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与村落社会记忆建构——基于滇西北知子罗村的传播社会学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47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传播社会学论文,本研究通过道路考察少数民族村落的社会记忆建构,将普通人的生活及其经历作为关注的对象,给原先被忽视了的少数民族获得了表达自己的意见、感受、荣耀甚至不满的可能。透过村民的叙述,我们看到了区别于官方或机构化记忆的民间记忆,知道了村民如何对个人生活史中的重要事件加以理解和记忆的。就如周晓虹老师说的:“在宏大的国家叙事的画卷上,如果缺少了形色各异的个体补白,所有的历史都将是灰色的”。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在绝大多数地方,一条道路的修建往往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裹挟着地方社区快速卷入现代化进程。然而,对于滇西北怒江州的知子罗村,道路的修筑似乎却将其一步步从地方社会中心“剥离”出来,并逐渐退变为一个“凝固”的时空。现在,随着怒江州美丽公路的修通,再加上怒江州政府正着手修通一条直穿知子罗村的公路,知子罗很可能会因为一条现代化新公路的修筑而在区域旅游格局中再次“中心化”和“去边缘化”。可见知子罗村的道路修筑与地方社区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为我们以道路为出发点观察知子罗的社会变迁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当我们考察知子罗道路与乡村发展的关系时,我们看到因为道路的修建、变化,带来了村庄定位、角色功能的转变,带来了地方社会结构和村民交往方式的变迁,甚至是村民的生计和生活方式、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其中除了道路的问题,涉及到了国家与地方政府、底层村民和外来力量,还涉及到了社会交往、媒介传播和集体记忆,涉及到的东西很多,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在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一个“小”村落在国家“大”的历史潮流中的命运起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多种力量的交织、博弈是怎么影响一个村落的社会发展变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发生改变,他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获得的切实经济利益以及村落带给村民们的“地方感”也会不同,因此导致村民对于村落的表述和记忆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
也就是说,在知子罗,道路和记忆的建构、记忆的变化是契合在一起的,因为道路的修建使得知子罗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而社会变迁背后是村落社会结构和村民交往方式的改变,对于村民或者整个村落来说,他们内部和外部的交往互动在不断调整,这些东西直接影响了村落的社会记忆。道路变化让知子罗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时期不同的发展情况让知子罗的社会记忆呈现出阶段差异,同时,村民与村落互动所产生的实际结果也在影响村民对知子罗的认知与记忆,从而导致记忆呈现出个体化差异。
另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来到了少数民族村落,被看作是现代化最重要符号的现代公路也相继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当地社区传统本土资源的加速解体,利益分配格局的再调整,村民交往范围的延伸,甚至传播手段、途径和影响力都产生了巨大变化,导致村民对所在村落的记忆也随之发生改变。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通过搜集和梳理国内外社会记忆①研究和道路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分析目前研究的现状以及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具体说明如下。一、社会记忆的研究概况
(一)国外社会记忆研究概况
从 20 世纪初期开始,国外就不断有学者开始涉足社会记忆研究,但由于社会记忆研究始终不属于社会学的主流研究,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才逐渐引起重视。该领域的研究跨学科特性很明显,它不断被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科运用和发展。迄今为止,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记忆理论主要有 4 种,分别是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保罗·康纳顿的“习惯记忆”理论,皮埃尔·诺拉的“记忆场”理论和扬·阿斯曼提出的“文化记忆”理论。
20 世纪 20 年代,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并将“记忆”从心理学范畴扩展到人文社会学科领域。①哈布瓦赫作为记忆理论的奠基人,他的研究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还不停被发展和延伸。
首先,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最核心的关键词是“社会框架”,他指出:“存在着一个所谓的集体记忆和记忆的社会框架,从而,我们的个体思想将自身置于这些框架内,并汇入到能够进行回忆的记忆中去。”哈布瓦赫的“社会框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每个时代的主导思想、观念,这种思想和观念具有逻辑性,或以逻辑的方式连接起来;二是特定时空中的事件、意象和具体表征。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关的。思想和观念通过特定时空之中的事件、人、意象和具体表征展现出来;特定时空中的事件、意象和表征聚集起来,共同形成为时代的主导思想和观念。②也就是说,存在一个这样的符号系统,社会成员的记忆生成受制于它,脱离这个系统的记忆是不存在的。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了他们的记忆的。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③
其次,哈布瓦赫所强调的“集体记忆”是以“现在中心观”为核心,着重强调“集体记忆”的当下性。真正的过去己经永远失落了,我们所记得的过去,是为了现实所重建的过去。哈布瓦赫指出,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也不是依据个体记忆的简单累加而构建的,回忆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现时的需要、观念和利益,也就是说,“集体记忆”的构建是为现在的需要服务的。④
................................

第二章 滇西北知子罗村概况


第一节 知子罗的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知子罗位于滇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一个行政村,它坐落在碧罗雪山东麓,对面是蜿蜒盘踞的高黎贡山,两山从北向南对峙纵贯,汹涌澎湃的怒江在两山之间湍急切割而过,形成一个山高壑深的峡谷地带,为祖国西南边陲的天然屏障。知子罗海拔约 2023 米,年平均气温 13.8 摄氏度,背风向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是适宜人居的半山开阔台地。全村国土面积 45.38 平方公里,属贫瘠高寒山区,全村耕地面积 886 亩,其中水田 76亩,旱地 810 亩。另外,全村林地面积 5 万多亩,①森林资源丰富,村上方分布着大面积的防护林及原始森林。


传播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 知子罗的历史沿革
知子罗,怒语为“益味”,意为“富裕的地方”。知子罗这一带地区,西汉武帝时期属益州郡嶲唐县;东汉属永昌郡比苏县;蜀汉、西晋属永昌郡辖区;东晋、宋、齐属西河郡地;隋朝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南诏时分属剑川、永昌节度使;宋代大理国时属澜沧郡(后改为兰溪郡)博南总管府;元代属丽江路宣抚司;明、清两朝属丽江木氏土司府。
由于历代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①,各民族又以血统氏系各据一方,“互不统属”,故各个朝代的行政区划很混乱,并且各朝代对知子罗的管辖没有直接设治,知子罗只是位于其管辖范围之内而已。
清光绪十二年(1886 年),英帝国主义吞并了我国邻邦缅甸,还想继续沿伊洛瓦底江北上,以密支那②为根据地侵略当时由丽江府管辖的领地,多次与我军冲突,随即引起当地少数民族的顽强抵抗。1910 年,英军又再次侵略至段氏土司管辖的范围,还试图收买民族头人回来叛乱,以实现对我国西南边疆的鲸吞蚕食。辛亥革命后,为了巩固国防和抵制英帝国主义对我国的进一步侵略,民国元年(1912 年),云南地方政府成立怒俅殖边队,云南军政府还特派新军第二师师长李根源率领新军进驻我滇西边陲。与此同时,师长李根源组织了怒俅殖边队分三路进军上帕、知子罗、菖蒲桶。其中,由景绍武兼任队长的殖边二队 40 多名官兵,从剑川出发,经兰坪营盘翻越碧罗雪山进驻知子罗,建立“知子罗殖边公署”,行使军事行政权力。③至此,知子罗成为云南省政府直接设治的新兴城镇,开始其卷入国家权力之下的现代化进程。
1916 年,殖边公署改为行政委员公署;1928 年,行政委员公署改置为知子罗设治局;1932 年后又改称碧江设治局,意即知子罗背靠碧罗雪山,俯瞰清澈碧绿之怒水 ,并开始推行保甲制度。
1949 年 5 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二支队派出代表,从兰坪营盘出发前往碧江,与国民党设治局谈判碧江解放问题。在全国革命形势推动下,几经波折,共产党于 6 月 10 日接管了国民党碧江设治局政权,碧江终于获得和平解放。9 月成立了碧江县政务委员会,暂时主持碧江工作。同年 11 月,政务委员会改称为碧江县人民政府。⑤
....................

第三章 人马驿道与“州府县城”时期知子罗的社会记忆建构.............37
第一节 人马驿道的整修:巩固国防与边疆建设................................. 37
第二节 因路而兴:作为区域社会中心的知子罗................................ 42
第三节 “州府县城”时期知子罗社会记忆的建构过程........................................46
第四章 瓦贡公路与“废城”知子罗的社会记忆建构...................................58
第一节 瓦贡公路的修建:打破交通壁垒,发展边疆经济...................................58
一、瓦碧公路......................................... 58
二、碧福贡公路................................... 60
第五章 美丽公路、兰福公路与“记忆之城”知子罗的社会记忆建构................................. 79
第一节 美丽公路、兰福公路的修建:发展绿色经济与乡村振兴.....................79
一、 美丽公路................................... 80
二、 兰福公路.............................. 82

第五章 美丽公路、兰福公路与“记忆之城”知子罗的社会记忆建构

第一节 美丽公路、兰福公路的修建:发展绿色经济与乡村振兴
怒江两岸的各族人民祖祖辈辈一直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每家每户都使用火塘,而且火塘不会熄灭,所以需要砍伐大量的树木当柴火。随着怒江州当地社会的发展,修路的时候也会涉及到砍树,把公路红线范围以外的树木全部推倒。最早搞土木建设的时候,因为水泥有限,主要材料是石灰和沙,而石灰又需要大量的木材来进行加工。因此,无论是人民日常生活需要,还是搞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大面积的砍伐,再加上人口逐渐增多,毁林就比较严重,所以怒江州的生态很脆弱,水土流失严重,雨季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
随后,面对脆弱的自然环境,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展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将坡度 25 度以上的耕地退耕还林。同时,还搞了以电代柴项目,转变老百姓思维,给他们补贴以购买家用电器。最近几年,乱砍滥伐的现象消失了,怒江州的生态得以恢复,开始变得山青水绿,滑坡泥石流也在减少发生。尽管怒江州有着丰富的矿产、森林、水能等资源,但是在保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只能发展绿色经济,被人们称为“坐在金山上要饭”。而怒江州又地处三江并流区域,蕴藏着很多可以挖掘的旅游资源,并且民族文化丰富多样,所以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而被政府大力提倡。
另外,怒江州属于“三区三州”地区,也就是国家层面上的深度贫困地区,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同时还要让人民脱贫致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而发展旅游业的第一步就是修路。道路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连通性,只有把道路修通,各个地区的游客才能进到怒江,通过消费才能带动经济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怒江州先后修通了作为国道 G219 重要组成路段的美丽公路、保泸高速等多条公路。2012 年至 2020 年,为打赢全州决战决胜深度贫困攻坚战,共投入资金约 273 亿元,比十八大前新增公路里程2598 公里。①2020 年底,怒江州各族人民已经全部脱贫,下一步就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现在正着手修建包括兰福公路在内的新的公路,想通过更大力度的路网建设进一步促进怒江州的经济社会发展。


传播社会学论文参考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关于少数民族村落社会记忆建构的思考
第一,知子罗“州府县城”时期的社会记忆,“繁华”、“热闹”、“艰苦但幸福”、“条件不好但挺快乐”是记忆的核心词汇。这些记忆主要是通过道路、国家力量以及村民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交往与互动建构的。
首先,历史上知子罗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经过知子罗的人马驿道,向东可以到达内地的兰坪、剑川、保山等地,向北可以到达福贡、贡山,正因为如此,知子罗凭借其交通要道的战略地位,1949 年成为了碧江县城驻地,1954年又成为了怒江州州府所在地。之后,知子罗被国家纳入了高度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国家权力全方位地渗透到乡村社会的最底层。当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制度性的手段把每一位公民都容纳到其管理体系,并不断向知子罗转移资源的过程中,知子罗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还一度成为怒江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时知子罗的社会结构、村民的生计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随之改变,由此建构起“州府县城”时期知子罗的社会记忆。
其次,“州府县城”时期,知子罗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与互动是频繁的,所有的人流、物资、信息都向知子罗汇集,形成了一个以知子罗为中心向外辐射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导致这一时期知子罗的交往主体是多元的,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带有一定程度的城市化色彩。通过社会交往,村民既能在村落中获得切切实实的经济收入,又能收获情感价值体验,因此村民对村落高度依赖并有着较高的认同,就建构起了这一时期村民对于村落的社会记忆。
第二,知子罗“废城”时期的社会记忆,“不团结”、“合不来”、“打架”以及“不好在”、“不方便”、“不习惯”是村民对知子罗记忆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时期碧江县在中国版图消失的事情引起媒介关注,并被主观刻画为没有人居住的“废城”、“空城”。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