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中国的传统戏曲丰富多彩,既有京剧、昆曲等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也有耍孩儿、五音戏等来自乡土民间的歌舞小戏,还有黄梅戏、豫剧、川剧、二人台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剧种。东路二人台作为一种地方民间小戏,也许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但它却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内蒙古的乌兰察布市,东路二人台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小戏,它起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是黄河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相碰撞、相交融所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正是因为东路二人台所具有的民间性和民族性,它才能够流传百年而不息。而且,不应该把东路二人台仅仅看作是一种民间艺术,它更是一种活态的艺术形式,是俗民的生活文化。对于这样传统的民间的文化,我们更应关注它的保护和传承。因此,本文运用民俗学的理论知识,对东路二人台这一民俗事象将进行系统的阐释。通过对东路二人台的创造、享用以及传承方面的阐述,透视它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底蕴。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论文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路二人台为研究对象,运用民俗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通过对东路二人台的实地调查,从东路二人台的缘起演变、艺术风格特色、传承与发展以及东路二人台与俗民生活的关系和俗民角色的扮演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活态的民俗事象。根据笔者收集的资料和现有研究成果以及笔者的田野调查发现,可以说目前还没有从民俗学角度对东路二人台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
东路二人台是二人台戏曲的一枝,是流传了百年的具有深厚民间文化根基的地方戏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的文化。二人台是一种源于民间的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艺术,广泛流传在内蒙古、山西、河北等许多地方。其中,东路二人台作为乌兰察布市最具特色的一种地方剧种,在俗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乌兰察布市是蒙汉两个民族相互杂居的地区,长期以来,汉族移民对当地居住的蒙古族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汉族也吸收了蒙古族的一些文化习俗。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游牧民族文化和农耕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变迁、融合的过程中,产生出了特有的、体现两种文化的新的文化现象。东路二人台就是汉族农耕文化与蒙族游牧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是蒙汉两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无形的文化遗产和稀有瑰宝。因此,本论文选取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个案,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论述东路二人台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底蕴。.................
...................
第二章 东路二人台的缘起演变与俗民的介入
2.1 东路二人台的缘起
2.1.1 流传于内蒙古地区的二人台概说
二人台是广泛流传于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的一种具有深厚民间文化基因的地方小戏。关于二人台的形成,可以说是“博采众家之长而发展起来的”。而关于二人台的起源,则有两种说法:一说清光绪年间(1875-1908)于内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带,在蒙汉民歌和曲艺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民间社火中的汉族舞蹈,创造了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一说它是由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曲艺打坐腔结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动作,发展而成。之后,由山西逃荒的难民传到内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进一步成长起来。至于这两种起源说究竟哪一种更为准确,根据现今可查阅的有关史料,笔者对流传于内蒙古地区的二人台做如下探析。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代朝廷实行“移民实边政策”,晋、陕、冀、鲁等地移民大批迁移至土默川一带,另一方面,满清政府的腐败和农村经济的崩溃使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的生活艰难,加之战争不断,关税重重,农民为了求生存而不得不另谋生计,背井离乡来到口外,这也就是所谓的“走西口”。随着大批移民来到口外,他们与居住在当地的蒙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生活,长期以来,蒙、汉两族文化在碰撞中而相互交融。二人台就是在蒙、汉两族人民的共同创造下,在蒙汉民歌和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内地民间艺术而形成的。清朝光绪初年,社火盛行于土默川一带,形式丰富多彩,有高跷、秧歌、旱船、龙灯、狮子、抬搁等各种民间歌舞,当时的蒙古族民间艺人在演唱“蒙古曲儿”的基础上吸收社火中的民间歌舞,把丝弦坐腔发展为一丑一旦有化妆演唱的二人小戏即二人台。当地人习惯称“打玩艺儿”。“蒙古曲儿”为蒙古族民间娱乐形式,是民歌坐唱。它由蒙语编词,用三弦、四弦、笛子等乐器伴奏,不同于一般的民歌演唱,更容易形成戏曲说唱的形式。清代末年,土默川出现了半职业性质的二人台班社,农忙种地,农闲演出。在演出流布过程中不断吸收当地多种民间艺术,进一步丰富了二人台的内容,在音乐、表演、服饰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程式,成为最受农、牧民欢迎的娱乐活动。总之,二人台是蒙汉两族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经历代二人台艺人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
第三章 东路二人台的艺术风格特色与俗民生活..... 14
3.1 东路二人台的语言风格特色与俗民生活 ............14
3.2 东路二人台的音乐风格特色与俗民生活 ............15
3.2.1 唱腔 ...................................... 16
3.2.2 牌子曲 .................................... 16
3.3 东路二人台的表演风格特色与俗民生活 ............18
3.4 东路二人台的功能与俗民生活 ....................19
3.4.1 俗民的“精神食粮” ........................ 19
3.4.2 教化功能 .................................. 20
3.4.3 认识功能 .................................. 20
3.4.4 原有功能的丧失与新功能的产生 .............. 20
第四章 东路二人台的传承方式与俗民角色 ........ 22
4.1 东路二人台的传承方式 ..........................22
4.1.1 社会传承方式.............................. 22
4.1.2 专业传承方式.............................. 23
4.1.3 其他传承方式.............................. 24
4.2 东路二人台传承中的俗民角色 ....................25
4.2.1 俗民个体的角色............................ 25
4.2.2 俗民群体的角色............................ 27
第五章 结语与进一步的思考..................... 29
5.1 对东路二人台的研究总结 ........................29
5.2 关于东路二人台今后发展的思考 ..................30
结束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有着活的生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传统的文化,我们才能有精神的满足和享受。东路二人台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碰撞、相交融而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是蒙汉两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体现蒙汉两族民众生活的活态艺术。它不仅是乌兰察布市的一份极为珍贵的艺术遗产,而且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因此,东路二人台今后的发展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千万不能将它的传统摒弃,也不能固步自封,那样的话,东路二人台就不是真正的东路二人台了。
这里要提及的继承传统,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第一,东路二人台是一种地方民间戏曲,它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因此,不论怎么变,它都要取材于民间生活而不能脱离民众。它要将视角投向广大的劳动民众,要关注劳动民众的生活和思想。像传统戏《走西口》、《打金钱》、《秀姑劝夫》等等都有着广泛的现实主义基础。对于这样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可以力求不变,尽量保持其“原汁原味”。第二,东路二人台的音乐来源主要是民歌小调,同时还吸收了蒙古长调和秧歌、道情等其他音乐元素,它的独特艺术魅力也就在于具有民歌的风格。因此,对东路二人台音乐上的创新还要保留原生态的成分。第三,东路二人台更为突出的艺术风格是用方言演唱,方言是其最大的特色,但也是障碍。因此,曾有剧团尝试改变用方言演唱,但是实践证明,这种尝试是失败的。改变用方言演唱的东路二人台失去了它本身的特色,更是没有地方小戏的特征了。
论民俗学视角解析蒙、晋、陕等地域二人台独特文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乌兰察布市,东路二人台,民俗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