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提与根据——当时的社会、思想状况、接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特殊的客观环境
中国一直是封建思想大一统的国家,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古老的中华民族遭遇“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同时和中国固有思想完全异质的西方思想开始对这个古老的国家进行冲击,中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闭关锁国”之后,被动地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这些科学的、民主的思想一时难以被中国人所接受。此时的中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顺应时代潮流,力图改革,还是固执守旧,抱残守缺为时代所淘汰? 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落后就会挨打”,所以必须向西方学习,发展和壮大自己。文化可以分解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个层次,中国近代的历史就是按照这样的层次进行着自己的学习西方的过程。当事实已经证明对西方“器”和“制度”的照搬行不通时,通过引入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来改变中国的旧传统成为必然的选择。面对这些新思想,用什么方式来接受、接受这些思想中的哪一部分就显得尤其重要,中国的新知识分子还需要有自己的解读方式,尽管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没有答案。他们在引入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同时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目的,对这些思想文化进行了适当的甄选和改造,试图使它们更易为中国人所接受,最终达到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和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目的。
20 世纪初,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的实际状况和辛亥革命以后反复无常的政治现状深感失望。尽管如此,这些有识之士仍不断努力寻求解决之道。被动挨打的事实已经证明:中国过去的政治、思想、文化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是不协调的、是失败的,那么适合中国的道路在那里?在尝试了物质、制度的改革但未见很大成效之后,新知识分子们认识到中国文化上的根本不足,要改变这一切必须先从思想上进行启蒙。
“当时许多思想家和明达的知识分子……都从不同的理论出发点看穿了个中奥妙:政治革命之所以未能达到预期的理想目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门心思地进行扎扎实实、规模宏大、成效卓著的思想启蒙,没有把与新制度相匹配的新思想灌输到广大民众的头脑中去;民众不觉悟,没有新道德、新观念、新知识、新感性、新体魄,在贫苦之中苦苦挣扎且受尽旧礼‘新’制的愚弄,尚不足以担当起民主自治的重任。................
........................
二、方法与途径——翻译(小说、戏剧、诗歌、论文等)、介绍和创作
(一) 翻译
《新青年》的主创者陈独秀最初创办杂志时,拟想读者为“青年”,根据中国当前的形势和办刊的宗旨对新青年提出六项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这些对青年的希望实际上包括了五四时期所提倡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所倡导的一切内容。同时表明 “各国之制度文物,形成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于此而执特别历史国情之说以冀抗此潮流是犹有锁国之精神而无世界之智识,国民而无世界之智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
由于这些主张和办刊目标,《新青年》将向当代青年介绍西方的科学和民主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陈独秀也表示:“本志于各国事情学术思潮尽心灌输,可备攻错”。由这些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新青年》从产生之初就没有一个“共同的旗帜”,只要是西方的现代思想,只要是认为能给予青年新知的理论、知识等等都可以进入杂志,到底具体应该怎么做,在杂志创刊之初应该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所以《新青年》的思想有大致的路向,而无具体的目标,它的发展不是预先设定好的而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陈独秀在《新青年》6卷1号上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表明:
“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大家平心细想,本志除拥护德赛两先生之外,还有别项罪案没有呢?若是没有,请你们不用专门非难本志,要有力气有胆量来反对德赛两先生,才算是好汉,才算是根本的办法。”认定只有德、赛二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代表杂志同人宣誓:“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想要宣传民主和科学,陈独秀们存在一个甄选的问题: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方方面面问题那么庞杂,到底向国人介绍哪些才会是针对中国的具体现实,并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旧的文化传统,从而使中国有新的发展变化的呢?“《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涉及众多的思想流派与社会问题,根本无法一概而论。以《新青年》的‘专号’而言,‘易卜生’、‘人口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除了同是新思潮,很难找到什么内在联系。作为思想文化杂志,《新青年》视野开阔,兴趣极为广泛,讨论的课题涉及孔子评议、战场风云、女子贞操、罗素哲学、国语进化、科学方法、偶像破坏,以及新诗技巧等。可以说,举凡国人关注的新知识、新问题,‘新青年’同人都试图给予解答。因此,只有这表明政治态度而非具体学时主张的‘民主’与‘科学’,能够集合起中国壮怀激烈的新文化人。”..................
........................
目 录
引 言............................................................................................................... 1
一、前提与根据——当时的社会、思想状况、接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
(一)特殊的客观环境.....................................................................................4
(二)译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7
二、方法与途径——翻译(小说、戏剧、诗歌、论文等)、介绍和创作 ............8
(一)翻译.......................................................................................................8
(二)介绍.......................................................................................................21
三、描述与审视——译介内容的选择、目标效果及评价 .....................................28
(一)翻译文学的选择和预期目标.....................................................................28
(二)特点和实际效果......................................................................................32
(三)历史语境中的反观与评价........................................................................36
结 论..................................................................................................................43
参考文献...........................................................................................................48
结 论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胡适、陈独秀、周作人、李大钊等一批文学界先驱对外国先进文学思想和各种文学思潮的引进和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学革命初期的理论探讨,是在西方文学思潮影响下展开的,这种理论探讨,又促进了外国文学思潮的介绍传播。在这种文学思想理论的确立基础上,许多具有先进思想的作家进行了大量文学创作,使得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作品得以展现给世人。
对于现代精神启蒙,对于作家的养成、读者审美趣味的熏陶、文学表现领域的开拓、文体范型与创作方法创作技巧的示范引导、现代文学语言的成熟,乃至整个现代文学的迅速萌生与茁壮成长,翻译文学都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翻译文学不仅仅是新文学产生与发展的背景,而且从对象的选择到翻译的完成及成果的发表,从一定程度的文学市场占有量到对创作、批评与接受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都作为走上前台的重要角色,直接参与了现代文学历史的构建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发展,翻译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翻译文学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翻译文学在为读者展开广袤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读者把文学仅仅视为欣赏消闲的心理惯性,培养了适应现代社会的读者。翻译文学的读者群由青年学生扩展到普通市民,读者从新鲜的感召到由衷的喜爱,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寻求。现代中国的文化水平、话语方式乃至精神面貌,都或显或隐地与翻译文学的传播接受密切相关。翻译文学不仅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范型,而且为整个社会不断提供有生命力的话题,推动了中国现代历史进程。而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的《新青年》。《新青年》的翻译活动作用巨大,所以,对此的关注也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新青年》杂志中的翻译状况的简单描述,可以顺利得出以上的结论,这些结论也为我们正确认识《新青年》的翻译问题提供了方向。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新青年》杂志中的翻译其实不仅是我们在表面看到的,为适应那个时代的“众声翻译”。在翻译文章的选择中实际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也就是说,《新青年》的翻译作者群对要翻译的文章其实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参考文献:
[1]昌切.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2]程光炜编.大众媒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
[3]王向远.翻译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4]王秉钦.中国翻译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年 3 月.
[5]周策纵著,周子平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 6 月.
[6]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 7 月.
[7]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C].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 9 月.
[8]郭志刚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期刊与思潮(1897-1949)[C].江西:百花州文艺出版社,2006 年 5月.
[9]孟昭毅,李载道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7 月.
[10]张宝明.现代性的流变——《新青年》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聚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 10 月.
历史语境中的重新审视—论《新青年》对西方文化的译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新青年》,翻译,介绍,历史语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