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优秀范文10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15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企业管理论文,笔者认为企业管理大致包含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商战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资本运营、人力资源及领导力提升等多个方面,是对企业管理工作的阐述和总结。今天无忧网为大家推荐一篇企业管理范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一: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地位与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2011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从增加财政投入、加强金融支持、保障合理用地、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建设和各地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七个方面保障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2012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强调要加强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从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惠农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等方面破解“三农”问题。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走绿色、高效的新兴农业发展之路。2015 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持续加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农业为工业与服务业提供原材料,是三大产业中的基础产业,只有保证农业的基础稳定,才能实现工业的不断进步与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各级政府和部门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问题,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以蔬菜、水果、花卉、肉、蛋、奶及水产品等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是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民的人身健康与安全,对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生鲜农产品为保证其质量与新鲜度,在运输、储存及销售等过程中对温湿度要求较高,物流对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1.2 研究意义

对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及实际价值。

1.丰富生鲜农产品物流问题的理论研究。我国的物流发展还不成熟,针对生鲜农产品的物流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对生鲜农产品物流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可以丰富这一研究领域,在大量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有助于解决生鲜农产品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2.为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通过对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其实际情况,从事实出发,为其物流发展提供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参考价值。

3.有利于促进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鲜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以及质量要求将不断增长。本文通过对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对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Mahmood Ebadian 等(2011)提出了一个新的物流模型,并将其应用到为纤维素乙醇工厂提供混合农业原料中。这个新模型,也就是多种作物集成生物质能供应分析与物流模型是基于集成生物质能供应分析与物流的框架构建的。多种作物集成生物质能供应分析与物流模型是一个混合的推拉物流模型,在收获季节尽可能多地收集生物质能,拉动下游的操作来满足乙醚工厂每天的需求。生物质能物流系统在满足服务需求、降低物流成本和最大化利用资源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Omar Ahumada 等(2011)提出了一个针对生鲜农产品生成短期计划决策的运营模型。这一应用帮助生产者在收获季节通过制定生产和分销决策来获得最大化利润。设计这一模型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农产品生产者的利润主要取决于收获季节对短期计划的处理能力这一事实。对劳动力成本的管理、对生鲜农产品质量的保护、通过交通模式对时间与成本的权衡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利润。这些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对它们的有效管理是获得较好利润的基本前提。文章提出的计划模型表明,通过增加劳动力和运输工具来提高递送过程中农产品的新鲜度将获得显著的节约。而且,动态的、基于信息的管理实践优于传统的基于固定劳动力和分销的实践。

José Santa 等(2012)指出,在全球定位系统被应用于车辆追踪与管理的同时,其他的信息与通讯技术也被提出用于提高供应链的效率。这其中,射频识别技术与无线传感器最近占据了文献研究的主流。然而,很多提案缺少实际架构,供应链的系统集成,弹性与成本效益。此外,几个重要的研究空白需要被填补,例如无线通讯数据收集过程中的司机身份鉴别、行程计划的自动管理和安全问题。文章通过提出一个集成的信息平台,加强对车辆与货物的追踪能力,通过在车辆中安装无线处理单元,当遇到问题时,可以给出安全解决方案,识别驾驶员与行程路线,并且确保整个行程中的运送环境参数。硬件与软件技术雏形已经被成功开发并在几个实际的车辆案例研究中测试,包括对西班牙东南部生鲜农产品的运输。

国外对生鲜农产品物流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建立模型,或是选取某一实例,研究比较具有针对性,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具有普遍意义,为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

2 相关理论及国外生鲜农产品物流现状研究

2.1 生鲜农产品物流的概念及特征

2.1.1 生鲜农产品物流的概

物流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善,对生鲜农产品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是指将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地运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从本质上来看,生鲜农产品物流是一种服务,服务对象为生鲜农产品,服务目标为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与新鲜度,顺利让渡其使用价值,实现其价值。表 2.1 为物流、农产品物流和生鲜农产品物流的比较分析。

2.1.2 生鲜农产品物流的特征

由于生鲜农产品具有数量大、品种多、季节和地域性明显、对温湿度要求高、不便于运输和储存等特点,生鲜农产品物流也不同于一般的物流活动,其具有如下的鲜明特征:

1.生鲜农产品种类繁多,物流总量大

生鲜农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花卉、肉、蛋、奶制品以及水产品等生鲜初级产品,由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知,2013 年,我国水果产量达到 25093 万吨,肉类产量 8535 万吨,奶类产量 3649.5 万吨,禽蛋产量 2876.1 万吨,水产品产量 6172 万吨。生鲜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生鲜农产品物流的产量也必然较大。

2.生鲜农产品物流地域性强,差异性大,供求分散

我国地大物博,东西跨越经度 60 多度,南北跨越纬度近 50 度,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由于受气候、降雨、地形、纬度等因素的影响,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生鲜农产品的产地相对集中,但需求则来自于全国各地,比较分散。

......................

2.2 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生鲜农产品物流分为不同的模式。以物流主体为依据,可以将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分为自产自销模式、批发市场模式、直配模式和深加工模式。

2.2.1 自产自销模式

所谓自产自销模式,是指农户自行到当地农贸市场销售其生产的生鲜农产品。该模式较为原始,物流过程也较为简单,生产者、物流主体与销售者都由农户自行担任,其模式占整个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比重较小。自产自销模式物流流程如图 2.1 所示。

2.2.2 批发市场模式

所谓批发市场模式,是指农户、产地农贸市场或生产基地将生鲜农产品统一配送到产地批发市场,再由产地批发市场配送到销地批发市场或者超市专卖店,经由销地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又通过销地农贸市场、酒店食堂或超市专卖店等到达消费者。该模式涉及到的中间环节较多,耗费的时间长,在实际运作中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损耗。批发市场模式物流流程如图 2.2 所示。

...........................

3 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 19

3.1 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 19

3.1.1 蔬菜物流发展现状 .......................... 19

3.1.2 水果物流发展现状 ....................... 21

4 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 ................. 28

4.1 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目标 ................. 28

4.1.1 生鲜农产品物流网络节点合理化 ................ 28

4.1.2 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运行高效化 ................. 29

5 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 ................. 34

5.1 完善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34

5.1.1 加强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与功能完善 ....... 34

5.1.2 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水平 ....................... 34

5 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

5.1 完善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重要影响不言而喻。为推进河北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加强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与功能完善、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着手,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为张家口市的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作用。

5.1.1 加强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与功能完善

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加工设施、包装设施、仓储设施与运输设施。运输与仓储一体化是现代物流的目标,也是节约物流成本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配送中心的合理布局,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节省出库、入库时间,最大限度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对运输网络的优化、对运输线路的合理选择、对运输车辆的专业化配置,有利于节约时间、里程,节省燃料,即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运输效率,达到时间、成本、资源的最优配置,符合绿色物流理念。通过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的功能,有利于提高设施的利用率,降低设施闲置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

5.1.2 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水平

标准化水平的建设为行业的发展与运行提供了统一的规范,是促进行业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准则与依据。通过建立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标准化水平,有利于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装卸、搬运以及运输过程中因标准不统一而衍生的重复装卸问题,即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了人力成本,又节约了时间,提高了物流效率。

.........................

6 结束语

6.1 本文结论

本文在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论述了生鲜农产品物流的概念、特征以及模式,并对美国、日本与荷兰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现状进行分析。通过介绍张家口市蔬菜物流、水果物流、奶产品物流以及肉类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对制约其发展的物流基础设施因素、物流管理因素以及物流技术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目标,从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政策保障平台三方面构建其体系架构。从完善生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管理水平、培养专业的生鲜农产品物流人才以及推进生鲜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视角为张家口市的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建言献策。

本文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对河北省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希望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可以从定量的视角深入探究这一问题,为张家口市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出更加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二:媒介人关系治理对服务创新网络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1绪论

1.1现实背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的服务创新战略发生改变,出现了众多跨界融合互动的新态势。企业的创新战略正在从以企业为中心的战略转向以网络为中的战略,创新网络日益成为驱动服务创新的关键动为和组织基础。公司的战略焦点开始从扩大公司本身的价值转移到扩大网络的价值。与产品创新不同,服务创新的无形性使得企业在构建和洽理服务创新网络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创新行为不可观察、创新任务难以界定、创新绩效难以评估、创新收益难分配等。如何治理服务创新网络成为企业必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一,当今企业在服务创新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网络情境

由于服务创新的无形性,企业在服务创新网络中面临更为复杂的网络情境,主耍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行为不可观察。这种不可观察性来源于服务朝新的无形性和对人为资源的依赖性。企业很难观察到其创新网络中参与各方针对创新项目的真实投入、产出及合作行为。和制造业相比,服务创新活动高度不透明,解决方窠的产生过程通常是个黑箱。二是任务难以界定。知识边界的模糊以及创新流程难以标堆化,导致合作伙伴之间的分工不明确,创新过程需要合作伙伴之间频繁的沟通和高效的协同。服务创新需要投入众多专业资源,整合不同企业的流程。任务边界的摸糊导致了创新网络各节点间的高度依赖和众多横向联合,增加了对协调活动的需求。三是绩效难以评估。产出的无形性导致服务创新绩效很难用量化的指标进行测量和评价,难以形成结果导向的激励制度。绩效难以评估来源于服务创新的成果通常是无形的系统解决方案或商业模式。从顾客的角度来说,其购买服务的目的是要得到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得到一种功能,而不是物品本身。服务的无巧性使得它无法像有形产品那样进行标准化的描述和定义。这使得对服务创新的评价一般比较主观,一般用经證、信任、可靠等语言描述,方法十分抽象,很难评价最终创新成果的好坏。四是利並难以分配。服务创新成果无法清晰界定产权,难以用专利保护,收益难以在成员企业间清晰地分配,因此无法提供有效的合作的激励。利盎难以分配来源于服务创新网络的高互动性。在服务创新过程中,伙伴间的高互动性和模糊的知识边界导致了不可避免的知识溢出以及难以界定产权归属。

........................

1.2理论背景

第一,创新揉介人的研究为服务创新网络治理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研究关注的是服务创新网络中的媒介人在网络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新近的社会网络研究指出,网络治理需要突破双边关系的分析层次,突破结构洞理论的局限,关注网络关系的共同第兰方在促进艰边合作、整合网络资源、稳定网络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而媒介人关系治理恰好为服务创新网络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理论视角。

关于关系治理的作用理论界一直有两个重要的争议。一是当自利行为的机会存在时,关系治理是否仍然能够减少损失。根据的观点,相互信任的交易各方当面临利己的机会时可能仍然会欺骗,这意味着信任可能只是一种伪装。交易成本和道德风险的逻揖指出,当绩效难以明确评估时,这种情况最容易出现。第二个重要的争议是嵌入性连带是否会带来关系刚性,忽视动恣的调整以及限制新伙伴搜索机会和能力。紧密的关系最容务受到关系阴暗面的损害,例如当信任关系被认为是理所应当时,合作关系更容易陷入风险。服务创新网络对于动态性和稳定性的双重要求,也挑战了关系治理有效性。

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之间是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一直以来是网络治理文献的主要议题和争议焦点。早期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巧究普遍认为关系治理和正式契约之间是眷代关系,认为非正式的自我执行的关系治理用信任和声誉排挤了正式合同的正式控制。然而,新近的一些实证研究不断显不了关系治理和契约治理之间的互补关系,其主要的理论逻辑是契约治理能够弥补关系治理的制度缺失,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治理绩效。在风险巨大的情境下,正式和非正式机制联合使用比单独采用某一机制能产生更好的绩效。上述研究结论的不一致可能是由于一些情境变量讨论的缺失。

本研究具体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1所示。

.........................

2文献综述

2.1服务创新网络的研究综述

尽管创新网络的研究己有近二十年的研究,但是多以制造业为主耍对象,这一范式忽视了服务创新不同于制造业的特点。Rubalcaba和Michel等认为服务创新活动的特质是显著的合作本质,在创新活动中纳入各类外部的合作者。服务创新更多来自于和供应商、顾客、商会的合作,取决于合作伙伴间的沟通与学习。服务创新过程日益表现出系统整合和网络特征。跨专业项目团队、职能整合、柔性的工作方式成为服务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服务特化对服务创新网络有重要的影响。服务的无形性、服务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及服务提供中人为资源的关键角仓等特征,影响了服务创新网络中的合作关系属性。

第一,服务的无巧粗决定服务创新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高交互性。由于服务既无法感知也无法触摸,所以创新过程需要合作伙伴之间更为频繁沟通和接触,创造共享的认知至关重要。因此服务创新网络要求合作伙伴之间关系紧密,互动频率高,信任和声誉等非正式机制在维持合作关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网络节点间非线性的高交互行为增加了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合作伙伴可以采取搭便车行为,减少对创新网络的贡献。合作伙伴巧机会主义行为会导致不受控制的或不期望的知识溢出。服务的无形性更加加剧了这种知识溢出的倾向。这种机会主义行为难以观察和监控,增加了网络成员采取不诚信行为的动机。同时,服务的无形性是服务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困境的主要来源。由于服务的无形性,服务非常容易被模仿,对于知识产权侵犯的认定也非常困难。合作伙伴之间的高交互行为导致了不可避免的知识溢出及难以界定产权归属,专利等正式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失效,服务产品创新独占性的保护困难重重。

表2.1说明了探索式网络和利用式网络在不同维度的特征对比。服务创新网络更多地呈现出探索式创新网络的特征(Mustak,2014),即网络密度高,成员流动性大,缺乏稳定性,中瓜性低,网络成员之间互动频繁,范围广,主要依赖信任而不是权为控制维系网络关系。

............................

2.2网络治理的研究综述

网線己经日益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的組织形式,但是创新网络结网的失败率却很高,这促使很多学者去研究创新网络的治理机制、网络成员关系协调和利益保护。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研究者主要从交易费用经济学、社会网络理论、创新促进者埋论等理论视為对创新网络组织治理提出了不同的解释,研究机会主义行为控制、信任机制、煤介者作用等不同问题。本部分首先对比综述交易费用经济学和社会网络理论对网络治理的不同理论解释選辑和理论争议,以及实证研究的方法选择上的差异。

已有的网络治理巧究主要从交易费用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两个不同的视角出发,更多地聚焦于双边关系的治理。然而,越来越多的创新网洛文献开始关注共同第三方对双边关系影响本研究继承这一研究思路,聚焦于煤介人在网络治理中的作用,这部分研究综述将在2.4—节中具体展开。

2.2.1网络治理研究的结构视角和关系视角

网络治理研究主要有两个理论视角,即结构视角和关系视角。这两个视角有不同的假设、理论基础和分析焦点。从这两个视角出发,学者们会提出不同的网络治理的机制。表2.2总结了网络治理的结构视角和关系视角的主要不同之处。

...........................

6媒介人关系治埋和服务创新网络绩效:正式契约和行为不确定化调节作用

第五章的实证研究表明,媒介人关系治理有助于提升服务创新网络绩效。然而在什么情况下媒介人关系治理的治理效为具有局限性,现有的文献尚未得到清晰、统一的结论。本子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检验正式契约和行为不确定性对媒介人关系治理有效化的影响,为媒介人关系治理的研究建立更为完整的理论图景。

6.1关系治理研究的争议

社会嵌入视角下的关系治理研究主要强调关系治理的优势。一是聚焦于关系治理有助于信任的构建。当信任存在时,交易各方会在"未来将更为稳定"的预期下行动。在关系治理下交易双方的行动准则是"我们的行动基础是信任和关系的持续性",加强了双边的合作动机。对于关系治理是否有效现有的文献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近期的一些研究开始讨论关系治理的局限性。一个重要的争议是当自利行为的机会存在时,关系治理是否仍然能够减少损失。相互信任的交易各方当面临利己的机会时可能仍然会欺骗,这意味着信任可能只是一种伪装。

..............................

7研究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结论

为了更有效地撬动合作伙伴互补性的能力,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企业纷纷开始构建跨界合作的服务创新网络。企业的创新战略正在从以企业为中记、的战略转向以网络为中心的战略,创新网络日益成为驱动服务创新的关键动力和组织基础。一方面,服务创新网络的开放性为企业带来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互补性能力,另一方面,服务创新网络的特殊性为这类网络組织的治理提出了挑战。与有型产品供应链网络不同,服务创新网络面临以下四大困境:一是创新行为不可观察。这种不可观察性来源于服务创新的无形性和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性。企业很难观察到合作伙伴的真实投入、产出及合作行为。二是创新任务难以界定。创新流程交叉、知识边界模糊及任务难以标堆化,导致创新任务难以明确编码,创新过程需要合作伙伴之间频繁的沟通和高效的访同。王是创新绩效难以评估。服务的无形性导致创新成果和绩效很难用量化的指标进行测量和评价,难以形成结果导向的激励制度。四是创新收益难以分配。服务创新成果无法清晰界定产权,难以用专利保护,收益难以在成员企业间清晰地分配,因此无法提供有效的合作激励。服务创新网络的这四大情境特征,导致了成员企业投入程度低,成员企业间协同的困难,成员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难以控制。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面对这样的困境,企业应该如何有效治理服务创新网络从而提高其绩效

本研究遵循"媒介人关系治埋一一组织投入一一创新网络绩效"的理论主线,构建"内有动力、外有约束"的服务创新网络治理理论。解决云大问题:(一)服务创新网络的治理机制分析,探索服务创新网络四大特征下媒介人治理机制内涵是什么(二)媒介人关系治理如何影响创新网络绩效从企业行为理论的视角,打开从媒介人关系治理到服务创新网络绩效之间的因果黑箱;(三)影响媒介人关系治理和服务创新网络绩效之间关系的因素是什探寻影响媒介人关系治理效力的产业属性和边界条件,讨论服务创新网络的关键情境要素对煤介人关系治理有效性的影响。本研究综合应用多案例研究、假设推演和模型构建、结构方程建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利用SPSS和AMOS分析软件,有机结合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逐层深入的解答了以上三个问题。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三:基于草原畜牧业产业链建设的牧民增收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 40%是天然草原,总面积近 60 亿亩,天然草原类型繁多,保有总量在世界排名仅次于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位居第二,草原畜牧业不仅是我国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是构成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森林湖泊一样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自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同我国农业发展一样,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在总体趋势向前的历程中也经历了曲折。总体来看,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快速恢复和增长期:时间是 1949 年至 1957 年底,结束了战乱,实行了土改,国家推行了符合当时牧区实际的尊重和照顾广大牧民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在战乱中遭受很大破坏的草原畜牧业在恢复的基础上到很快发展,广大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在土地改革与合作化改革推动下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建国八年后的 1957 年,牧区牲畜头数相比建国初的 1949 年增长了 74.4%,年均增长率达到 7.2%。

第二阶段,发展停滞期:时间是 1958 年至 1978 年。这一时期由于受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左倾急躁冒进政策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影响,执行了一系列违背牧区和草原畜牧业生产特点与发展规律的政策,盲目地大范围、高强度地实施毁草垦田、弃牧种粮活动,损害了牧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破坏了草原生态,致使草原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牧民生活出现返困倒退问题。全国牧区牲畜的年增长率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 7%一路下跌到 2.7%。

第三阶段,重新恢复与快速发展期:时间是 1979 年至 2003 年。以 1978 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和政府实行了扰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一系列正确政策。在畜牧业生产方面也打破了大一统的大锅饭式的集体经营模式,改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式的分散自主经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牧民的自主经营积极性,释放了巨大的潜在的牧业生产力,使我国草原畜牧业生产在快速恢复到文革前的水平之后又中进入发展快速路,无论是畜牧产量的增加还是品种结构与质量的提高都是空前的,牧民的收入也显著增长,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这个时期是我国畜牧业在建国后出现的又一次性质不同、时间更长的重新恢复与快速发展期。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牧民、牧区、牧业中存在的“三牧”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三牧”问题中,依靠从事牧业的生产牧民得到收入,依靠牲畜数量的增加来发展牧业,超越草原承载力过度牧养将导致牧区生态环境恶化,加之传统经营模式制约牧民收入水平低和增收滞后问题尤显突出。具体体现在:

首先,牧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 年西部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 6816.75 元,分别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 68.68%、51.03%和 82.22%。而草原总面积占全国 70%的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和甘肃“五大牧区”当年农牧民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 75.93%。而甘肃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57.42%,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对更低,仅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45.98%。加快和完善草原畜牧业产业链建设,是从根本上破解牧民收入低增收难问题的战略性措施。

其次,牧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草原生态是关系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要素,而影响摹生态的诸多人力因素中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家畜超载过牧,这是牧区草原畜牧业发展到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缓解该问题保护草原生态的国家宏观对策,就是限制草原放牧数量,贯彻草畜平衡原则,制定草原保护规划,实行退牧还草和禁牧休牧的草原恢复制度。但限制放牧就要增加家畜替代饲草料,并且要增加相关管理成本,影响了投入产出效益,从而直接影响牧民增收。不容否定,草原生态及其保护是影响牧民增收的一大长期因素。牧区的区位、文化和民族差异因素是影响牧民增收的又一大长期因素。我国的草原牧区都地处边远,牧业生产的地区供应和销售配套半径比农业普遍更大时间更长费用更高、牧区以少数民族为主的人口的文化科技相对较落后劳动力价值相对较低、少数民族的语言、生活习惯等差异所内含的牧民劳动力转移能力较弱等因素,决定了牧区人口总体工资性收入增长的空间较小。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如图 1.1 所示:

........................

2 相关基础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产业链概述

2.1.1 产业链概念的发展与界定

(1) 产业链概念的起源

关于产业链的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各项分工,发展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的理论,则来自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890)。经过几十年管理理论的发展,哈佛学派的乔·贝恩(Bain,1958) 在 吸 收 和 继 承 了 前 人 各 类 竞 争 理 论 的 基 础 上 , 提 出 了 SCP 分 析 范 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他认为,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之间存在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市场运行绩效与企业竞争行为之间则存在被决定与决定的关系。从市场集中度的视角对市场结构进行分类,对产业的市场绩效、产业内市场结构、主体市场行为等进行了具体解读与指导,对产业组织的的分析到位、正统,受到后人推崇。

经济学家赫希曼(Hirschman)与贝恩同在五十年代,从另一个角度对产业间关联作出了研究。他从研究产业的前向、后向联系开始进行研究,得出最后结论:技术经济联系渗透在各产业的方方面面,产业链则在各产业之间经济活动的前后向关联中逐步形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业链产生于国际上逐渐形成的企业由纵向到横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转换的风潮中。产业链的产生,促使了产业链管理的诞生。产业链管理运用集成的管理思想,通过对产业链链条的管理,降低总交易成本、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并且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产业链链条的竞争力,使链条上的企业均能从中获益。哈佛大学的波特(1980)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及价值链(Value Chain)。他认为企业进行生产等活动是获取效益,同时是创造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由互相联系的一系列增值活动作为价值链上的一系列环节组成,企业的价值链由这一系列增值活动的总和构成。原料采购、科技研发、产品生产、产品营销、相关服务等增值活动,原本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随着产业内分工的深化,这些活动过程逐步由多个企业分别承担,并形成上下游关系,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没有产业链之前,竞争存在于单个企业之间,产业链形成之后,竞争自然而然扩展到产业链;竞争的优势从单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扩展到需要依托产业链,以及企业和产业链之间的协调。

........................

2.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 产业链方面

克莱顿·克里斯特森(1997)提出了全产业链的理念,并指出,为了获得最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产业内的龙头企业应及时抓住产业格局变化或新兴产业发起初期的机遇,做全产业链。

巴西经济学家 Decio Zylbersztajn 等(1998)对巴西的果蔬、牛肉等农业产业链进行了研究,并对怎样更好更有效地提升这些农产品的产业链竞争力给出了很好的对策建议。

关于农业产业链的管理和运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学者们认为通过确定合理投资者,如拉丁弗伊斯(2000)指出农业信息链最合理的投资者应该是政府,政府也应主动承担相应的职能;通过信息和技术交流,如霍夫曼(2001)指出通过彼此交流可以提高农业产业链链条中的相关企业的竞争力及市场份额;通过更好地进行产业链管理,如斯迟拜(200l)从价值链理论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产业链管理不仅提高了企业投入产出效益,同时降低企业成本,推进了企业及产业的发展速度。

而对于畜牧业产业链,国外学者对其进行的研究主要从微观经济活动层面展开,对链条本身的讨论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在相关理论研究发达的国家,畜牧业发展及农业发展也较为发达,农业制度较为稳定;同时,在这些国家,农业产值中高达百分之八九十都由畜牧业的产值贡献,农业的发达状态即是畜牧业的发达状态,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基本上就是畜牧业产业化的问题。

(2) 牧民收入方面

在学术研究发达的国家,经济同样发达,这也就意味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工业化进程的完成,在这些国家的农牧民收入普遍较高,理论界对提高农牧民收入的问题的研究较少,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及地区,理论界基本也仅仅只是间接提出,深入研究的极少。在这些国家的学者们眼中,只农牧民增收的途径应依靠技术和制度,农牧民的收入能否提升,依赖于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因此,相关的国外研究重点放在了农业结构、人力资源、劳动力转移、保障权益等方面。

...........................

3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牧民收入状况分析.....................17

3.1 地区简介...............17

3.2 牧民收入状况........................17

3.2.1 牧民收入宏观分析··················18

3.2.2 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比较分析··························18

4 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畜牧业产业链建设状况分析....................28

4.1 草原畜牧业产业发展现状..........................28

4.1.1 牦牛繁育产业·····························28

4.1.2 犏牛繁育产业···························28

5 草原畜牧业产业链构成要素对牧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37

5.1 方法确定.........................37

5.2 数据收集............................37

5.3 模型构建................37

5 草原畜牧业产业链构成要素对牧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方法确定

由于饲草料加工企业过少,无法进行统计分析,因而剔除。对牧户及专业合作社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对牧民收入的影响进行判断,从而得出从牧户、专业合作社这两个产业链构成要素的各相关因素对牧民收入的影响,从而获得提高牧民收入的方向和途径。

由于从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据不能获得牧户从畜产品加工企业中直接获取的收入情况,本文选取了两家较为典型的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对比,对畜产品加工企业对牧民收入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

本论文实证分析部分所使用数据来自于对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牧户调查表、畜牧业产业链状况与合作关系调查问卷(合作社、加工企业)系列调查问卷资料的统计整理,问题项及指标体系是在参考理论综述部分对前人相关领域研究归结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设定的,问卷的发放及回收通过政府部门进行,可信度较高。

调查问卷根据论文写作目的,分为三套。第一套为牧户调查表,包括牧户家庭基本情况、牧业草地利用和保护情况、收入情况等。第二套为畜牧业产业链状况与合作关系调查问卷(合作社),包括合作社经营状况、畜牧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等。第三套为畜牧业产业链状况与合作关系调查问卷(加工企业),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畜牧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等。牧户部分共收回问卷 172 份,有效问卷 165 份,有效率 95.9%;畜产品加工企业部分共收回问卷 35 份,有效问卷 32 份,有效率 91.4%;专业合作社部分共收回问卷 180 份,有效问卷 164 份,有效率 91.1%;总体上一共收回问卷 387 份其中,有效问卷 361 份,有效率 93.3%。具体问卷见附录。

.........................

6 基于草原畜牧业产业链建设的牧民增收对策建议

加快草原畜牧业产业链建设,打造完整的草原畜牧业产业链,是破解牧民收入低、增收难这个大难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强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现有构成要素的建设,努力补齐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畜牧产业链条构成中的短缺要素,对现有产业构成要素进行扩展、重组和升级,突出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畜牧业产业链构成上的区域和民族特色,更多地把牧民链接进草原畜牧业产业链构建、发展和完善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牧产业链,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益,让牧民分享加入牧业链建设所带来的附加值而增收致富,是破解甘南藏族自治州牧民收入低、增收难这一重大难题的有效途径。

6.1 草原畜牧业产业链构成要素方面

6.1.1 饲草料加工企业

(1) 重视饲草料加工企业的产业链地位

饲草加工是保障整个草原畜牧产业链企稳运转的基本要素,在链条中处于前部基础地位,是草原畜牧业走向集约式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在有效推进草原保护和基础建设、扩大饲草人工种植面积,实施退耕还草政策、规划轮牧区、落实禁牧休牧措施、加快优质牧草品种的选育改良推广基地建设、推进人工刈割草场和圈滩种草管理、提高单位草原载畜能力等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饲草料加工企业,夯实草原畜牧产业链前链部分,务必高度重视。

(2) 培植饲草料龙头加工企业

根据辐射和带动草产业的发展的需要,甘南藏族自治州可在夏河、临潭、迭部三县,各分别重点扶持一个州域级的饲草加工龙头企业:第一,对夏河县机饲总站,可通过股份改组增加筹资而一举发展成位于区域西部的饲草料加工服务龙头企业,改组后该企业年加工能力可迅速扩张到 9 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提高到 0.9 亿元以上,可辐射服务带动如夏河县、碌曲县、合作市等甘南西部 1.9 万户以上的种草牧户;第二,在区域中北部,可依托临潭县金洮公司,通过重组和扩资,该企业可望发展成年饲草加工能力达到 12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 1.2 亿元、辐射带动周围 2.5 万种草专业户以上的大型加工服务龙头企业,其辐射服务范围可涵盖临谭县卓尼两县;第三,依托迭部县良种场整合县内已有加工企业,可创建成为年加工能力 8 万吨左右、年销售收入 0.8 亿元左右、服务 1.6万左右的种草专业户的草饲产销龙头企业,其辐射服务范围包括迭部县、舟曲县甚至川北的区外广大地域。这样,甘南藏族自治州就形成了一个形如品字的三足鼎立布局合理的饲草加工龙头企业体系,它必将促进和带动整个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畜牧产业链走向稳健可持续的运行轨道。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满意度研究——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农村致富、农民增收有重要的影响。通过联合采购,也可降低生产成本。农民合作社发展迅猛,全国仅 2012 年这一年,就新诞生了 16.7 万家。在 2014 年度,全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 128.88 万户。现如今,全国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直辖市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的合作社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有种植类专业合作社、养殖类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类合作社、技术信息服务类合作社、农产品销售类合作社、农产品贮藏类合作社、农产品加工类合作社以及农产品运输类合作社等等。

从 2008 年开始,一些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陆续展开,相信国家的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迈向新的台阶。

2014 年中央 1 号文件提到“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着力加强能力建设。”2015 年中央 1号文件提到“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促进规范发展,实行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行动。”连续几年,国家在 1 号文件中提到要扶持合作社的发展。由此可见,研究合作社相关问题,已经成为研究“三农”问题的主流。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即为参与合作社的社员。农民是合作社的服务对象,示范社的创建,离不开农民对合作社的满意程度。

时至今日,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仍旧比较松散,许多合作社的服务只停留在一般技术性服务层面,如农业生产田间技术指导等。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国内已经发展了几年,可是实际情况是,全国不同的区域的合作社发展程度不一,合作社各项管理体制不完善不健全,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更多探索。现实中,有很多农民合作社存在品牌构建困难、名存实亡、高息揽存、财务风险等等问题。以上的种种问题表明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普遍低下,所以分析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满意度,可以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效率水平,更好更多地为农民服务。作为合作社这一互助经济组织,如果其运营让更多的农民满意,则有利于国家“三农”问题的解决,使得农民迈向小康社会更进一步。从历史上看,以日本为例,日本农协(类似于我国的农民合作社)不仅仅为协会的会员提供有关农产品生产的服务,其服务范围还涉及储蓄、融资等信用事业,联结农民商场和社区等活动。协会为会员提供各类社区服务,增强了社员和协会之间的联系。亚洲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成功,表明了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仍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造福农民。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中国农民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在服务“三农”中不可小视,尤其 2007 年以后法律规范了农民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和回答了农民关心的组织形式及基本的管理制度,但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法律制度。因这部法律颁布时间短,在运行后随着经济形式的发展和变化,仍有许多与现实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地方,加之合作社受人员所掌握的科技创新能力等限制,合作社初创时的效益还受到宏观经济、当地人口数量和人均收入、自然资源、管理方式及激励约束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找到我国农民合作社运营发展中的问题,并且探讨解决办法。实地调研陕西省关中地区合作社,找出合作社存在的运营缺陷或管理的不足之处。

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完善合作社满意度评价的模型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从现实情况来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上不尽如人意,合作社的管理参差不齐,不可与公司管理同日而语。而且,为了分散风险,合作社仍需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农户加入其中。文章将以实证分析,找出影响关中地区农民对合作社的满意度因素,分析原因并归纳总结。

从实证分析中,得出满足合作社入社人需求的启示。合作社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仍要以经济利益为中心,但是各成员间的扶持,使得该组织具有双重性质。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这两项原则,进而更好的满足农民合作社社员的需求,仍需探讨。文章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以实地调研为依据,分析影响合作社社员满意度的因素,对于社员的需求做进一步分析。分析影响不显著的因素,但是对于合作社发展而言又十分关键和必要的项目,探讨如何改进,让社员们对组织更加满意。

具体的技术路线见下图。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合作社

2007 年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义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合作社既有追求经济利益的方面也有对社员教育、为政府推行政策的职能。社员对合作社的经营自负盈亏,所以在这个角度来说,合作社和其他性质的企业没有区别。但是另一方面,合作社是劳动群众自愿联合起来进行合作生产、合作经营所建立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所谓合作经济组织,首先强调的是“合作”,然后是“经济组织”,这是两个基本要素。

2.1.2 社员

本文中所提到的社员是指所有参与合作社的成员,社员在合作社的监督和指导之下,参与合作社服务的人员。社员要服从合作社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在自愿的原则之下,加入合作社这一组织。这里的社员主要指的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经营农业生产的入社人员。

.............................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许多公司所应用的。由于组织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不一致造成了公司的股东和公司的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在委托代理模型中,代理人与委托人相比有信息优势,即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到代理人所付出的努力程度。

对于合作社来说,合作社归某些核心社员等投资入股的人所有,但是日常的经营对于传统合作社来说,由个别人来完成。所以,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社员和合作社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现实中的合作社有多种模式,其中“公司+农户”类型的合作社可以用委托代理模型来解释。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通过内部来解决,主要是监督和激励。监督就是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约束管理者,激励是以契约控制管理者行为。第二条是通过外部竞争来解决。以公司为例,公司的经营者如果绩效不达标,很可能由股东将经营者替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的经营者起到了约束的作用,防止经营者为了谋取自身利益而做出违背股东利益的行为。

..............................

第三章 农民合作社的现状分析 ......................... 14

3.1 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历史回顾 ............... 14

3.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 ....................... 17

第四章 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 22

4.1 数据的来源 ............................ 22

4.2 变量的假设和模型的选择 ...................... 22

4.2.1 变量的假设 .................. 22

4.2.2 模型的选择 ......................... 24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28

5.1 研究结论 ............................... 28

5.1.1 收入是社员满意度的决定性因素 ............... 28

第四章 社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4.1 数据的来源

本文章研究的数据来源于 2013 年7 至 2013年 8 月中国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业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研究。调查组一行 8 人,选择了陕西省关中地区的部分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及理事长进行了专门调研。在陕西省阎良区,咸阳市泾阳县、秦都区、三原县,渭南市临渭区、大荔县、蒲城县、华县、华阴、白水县等共对五十家专业农业合作社进了抽样调查。详细调查县区和合作社的量请见表 4-1。各个区具体的调研数量见表 4。每个合作社抽取了 4 户农户,共 200 份问卷。最终得到的有效问卷是 160 份,有效率达到 80%。合作社均是瓜果和蔬菜类合作社,因为经营不同产业的合作社的生产、销售以及其他经营层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陕西关中地区选取了较为典型的果蔬类合作社作为调研的对象,展开调查。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收入是社员满意度的决定性因素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参加合作社的种植收入在统计检验 0.01 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即社员种植收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满意度有很显著的影响,所以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中,让农民增收致富成为关键的环节。农户的富裕程度直接决定合作社的群众基础牢固程度,有农户的支持,农户对合作社的满意度自然就会高,它会带动合作社和农民的双赢局面。

5.1.2 增强对理事长的培训

结果显示,理事长受教育水平在变量中显著。在合作社的理事长选派上,应着重关注理事长的受教育程度。因为理事长是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是决策者和重要管理者之一,它的选才直接影响后续合作社的发展质量好坏。

5.1.3 扩大合作社的经营规模

抽样结果显示,注册资金在统计结果 0.01 的水平上明显,且系数为正。说明注册资金与社员满意度成高度的正相关性。提升合作社资金实力,有助于合作社抵制风险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创收的能力。合作社注册资本金的筹措有多种渠道,资本金分散化与多元化可以增加资本金筹资的来源。时至今日,合作社难融资和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是制约着其发展壮大的主因。除立法之外,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应切实深入研究合作社融资难的成因,有的放矢地进行金融创新,在绿色信贷和支农贷款方面加强扶持力度,容许部分机构的不良率在合理的区间,实施支农信贷资金特别定价,制定初创期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尽职免责的相关条款等。推动金融机构在这一领域的信贷份额和市场占比的提高,切实起到合作社助推器的作用。

5.1.4 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实证结果中,服务变量并不显著。社员对于参与合作社入股制度也并不满意。实地调查中也发现了相应的问题,笔者认为,这和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是有关系的。就像大部分公司首先为了做强做大,其次才会更多关心其职工的利益。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五:平凉供电公司调控一体化技术改造项目评价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电力行业的安全与稳定的发展是国内其它行业顺利发展的基石,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于电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定会给电力的发展带来压力,所以大力推进电力系统智能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家也正积极地推进电网的改革,促进各级电网的协调发展,充分运用智能电网技术实现电网从传统电网向清洁型、智能型、互动性的新型电网的转变,为各行业提供给安全稳定的高质量电能,然而电网的安全稳定的运行离不开调度监控系统以及设备监控系统的完美支撑,若没有这两者的合理运用,电网的安全运行就得不到保障,甚至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将电网调度与电网设备监控进行很好的结合,称之为调控一体化,从而最大程度的为电网的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保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企业的高能耗,都对电力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用电的低碳、环保、高效也对电网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调控一体化建设对于电网的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调控一体化能够有效的控制变电站的数量,避免了过多的独立的变电站的监控,提高了整体的监控效率,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其次通过调控一体化建设能够有效的减少前期投入,调度与监控的结合会比各个单独的设备设置更经济,最后,无论从系统的维护还是在系统的可拓展性上来讲,调控一体化的维护与升级比维护和升级多套设备要更方便快捷。

平凉电网位于甘肃电网东部末端,与宁夏、天水、庆阳电网相连接,网内所辖 330kV 变电站 1 座,容量 2*15 万千伏安,330kV 线路 6 条,共 353 公里。110KV 的变电站有 11 座、主变压器为 19 台、容量为 515MVA,110KV 开关站1 座;35 千伏变电站 57 座、主变 107 台、容量 262.8 兆伏安,长度 898 公里。网内发电厂 5 座,其中平凉火电厂,装机容量:4*30+2*60 万千瓦,华明火电厂,装机容量:2*2.5 万千瓦,华亭火电厂,装机容量:2*13.5 万千瓦,铜城电厂,装机容量:2*60 万千瓦,崆峒水电站,装机容量 3*630 千瓦。

平凉电网被分成两个独立电网:西网和东网。东网以平凉电厂为电源点,通过 330kV 眉岘变辐射式供电,担负着一区 4 县和庆阳网镇原县及宝中铁路 2座牵引变的供电任务。3024 眉天线、30311 眉西线、30411 眉雍线分别与 330kV天水变、西峰变、雍城变相连接,承担着平凉电厂送出功率的重要任务。西网以天水网 330kV 秦安变为电源点,分别通过莲花变、上磨变向静宁、庄浪地区供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调控一体化研究现状

调控一体化的建设是适应国网改革下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市级供电企业中的应用,通过调控一体化建设能够将监控管理与调度充分的结合起来,避免了分离所带来的操作流程复杂,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让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加强了电网整体运行管理的水平,让电网更安全、更稳定的发展。王艺(2013)在文中详细介绍了“调控一体化”的管理运行模式,通过更加有效的管理能够及时的发现电网运行中的不足,并且能够较全面的发现事故出现的原因,便于及时准确的进行排除,提升整体运行安全系数。由于“调控一体化”的建设将调度与监控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节省了前期投入,减少了电网运营成本。王玉琴(2013)在文中针对地县调控一体化的建设进行了探讨,总结了一套适用于地县调控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为地县的调控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参考以及实际可行的思路,同时从技术选择、运营管理、方案选择、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林冠强(2014)在文中指出了目前调控一体化项目在维护方面所存在的一些缺陷,认为目前的维护多为人力维护,然而复杂的操作必定会对维护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产生影响,甚至部分严重问题得不到解决。龙运文(2013)重点研究了调控一体化建设对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所产生的影响,并且针对调控一体化建设中两项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及评价。李彦平(2013)认为调控一体化的建设会成为以后的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管理模式的主导,在文中对调控一体化的管理运行模式与传统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强调了调控一体化所带来的优势,并且结合调控一体化的特点详细分析了调控一体化对运营管理的影响,认为这种创新的模式必定会对电网运行改革带来好的一方面。杨剑(2013)、钱金霞(2014)均认为调控一体化的建设会给电力企业的运营管理带来极大的便捷,同时让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在文中还详细分析了调控一体化在电网方面的应用,介绍了其工作形式,为其工作管理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周勇,朱利君(2013)认为调控一体化建设项目在电网中必定会得到很好的应用,通过一些针对性的关键技术应用其中,对调控一体化的建设进度会大大加快,对电网改革以及电力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

第 2 章 调控一体化项目评价相关理论

2.1 调控一体化项目概念和特点

2.1.1 调控一体化概念

供电企业调控一体化改造是供电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供电企业调控一体化概念的了解应在供电企业技改项目概念了解的基础上。供电企业是指向用户提供质量合格、价格合理、行为规范的供电服务,并接受电力监管机构监管的组织。供电企业主要经营区域配电、售电等电网资产,从事电力购销业务,负责所辖各区域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易和调度以及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相关的供电网工程,与此同时供电企业将电能通过配电装置安全、可靠且质量合格的销售给广大电力客户,满足全社会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用电的需求。

供电企业技改项目是指企业的设备或生产设施在当前的运行状态下,经过充分的设备评价和技术论证,其性能指标不能满足运行可靠性和安全生产或反事故技术措施的要求,需要对现有的设备,以及相应配套的辅助性生产、生活福利设施,利用国内外成熟的、适用的且先进的技术进行完善、配套以及改造更新,以提高设备的性能和安全可靠性,从而消除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隐患和缺陷进行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指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安全性、智能化水平、降低成本、节约能耗,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对现有设施、生产工艺条件进行的改造。例如主变压器、断路器、互感器以及避雷器等设备的更新换代,或者保护系统、控制系统、通信及远动系统以及五防闭锁系统升级改造等项目。

电网调控一体化模式,就是在电网调度和变电监控中实施一体化设置,使电网调度、监控中心和运行操作站等各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对电网进行管理。在传统的电网管理模式中,电网调度由电网调度中心负责,而对变电站进行监控、运行、维护等内容则由集控站负责,这就需要较多的人力,而且工作分配也很不均衡。集控站往往表现为忙闲不匀,有时人手不够,有时人员又大量闲置,提高了运营成本,形成了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在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中,电网的调度、对变电站进行监控都由调度中心负责,而且还可以执行在特殊情况下的紧急遥控等操作;对于调度指令的分解、执行和运行、巡视等内容则由运维操作站负责,二者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在实际运行中,取消县级调度,把原来由集控站负责的监控工作调整给调度控制中心,进行集中监测,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有利于建设和运用统一的监控管理系统。

......................

2.2 改造项目现状

2.2.1 电网现状

平凉电网位于甘肃电网东部末端,与宁夏、天水、庆阳电网相连接,网内所辖 330kV 变电站 1 座,容量 2*15 万千伏安,330kV 线路 6 条,共 353 公里。110 千伏变电站 11 座、主变 19 台、容量 515 兆伏安,110 千伏开关站 1 座;35千伏变电站 57 座、主变 107 台、容量 262.8 兆伏安,长度 898 公里。网内发电厂 5 座,其中平凉火电厂,装机容量:4*30+2*60 万千瓦,华明火电厂,装机容量:2*2.5 万千瓦,华亭火电厂,装机容量:2*13.5 万千瓦,铜城电厂,装机容量:2*60 万千瓦,崆峒水电站,装机容量 3*630 千瓦。

平凉电网分为东网和西网两个相对独立电网。东网以平凉电厂为电源点,通过 330kV 眉岘变辐射式供电,担负着一区 4 县和庆阳网镇原县及宝中铁路 2座牵引变的供电任务。3024 眉天线、30311 眉西线、30411 眉雍线分别与 330kV天水变、西峰变、雍城变相连接,承担着平凉电厂送出功率的重要任务。西网以天水网 330kV 秦安变为电源点,分别通过莲花变、上磨变向静宁、庄浪地区供电。

2.22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平凉供电公司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是 2006 年 5 月开始建设投运,该系统采用国电南瑞科技有限公司 OPEN2000 自动化系统,并于 2007 年元月份通过验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系统已运行 5 年之多。当前系统接入的厂站共计 16 个,其中常规站 3 座,分别为 330kV 眉岘变、110kV 水洛变和华明电厂;综合自动化厂站 13 座,110kV 平凉变、天门变、四十铺变、柳湖变、华亭变、静宁变、什字变、泾川变、石堡变、新窑变和 110kV 西华开关站,用户变 2 座,分别为 110kV祁水变和海螺变。共接入遥信量 52030 个、遥测量 12010 个,遥脉量 1520 个。高级应用软件包括网络拓扑、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负荷预报基本功能模块。

........................

第 3 章 平凉供电公司调控一体化改造项目概况 ................ 14

3.1 改造项目现状 ............... 14

3.1.1 电网现状 ................ 14

3.1.2 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 14

3.1.3 远动厂站现状 ................. 14

第 4 章 改造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0

4.1 改造项目评价难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

4.1.1 评价难点 ................ 20

4.1.2 评价影响因素 .......................... 20

第 5 章 平凉供电公司调控一体化改造项目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 31

5.1 物元可拓模型概述 ...................... 31

5.1.1 物元理论 ...................... 31

5.1.2 可拓集合理论 ..................... 32

第 5 章 平凉供电公司调控一体化改造项目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是量与质的结合,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然而目前的数学领域更多的是针对事物量的分析,却忽略了质的存在,也就导致了研究的局限性甚至不准确性。而可拓学引进物元的概念,用物元来整体描述事物量与质的变化,将各种事物矛盾的研究改为物元之间的矛盾,进而弥补了量质分离的不合理。

5.1 物元可拓模型概述

5.1.1 物元理论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与项目具体实施情况相结合,总结了调控一体化改造项目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研究调控一体化改造项目评价的背景及意义。为了让评价更客观,更科学,本文研究了调控一体化相关理论,并且对目前主要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本文建立了符合调控一体化项目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关模型,旨在对平凉供电公司调控一体化改造项目的评价更客观,更准确。本文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供电企业调控一体化项目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对供电企业技改项目进行了具体界定,描述了调控一体化的定义,以及介绍了供电企业调控一体化和技改项目的特点。同时对供电企业调控一体化项目评价的常用方法进行了介绍,为下文平凉供电公司调控一体化改造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便于评价工作的开展。

(2)构建了供电企业改造项目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分析了供电企业改造项目评价的难点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项目实施程度、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系统性能、后续发展能力。随后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结合调控一体化项目的特点,构建了符合供电企业调控一体化改造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共 5 层 14 个指标,并介绍了每个指标的定义和运用方式。

(3)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物元可拓模型。利用物元可拓模型能够充分考虑待评价事物的全面性,避免因为只考虑量的信息而忽略了对质的考虑,量与质本就是相互影响的两种因素,经典数学将量抽离出来却忽略了对质的考虑,物元可拓模型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点。评价时为了更客观准确的得到评价结果,就需要相对准确的选取权重的确定方法,本文为了充分考虑平凉供电公司调控一体化改造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结合项目实施专家意见,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六: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用不到世界 10%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近 20%的人口,农产品供给也由长期短缺转向了总量平衡,使中国 13 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了稳定的解决,并使农民生活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但就整体而言我国仍然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面临着巨大挑战,耕地资源匮乏以及农业生产力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进一步发展,伴随着大量农民外出务工,我国农业更是面临着谁来种地、怎么种的严峻问题。中央一直以来对“三农”问题极为关注,并明确要求严守全国 18 亿亩耕地红线。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若干建议:用现代经营形式来推进农业发展,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的产出效益和综合竞争力。2012年党的十八大指出要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四化”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四化”同步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是协调不力、融合不够、互动不足的问题。

2012 年陕西省在出台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7 年)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运用金融、现代工业以及流通等理念加速推进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近年来,陕西省农业发展势头很快,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并且以机械化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在整个农业经济当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但是陕西省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在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方面均不具有优势,经济发展也较国内发达地区相对落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相对比较缓慢,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地理地貌相差很大,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基于当前陕西省农业发展的背景和机遇,对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对提升陕西省农业整体竞争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构建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各具特色,因此在选取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时也不尽相同,陕西省地理地貌复杂,同时面临着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严峻问题,需要一套符合陕西省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将陕西省十年(2004-2013)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做纵向对比,并将陕西省十地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做横向对比,最后将陕西省与其它五个省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做横向对比,比较全面的反映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并做出比较好的评价。

(3)根据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推进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政策建议,促进陕西农业现代化又好又快发展。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中国是农业大国,什么时候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研究课题,从传统农业顺利过渡到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价方法,准确把握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及内涵,从而对各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对农业现代化进行研究,研究的角度、方法等各不相同,但是针对陕西省的研究很少,本研究对陕西省和下属十地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同时与其它省份进行对比,对发展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随着陕西省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就全省而言,由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陕南、关中及陕北三大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运用科学合理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科学客观地评价是正确认识该省各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薄弱环节的前提,并为陕西全省及各地区今后在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中,怎样采取合理的农业发展战略,正确选择符合各地实际的发展模式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研究思路逻辑框架图见图 1-1 。

......................

第二章 农业现代化基础理论研究

2.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就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并没有打成统一标准,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是有差异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

(1)工业化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现代工业技术在农业当中的运用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则被概括为“四化”,即“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丁泽雾 1991),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现在来看却存在重大缺陷,首先是没有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现代化,其次是把农业现代化当作一个生产力问题来看待,忽视了农业生产关系与农业生产结构等方面的变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转化论。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实践开始起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一般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就在于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劳动者的素质需要提高,相应农业制度也需要改革(黄祖辉等 2003)。这个时期学者们主要强调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从传统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从认识上比之前的工业化论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3)综合论。第一,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同时又是一种手段(宣杏云 王春法 1998)。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它从以直观经验和人工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发展转变为以现代生产手段、经营管理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的过程,它同时又是从自给自足的农业向商品农业发展的过程,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商品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和相对的(柯炳生 2000),其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与自身以往落后的状态进行纵向比较,另一方面与国外农业发达的国家进行横向对比。其动态性则表现为随着农业发达程度的提高其标准和模式也随之不断提升。第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应该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现代化,不能忽视其它相关因素。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包括了农业部门生产力的运动,同时还包括了制约和支撑农业部门发展的其它社会经济内容,如农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农村市场体系、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农民素质水平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等(朱颂华 1999)。因此,在对农业现代化进行研究的时候不能只讨论农业,而应把农业置身于一个与之相关的大系统中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可以将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表述为:通过工业部门的介入、市场机制的引入、现代要素的投入、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科学技术的渗透,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进行武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技术素质,从具有落后农业生产力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以优质高产的农产品为前提,以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和绿色生态安全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机械装备、农民素质和科学技术得到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融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互相促进共同协调发展。其基本目标是使农业综合生产力得到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王朴等 2001)。

.....................

2.2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从我国农业基本国情和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来看,今后在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应牢牢把握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有以下几点:

(1)动态性。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随着经济、技术和社会等的进步而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内涵有所不同,所以农业现代化没有终极目标,只在不同时期有阶段性目标。

(2)区域性。世界上有许多农业发达国家有丰富的农业现代化成功经验,但这都是以它们特定的历史背景、经济水平和生态资源为基础的。我们在借鉴农业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成功经验时,必须对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背景条件进行分析。因为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和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存在很大差异。

(3)世界性和时代性。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瞬息万变,国际市场千变万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自我国加入 WTO 以来,我国农业不断融入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面临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对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将区域的农业现代化与国际进行比较,依据国际公认标准来检验农业现代化的成效(马秋芳 2008)。

(4)整体性。农业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现代化,同时还包括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相协调,并与农地制度改革、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场经济建设相配套。

........................

第三章 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分析 .......................... 11

3.1 农业发展现状 ................ 11

3.2 农业投入现状 ................ 12

3.3 农业综合产出现状 ............... 13

3.4 农业产业化现状 .................... 14

第四章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18

4.1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8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18

4.1.2 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19

第五章 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 29

5.1 2004-2013 年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 29

5.1.1 数据获取与标准化结果 ................. 29

5.1.2 综合评价结果 ...............30

5.1.3 评价结果分析 ................ 30

第五章 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5.1 2004-2013年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5.1.1 数据获取与标准化结果

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陕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以及陕西省各政府网站统计资料和社会发展公报,得到基本原始数据后根据各二级指标计算公式经过计算得到各二级指标实际值,如表 5-1 所示:

得到评价指标体系实际值后,运用第四章提到的标准值法(SODS)计算公式(4.7)和公式(4.8)对表 5-1 中各指标的实际值做标准化处理:以 2004 年各指标实际值为例,正向指标 C11 标准化值=46.6/90=0.51783;逆向指标 C13 标准化值=0.5/2.41=0.20771。按照该计算方法得出整套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标准化结果,如表 5-2 所示:

...............................

第六章 提高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通过前面的评价与分析,得到以下三点主要结论:

第一,十年来,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13 年陕西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后期,虽然较十年前的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然面临着总体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的现实。从具体发展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水平,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则相对处于落后水平。十年来农业产出水平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速较快,农业投入水平、农业经济结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增速较慢。

第二,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汉中地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高于陕西省,剩余的 5 个地市延安、渭南、安康、榆林、商洛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于陕西省。从区域来看,关中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明显处于陕西省前列,陕南地区和陕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比较比较落后。

第三,陕西省与其它五个省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湖北省、山东省、四川省、安徽省、河南省、陕西省,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评价值排在了最后一位,说明陕西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七: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营销转型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目前我国的竞猜型体育彩票事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期,年销量已经达到数百亿的规模,销量增速也连续几年保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然而与国外相关行业相比,我国的竞猜型体育彩票事业仍然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发展阶段1,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问题。尤其在销量方面,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筹集的公益金也不足以充分满足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本论文的主要意义在于以下三点:

(一)对比体育博彩业发展经验,提出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营销的不足。

(二)论证借鉴体育博彩营销经验的可行性。

(三)参照国外相关行业经验,结合本国国情,提出一些创新型发展战略和思路,以期实现竞猜型体育彩票事业长期稳定发展。

........................

1.2 论文的框架与内容

第 1 章,绪论。

第 2 章,行业背景介绍及问题提出。 介绍体育博彩业的发展概况,通过对比找出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营销的不足。

第 3 章,体育博彩业发展经验分析。 通过对比香港、澳门的博彩业发展经验论证借鉴体育博彩发展经验的可行性。通过剖析欧洲足球与博彩业的共赢模式,为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提供经验参考。

第 4 章,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销售 SWOT 分析 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个方面分析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营销所面临的现状,以查找问题和不足,并明确发展战略的侧重点。

第 5 章,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营销战略建议

根据目前行业发展现状,结合博彩业先进经验,提出未来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事业发展的创新性战略。 第 6 章,结论与展望。

.......................

第 2 章 行业背景介绍及问题提出

2.1 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事业发展概况

2.1.1 竞猜型体育彩票的概念

竞猜型体育彩票是指以某种竞技体育比赛的结果作为投注、中奖结果的体育彩票产品。竞猜赛事必须是真实体育比赛,不能是虚拟比赛。最典型的是足球彩票,最基本的形势是竞猜足球比赛的胜、平、负。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彩票产品,竞猜型体育彩票的开奖结果随机性相对较小,投注包含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经验因素,所以对于有经验的彩民,投注额、回报率往往较高。由于跟体育赛事结合比较紧密,娱乐性也比其他类型彩票产品更强。

与其他体育彩票品种一样,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的发行销售机构是各级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在发行方式、公益金分配使用、计奖兑奖等方面也与其他彩票产品类似。

2.1.2 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发展历史回顾

我国大陆地区发行的竞猜型体育彩票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由比较早期的比较早期的以 12 场足球比赛竞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玩法,这类玩法的竞猜赛事只包括足球比赛,并且不设置让球,每次投注必须购买指定数量的场次,业内人士习惯称之为传统足彩。第二类是类比较新型的北京单场玩法和竞彩玩法。所谓新型,主要指竞猜赛程的形式、运营模式和投注、计奖模式等方面与国际通用的体育博彩规则比较接近。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竞猜型体育彩票事业起步比较晚,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国家体育总局才开始着手竞猜型足球彩票的发行方案申报工作。传统足彩正式发行于 2001 年 10 月 22 日。最初只在 12 个足球运动发展得比较好的省市发行,如今已经在大陆所有地区发行销售。新型玩法里,北京单场起步较早,2005 年就正式上线销售,但直至今天,北京单场玩法的销售范围仍然局限在北京、天津、广东三地。2009 年,竞彩玩法也开始上线销售,跟传统足彩一样,竞彩玩法如今也已经在大陆所有地区发行销售。

虽然起步比较晚,但竞猜型体育彩票的销量增速却非常快。在刚刚过去的2014 年,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的总销量已达 605 亿,占当年全国彩票总销量的15.8%。

........................

2.2 体育博彩业发展概况

2.2.1 体育博彩的概念

原本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世界各地的博彩项目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然而发展到近代,随着世界各国的交流程度逐步增强,世界各地的博彩产业同质化的趋势也在逐步提升。目前全球的博彩业可以笼统地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类:Casino,包括传统意义上赌场里的各类项目,比如各类骰子游戏;21 点、德州扑克等扑克牌游戏;轮盘、老虎机等等。这些游戏往往在比较高级的赌场里玩,很多都与当地旅游、酒店、餐饮业有机结合在一起。近些年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博彩的飞速发展,这类博彩产品在互联网也有销售。

第二类:Racing,最初只是赛马,后来也包括了赛狗等等类似的项目。

第三类:Sports Betting,这类最主要是足球比赛竞猜,最初也只是竞猜比赛结果胜平负。后来随着博彩逐步发展,一切与赛事相关的内容都有可能成为竞猜项目。比如足球比赛的角球数、红黄牌数等等。比较夸张的是,在 2014 年世界杯乌拉圭与意大利的小组赛比赛之前,有博彩公司开盘乌拉圭前锋苏亚雷斯会不会在比赛中咬人。近些年随着竞技体育赛事运营水平逐渐提升,基本上所有的比赛项目都会被用来竞猜。

第四类:Lottery,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彩票。彩票发展到今天,基本上可以分为数字型、高频、纸质或者电子即开型、竞猜型等几大类。可能在娱乐性上,彩票比其他三类要差很多,但是在普及程度上以及公信力方面,彩票还是非常有优势的。

依据这种分类方法,体育博彩是指上述的第二类 Racing 和第三类 Sports Betting。

2.2.2 全球体育博彩业规模

近几年博彩业始终在高速发展。目前全球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认了博彩业的合法化,许多地方的政府还在大力扶持博彩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相关机构统计欧美发达国家博彩业的营业规模大约占本国 GDP 的 2%--4%。根据GBGC 统计显示 2011 年全球博彩业总收入已超过 4000 亿美元,2014 年这一数字有望突破 5000 亿美元。并且,其中约 12.5%来自体育博彩。由此可以推知,2014 年全球体育博彩总收入约 600 亿美元。考虑到体育博彩产品的高返奖率,2014 年全球体育博彩总投注额约为 10000 亿美元左右。

.........................

第 3 章 体育博彩业发展经验分析 .............. 10

3.1 香港与澳门博彩业对比 ........... 10

3.1.2 香港博彩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 10

3.1.3 澳门博彩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 11

3.1.3 香港、澳门博彩业对比总结 ............................. 12

第 4 章 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销售 SWOT 分析 ................. 17

4.1 优势 ....................... 17

4.1.1 相对非法博彩的优势 ........................ 17

4.1.2 相对数字型彩票产品的优势 ..................... 17

第 5 章 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营销转型建议 ............. 32

5.1 加强与国内联赛的合作,逐步实现共赢 .................. 32

5.2 科技创新带动玩法升级............. 32

5.3 全面拓展新型营销渠道 .................. 33

第 5 章 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营销转型建议

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营销战略由 ST 型向 WO 型转型,不仅需要充分借鉴体育博彩的成熟经验,更需要结合我们的国情,从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本论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5.1 加强与国内联赛的合作,逐步实现共赢

我国目前的竞猜型体育彩票销售与国内联赛的关联度很低。我们需要结合国外体育博彩业成功经验,逐步建立体育彩票与我国联赛的深度合作关系。

短期方案:竞猜中超、CBA 等比赛提升彩票销量 在竞猜赛事中增加中超、足协杯和篮球 CBA 比赛,并结合国内赛事加强彩票产品的市场推广,大幅提升彩票销量20。

短期目标:争取在 3 年以内使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年销量增加至 3000 亿元,并且其中有至少 2000 亿元来自于国内赛事投注。

长期方案:建立与国内联赛的共赢发展模式

在营收方面,通过彩票销售提升国内联赛的影响力,并寻找适当的方式通过彩票投注直接或间接提高联赛收入。在打击假球方面,与国内联赛建立起联动机制,通过监控彩票投注额协助打击假球、黑哨,充分维护比赛的公平公正。争取通过 5-10 年时间,全面促进中超联赛综合水平的提升,打造出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足球联赛。并借助中超联赛的影响力,拓展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的海外销量。

长期目标:借助高水平的国内联赛提升我国体育彩票的品牌影响力。2025年竞猜型体育彩票年销量达到 10000 亿元,其中 20%以上来自海外投注。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一)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相比国外博彩业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落后

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产品在销量、销售技术、营销能力等方面相比国外体育博彩产品都存在明显差距。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的竞猜型体育彩票也需要做出更多贡献。

(二)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营销完全可以借鉴国外体育博彩的成熟经验。

体育博彩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良性的成长模式,与国内体育产业实现了共赢。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与国外的体育博彩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在营销,可以充分借鉴国际博彩业已有的先进经验。

(三)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需要营销转型

经 SWOT 分析可知,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事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上仍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在高销量、高增速的背后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为了确保长期稳定发展,需要由 ST 型战略向 WO 型战略转型。

(四)在创新中求发展

在规划竞猜型体育彩票的未来发展战略时,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同行业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到我们的现实条件。完全照搬国外的现成经验是行不通的,但如果一味循规蹈矩,很可能会遭遇到国外同行业已经遇到的问题。我们只有在遵循一般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确保我国竞猜型体育彩票事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八: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模式的不断发展,资源配置在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任何企业而言,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占据优势地位就成为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从市场管理角度而言,一个企业的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信息四种要素,各种要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如何合理协调各种资源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创建初期,对于企业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资本的积累,因此财就成为企业在发展初期所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物和信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提升,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财、物、信息都相对均衡的状况下,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与传统的企业发展理论不同,“人”在企业发展中的决定性影响作用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鲜明特征,这就要求在企业的发展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把“人”摆在核心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达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而这也正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对传统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对于“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说“即使将我的工厂、设备、市场和资金全部夺去,但只要技术人员和组织人员还在,四年之后我仍然会成为钢铁大王。”因此,人本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科学性和具体性使得人本管理理论迅速转化为实践,并指导着实践的发展,为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驾护航的作用。然而,由于中西方固有文化思想的影响,在“人本”管理方面,却表现出不同的实践。如西方企业比较注重的是“理性”管理,注重通过制度的构建和个人的努力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企业在此方面则更加注重对人际关系、人事合作等“人性”内容的挖掘。当然,不同模式之间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依赖的基础文化不同所造成的。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德治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国人思想乃至国家的发展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之中,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不能脱离所依赖的社会实际和文化基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德治思想恰恰能够为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的发展完善提供有力的借鉴和促进作用,而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之间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导之下将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有机地融入其中。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人本思想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和有利地位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如何更好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运用好人本思想就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上文也提及,当前西方国家所建立和运行的企业人本管理制度是建立在“理性”管理理念基础之上的,而这与我国的现实情况是有一定差异的。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何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更好地促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实践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旨在通过以中国传统的先秦儒家文化,尤其是其德治管理思想为借鉴的主要内容,全面客观地介绍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起源、内涵、特征以及主要职能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进而在结合理论与我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探索采取一种最为恰当的方式将两者充分地融合起来,为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2 研究意义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现代企业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以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现实角度均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首先,从理论角度来看,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完善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体系。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虽然国内对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研究已经初步展开,但相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研究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过多地照搬西方已有的经验,这就无形之中导致相应的理论无法为现实中企业的科学管理与发展提供足够的指导。而本文将中国先秦儒家德治思想这一传统文化与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充分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企业人本管理思想体系的发展完善。因此本文的相关研究无疑会推动我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进步,也有助于相关理论空白的填补,这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我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制度理论的发展。

其次,从现实角度而言,本选题的研究有助于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现代社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人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任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土壤基础上的,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在发展“人本”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必不可少,而先秦德治管理思想正是这样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因此通过对比两者的异同,通过科学的制度设置,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和切入点,无疑对于我国企业人本管理制度的丰富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思想充分结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无疑能够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利地位的占据提供有力保障。因此,该课题的现实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

2.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起源与理论依据

在对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和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探讨之前,有必要对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起源与理论依据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这是保证相关研究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保证课题研究针对性和全面性的内在要求。

2.1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起源

我国拥有数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而儒家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几千年来中国的主流意识。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延续性,就其整个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分为先秦儒家思想、汉代董仲舒发展的儒家思想和宋明理学,其中先秦阶段是儒家思想的起步阶段,也是思想快速发展与高度自由的阶段,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阶段。因此本课题选择先秦阶段的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作为研究和参考的标准。

2.1.1 历史渊源

在中国的夏商时代,“德”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但那时的“德”与现代意义上的“德”有很大的差异。夏商时代的“德”主要表现为“习惯法”,这是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同意识的体现,也需要所有氏族成员共同遵循。当然,其并非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直接渊源,但也为儒家德治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然而,“德”却没有帮助殷商摆脱灭亡的不归路,这也给周朝统治者以极大的启示,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开始认真思考保障政权的有力手段,经过多次比较,找到了天命变易和永葆天命的法宝--“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其认为衡量一个现实政权统治好坏的关键就在“德”,而“德治”也逐渐成为西周政治思想的核心。

到了东周春秋时期,管仲、子产等人也十分重视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为政必以德”、“明其教令,而先之以行义”,这些都为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经过长时期的认识积累,到东周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德的内涵和外延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将这一伦理道德推广到政治领域,从而以伦理关系来理解政治关系,进而丰富、完善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德治”思想,儒家学者将道德与政治联系起来,从而将两者融为不可分隔的一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德治管理思想,其启动的标志就是孔子率先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主张,此后的儒家学者对此思想体系不断予以丰富和完善,如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和荀子的“礼制”思想等,这些思想使德治思想的内容更加丰富、逻辑更加完整,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

..........................

2.2 理论依据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有着现实基础而且也是建立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本人的个人理解,本文认为,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人性理论

在儒家学者看来,人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先秦儒家也十分重视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从整体上来看,人是先秦儒家思想所围绕的核心,对于儒家学者而言,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也是动物界中灵性最高的,因此应该围绕“人”来展开所有的管理活动。同时,儒家学者又进一步指出,虽然人是管理活动的中心,但由于人自身的差异性又决定了在对“人”进行管理时必须对“人”的本性进行分析,只有全面地分析人性,才能为管理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确立了“缘人情”的人性而治的逻辑起点。

孔子是儒家的杰出代表,也是儒家中最早提到人性问题的。孔子在人的等级差异逻辑起点基础上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基础的德治思想体系,从而构建了以此种家庭伦理关系和政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基本结构,为社会结构的有序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孔子还抽象出了道德的理论原则,即“仁、义、礼、智、信”,并且根据不同个体对此种道德标准所具有的多少程度,对人作了进一步的道德等级划分,进而对不同登记的人采取不同的德治目标和要求。基于此,孔子提出了德治的核心所在,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由此,孔子将感化作为道德构建的重要途径,也将其作为自己所倡导的德治理念的核心,但孔子这种将德治建立在人的阶级差异基础之上的理念模式,显然无法解释如何仅仅依靠道德等级承诺的差别来解决德治存在的逻辑性。

在孔子研究的基础上,先秦儒家学者的继承者进一步从人性的角度对德治管理思想进行了论述,其中著名的就是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理论和荀子提出的“人性本恶”理论。

孟子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先秦儒家集大成者,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即善端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而也正是由于这种善端的存在促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向善。他认为,正因为“善端”如同一个人的身体器官一样自然存在,那么这个善端就是人的道德本性,即人性。人生来即有“仁义礼智”这四德,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善端,人在后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开发拓展这种善端,进而实现后天道德完善的目标。孟子认为,人性的“善”不是后天逐渐形成的,而是在其内心自然存在的,只是在后天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需要指出的是,孟子也赞同人性天生的善端与善的表现并不等同,人天生而来的善端也会受到世俗的干扰进而出现迷失,因此每个人的后天人性会出现各种差异,这就需要在后天的环境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

3.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13

3.1 德性立身(三达德):总原则........................13

3.2 和而不同:人际关系原则......................14

3.3 中庸为美:做事原则............................15

4. 现代企业人本管理基本理念概述.................18

4.1 企业人本管理的产生与发展......................18

4.2 企业人本管理的内涵及特征......................19

4.2.1 企业人本管理的内涵...................20

4.2.2 企业人本管理的特征....................20

4.3 企业人本管理的职能要求.......................22

5. 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借鉴意义..................24

5.1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企业人本管理的联系与区别...........24

5.1.1 两种管理理念的联系....................24

5.1.2 两种管理理念的区别......................24

5. 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借鉴意义

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适应社会变化和需求的理论创新,也是人才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资源的客观反映。目前,国内企业在运用人本管理理念进行企业管理制度构建时遇到了一些问题,最为直接的反映就是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基于此,本文对中国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对我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借鉴意义。

5.1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企业人本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管理的一个鲜明特点,而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实质也是对人的管理,因此从本质上而言,两者都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当然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5.1.1 两种管理理念的联系

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与企业人本管理都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因此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

一方面,两者的理论基础都是人性理论。从两种理论的产生根源上来看,都是建立在人性理论基础之上的。儒家的“缘人情”的人性而治的逻辑起点就是一个鲜明的特征。孟子和荀子从人性的角度分别提出了“性善论”和“性恶论”,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儒家不同学者虽然在人性的天然本性认识上有一定的差异,在人性改造的内外因素重要性认识上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所丰富的儒家德治思想体系都是建立在对人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与此同时,上文也详细分析了人性假设理论是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整个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也都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在这一点上,两者表现出很大的共同性。

另一方面,两者都注重“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人性理论基础决定了两种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势必要将“人”放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而这一点也是两者的共同性,即两种理论都看到了作为主体的人的作用,并把人看作第一要素。儒家德治管理思想中也提到“仁智勇”、“仁者爱人”、“民惟邦本”等思想,这些思想都将“人”放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而人本管理思想也认为要以“人”为核心,将人放在管理的主要地位,两者在这个方面是一致的,也是相通的。

........................

6. 结语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管理思想尤其是德治管理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大放光彩,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人本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基本要求的今天,也对企业的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制度的丰富和完善,从可行性和必要性角度研究分析儒家的管理思想都对我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国家的界线,许多国家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将其予以引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确实为现代企业管理尤其是人本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积极的影响。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在分别研究介绍了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和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本管理制度的具体借鉴内容和措施。

当然,运用借鉴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人本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其涉及到制度、理念、主体、实施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即借鉴儒家“以人为本”从而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借鉴儒家“中庸为美”从而做到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完美和谐,借鉴儒家“和而不同”从而畅通员工的参与和意见反馈渠道,借鉴儒家“义利兼顾”从而建立义利相统一的企业经营理念,借鉴儒家“修己安人”从而注重管理者与员工素质的共同提高,最终保证企业的恒久竞争力和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现代企业人本管理制度对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的借鉴不应仅仅局限于文章所提及的几个方面,受本人研究能力和文章篇幅的限制,文章不可能对每一个问题展开详细的探讨和论述,本文只是尽自己所能为管理思想和企业管理的发展贡献微薄力量,期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批评与指正,同时更多的展开此方面的研究,以推动现代企业人本管理制度对先秦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借鉴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九:江西省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分析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从工业革命发展至今,充分证明一个国家要想顺利、全面的推进现代化,必须在在工业化进程中,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如今,我国的城镇化和信息化、工业化等同时进行已成为现代化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城镇化不仅为现代工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空间,也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融合效用。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为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及工业化的建设发挥着巨大贡献。因此增加城市人口,提升工业及信息产业劳动力比重,减少农村农业劳动力比重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农民工在向城镇转移过程中,不能彻底融入城镇生活,成为真正的城镇市民,同时容易出现虚假的城镇化现象。

基于对当前城镇化实际的准确判断,早在 201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应实事求是,按照实际的情况,分步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对于一些在城镇居住时间比较长且有着较稳定的工作的农民工,采取合理的措施将其逐渐转为城镇居民。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在强化城镇化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做好相关工作,稳步有序开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口市民化工作。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快速的提升人口城镇化,其中的重点就是农民工户籍问题的解决。可见,中央政府和很多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以农民工市民化为主要内容的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重要积极意义,必须要全面地分析出人口城镇化自身蕴含的经济效益,具体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将该项工作作为将来城镇化的努力方向也将会不断的成为是将来城镇化的关键途径和指明灯。

同将土地作为推进城镇化核心内容所不同的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就是将人作是为城镇化内容的主体。而人口素质始终是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研究农民工的素质对于我国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城镇化质量以及制定转轨时期的城乡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到 2013 年底,中国的农民工数量已超过 2.70 亿,其中有 1.67 亿是在外务工的。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共有农民工 2.74 亿,与 2013 相比增加了约 501 万人,同比增长 1.9%,其中外出农民工 1.68 亿人。总量上呈增长趋势,增幅略有降低,且区域性分布也出现了新的改变,中西部农民工增加数略高于东部沿海。江西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成员又是农业大省,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技能对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研究江西省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对市民化的影响,不仅对江西省市民化的实施有价值,还能为其他地区以及提高全国整体的城镇化水平有着借鉴意义。

......................

1.2 研究意义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对于江西省农民工的人资能力对市民化意愿影响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江西省农民工的现状,具体地分析在市民化阶段中存在的阻碍,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措施。农民工市民化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重大举措,但是在追求市民化数量的同时对于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的研究则保证了其市民化的质量。

1.2.1 理论意义

(1)扩充了人力资本理论的运用范畴。从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以及其他相关的方面所需能力制定具体详细的人力资源能力指标,更能够掌握和熟悉当前的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现状,将理论具体化。

(2)丰富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人力资源能力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到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各方面对其迁移意愿的作用,从而为劳动力转移理论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1.2.2 实践意义

(1)研究江西省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结构及其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有助于江西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江西省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提高。农村人力资源问题,目前越来越受到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等不同方面的持续关注和重视,对江西省经验的总结有助于为解决全国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和提高江西省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参考。

(2)“新三农问题”中关于“农民进城务工、土地流转及土地的非农使用”,是改革城乡关系的重点,只有减少农民、增加市民,才可以从根源上优化配置城乡资源,才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3)可以提高内需,有效的改变产业结构。农民工在城镇定居,其相应的消费观的改变,必将提高其吃穿住行等必需消费,同时其在城镇的就业可以带动服务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可以推进城镇化健康进步。

......................

2 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人力资源的价值随着企业所需人才量的增大而逐渐开始占据重要地位。农村劳动力是我国人力资源中的最为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们能力的严重缺失却显而易见的,研究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是有效处理农民自身问题和实现城镇化的关键工作。

2.1.1 人力资源能力研究

2.1.1.1 人力资源内涵研究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他于 1954 年所著的《管理实践》中介绍和分析了人力资源的相关概念界定,另外还提出其实人力资源具有自身的独特属性,具体来看就是协调,整合以及判断思考等独特的能力,由于其自身的独特属性,因此应该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下大力进行运用和发展,并且最终为组织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上世纪 60 年代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逐渐清晰,其主张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生产经验等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自此人力资源的相关概述逐步应用开来,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加大对于人力资源的分析和研讨。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同的专家和学者自身对于人力资源的概述都保留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韩庆祥(2004)觉得人力资源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能够创造出一定的经济利润,并有助于推进经济的全面发展的有着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这种资源是作为生产要素存在的。商红日(2006)的观点是,人力资源指既定时期内能投入到生产和服务活动的人力总和。从研究视角分析,可把此类定义分成两个大类。一是基于能力层面来诠释其内在含义,赞同此观点的人数较多。如潘晓云(2012)认为: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是在一定领域内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内容。王晓春(2008)的观点是,人力资源实际上是社会、组织及个人所具备的的内在于人身上的、可开发和利用的体力及智力之和。其主要是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经验、品行、态度以及身体健康等内在的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二是是基于人的层面来探讨,杨卫平(2008)的观点是,人力资源实际上是人体具有的生产能力,其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质和量体现的资源,对社会经济具有发展性作用,同时是企业生产、经营等一切人为活动中最具活跃性、最具主观性和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吴昌珍(2005)认为人力资源是由以知识的创造能力为核心的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构成。

2.1.1.2 人力资源能力内涵研究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步对人资能力开展大量的研究。自 2000 年 APEC 非正式会议上首次阐述了人力资源能力构建这一全新定义的 10 余年以来,不乏对于人力资源能力的研究。但是有关人力资源能力的具体概述,人们在认识和理解层面仍未规范统一。陈劭峰等(2002)的观点是,人力资源能力是体能、技能和智能这三项的有机结合,体能是一种简单、初级的能力,包括基本能力、机体能力;技能是包括训练、技巧及重复等方面的能力的中级技能;而智能涵盖了不同方面的内容,譬如学习以及创新等不同方面的高级能力。商红日(2006)的观点是,人作为一项资源的能力实质上是具体的生产力,囊括了学习、实践等其他相类似的综合能力。周文斌(2007)选取温州和西安作为案例进行研究,认为人力资源能力存在地区方面的差异性,提出差异性思维、行为方式如实践行为习惯、实践中学习、自我挫折的管理能力这三个人力资源能力要素对个体创业及区域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

........................

2.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1.1 农民工

农民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基本上算是我国二元体制下非常独特的存在,其通常情况下,受到了来自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在 2006 年出台的国务院公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对于农民工进行的定义,归纳总结为农民工属于在当前大发展环境下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逐渐开始变强的劳动力。农民工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流动性较强,但他们仍为农业户口,且家庭、社会关系基本上在农村。该公报还强调大量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建设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大大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简而言之,农民工是仍为农村户籍,但是进行一些不属于农业性质工作的工人。因此,本文界定的农民工为以下两种:一是户籍属江西省农村但是在城镇务工的农民,二是户籍为外省农村但是将会在江西省定居的农民。

2.2.1.2 市民化意愿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是农民工比较城乡利弊之后所形成的一种主观判断。现有文献对于衡量市民化意愿有着非常多的标准。如获得市民户口意愿、留城工作意愿、定居城市意愿等,本文对市民化意愿的界定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指标,分别是成为市民的意愿、留城意愿、认为农民工是否是市民。

2.2.1.3 人力资源能力

在夏芳(2009)对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研究中,将他们的人力资源能力分成谋生就业能力、尊严生活能力、融入城市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本文借鉴夏芳(2009)提出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人力资源能力框架,将人力资源能力四维度界定如下:谋生就业能力指的是内在于主体的能力,用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语言能力、培训情况这 4个指标来测量;尊严生活能力指的是在城市生活所处的水平,用月生活支出、月通讯费、每顿饭价格和穿着情况这 4 个指标来测量;融入城市能力主要表现为在城市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用对同事了解程度、与城市居民交往程度、城市生活习惯的适应度和社区活动参与情况这 4 个指标来体现;自我发展能力主要是指农民工未来在城市发展的潜能,用自学能力、工作技能、收入增加、工作成就感和职业规划这 5 个指标来体现。

.........................

3 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实证分析 ................. 13

3.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13

3.1.1 数据来源 ............... 13

3.1.2 分析方法 ............................ 13

4 政策启示 ............................... 25

4.1 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就业软实力 ................... 25

4.2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 25

4.3 加快城乡一体化改革,保障农民工进城平等待遇 ....................... 26

4.4 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加强就业政策扶持 ................ 26

5 主要结论与未来展望 .......................... 28

5.1 主要结论 ..................... 28

5.2 不足之处 ............................ 28

5.3 未来展望 ................. 28

4 政策启示

由上述实证结果可得农民工人力资源各能力尤其是谋生就业能力、融入城市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对于市民化意愿乃至市民化进程的影响是显著的。故针对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源各能力的路径提出建议。本文中农民工的谋生就业能力为内在于农民工本身的能力,提升该能力则要从教育和培训两个角度出发,教育以及培训的投入则受到农村经济以及相关政策的影响。融入城市能力则展示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适应情况,其受到户籍制度的一系列制度约束。自我发展能力则主要体现了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情况并影响其未来在城市的发展,该能力受到城市中工作的单位以及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影响。据此,可以确定出提升各项能力相对应的措施。

4.1 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就业软实力

从上文研究内容可看出人力资源相对于其它外在式设备、机械以及科技产品而言,是作为特殊的生产资源存在的,其具有较大程度的未开发智力和能力,蕴藏着巨大的经济资源并能够提供未来收入,因此通过后天的努力是可以得到改善的。虽然农民工个人资源禀赋条件不同,但是通过在工作中的培训以及自己的继续深造求学可以明显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主要途径有:主动参与社会或者单位组织的技能培训,充分运用和挖掘自身的技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通过职业院校的培训,获取更高的学历,提升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软实力,为立足于城市打下基础。

5 主要结论与未来展望

5.1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江西省农民工市民化课题的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

江西省农民工主要以制造业居多并且大部分为生产工人,农民工是青年人为主,男性略多于女性,已婚的占了多数,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及以上的占大多数,总体文化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人力资源各能力以及市民化意愿处于中等水平。谋生就业能力、融入城市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对市民化意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尊严生活能力对市民化意愿的直接影响不明显,而是通过作用于自我发展能力对市民化意愿起到间接促进作用。因此,农民工人力资源各能力尤其是谋生就业能力、融入城市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对于市民化意愿乃至市民化进程的影响是显著的。故本文针对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源能力主要包括谋生就业能力(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语言能力、培训情况)、融入城市能力(对同事了解程度、和城市居民交往程度、城市生活习惯适应情况、社区活动参与情况)、自我发展能力(自学能力增强、工作技能提升、收入增加、工作有成就感、职业规划)的路径提出建议,认为农民工自身应该加强学习,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完善改革相关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略)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十: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研究——以南昌市为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自从 1998 年国家取消大学生分配制度以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此诞生,而高校扩招加剧了这一问题。

据新华网消息,2015 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达 749 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人创业;十八大报告更是进一步指出,要鼓励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就业,以创业拉动就业;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两次提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去年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仅为 1%,创业比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实现自身金钱财富的积累,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不少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案例也促使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提高对创业的关注和热情。2014 年教育部提倡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上海等地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激励大学生创业,河南等省也启动了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基金;很多大型企业与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帮助大学生创业,由此可见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创业已成为焦点话题。

创业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对创业倾向的研究多集中在外部环境上,从创业者心理状态上进行实证研究的不多,心理资本作为积极的心理状态,从 2005年首次被定义以来,相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经证实自我效能、韧性等与大学生创业倾向有关系,但是对心理资本和大学生创业倾向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很少。

纵观近年来的创业成功者,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外无不与自身不同于常人的心理特征有关,那么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我国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到底怎样?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程度如何?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现有理论研究,拟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以政府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作为调节变量,探讨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机制,希望能找到提升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关键因素,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1.2.2 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微观数据的分析,研究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分析政府政策和社会文化环境在心理资本与创业倾向之间的调节作用,为开发大学生心理资本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提供建议及决策依据。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通过对大学生样本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实证研究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并探讨政府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调节作用,为丰富和完善创业理论做出一定的贡献。

本文采用的是实证分析,图 1-1 是论文的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创业相关理论

(1)创业和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创业作为一个研究范畴起始于 18 世纪,由 Richard Cantillon 首次运用,并在之后得到快速发展,创业的相关研究比较开放,学术界各抒己见。国外学者基于不同视角给出了概念,例如 Timmons(1999)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的方法,存在于各种组织形式中,创业者须具有缜密的实施方法和高度平衡的领导艺术;Ronstadt(1984)将创业定义为一个创造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同时创业者也承担着诸如资产价值、时间承诺等风险,对于国外创业的研究,林强(2001)将其大致总结为八个观点(表 2-1)。

国内学者也对创业进行了定义,杨俊(2005)认为创业就是创业者创办新企业的增值过程,林篙和姜彦福(2012)在概念中增加了开拓新业务这一内容。蒋雁(2008)与黄四枚(2009)把创业定义为伴有风险性和创新性的价值增值过程。

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创业是识别和抓住商业机会,通过具体的组织形式,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创新,以创造潜在价值的过程(郁义鸿等,2000[10];宋克勤,2002;陈震红等,2004)。也有学者认为创业不仅限于创办新企业,还包括已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开创新业务,创造各种资源的新组合(张健等,2003)。刘志(2013)从以下三方面定义创业:狭义的概念仅指创办新企业的过程;广义的概念则上升到开创人类事业,也包括重振辉煌的企业;而两者兼顾的创业定义认为,创业是利用机会和资源的价值增值过程,具有创新性、风险性、复杂性、社会性和收益性。

........................

2.2 文献综述

2.2.1 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

(1) 个人特征因素

Cooper(1981)认为经历和教育是促成个体创办公司的先决条件,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和类型会对个体创业动机产生影响。Roberts(1991)认为,工科毕业生比其他学科毕业生的创业倾向更高,也更愿意进行创业活动。叶映华(2009)、Scott& Twomey(1988)发现,家人创办过企业的大学生的创业倾向明显高于其他大学生。与以上相反的是,Brermer(1991)和冉晓丽(2012)认为父母的创业活动对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作用并不大。

蒋雁(2008)研究证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学历、实习经历和管理知识等会影响其创业倾向。向春和雷家骕(2011)通过研究发现,城镇学生的创业倾向强于来自农村的学生。陈劲(2007)认为理工科学生的创业倾向比经管类的更强,并且发现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倾向于创业,男性的创业倾向要强于女性,陈美君(2009)认同性别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倾向这一观点。黄四枚(2009)通过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倾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西凤茹(2012)认为创业教育对创业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吕晓帆(2014)在其毕业论文中说明男性比女性、经管专业比非经管专业、本科生比研究生的创业倾向更强。

总结上述观点,性别、专业和生源地等因素都会对创业倾向产生影响。

(2)心理特质因素

Mueller, S. L. & Thomas,A.S.(2000)通过对不同国家的 1790 个学生调研,发现内控和创新性正向影响学生创业倾向;Carlandetal(1995)指出,创业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成就需求、创新性和风险承担性等方面。Collins & Moore(1964)认为创业者表现出一种高风险的倾向,而 Low & Macmillan(1984)和 Ray(1994)发现创业者在风险倾向上并无实质性的差异。

...........................

3 研究假设和量表设计....................12

3.1 研究假设.........................12

3.1.1 研究变量的界定........................12

3.1.2 提出假设.......................12

4 信度和效度检验....................19

4.1 信度检验....................19

4.1.1 被解释变量信度分析.................19

4.1.2 解释变量信度分析......................19

4.1.3 调节变量信度分析.........................20

5 实证分析.................24

5.1 相关性分析..........................24

5.2 单因素方差分析..................24

5.3 回归分析............................25

5.4 调节效应分析..........................27

5 实证分析

5.1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为了描述变量间线性关系的程度,表 5-1 为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创业倾向的相关性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创业倾向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540(p<0.001),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也都与创业倾向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变量的系数是 0.471(p<0.001),乐观变量的系数是 0.346(p<0.001),希望变量的系数为 0.237(p<0.001),韧性变量的系数是 0.194(p=0.002)。值得注意的是总体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创业倾向的相关系数要大于单个维度的相关系数,这表明总体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要比各维度心理资本的影响要大的多。这可能是因为: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是相互促进的,这就使得心理资本这一高阶构念的效用大于各维度的单一作用。Luthans(2011)认为心理资本对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单个维度的影响程度,本文印证了这个结论。

.......................

6 政策建议及展望

6.1 政策建议

在创业这个充满着无数难题的坎坷道路上,大学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拥有对创业成功的乐观心态,锲而不舍,不管面对多大的挑战,也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大学生的创业不仅跟自身的心理资本有关,也离不开所处的环境。适宜的创业扶持政策能够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热情,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创业打造平台,社会舆论及亲友的鼓励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动力支持。

第一,大学生要开发自身的心理资本。可以通过对榜样人物创业事迹的了解来形成大学生的自我效能,聆听相关创业讲座,主动学习,注意观察他人成功失败经历来增强自我效能;互相激励,学会合理归因,增强心理承担能力,可以组建社团,一起分享成功经历,通过彼此勉励,包容过去,展望未来,乐观地应对困境;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树立创业成功的希望,正确地认识和面对挫折,在挫折中进步和成长,并迈向成功。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创业竞赛和创业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素质;关注创业政策和动态,增进对政府创业政策的了解;主动参与创业类活动,积累创业经验,为创业打下基础。

第二,学校开展更多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自我发展以及与创业相关的公共课程,协助大学生提升心理资本,营造和谐、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心理咨询中心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等形式传播相关知识;提升大学生面对逆境的韧性,鼓励其寻找解决方案以获得成功。积极组织创业相关的讲座,激发大学生创业兴趣;建立职业规划档案,加强技能的培养,开展多种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水平,对有创业倾向的学生增强其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效能,对学生创业要给及支持和激励;开展创业教育课程,邀请创业成功者前来指导,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创业;举行创业比赛,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培养其创业倾向。宣传学生创业典型,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尝试的创业氛围,鼓励创造和创新,效仿周围成功的创业榜样,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

第三,政府部门要完善和落实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改进创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保障大学生创业的顺利开展;同时注意对相关创业政策进行宣传,加强社会和个人对创业政策的了解,与高校合作建立创业基地,带领学生进行创业活动。各级政府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横幅等载体,及时向学生传播各项政策,真正把政府关于加快大学生创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发挥优惠政策的最大效用。

第四,社会组织要提高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度,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创业创新,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典型的宣传,为大学生创业者树立榜样;其次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给学生灌输创业理念,可以组织大型创业活动,并设立相关的奖励,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设立实习点,鼓励大学生前来进行实践;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打造创业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模拟机会。家人要适时的进行鼓励,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