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
1、科学女性:鉴于董美珍在《论科学女性的价值取向》①中使用过“科学女性”一词,本文借用过来专指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女性。
2、边缘角色:是指处于边缘地位、长期遭到社会主流的排斥而被忽视的人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人数少、地位低、成就不多、影响不大的处于科学共同体底层的弱势人群所扮演的角色。
3、主流角色:是指占主导地位群体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是指在科学研究中人数多、拥有优越身份和地位、成就大以及影响深远的人所扮演的角色。
4、角色移位:是指从一种角色向另一种角色转移。本研究特指从边缘角色向主流角色移位。
二、理论基础
(一)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理论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其关注对象不只是女性,更重要的,它代表了一种以J险别为切入点、挑战话语霸权、强调多样性、地方性和情境性的新的知识范式,更是追求机会与权利性别平等的代名词;它的目的在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以及这些刻板印象造成的限制与伤害,“女性主义”更本质地意义上是等同于“性别平等意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女性主义却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当中,男性也受压迫,但是他们是由于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的成员而受压迫,而不是由于是男性而受压迫。女性则不同,除了因为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等原因之外,还仅仅因为身为女性而受压迫。社会性别是指赋予性别以社会文化(社会建构性)的内涵,它是女性主义理论的基本特色。..............
.............
第二章研究样本
一、调查地区的基本情况
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强省,是中国信息化程度最高、信息产业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是江苏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科技教育发达。如同南京市副市长许慧玲在第一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所说,南京地区高等学府林立,各类人才兴盛,科技教育总体实力居全国第三位。全市现拥有各类高等院校48所,各类科研机构640家,两院院士75人,各类科研人员40万人。因此在南京选取合乎条件的访谈对象就相对容易,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样本特征
在2009年4月至6月期间,笔者先后访谈了28位南京市内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女性教授和1位女性副教授。通过反复筛选、有针对性地自己联系、老师、朋友和熟人的帮忙等途径找到了这二十九位访谈对象。其中从年龄(最小32,最大81岁,年龄跨度49岁)上看,31-35年龄段2人,36-40年龄段4人,41-45年龄段 11人,46-50年龄段6人,51-55年龄段3人,56以上年龄段3人;从学历上看,博士25人,硕士1人,大学3人;从职称上看,正高级职称28人(教授人,研究员人),副高级职称1人;从婚姻状况上看,己婚且有小孩者26人(1个小孩者23人,2个小孩者3人),独身者3人;从单位性质上看,高等院校25人,科研院所4人。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对访谈对象的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访谈对象应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杰出女性科技工作者(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女性科学家奖获得者、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学术带头人)。原因在于笔者主要想探讨女性处于科学边缘的原因和实现向主流角色移位的有效途径,具有以上职称的访谈对象,她们所面临的困难和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经验对研究内容可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此次访谈对象28名为教授/研究员,只有1名为副教授,当时之所以选择了该名副教授,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该名副教授非常优秀,涉足女性很少参与的研究专业,科研出色,还身兼行政职务(为所在系的系主任),且婚姻状况为独身,很有研究特色;二是考虑到有1名优秀的副教授参与,可能对研究价值的广泛性有一定作用;三是由于熟人推荐,在访谈进行中才获悉其为副教授身份,中断访谈为时已晚。
第二、尽量选取有小孩的访谈对象。因为笔者认为家有小孩的访谈对象比没小孩者所面临的困难更大,她们的成功经验更有推广价值。当然,为了使研究对象更全面、更有代表性,独身者也有一定的比例。.....................
.........................
第三章科学女性的现状—女性仍处于科学的边缘......................21
一、世界科学女性现状........................................................21
二、中国科学女性情况.........................................................24
第四章科学需要女性从边缘向主流角色移位........................... 29
一、传统科学发展存在某些偏差...........................................29
二、女性有未开发的智力和适宜科研工作的性别优势..............29
三、女性有独特的关注内容、研究方法...................................33
第五章女性需要从科学的边缘向主流角色移位......................37
一、人类发展和人权发展的需要...........................................37
二、社会进步和时发表展的需要........................................... 40
三、女性社会角色价值实现的需要..................................... 42
第六章 制约女性进入科学主流的因素...................................45
一、政策制度因素影响......................................................... 45
二、父权文化因素制约.......................................................... 46
三、家庭角色困扰....................................................................50
四、女性自我角色认定的障碍.....................................................52
第七章女性如何从科学的边缘走向主流.......................................55
一、消除父权文化因素对女性从事科学的影响.............................55
二、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以帮助女性从事科学研究..................57
三、发挥性别优势,克服性别弱势,提高女性自我角色素质......59
结语.................................................................................. 63
参考文献............................................................................65
结语
21世纪是科学女性队伍迅速发展的时期。正式的结构性障碍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宣布为非法,科学女性被接受的情况逐渐好转,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女性的潜在智力和性别优势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开发,体力差异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女性在科学界的性别构成图景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女性在科学界的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女性仍然处于科学的边缘,并存在着严重的“高位缺席”现象。通过对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29名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科学女性的个案访谈和以“性别与科学”为主题的纪录片“Asking Different Questions: Women inScience',的文本解读,并从经验的角度对女性从科学的边缘向主流角色移位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制约因素”等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分析,笔者发现,“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父权文化/父权社会及其价值观念是女性处于科学的边缘并制约女性从边缘向主流角色移位的重要根源。具体表现在:一、在观念形态上,“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和分工模式以及女性不宜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旧的偏见等社会历史文化的男权特质所形成的性别刻板模式阻碍女性进入科学技术领域;二、在制度层面上,科学技术一直是男性主宰的领域,科学技术大多是依据男性的权力和兴趣设计,技术有着与生俱来的父权制社会关系假设,导致科学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以及内部制度等均体现出男权意识和男权秩序,排斥并加深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鸿沟,即使科学技术是中性的,也不可避免地制约着科学女性的角色移位。......
总之,尽管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作用于人们的心理的偏见之根深蒂固,女性从科学的边缘向主流角色移位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但是,笔者相信,只要我们站在超越传统观念和现实制度的高度,真正本着“两性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宗旨,用社会性别平等的理念和理性思维重新审视并反省科学界中的性别问题,同时,创造发挥女性优势的环境和条件,敦促女性融入社会并不断提高角色素质,这样,在遥远的将来,女性至少会在某些领域一定能从科学的边缘走向主流。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一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M].吴国盛,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4]刘伯红主编.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1-2005)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1.'95+10(妇女发展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吴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约翰·奈斯比特.2000年世界发展十大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9]「法〕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第二性[M].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10](美)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11] Abbott, Pamela & Wallace, http://sblunwen.com/shxlw/ Claire.女性主义观点的社会学[M].俞智敏,陈光达,陈素梅等,译.台北:巨流文化出版社,1996.
[12] Ruth Bleier:Science and Gender:a Critique of Biology and It Theories on Women [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4.
[13]Susan J1 HekmenlGender and Knowledge: Elements of a Postmodern Feminism[M]1Polity Press,1990.
以社会学维度分析“女性如何走向科学的主流”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边缘角色,主流角色,角色移位,社会学分析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