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中国宗教政策体系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主张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对宗教的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纲领,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宗教问题和原则的基本态度。
(一)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作了高度概括的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二)宗教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产生的根源不在任何形式的精神世界中,而是扎根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历史上的任何形式的宗教都是处于特定社会生产力下的产物。马克思说:“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随着以宗教为理论的被歪曲了的现实的消灭,宗教也将自行消灭。”②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形态提出过三种范式: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从“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③不论何种形式的理论,宗教的根源不在超自然、超人间之外,而在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中。
(三)宗教消亡的条件。马恩理论认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是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因此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四)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历史上的宗教以维持统治秩序为主要功能,但不能否认宗教在特定阶段也作为被压迫人民反抗起义的旗峡来使用的历史事实,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对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无情世界的一种精神状态。...................
....................
第二章宗教政策目标解读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目标解读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i傻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劳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宗教的消亡可能比国家的消亡需要更久得时间,只有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的时候才能实现宗教的彻底消亡。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而奋斗,更要重点解决当前中国发展的问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幵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宗教工作也必须服务和服从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目标,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就是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宗教界属于中国统一战线力量,党的十七大强调,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是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又因为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唯心意识相对立,中国共产党员不允许信教,作为执政党的另外一项社会目标则是坚持不懈的无神论宣传。
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总目标是:积极主动地做好宗教工作,促进宗教关系的和谐,努力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共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
第二章宗教政策目标解读..................................................23
第一节中囯共产党宗教政策目标解读............................23
第二节中央政府宗教政策目标解读.................................25
第三节地方政府宗教政策目标解读...............................28
第三章过程控制宗教政策的文字载体...........................31
第一节宪法中涉及宗教的法律条文..............................31
第二节基本法中涉及宗教的法律条文...........................32
第三节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35
第四节地方性法规与地方政府规章....................................37
第四章宗教政策目标达成评估...........................................41
第一节宗教自由与信仰自由之辩....................................41
第二节法律上的各宗教一律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44
第三节默认主义和严打主义交替并行......................................47
结语
目标管理自出现以后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必须依据客观形式来具体分析其优劣势,才能发挥目标管理的真正效果,否则实施中也会出现许多问题。目标管理以促进思想的交流和相互了解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激发成员意识和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强调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实现,紧密联系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从而能够提高士气。目标管理可以帮助改善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容易发现授权不足或责任不清楚等缺陷。由于组织内部的目标管理是容易衡量和分解的,对于那些在技术上可分性强,职责明确的任务,目标管理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目标管理理论也有一些难以忽视的缺点和不足,主要有:目标难以制定或分解,社会组织的多数目标是难以具体量化的,团队合作的工作在技术上难以合理分解。因为组织和社会紧密相连,从而导致组织的外部环境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使得组织的活动也越来越复杂,组织的边界越来越不确定。目标管理是以哲学假设理论作为前提条件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理论并非完美无缺的存在。事实上理论对于人的动机有过分乐观的假设,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是存在“机会主义本性”的,也就是说人们通常不能做到完全的自控、自制、自觉,尤其是处于监督不力的状况下时Y理论更难实现。因此现实生活中多数情况下,目标管理所要求的充分自控自制自觉的环境是难以达成的。
以目标管理解析新中国宗教政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宗教政策,目标管理,政府管理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