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
民间信仰在宗教民俗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宗教民俗学研究中,除了三大世界宗教之外,民间信仰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宗教民俗学主要研究宗教在生活文化中的表现。并在人类宗教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新石器氏族文化阶段的“传说时代”的神话和自然宗教的文化表现探究民间信仰和习俗的源头。民间信仰由自然宗教发展而来,从先民最初的对天、地、自然的崇拜的状态幵始,确立了 “精灵”的信仰观念,渐渐演化为庙宇化的民间信仰。信仰习俗经过世代沿袭、缓慢发展,逐步与其他宗教文化相融合,并形成了具有一定福射范围和影响力的宗教形式。后山民间信仰指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洪崖山(当地俗称“后山”)的民间信仰寺庙群所体现出来的民间宗教文化。
她产生于远古传说时代的炎黄时期,在经历了黄帝家庙时期(先秦)——后土崇拜时期(汉)——后山民间信仰时期(汉以后)三个主要时期,数千年的宗教文化变迁之后,她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各种不同人群的需要,因此至今仍在华北地区尤其是京、津、冀区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近些年吸引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还有许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对后山民间信仰进行考察的外国学者。前来研究探访的学者从民俗学、考古学、音乐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展幵了各自不同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果。而学术界的研究也引起了当地文化部门的关注,并开始了对后山民间信仰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在政府的干预下,对后山民间信仰的发源地——洪崖山庙宇群的大规模整修、管理和开发己经全面展开,随着宗教信仰观念的恢复,每到农历三月十五庙会,进香的场面更是盛况空前。
除此之外,当地文化部门还组织本地学者成立了易县后山文化研究会从本土视角对易县后山民间信仰的历史、传说、习俗等进行文本资料的搜集和实地的调查研究。这些都表明后山民间信仰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且还有继续发掘和研究的潜力。因此研究后山民间信仰的文化融合和其宗教习俗的复兴对于认识和深入了解后山民间信仰的历史嬗变、社会功能、信仰观念和传统习俗的复兴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
2对华北地区民间信仰与庙会的研究综述
从上古时代,自从有“庙”开始,就产生了 “会”。那时的庙会与现在的意义.不同。“庙”是指帝王、贵族祭祀祖先的宗庙?,而“会”则是在祭祀祖先后天子与诸侯的定期会面,是极度庄严肃穆的。但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传入中国,寺庙出现,庙不再只是宗庙的含义,而是开始供奉佛、道教神明,庙会的表现形式也幵始改变。佛教、道教的一些宗教活动和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对天地山川祭祀时的娱神活动的融合、演变形成了后世的庙会,也形成了许多人们约定俗成的庙会习俗。但是庙会的实质始终没有改变,它始终围绕着信仰,是一种群体性的信仰活动。②而这种信仰来自于信众对庙宇中供奉的偶像的崇拜,因此庙会活动和寺庙信仰有着必然的联系。没有了寺庙,庙会便不再称得上是“庙”会,也只能是人群大量集中的“会”罢了。但是庙会习俗并没有因为寺庙的消失而被人们淡忘,即使是因为各种原因使得寺庙的实体不复存在,依旧还有许多“庙会”仍然在民间继续,且内容形式依然丰富多彩,但这样的庙会却失去了寺庙中对偶像的崇拜和信仰,所以这样的庙会也只能被称为“会” 了。
庙会是在自然宗教向民间信仰发展的过程中渐渐产生,在缓慢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中不断融入了各种宗教文化,并随着民间信仰的发展而保存并流传至今。而华北属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集中的中原地区,庙会文化也相对集中,尤其是对原始大神崇祀的寺庙和庙会极为兴盛。因此对华北地区庙会的研究早已有之,也早有学者展开了调查工作。
五四运动以后,在“歌摇运动”的背景下一批民俗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的民俗调查活动,把民间信仰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纳入科学研究。而对妙峰山进香活动及碧霞元君祠庙会的调查则从那时幵始一直延续至今。1925年5月至8日,《京报副刊》先后发表了 6期“妙峰山进香专号”,后来又于1928年9月收录了另外几篇相关文章,以《妙峰山》为名,作为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民俗学会丛书之一结集出版?。顾颜刚等人关于北京妙峰山进香活动的调查报告,也成为了民俗学学科的早期经典研究个案。............
.....................
一绪论............................................................ 1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1
(二)选点原因.........................................2
(三)研究综述......................... ..................3
1关于后山民间信仰的研究...............................3
2对华北地区民间信仰与庙会的研究综述.......8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11
1本文拟研究的几个问题................................11
2本文的研究方法......................................11
二后山民间信仰的宗教文化融合表现.................................. 13
(一)后山民间信仰的开端及发展.........................14
1传说时代的后土祟拜.................................14
2后山民间信仰的宗教文化融合..........................16
3后山民间信仰辐射区域内的宗教文化叠压表现..........21
(二)关于后山民间信仰话语的语境表达...................25
1与后山民间信仰有关的叙事文本的语境分析............27
2后山民间信仰中的行为叙事一一庙会与腊祭习俗...........32
3与信仰观念有关的信仰习俗..............................................................39
三当代社会中多元文化关系下的后山民间信仰及复兴.................... 46
(一)后山民间信仰中的多元文化关系..............................................46
(二)后山民间信仰的复兴..................................................................47
四、结语
在后山民间信仰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她不断与各种宗教文化、本地社会习俗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相融合,汲取对方文化和习俗中适应自己的部分,不断满足信众的需求。
在通过对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尤其是对他们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后山民间信仰的仪式、习俗、民间口传或文字文本的梳理,以及我对后山农历三月十五庙会和春节崇祀仪式的参与观察,和对当今后山民间信仰中,如:拴娃娃的求子习俗;认干亲的习俗等宗教信仰习俗的了解。发现后山民间信仰是一种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信仰基底,吸收了各种宗教文化元素,并在数千年的传承与流变中形成了具有一定辐射范围,以个体或组织为单位进行崇祀仪式的民间信仰宗教。
在后山民间信仰所经历的黄帝家庙—后土崇拜—以后山老奶奶为主神的后山民间信仰的多神崇拜三个阶段的梳理后,在后山民间信仰有关的口传文本和文字文本当中,可以找到其演进和信仰习俗传承的轨迹。信众通过对传说文本、祭祀仪式和信仰习俗的传播、承袭,并与本地社会环境、文化、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相结合,不断加深和扩大后山老奶奶的灵验,并通过口耳相传、仪式、习俗等方式将后山民间信仰传播开来,形成“信仰祭祀圈”。
在对后山民间信仰当下宗教信仰习俗和崇祀仪式的参与、观察中发现,后山民间信仰的原初自然宗教形态从根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当地信众始终保持着对黄帝和自然神明的崇拜。即使是在文革期间,信众依然保持着后山民间信仰的习俗,而且与此相关的传说仍在民间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