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问题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137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概述

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自身发展需求的不断膨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驾驭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随之而来人口膨胀、资源匾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逐步演变成威胁人类发展和生存的根本性问题,人类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为了走出困境,人们在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于是在伦理学和社会发展理论方面,新的环境伦理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就应运而生了。我们可以从环境伦理学产生的历史中发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踪迹,也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脉络中找出环境伦理学的渊源。

1.1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根源和它提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与原则决定了它与环境伦理学有些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发展学说有着如此强烈的伦理色彩。

1.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布伦特兰的领导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发表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并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确定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6月《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将“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及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平等需要”作为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核心思想。它的出发点是:一是强调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应当坚持与自然和谐的方式的统一,而不应该是凭借着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统一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利的实现;二是强调当代人的创造与追求与后代人的发展机会相等,不能允许当代人一味地、片面地、自私地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毫不留情地剥夺子孙后代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的发展与消费的权利。...............
........................

2.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想的形成

人作为主体对大自然无限度的索取和征服,却忽视了自然作为客体对人类的限制作用和反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这种传统经济发展观不仅正迅速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威胁地球上的各种生命,而且也正在迅速削弱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急需唤醒人们的危机意识,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

2.1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原因

反思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发展过程,当代人类己经完全具备了与自然界抗衡的能力。自然也真正成为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内容。但必须承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已经发生了严重危机,人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其实质是由人类自身的价值观念而造成的,而这种价值观这必然会导致伦理危机。然而伦理的失范和缺失巫待产生一种新的伦理观,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而它产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根源则是环境危机、价值危机和由此引发的伦理危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越发强大。人们在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在观念中背离了自然,将自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主宰,把自然看作是人类为所欲为的对象。“当人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自然界时,他就干涉了自然选择的过程。这类干预的结果是难以预的。……人类也许就是这样为了眼前的舒适和利益,打着进步的旗号,降低了自己这个物种将来的素质。”
当人类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主宰而把自然看成是人类为所欲为的对象时,人类背离自然的活动已经开始。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正是在这种“主客对立”观念的影响下,人类关注的仅仅是与人类的自身利益和实践活动有关的自然界,把自然界当作是人类的消费对象。在人类的头脑中,自然不具有内在价值,只具有“消费性价值”,仅仅具有有用性。此时,那种经过上亿年才塑造成的自在自然对人类来讲是毫无意义可言的。人类在观念中背离了自然,使自然的内在价值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
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如今的科学技术拥有能够改变世界的力量,并逐渐成为一种难以由人为控制和限定的形态,而且这种智慧形态逐渐超越了人们所能利用和控制自然的界限。倘若人类的伦理意识和价值观念一旦出现偏差或缺失,那么科学技术形成的惯性力量必将超越所有自然界限。....................
............................

3.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环境伦理原则............................17
3.1协调发展原则.........................................................................17
3.2协同进化原则..........................................................................18
3.3生态公正原则..........................................................................19
4.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构建依据.......................................22
4.1代内公平.................................................................................22
4.2代际公平................................................................................23
4.3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之间的关系......................................23
4.4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实现.............................................24
5.建立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思维模式...........................25
5.1整体思维模式.......................................................................25
5.2最优思维模式......................................................................25
5.3共赢思维模式.......................................................................25
6.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主要道德规范............................27
6.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27
6.2保证环境、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技术观...................29
6.3控制人类人口增长的人口观............................................33
6.4反对享乐主义的消费观...................................................35
7.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的意义及其实现途径...........39
7.1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的意义..................................39
7.1.1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理论意义........................39
7.1.2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的实践意义...................40
7.2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的实现途径.....................42
7.2.1观念的转变...............................................................42
7.2.2决策中体现环境伦理观念......................................43
7.2.3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提升环境法治进程.......44
7.2.4加强国际合作....................................................45

结束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石,是人类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人类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在走向生态文明的新阶段。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所主张的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原则,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当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将在引导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本身正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它产生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深层反思,是在环境保护的现实伦理要求中发展起来的。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因而,我们将要不断了解和掌握环境伦理学的基础知识,践行环境伦理学的原则和规范,促进人类道德完善和提高,我们将做出不懈的努力,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问题研究,来提高人类的文明程度。
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和其他领域的国际合作一样,必须兼顾各国利益和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建立全球性环境保护系统,发展国际综合治理体制,建立国际协作制度,共享共管全球共同的资源,禁止转移污染和其他环境损害,重视预防环境污染和防止生态破坏,国家应对国际环境损害承担责任,和平解决国际环境争端,推动全球环境法治化。

参考文献

[l]陈昌晤.《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8一79.
[2]傅静著.第1版.《科技伦理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05一 215.
[3]何怀宏主编.第1版.《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150一165.
[4]卢风,刘湘溶.《现发表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240一254.
[5]庞元正.《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与发展》[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5:275一277.
[1 ]Jame Schaefer,2008.04,theological found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ethics [M].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Washington, D.C.wwwpress.georgetown.edu
[2]J.Baird Callicott and Robert Frodeman ,2008,Encyclopedia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Philosophy [M].
[3]Pojman, L.P.,ed, 1994, Environmental Ethies: Readingsin Theory and Applieation: [M].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4)Pojman.L.P, 2000,G1oba1 Enviromnental Ethies ,MountainView[M]: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5]Rolston, H, 1988,Environmental Ethies: Dutiesto and Values in Natural Word[M]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