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深受西方文化和文学熏陶的作家之一,巴金也称自己可能是所有中国作家中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在他广泛接受的这些外国文化的影响中,最突出的是俄国文化。那么抗战后期巴金小说的变化与他所接受的俄国文化影响有无关系,当俄国文化影响恰逢抗战这个特殊时期时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在其作品中如何表现,巴金又有没有自己的创造呢?
这篇论文从抗战后期巴金小说入手,旨在通过查寻巴金与俄国文化的接触及反应事实,梳理出巴金接受俄国文化影响的途径、其抗战后期小说中所蕴藏的俄国文化影响及接受影响后的创造、变异,以此增进对抗战后期巴金小说创作过程和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同时,尝试通过对俄国文化的传送条件,巴金接受影响的环境及个人的接受条件的分析,揭示俄国文化在巴金创作中发生渗透和滋养的规律。今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希望这篇论文能对中俄文化交流有所贡献。
2 抗战后期巴金小说风格变化与俄国文化
曾有评论者将巴金与鲁迅、茅盾相比,称他有燃烧着的青春激情但缺少深刻和黑色质地的冷峻,与郭沫若、曹禺相比,他热情有余但缺少神灵附体般的灵悟。一般认为,巴金的作品更多地关注情感上的东西,而缺少冷静的观察和描写。的确,巴金早年的作品以强烈的主观性、激越奔放的感情赢得读者;然而到了抗战时期,这个“神人共怒”的时代,我们却发现他的风格明显地由“青春激情”转向了沉闷甚至冷峻。
2.1 概说——巴金崭新的冷静风格
巴金在他三十年代的创作中,倾吐了作家对旧社会的“近于疯狂”的恨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如饥似渴、迫不及待的追求;而到了四十年代,特别是到了抗日战争的后期,他的艺术风格开始变“冷”了:自 1941 年底《还魂草》开始,《火》第三部、《憩园》、《第四病室》至《寒夜》为止,巴金写的都是“看不见英雄的小人小事”,他对旧社会的不共戴天的仇恨及猛烈的抨击开始变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更为冷静、客观同时也更为深刻的剖析。这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青年的冒烟的火焰,已经让位于微微的温暖,以及并非耀眼欲炫的、而是辉煌灿烂的光亮。这一时期巴金写于重庆的小说《第四病室》和《寒夜》就是体现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第四病室》成书于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的前夕,反映的是一九四四年六月前后的大后方国统区的生活。作品通过对一座后方医院及其中的第四病室的描写,表现了大后方人民的痛苦以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腐败、黑暗。这也许是巴金全部小说里最自然平实的作品,它既没有如《憩园》般秘而不宣、迟迟抖出的谜窦,也没有象《寒夜》那样尖锐的性格冲突和扣人心弦的悬疑。而且小说与取材的原始生活极为接近,几乎就是作家前一年住贵阳中央医院“第三病室”的亲身见闻。这部作品明显受启发于契诃夫的《第六病室》,作家把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大后方,浓缩在一个病房里,人们在那里受苦受难,这同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如出一辙。它们之间的影响关系不但在题名上已经显示,而且已为不少研究者论及,在这里要谈的是巴金在这部小说中比契诃夫高明之处——《第四病室》比《第六病室》更冷静、自然。契诃夫的小说一向以冷静、朴素为人称道,《第四病室》虽然在大的结构安排上受到《第六病室》的启发,但两相比较,契诃夫《第六病室》的概括、艺术加工的成分却要大得多。《第六病室》的内容是较为集中的,它主要写一个颇让人震惊的故事:灵魂高尚、有思想、富于同情心的医院主持人拉京由于与第六病室的所谓精神病患者交往而被人关进精神病室。作者还塑造起两个与拉京精神境界相对的形象,一个是以朋友面貌出现的邮政局长米哈依尔·阿威良内奇,一个是“嫉妒他”“恨不得谋得他的职位的”助手霍包托夫。拉京之被诬告为精神病患者与他们密切相关。而《第四病室》则同时写了几个病员的死亡、并且都不是某一邪恶者造成的,出现在这里的的确是最普通、平凡不过的日常生活。契诃夫的《第六病室》自然有不寻常的感染力,但是,高尔基曾经说过,真正的艺术的力量是在于,这种艺术是在采取了最普通的、日常的现象之后,就揭示这个现象的深刻的社会和戏剧的意义,表明这个现象是牢牢地依附于一般生活条件的,依附于它的最主要的基础的。由此可见,与契诃夫的这部小说相比,巴金的《第四病室》要从容、冷静得多,如果高尔基的话不错的话,《第四病室》应该更有艺术力量。
2.2 与俄国文化感情的共鸣
巴金抗战后期作品的风格为什么会转“冷”,在正是需要激昂的斗志的抗战时期,他为什么改变他一贯所关注的“轰轰烈烈的英雄主义”,而如契诃夫般“把作者的观点隐蔽起来”呢,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型不会是由单一的因素简单地决定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深受西方文化和文学熏陶的作家之一。巴金自己也曾经说过:“在所有中国作家之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①巴金通晓英、法、德、俄、西班牙、日、世界语等多种语言文字,翻译过多种文字、不同类型的作家的作品。但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译家,他关注世界各国人民的苦难和斗争,“他的译作从来不是仅仅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去选择的。因此,他宁可花很多精力去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的自传》、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以及许多革命家的传记,而不把工夫用在那些众所周知的文学名著上面。”②在巴金广泛接受的这些外国文化的影响中,最突出的是俄国文化。
1990 年 4月 11 日,巴金在接受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的“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时说:“我始终记得,十四、五岁的时候,俄罗斯文学唤醒了一个中国青年的灵魂,使我懂得热爱文学,追求人民的友谊,使我在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保持一个艺术家的良心。直到今天,列夫·托尔斯泰仍是我最敬爱的老师。”①巴金对俄国文化的亲近在 1948 年他给法国明兴礼博士的信中就能找到原因——俄国人生活的环境很接近那时中国人生活的环境,他们的性格和嗜好也与中国人相似。俄国是一个既落后又顽固的专制国家,解放运动屡遭挫折而又连绵不断。俄国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点和反映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的中国最为接近。它所形成的那种敢于直面苦难人生的现实主义态度,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热烈追求理想的优秀传统,正好作为中国文学的借鉴。
所以鲁迅说:“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辛酸,的挣扎;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起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②比较文学不仅要研究艺术形式的借鉴,更要研究思想的影响和感情的共鸣。俄国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起了巴金强烈的共鸣,他自己也认为,如果不读俄国经典作家的作品,他便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苏联学者 B·彼得罗夫也说:“俄国作家的作品中吸引巴金的是思想和创作任务的明确性,对未来和人民力量的信心,纯洁高尚的理想,人道主义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美国学者奥尔格·朗则在《巴金和他的著作》中写道:中国知识分子对俄国文学的兴趣是由他们对日益高涨的俄国革命运动的同情引起的。
2 抗战后期巴金小说风格变化与俄国文化.......... 4
2.1 概说——巴金崭新的冷静风格..........4
2.2 与俄国文化感情的共鸣..........6
3 抗战后期巴金小说两大题材兴衰交替..........14
3.1 概说——从探索革命道路到表现家庭生活..........14
3.2 《憩园》与《樱桃园》..........15
3.3 巴金对家庭题材的关照..........20
4抗战后期巴金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23
4.1 概说——从英雄到小人物..........23
4.2 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系列 .......... 23
6 结论
巴金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他始终如一地为人类的幸福、自由勤奋写作,奔走呼号。他的近千万字的著作和几百万字的翻译作品,在不同肤色、种族的人民之间,架一了一座座互相沟通、理解的桥梁,成了全人类一份共有的精神财富。他的确称得上“本世纪伟大的见证人之一”。他怀着“爱人类”的崇高情感,把全世界的苦难都放在自己心上,哪里有压迫、有不平,他的心便飞向哪里,和那里的人民一道哭泣、反抗。他为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巴金. 巴金论创作[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 巴金. 巴金全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 陈思和 辜也平. 巴金新世纪的阐释[C].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2
[4] 花建. 巴金小说艺术论[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7
[5] 李存光. 巴金谈人生[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6] 李小林 李国煣. 巴金论创作[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7]谭兴国. 巴金的生平和创作[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8] 谭兴国. 走进巴金的世界[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
[9] 谭洛非 谭兴国. 巴金美学思想论稿[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1
[10] 汪应果. 巴金论[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