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网络隐私权理论综述
第一节隐私理论和基本价值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和塞缪尔·沃伦认为,隐私权建立在人们生活权利的基础上,法律越来越倾向于承认人们的道德权利。过去生活的权利仅仅是保护公民不受身体上的侵犯,现在法律的范围扩大到保护公民的精神需求,承认公民享受生活的权利,包括不受干扰的权利。他们认为,人们的情感价值是身体不受侵犯的一个合理的延伸’。公民可以决定是否透露、或者在何种程度上透露自己的思想、情感等隐私给他人,这是公民的生活权利,在法律中己经得到体现。我们应该像保护一件价值不菲的杰作一样保护一封普通的邮件、一篇私人日记,真正的意义不在信息本身,而在于保护公民生活不受干扰的权利。这就是隐私权的基石出。
一、隐私理论
隐私是个范围很广的概念,世界各国的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角度对隐私的定义做了很多研究,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目前,在对隐私的界定上,我国学者主要持两种观点:一、隐私又称私生活秘密,是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开等2;二、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如个人身体状况,社会关系等),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如社会交往等)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者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如住宅及身体器官);‘。
在本篇论文中,笔者认为:隐私就是与公共利益和群体利益无关的,不愿被他人窃取和披露的私人生活秘密,包含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具体包括:私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收集、刺探和公开,个人的行为不被他人知晓等。
作为社会人的一般心理,每个个体都需要在现实社会中保持有自己的一片净土,不被人打扰,拥有自己私密的空间,拥有隐私是社会法制和文明的体现。但是并非所有不愿公开的私人信息都成为隐私,只有具备主观上不愿他人知道的愿望和客观上信息属于个人单方面可操纵,才是隐私的范畴。
在众多的研究中,有两大隐私理论格外引人注目:控制说和限制接近说。嘉韦逊的理论是一种典型的限制接近说,这种理论认为,隐私是指在特定情景中限制接近个人信息。例如美国1974年《隐私法》中明确规定限制联邦工作人员搜集、使用和散发信息,即“有限制地获取信息”的权利。限制接近说强调公民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受到保护,不受自然或人为隐私的的入侵和窥视。查尔斯·弗里德等哲学家倡导的控制说则认为:“当且仅当一个人能控制关于自己的信息时,他才拥有隐私。”’控制说强调,隐私并不是指不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情况,是指我们对自己的信』急可以进行子空制。.................
...........................
第二章从“门事件”看网络隐私侵权的特殊性
第一节“门事件”的由来与演变
一、“门事件”的由来与发展
百度百科上是这样定义“门事件”的:“门事件”属于网络文化,网友将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或超强娱乐性事件,取名为“xX门”,往往该类事件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和炒作性。
而且在百度百科中有详细的关于“门事件”由来和演变的介绍。“门事件”中的“门”源自于水门事件。1972年6月1S日凌晨2点半,有五个人潜入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民主党总部一一水门大厦而被捕,这似乎是一次一般意义上的入室行窃。然而后来在《华盛顿邮报》两名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伯·伍德沃德的调查下,这一事件的真相被证明是作为当时共和党主席的理查德·尼克松授权部下,在竞争对手民主党的总部水门大厦内安插窃听装置,以窃听竞选对手的备战情况,确保自己连任总统。为此,在1974年尼克松宣布辞职,而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次窃听事件。此后这次事件就被媒体广泛称为“水门事件 (watergateCase)”,这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五闻。
因此最早的“门”指的是“水门”。但是从“水门事件”之后,这个词就被广泛用来表示一些政治上的丑闻,例如涉及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政治丑闻的英国版“水门事件”。后来经过发展,人们将“水门事件”引申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说法,那些极具爆炸性的丑闻或任何有意思的新闻一一“XX门”,“门事件”的范围更广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身陷莱温斯基的性丑闻,被称为“拉链门”;意甲球队尤文图斯队打假球事件,由于球队的电话被录音成为证据曝光,被称为“电话门”;2006年世界杯的央视转播,解说员黄健翔在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1/S决赛时过于激情的解说被媒体称之为“解说门”,等等。至此,“门事件”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媒体和公众津津乐道。
近年来,我国的“门事件”除了涉及政治丑闻、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外,更多地出现在与性有关的事件上,各种色情类视频在网络上层出不穷,例如电梯门、空姐「1、校鸡门等等。很多色情内容的传播是出于个人炒作、情感报复或者网站炒作,还有一些则是木马病毒,只要用户浏览这些色情视频就会被木马攻击,成为色情网站和黑客非法牟利的新手段。.......................
.........................
第三章网络隐私权保护中的价值冲突...................................16
第一节网络隐私权与言论自由的博弈.....................................16
第二节网络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博弈,......................................18
第三节与网络隐私权保护相关的伦理原则..........................19
一、制定隐私政策要遵循的原则.............................................i9
二、构建平衡机制要遵循的原则 ........................................2()
第四章网络隐私权侵权的伦理反思......................................24
第一节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及现状......................................24
一、非法收集、利用他人个人数据......................................24
二、入侵他人网络空间 .........................................................25
三、宣扬、公布他人个人隐私..............................................26
四、监拄公民网络活动.............................................................26
第二节网络隐私权侵权的伦理反思.........................................27
一、网络隐私权侵权的后果..................................................28
二、伦理学准则在保护网络隐私权中的应用.........................29
三、案例分析:运用波特图式法分析
网络隐私权侵权的伦理失范行为..............................................33
四、网络隐私传播主体的伦理责任.......................................39
第五章保护网络隐私权的伦理规范建议.............................44
第一节美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特色 ................................45
一、行业指引....................................................................45
二、网络隐私认证计划...........................................45
结语
“在互联网_匕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的虚拟性削弱了网民的道德责任,在这种现状下实施网络实名制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可以在他率机制下增强网民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有效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韩国政府从 2005年10月开始逐步实行网络实名制,网民在各大门户网站发帖回帖时都需要输入个人识别码。实行实名制后效果明显,网站论坛上的不文明内容减少了一半以上。在我国,从2010年9月1日起,备受关注的“手机实名制”正式实施,从当日起用户办理手机入网必须持身份证进行实名登记。手机实名制在抑制垃圾短信、手机涉黄问题匕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使用户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减少了手机上不良信息、的传播。手机实名制在各种声音的争议中成定局,但是网络实名制的推行却没有这么简单,能否通过网络实名认证来防止网络侵权的发生,还在讨论中。
隐私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无庸赘述,在充分民主与文明的社会中,拥有隐私是公民人格权实现的基础。然而在网络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网络隐私权遭遇的挑战成为一个新的伦理难题,如何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热点和难点。
笔者认为,网络隐私侵权具有经济、文化、政治、社会以及道德等多方面的原因,它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导致治理网络隐私侵权成为一项长期的工程。目前,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法律措施不完善,伦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鉴于网络的特殊性,应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建设网络伦理规范,同时通过媒介教育和伦理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并辅之以法律和技术保护,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伦理保护机制,促进绿色网络、文明网络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美]乔尔·鲁蒂诺等、《媒体与信息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美]理查德·斯皮内洛.《铁笼,还是乌托邦一一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初广志,郎劲松,张殿元.《转型期大众传播媒介的伦理道德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等.《媒介公正》.华夏出版社,2000年.
[5]李伦.《网络传播伦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黄富峰.《大众传媒伦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7]王军.《传媒法规与伦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
[8]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于艳芳.《网络隐私权保护伦理初探》.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52.
[11]赵华.《从主体看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及对策》,唯实,2009年第3期:31.
伦理规范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作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门事件”,网络隐私权,价值冲突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