研究认为,政府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构建公众信任政府的路径才能获得公信力。因此,对于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主要从其自身角度来界定:政府公信力是公共机构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赢得公众认可而获得无形权威性资源的能力。政府公信力越强,权威性资源越丰富,公众追随、服从公共机构的意愿就越强。一旦政府成立就具有合法性,合法性就意味着政府就具有公信力,政府与政府间的公信力只有强弱的区别,没有有无的区别。政府公信力分为中央政府公信力和地方政府公信力,一般来说中央政府公信力髙于地方政府,每个地方政府公信力高低也有所不同,选题研究所界定的政府公信力指的是政府整体的公信力,是一般概念。
......................

2.2选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治理理论
“治理”一词最早来自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它本来的意思是控制、操控和引导。在很早以前,它通常会和“统治”一词进行交叉使用,主要应用在国家公共管理和政治活动中。到了1898年,世界银行制作了一份报告,主要是讲述南撒哈拉沙漠的经历,它是如何在危机状态逐渐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到了治理危机的字眼,并且将治理一词专门用来分析和解释该地区经济效益的核心概念和因素。逐渐,国家管理层面重新使用“治理”字眼,同时发展成为政治学、社会学、行政学还有管理学等领域经常被引用的概念,也常常用来作为分析的方法,大量以治理作为研宂对象撰写的著作出现。
詹姆斯.罗西瑙是治理理论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治理”有深刻见解,认为,治理可以借助共同目标作为基础来支撑的活动,并且所规定的职责不需要源自正式的规定内容,同时也不需要强制他人来听从我们的指挥。“换言之,就是治理不同于政府的统治,它拥有两个方面的机制,分别是政府机制和非政府机制,随着治理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应用,各色人以及各种组织都开始借助这些机制满足他们各自的需求”。
格里斯托克曾经提出了围绕治理展开的五个论点:其一,治理来自于政府,但是却不受政府的局限,不仅仅只拥有一套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人员;其二,治理对社会和经济问题在解答过程中遇到的模糊界限和责任做出了明确指出;其三,治理中对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众机构之间的权利作出了明确;其四,治理具体的表现在网络中,行为者在其中可以实行完全自主自治;其五,根据相关的治理认定,政府的权利并不会代表是否具备办好事的能力,政府下达命令或者是借助政府的权威都不会影响到它,政府可以借助新工具和新技术来进行治理,政府的能力和责任也体现在这里。
..........................
第三章政府公信力与群体性事件的内在逻辑..............18
3.1政府公信力的评价维度...............18
3.2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19
第四章W岛“7.26”事件调研...............23
4.1调研背景.............23
4.2调研方案设计.............24
第五章群体性事件中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32
5.1观念因素............32
5.1.1政府价值取向.............32
5.1.2社会管理理念...........33

第六章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6.1以有限政府为规制,简政放权提公信

........................

结语
随着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但也应看到,现阶段我国政府公信力水平与公众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群体性事件的时有发生正是政府公信力弱化的一个缩影,同时,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化解也必然要求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因而,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对于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选题研究在理论构建基础之上,归纳政府公信力的评价维度和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并从中探究出政府公信力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架构,从而厘清二者的关系。以“7.26”W岛群体性事件这一代表性案例作为分析对象,结合“7.26”W岛事件调研的成果,查找出造成政府公信力弱化问题,具体来说包括:响应不迅速问题、被动作为问题、信息不透明不对称问题、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问题。根据问题,结合对政府公信力评价维度的探讨,本选题研宄认为,影响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因素主要包括:观念因素、能力因素、机制因素。依据影响因素,选题研究依托善治理论,借助有限政府、透明政府、高效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作为观念范式和实践范式,构建以有限政府为规制,简政放权提公信;以透明政府为向导,信息对称促公信;以高效政府为指引,提质增效臝公信;以责任政府为遵循,担当作为强公信;以廉洁政府为对照,执政为民显公信;以法治政府为标准,依法行政塑公信的路径来提高政府公信力。选题研究认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助于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减少和防预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可以巩固政府合法性地位;可以增强政民互信,提高公民参与意愿,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完成最终定稿的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困难,付出了大量的人力,但结果还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其中,对于一些问情况的探讨、考虑还不够周全,资料也没能够收集的十分全面,从而没能够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式,这是以后需要加强的部分。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