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论
(一)选题缘由
1.妙峰山德云寺的影响和地位
明季是云南佛教发展比较兴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高僧辈出、寺宇广建、各种宗派竞相流传、佛学著述丰富、士大夫逃禅众多、普通民众信佛虔诚……如《新纂云南通志》中所论:“晚明以上,云南佛化之深,为他省所不及。惜纪载或缺,且邦人不好夸张之辞,故为世人所忽略耳。夫佛法化导众生,板向觉王,原不分维素,故以主持三宝开宗立教论云南佛教,固逊于他省,若以佛化之普及而论,众生崇信三宝之广,遵行遗教之虔,则较之他省过之无不及。”
楚雄州大姚县妙峰山德云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明天启六年(1626),鸡足山高僧彻庸禅师来到大姚仓街,在附近的乡绅和民众的协助下,在仓街乡境内的老尖山上兴建佛寺,于崇彳贞二年(1629)完工。德云寺建成后,成为云南当时最为兴盛的寺庙之一,“人莫不曰:‘滇中大刹,未有若是其盛者焉。’”②各地信众纷纷前来朝拜,云南各地的僧侶也慕名来此处修行。陶琪在崇補八年(1635)所撰《彻庸禅师南游请藏缘起》文中有记“……从此,妙峰顶上,德云院前,山色溪声,同归藏海,法幢梵吸、广种福田,昔也,我郡为鸡山之附庸;今则妙为华严之领袖,师其德云再来耶?何冥契也。”?认为寺院附属于鸡足山,但己自成一方领袖。寺庙最盛时有僧300单,其传法弟子有数十人,不少成为开创住持一方丛林的高僧。深刻地影响了云南佛教的发展.。
在2005年和2009年举行的“妙峰山历史文化研讨会”上,许多学者在会议论文中都充分肯定妙峰山德云寺在云南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如著名佛教学者黄夏年《世界宗教宗教研究》④中也认可了印严法师对妙峰山德云寺的定位——认为其是继鸡足山之后,滇西第二座佛教圣地的地位。
德云寺对滇西佛教和滇中佛教产生过重大影响,研究妙峰山德云寺的历史对认识古代云南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2.彻庸禅师在云南佛教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德云寺的影响力和寺庙创始人彻庸禅师紧密相关,他在云南佛教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就具体介绍他的法脉传承和地位影响。彻庸禅师(1591-1641),俗姓杜,大理海稍人(海梢旧属样云县,现为宾川县管辖)。11岁拜鸡足山大觉寺遍周禅师为师,遍周法师赐法名周理,别号彻融,为曹洞宗?少林雪庭福裕禅师十一世传人。学成后出游,在姚州青莲寺遇进士陶挺,畅谈佛学经典及儒家中庸之道,彻融对《华严经》、《中庸》意多真知灼见,受到陶进士赞赏,乃接受陶挺意见,易“融”为“庸”,改号“彻庸”。②关于彻庸禅师,清朝释圆鼎对其载记较详:“周理禅师,初号彻融,云南县荞甸杜氏子。..................
..................
二、妙峰寺考察
(一)历史脉络
1.妙峰建寺
云南有许多山林寺院,僧人之所以青睐在山林间建寺一般都考虑到以下三个原因:其一,山林环境幽静,有利于专心修学;其二,云南本就多山,地理环境所致;其三,许多山林附近都有村落乃至城镇,在山林兴建寺庙,可拓展佛教的传播范围,化导一方民众。另一方面,他们不惧种种艰辛于山间建寺的精神令人敬佩,尤其是在交通不便、道路多艰的古代。陈垣先生曾感慨道:“滇龄之开辟,有赖僧侶”,并在“僧徒拓殖之本领”中写到:“则以刻苦习劳冒险等习惯,为僧徒所恒有,往往一瓢一笠,即可遍行天下。故凡政治势力未到之地,宗教势力恒先达之。”借徐霞客游漠的见闻总结出“危绝之崖有寺”,“行必以僧为伴”,“游必以僧为导”,“幽险之处逢僧”,“无人到处惟僧到”,“无人识路惟僧识”。并叹道:“盖探险一事,惟僧有此精神”。记述了僧人不畏辛苦开辟寺宇的功绩。妙峰山德云寺的建立也是彻庸禅师等僧人历经艰苦卓绝而成。寺院三百多年历经过诸多沧桑曲折,有鼎盛,亦有衰落,但都有僧人和信众在积极护法,且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宗风,是云南一处有深厚佛教传承的清修道场。
德云寺。公元1626年,鸡足山高僧彻庸禅师携徒无住来到大姚仓街,在当地众善士的布施下率徒兴建宝刹,根据陶挺《新开妙峰山常住碑记》:明朝天启六年,中秋节这天,彻庸禅师从鸡足山来到大姚县仓街鹿家屯村,赴鹿在先家斋供。饭后鹿指着村子对面山说,此山经常有云气覆盖,有时还能听到鼓乐之声,人们早晨烧香叩拜,山中传来应和乐声。彻庸听后遂带了他和弟子无住等,拉着藤条,勞荆斩棘,沿小溪登上山塌。初行时雾雨濛潔,煞时雨停日丽,云雾飘浮在半山,忽然鼓乐声起,一白衣老僧从山顶踏云而下,行至眼前倏忽消失,惟听山糊池塘水溅声,和尚率众顶礼叩拜。订足遥望四周,只见千峰竞秀,万塾斗奇,天色渐晚,彩霞夕照,云雾相映,气象万千。发愿在此兴建佛寺,幵十方道场。赤草绷附近的居民崇信佛教,为妙峰山建寺给予了诸多支持。................
......................
二、妙峰寺考察...............................................................14
(一)历史脉络............................................................14
(二)寺院建筑............................................................21
(三)寺院制度管理.....................................................26
(四)寺院经济管理.....................................................36
(五)寺院僧人与信众...................................................41
(六)寺院的修行传承与实践......................................44
(七)寺院的文化交流..................................................50
三、讨论...........................................................................53
(一)社会变迁与妙峰山德云寺的兴衰.......................53
(二)妙峰山德云寺社会功能的适应性变迁................ 54
(三)妙峰山德云寺的宗教功能分析......................... 54
四、余论:山林寺院的“人间佛教,实践...................... 60
(一)山林寺院与人间佛教的精神相适应............... 60
(二)山林寺院实践人间佛教的优势......................61
结束语
“人间佛教”是从太虚大师在民国初年倡导的“人生佛教”中思考现状而做出的思想推进,后由印顺法师等僧人进一步完善其实践思想。如今,人间佛教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都市寺院建在人间烟火中,很容易看到其普渡众生的慈行。而山林寺院一般处于乡野山间,有避世之嫌,印顺法师曾写过《现代佛教不宜隐遁山林》?主要是针对一些只顾自身修行,隐遁山林,而不发心度人的现象,这是从普渡众生的角度出发,认为佛教应该走出隐遁的山林,积极向人们传播法音,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体现了法师广大的慈悲心。但乡野山林仍是人间的一部分,山林寺院亦可摄受众生。山林寺院重修持的精神与人间佛教普渡众生的精神并不违背。如觉群法师认为:“人间佛教虽然扬弃‘神化’和‘天化’的佛陀,但是并没有否认佛陀的神圣性、佛法的出世性以及僧团的高尚;倡导'佛(法)在人间’,但是也不可忘却人间的超越、做人和成佛的统一。人间佛教的实践,不是单纯地满足人类自我主义和物欲主义的膨胀,而是以佛法缘起、无我、无常的智慧,来消弭和对治当代社会的‘自私物欲’;以慈悲喜舍、四摄六度,来完成从人性到佛性、由人间至净土的成就。如此,人间佛教才能永保其神圣性,发挥其人间性,实现佛法人间化和化人间的双重功能。佛法是一切众生的佛法,遍及大千世界,但主要是为了觉悟和解脱人生,弘化的中心是在人间,其主要实践者是人,故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②可见人间佛教重要的是弘化众生,而并非囿于山林或都市之分。
参考文献
[1]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白化文.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4]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5]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楚雄州地方志办公室编.楚雄州志[M].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
[7](明)彻庸周理编:《曹溪一滴》,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五十三册,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年12月。
[8]大姚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大姚县志(1978?2005)[M].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
[9]段玉明.西南寺庙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10]段玉明.相国寺一在唐宋帝国的神圣与凡俗之间[M].成都:巴蜀书社,2004.
宗教论文范文:大姚妙峰山德云寺的发展和宗教功能演变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妙峰山德云寺,山林寺院,传承发展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相关社会学论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