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演变趋势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85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今世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一个共识已经达成: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严重向资本倾斜,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在中国,有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社会财富迅速增加。1979年到2010年,GDP年均增长率一直都保持在9%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基于省际收入法GDP的核算数据,1978年至1990年,我国劳动报酬的比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从1990年的53. 31%下降到2007年的39. 74%,共下降了 13. 57个百分点,虽然至2010年占比有所上升,但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扩大。另外,通过横向对比我们发现,2007年我国的劳动报酬份额仅为39. 74%,低于同期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在2005年至2008年间,美国劳动报酬份额为56.6%,英国为53.8%,日本为55.1%。韩国为51.8%,德国为49.5%等。以上数据显示,中国现已挤身于劳动报酬占比最低的国家行列中。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份额的高低是影响一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劳动报醜份额的下降,将导致一国居民消费动力不足,影响一国的财富增长模式,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降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也可能成为促使新一轮贫富差距拉大等。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解开劳动报酬份额下降之谜,研究如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怎样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成为我们和谐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十二五”规划中受到重视和热议的话题。

第二节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劳动收入

对于劳动收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见解。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劳动收入占比指工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周公式表示为V/ (C+V+M),即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就是劳动收入。斬共元、丁丽芬(2010)指出,劳动收入是劳动者凭借智力与体力等主观方面的劳动贡献所获得的收入。谷书堂(2000)进一步指出,劳动收入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工资收入、准工资收入和企业家收入。而大多数居民所获得的劳动收入最主要是来源于工资收入部分。陈斌开等(2009)把劳动收入界定为雇佣型劳动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和补贴等。韩金华等(2010)认为劳动收入等同于劳动报酬,主要是指劳动者凭借其所付出的劳动所获得的工资,它由三部分构成即货币工资、实物报酬以及社会保险。李芝倩(2006)认为劳动收入等于劳动者报酬与劳动税收之和。劳动力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通过市场实现其配置并形成其价格。因此,劳动者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凭借劳动这个生产要素参与财富的分配而获得了劳动收入,这里的劳动收入不等同于劳动报酬。

二、劳动报酬

对劳动报酬的定义,凯恩斯(1939)以及布朗等(1952)界定劳动报酬为普通劳动者的工资,不包括自雇者的劳动报酬、专业技术人员的酬金及管理者的酬金。约翰逊(1954)认为劳动报酬包括企业家收入和农民收入两部分,但只占这两部分的2/3,剩下的1/3为资本性收入。在我国,谢攀等(2010)指出劳动报酬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它与劳动力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增加值的贡献率不相同。章上峰、许冰(2010)提出采取收入份额法,根据劳动这个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应获得的份额,劳动者报酬是指企业提供给其雇员工资和各种形式的报酬。华生(2011)认为我国的劳动者报酬包括工薪收入即雇员报酬、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收入的总和;而2004年之后统计局进行了调整,把城乡个体工商户的纯收入一部分划为劳动者报酬,剩余的部分从劳动者报酬中剔除。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对劳动报酬的解释是源自GDP的收入法核算的。按照收入法,GDP包括四部分: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其中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对于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基于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有三个路径来获得劳动者报酬的数据信息,即从投入产出表的使用表、资金流量表的实物部分和按收入法计算的省际国内生产总值中获得。钱震杰(2008)曾利用三个不同途径获得的数据测算我国的要素分配份额,证实了数据来源的选择对要素分配份额的影响幅度并不大。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而按照收入法计算的数据可以较好满足本文研究中所需要的数据,因此本文接下来所提到的劳动者报酬主要是基于省际收入法中的数据。

第一章收入分配的相关理论依据................ 17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17

第二节西方收入分配理论............... 18

第三节本章小结 ...............22

第二章时间维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趋势 ...............23

第一节从宏观视角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趋势 ...............23

第二节从中观层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趋势 ...............26

第三节从微观层面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趋势 ...............28

第四节本章小结 ...............33

第三章空间维度:改革幵放以来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区域差异 ...............35

第一节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的区域差异 ...............35

第二节我国劳动报酬份额区域差异将逐渐缩小 ...............37

第三节本章小结............... 39

总结

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主要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同时包含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利用倒U模型分配理论(库兹涅茨),对8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份额的变化、劳动份额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变化以及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劳动份额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本文用数据与图示,首先清晰地展现了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总体变化趋势,认为自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份额总是呈下降势的,但是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缓慢上升阶段、相对平稳阶段、快速下降阶段,并且指出我国的劳动份额变化大体将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劳动份额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运行轨迹,与经济发展水平程度相适应。其次展示了劳动份额在三大产业间的变化趋势,以各产业就业人数变动来衡量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从而说明了当发生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大幅度的转移,我国的劳动总份额必将会降低,尤其工业化初期表现最为明显;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份额又会慢慢提高。

最后展示了劳动份额在四大经济区域的差异及变化趋势,认为人均GDP较低的省份,劳动份额较高,如中部和西部的劳动份额就高于东部和东北部,甚至高于全国,进一步得出我国现在还处于U型曲线的左半支;然而,在我国加快和谐社会构建的步伐,以及坚持实施“十二五”规划中区域经济总体战略,必将会逐渐我国劳动份额区域差异,慢慢向U型曲线的右半支发展。在利用数据和图示探讨了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份额的变化后,接着本文从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劳动者自身素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劳动份额下降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影响我国劳动份额变动的因素,从各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来提高我国的劳动份额。

参考文献

[1] Denison,E.F.,1974,http://sblunwen.com/ldshxlw/Accounting for United States Economic Growth, 1929-1969,Briikings Institution.

[2] Dougherty,C.,1991,“A Comparison of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G-7Courties",PH. 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ty.

[3] Feldstein, 2007,“Did Wages Reflect Growth in Productivity?“,NBER Working Paper.

[4] Kaldor 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M]//F A Lntz, D C Hague TheTheory of Capital New York;St Martin Press, 1961.

[5] Bentolina,S. and Saint-Paul, G. “Explaining Movements in Labor Share. ”Contributionsto Macroeconomics, 2003, 3 (1).

[6] Andrew T. Yong. Labor' s Share Fluctuations, biased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Business Cycle[J]. Review of Economics Dynamics, 2004(7):916-931.

[7] A. E. Harrison, ‘‘Has Globalization Eroded Labor' s Share?Some Cross CourtryEvidence, ” UC Bekeley,mimeo, 46, 2002. -

[8] Blanchard, 0. and F. Giavazzi, 2003, "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Regulation and inGoods and Labor markets"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8,pp. 879?907

[9] H. Y. Li, D. Y. Xie and H. F. Zou, “Dynamic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Canadian Journalof Economics, vol. 33,no. 4,2000, pp. 937-961.

[10] Anthony B Atkinson. Th Changing Distribution of Income,Evidence andExplanations[J], German Ecomomic Review 2000,(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