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移民村落的亲缘关系交往研究——以木梯村羌寨民俗实践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14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

2008 年 5 月 12 日的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由于地震影响,灾区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受到很大破坏,很多地方环境恶劣,无法满足人们继续居住的需求。因此,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采取整体搬迁异地安置的方式对部分灾区少数民族村寨进行移民。由于自然灾害因素影响,汶川县龙溪乡垮坡村夕格小组的 55 户村民不得不搬离原来的居住地,搬迁至政府新选址的居住地——邛崃市南宝乡木梯村。木梯村移民属于灾害移民,而灾害移民又属于非自愿性移民的范畴。非自愿移民对于任何人来讲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要人们脱离居住已久的社区,原有的社会关系环境被打破,文化空间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且,相对于安置地居民来讲,他们处于“外来者”地位,属于弱势群体,这类群体是很重要的研究对象。
整体异地搬迁之后,移民与留在原居住地的亲属形成空间上的疏离,进而形成新的亲缘关系空间地图,它势必影响到移民社区居民亲缘关系民俗交往实践的策略选择。亲缘关系是人类社会原初的和基本的构成关系,在人类学尤其是英国结构——功能主义人类学传统中,亲属关系一向被视为构建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基础。传统亲缘关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演变及其角色是研究社会关系变迁的重要切入点,而亲属间交往互动的日常民俗活动则成为观察亲缘关系状态的最佳角度。因此,透过移民带来的空间疏离及文化空间变化图景下的民俗实践活动过程的观察,对移民前后亲属间的交往状况进行比较,是观察和了解移民社区亲缘关系调适状态的基础,也是探索灾害移民社会关系变迁动因的关键所在。邛崃市南宝乡木梯村属于整体搬迁的羌族社区,文化空间和原有社会关系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且,在 2010 年 11 月份的田野调查过程中笔者参与到当地搬迁之后的丧事活动中,期间通过了解丧事活动发现与搬迁之前的不同,由于环境及空间距离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是本文选择该研究主题的缘由。.........
.....................

第二章 木梯村亲缘关系地图的空间位移

由于受 2008 年 5 月 12 日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汶川县龙溪乡垮坡村夕格小组原有居住地遭到严重破坏,加之余震不断,无法在原址进行重建。并且,受水源、交通等问题的困扰,村庄不再适于人的居住。因此,在政府主导村民自愿的情况下,村内 55 户村民搬迁至邛崃市南宝乡木梯村。
移民新址木梯村与夕格相距约 240 公里,村落人群在空间上产生位移、距离,同时村寨原有的社会关系环境发生剧变、社会关系网断裂。其中,作为社会关系最基本关系的亲缘关系,虽然其关系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但原有的关系环境与交往结构还是受到影响。由于空间疏离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新的社会关系环境中,村民如何保持与远在故土老家的亲戚的交往、如何处理在各主要民俗活动中产生的矛盾与问题都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因此,有必要了解旧址与新址大概的状况及木梯村内原有亲缘关系地图,以充分了解羌族灾害移民亲缘关系的背景,为后文研究奠定基础。
2.1 从汶川县龙溪乡垮坡村夕格组到邛崃市南宝乡木梯村

2.1.1 汶川县龙溪乡垮坡村夕格组概况

龙溪乡是汶川县的州定贫困乡,总体经济状况比较差,位于汶川县杂谷脑河左岸龙溪沟内,地处北纬 31°33′,东经 103°32′。东北两方与茂县接壤,西与理县桃坪相连,南邻克枯乡。距汶川县城 15 公里,距国道 317 线 3.5 公里,总面积达 214.3 平方公里。境内山高谷深,河谷狭窄,海拔在 1500-2800 米之间13。地震前全乡共有 1119 户、4969 人,全乡辖垮坡村、联合村、胜利村、龙溪村、俄布村、阿尔村、直台村、布兰村、大门村 9 个行政村、18 个村民小组,其中农业人口占 98.5%,羌族人口占 98%,属羌族聚居乡,并享有“羌人谷”的美誉。其中,龙溪村、布兰村、俄布村、垮坡村、大门村、直台村处于高半山腰上;联合村、阿尔村、胜利村三个村庄位于河坝上。地震之前全乡共有耕地面积 5061.7 亩,但大多海拔在 2000 米左右,并以梯田为主,耕作十分不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土豆、莲花白、大白菜等。.......................
.........................

第三章 迁移前后亲缘关系交往的民俗实践比较....................17
3.1 垮坡村亲缘关系的“理想型”交往民俗模式................. 17
3.1.1 结婚..................................................................... 18
3.2 木梯村亲缘关系交往的民俗实践现状................................ 24
3.3 亲缘关系变迁与调适的分析........................................ 34
木梯村亲缘关系变迁动力因素分析........................40
4.1.2.4 利益....................................................................... 47
4.1.3 社会经济发展下的亲缘关系观念变化........................... 48
4.2 亲缘关系交往策略原则分析........................................ 49
4.2.1 在社会关系建构方面......................................... 49
4.2.1.1 利益及差序格局原则.................................... 49
4.2.1.2 亲缘关系与其它关系共存................................ 50
4.2.2 在民俗实践发展方面......................................... 50
4.2.2.1 亲缘关系角色“迁就”习俗.............................. 50
4.2.2.2 新习俗中亲缘关系交往发展的成熟度 ...................... 51
结 语.............................................................................52

结语

亲缘关系是构建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基础,社会关系是沿着亲属关系路线的原则实现的。在一定条件下,亲缘关系所具有的特定关系及本质内容不会发生变化,但亲属之间的交往状况及亲疏程度会发生改变。民俗实践活动是沿着亲缘关系网络展开的,以民俗活动为切入点观察亲缘关系状况是最佳的角度。
在少数民族村落整体异地搬迁的大背景下,民俗实践活动中的亲缘关系交往状况发生改变,亲缘关系发生变迁。亲属之间交往的频度、亲缘关系的亲密程度、民俗活动中到场的亲属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事物的变化发展总归有其影响的根源,灾害移民为这一改变带来了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也不能排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自身观念的转变所导致的亲缘关系变迁。其中,空间疏离是造成亲缘关系变迁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当地人与远距离亲属之间关系的最大影响因素;当地生计方式的转变是造成本村范围内亲缘关系变迁的最大影响因素,它不仅影响了村内亲缘关系的亲疏程度,也影响了人们对亲缘关系所持的观念。另外,在社会发展的历时性研究角度下,各学者对影响社会关系、亲缘关系变迁的因素有不同看法。在灾后整体异地搬迁背景下、从社会同时性角度所做的研究中,本文所得出的亲缘关系变迁影响因素与不同研究背景及角度下前人所得结论有相同之处也有相悖之处。说明在不同研究背景及角度下,研究者应持理性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该研究中亲缘关系变迁的动力因素。........

参 考 文 献

[1] 费孝通.江村经济[M].商务印书馆,2001 年 3 月.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年.
[3]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 7 月.
[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年 12 月.
[5] 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年 1 月.
[6]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M].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
[7] 布尔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年.
[8] 杨正文,汤芸,张原.边缘社会的文化展示——田野实践与释读[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年 12 月.
[9] 何斯强,蒋彬.羌族:四川汶川县阿尔村调查——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
[10] 蒋彬.民主改革与四川羌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年 12 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