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与基层社会—中国早期政党的产生与三大社会群体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494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鉴于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政党的研究者们也是用功最勤,有关研究的成果也相当多,从政党诞生之初到当代均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政党政治发展到今天,其本身存在的弊端使政党存在的意义越来越受到质疑。
政党出现之初由于往往成为人们密谋反对君主专制的工具,因此被视为国家安定的危胁,使早期政党的宗派性更为强烈。又由于尽管西方政党最初是民主政治的产物,但是因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却非常容易走向它的反面。华盛顿在其辞职演说中所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派性’激化了地区矛盾,助长了外国阴谋,离间了政府和人民,为少数蛊惑民心的政客作怅。.............
...........................

第二章清末民初基层社会的分析

第一节基层社会的界定
在中国古代,“社”指的是土地神,“社会”本指为祭祀活动而举行的集会。’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就把“社会”看作是由于社会分工形成的功能等级结构,并且得到了孔德、斯宾塞等人发展了的“社会有机体说”根据生物进化的理论侄释人类社会的发展。法国学者涂尔干则把社会定义为集体表象。社会是独立于个人之外的一种实在,它的主要事实可以在制度的强制中被发现。马克思则认为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必然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由此形成了具有独特特征的社会,“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2在人类社会的形成中,人的生产实践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因为人的生产实践活动造成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而且这种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本身也是以人的自身为目的的,通过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同时,社会本身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上升为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则使社会有机体不断得以再生和更新,在这三种生产过程中形成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伦理关系等等,而正是由于这三种关系使社会成为“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这三种生产关系使社会成为一个自我组织的、有着内在规律的独立领域,并且为政治提供了现实的支撑,这也使政治离不开社会,同时又不能无条件、无限度地干涉社会的活动。
“基层社会”的含义本身并没有一个一致的定义,学者在各种涵义上应用,在社会学上常常把社会表述为两级的社会结构,即上层社会的政权结构与基层社会的群体结构。中国清末民初的基层社会非常具有典型性,国家权力只限于对其上层士绅进行控制,而基层社会则是依靠士绅来行使控制与管理的职责,在传统的秩序下,基层社会往往实际上为宗族所控制。清代对地方的控制到县为止,国家政权基本上未深入到基层社会。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把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合作关系。.........................
................................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1

第一章导论....................................................1
第一节研究的意义与目的...............................1
第二节政党与政党产生模式.............................3
第二节主要思路与基本观点................................9
第三节研究方法的运用....................................14
第二章清末民初基层社会分析...........................23
第一节基层社会的界定............................................23
第二节基层社会的独特性分析..................................25
第三章清末民初的政党与新型知识分子....................36
第一节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与发展.............................38
第二节新型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活动..........................50
第四章清末民初的政党与士绅..................................................58
第一节基层社会的权力核心及其变化........................................58
第二节影响力与士绅群体的解析.................................................60
第三节士绅的分化与发展一双重格局的崩解与秩序的重建...........65
第五章清末民初的政党与会党.....................................................76
第一节民族主义与群体意识.......................................................78
第二节会党反满思想的发端与借用.............................................82
第三节民族主义借用的作用及其影响........................................88
第四节会党群体的加盟及其体制对政党的影响........................91
第六章结语.............................................................................97
参考文献..............................................................................113

结语
本文通过从基层社会本身出发来探讨早期政党的产生,从社会群体的角度展开对早期政党的分析与研究,这种思考方式使本文得出了与以往学界主流研究不同的结论,尽管这种结论也只是无限接近历史的真象的一种研究企图。本文疏理了以往研究范式的化约式和比附式的研究倾向,因为这些理论预设了现代与传统、先进与落后、理性与蒙昧等多种观念,这样落后的、封建的、停滞不前的旧中国只能面临着全面的改造。
而对早期政党的规范性认识几乎成了世界性的共识,已经成为“不同的或对立的模式和理论所共同承认的、不言自明的信念。”‘但是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基层社会内部的自主性发展,把对中国早期政党的分析基于中国基层社会实情,得出早期政党的产生是多元混合模式,而不是把其看作是资产阶级的“救亡”这一政治理念的惟一产物,虽然“外因论”的思考方式在许多方面是有道理的,从世界体系来看1840年后的中国显然无法置身世外而独善其身。但是事物发展外因只是一个动因,内因更为关键,“外因论”显然存在着忽略对中国基层社会内部变动的考察,或者说这种忽略倾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深思熟虑,把事物的原本的动因人为地涂抹成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所要达成的目标。
因此关于早期政党的真实面目因研究范式过多地引入价值判断而模糊不清,而诉诸于经验性的研究更有可能“描述我们已观察到的或己发现的事实或联系,”尽管经验性的研究也因偶然性的成分过大而难以证实事物的本真,但却无疑有益于我们从一个新的平台上来分析政党问题,并通过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型本文得出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2.宝鉴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近代中国外交史料汇刊三十种,(台)文海出版社。
3.陈旭麓、何泽福编:《宋教仁》,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4.戴魏光:《洪门史》,《中国会党史料集成》(全三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5.方庆秋:民国党派社团档案史料丛稿《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党派》,1994年。
6.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年。
7.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编:《孙中山全集》(11),中华书局1981一1985年。
8.B.GuyPeters,http://sblunwen.com/yyshxlw/ InstitutionalTheoryinPolitiealSeienee:theNewInstitutionalism,NewYork:Pinter,1999.
9.CharlesTilly,ed.:TheFormationofNationalStatesinWesternEurope,NJ:PrineetonUniversityPress,1975.
10.DellGilletteHitehnerandWilliamHeryHarbold,ModernGovernment,N.Y.。
11.E.A.Kraeke,Jr.“FamilyVsMeritinChineseCivilServieeExaminationsundertheEmpire”,HarvardJournalofAsiatieStudies10(1947).
12.HansKhon,TheIdeaofNationalism:AStudyofItsOriginsandBaekground,NewYork:TheMaemillanComPany,1946.
13.InternationalEneyelopediaoftheSoeialSeieneesVol.11:p428(1968).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