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在政治的渗透性:维西寿国寺历史变迁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361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一、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以西藏为中心,融合印度佛教、汉地佛教和藏族固有的苯教内容而形成的藏传佛教,在云南主要分布于同藏、川、滇三省区交界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为藏族、纳西族和普米族与部分怒族所信仰。?西藏赤松德赞赞普执政并釆取兴佛灭苯时期,佛教及苯教随吐蕃势力进入滇西北迪庆藏区并传入再海区域。公元752年南诏叛唐而归附吐蕃,此时期除了藏传佛教的密宗广泛传入云南迪庆藏区进而传入再海区域外,西藏的苯教也传入了迪庆藏区,即今德钦县、香格里拉县的大部分、维西县的少部分地区,以及川滇交界地的四川盐源县、木里县及宁落县永宁乡等地。②公元7世纪至8世纪间,云南迪庆藏区及再海区域多有佛教密宗流传。9世纪中叶,因赞普朗达玛兴苯灭佛,西藏前弘期?佛教终止;10世纪后期,佛教在藏区复兴即后弘期?佛教开始,11世纪中叶藏传佛教各教派开始形成,为争取更多的信徒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各教派先后向与西藏接壤的滇西北藏族、纳西族和普米族地区传播。⑤11世纪中叶之后,西藏佛教各派陆续从西藏及四川藏区传入云南迪庆并及丽江地区,⑥因而宁玛、鳴举、萨迴等各教派在云南相继涌现。
迪庆藏区在历史上曾为西藏吐蕃王朝的统辖地,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最早传入该地区的是噶举派(白教)和宁玛派(红教)。噶举派和宁玛派在公元11世纪末分别由西藏和四川藏区传入中甸、维西和德钦。⑦喝举派在宋末元初由西藏传入迪庆地区,比红教略晚,明代由西康德格(今属四川)传入丽江地区。⑧噶举派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首创活佛转世制度,形成了以活佛为核心的寺院组织结构,噶举派由香巴噶举和塔布噶举两个系统构成,其中塔布噶举又分为四个大支系包..............
.................

二、田野点概况

康普乡隶属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位于县城保和镇北部维西县境内澜沧江中上游,距离县城70公里。东与维西县塔城乡与德钦县的霞若乡相邻,南接维西县白济讯乡。西沿碧罗雪山与怒江福贡县普拉底乡相接,北连维西县叶枝镇。全乡总面积493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4175米,最低海拔1700米,属典型立体气候。乡镇府驻康普上村,距县城74公里。全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95个村民小组,其中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有42个村民小组,居住在半山区的有35个村民小组,居住在沿江一线的只有18个村民小组。全乡共2539户,10127人,其中农业人口 9783人,占总人口的96. 6%;共居住着以傈僳族为主的9种民族,其中傈僳族人口 7392人,占总人口的73%;汉族人口 1215人,占总人口的12%;纳西族人口 638人,占总人口的6.3%。①明代中叶之后,在丽江知府进军你那(今维西)的情况下,委派麾下土弁目未氏为管军管理维西县境。禾氏衙门设于康普下村。清雍正五年改土归流,女土弁禾娘世系土千总一职,未娘女千总的衙门仍设在康普,今尚有遗址可寻。?清代,康普、叶枝常和称为“康叶”,民国年间曾设为康普区,后并入叶枝区内。1972年至今设为康普乡。
寿国寺所在地康普乡盆枝村,该行政村隶属维西傈傑族自治县康普乡,距乡政府所在地11. 00公里,乡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县城75公里。东邻攀天阁乡,南邻弄独村,西邻康普村,北邻叶枝镇。辖向阳、阶丁等11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44户,有乡村人口 1001人,其中农业人口 996人,男337人,女283人,劳动力620人。全村民族结构为傑僳族、藏族纳、西族和汉族,其中傈僳族606人,汉族237人,藏族115人,纳西族43人。③全村国土面积43. 43平方公里,海拔2,100. 00米,年平均气温14. 00°C,年降水量937. 0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 500. 00亩,人均耕地1.7亩,林地51,001. 0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2. 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7. 0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

三、康普寿国寺的历史发展脉络...................................13
(一)建寺缘起......................................................................1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发展............................15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沉寂............................................17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18
(五)活佛世系及僧侣组织情况.........................................................20
四、历史变迁: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史考察................................24
(一)土司制度下的寿国寺......................................................................24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院与政权的互动...............................32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宗教政策影响下寺院的恢复...............37
五、历史变迁中寺院与政治互动的分析.......................................52
(一)寺院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52
(二)不同时期与国家政权交流的特点...........................................56

结语

纵观历史,就政治意义而言,在纳西族土司政权体现国家意志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寿国寺,其历史变迁过程,是不同时期国家政权对多民族边疆文化边远地区政治延伸管理的体现;是中央王朝在地方的代理政权加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性选择的历史缩影。自土司政权时期寿国寺与统治上层相辅相成的互动,至社会主义制度下同政权相适应的调整互动,寿国寺在不同的社会政权制度更迭的历史场景中,呈现出动态的历史发展进程。寿国寺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国家政权的交流充分显示出寺院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强大生命力;在不同的国家政权时期,寺院能够同政权建立联系,并在整体的发展过程中与之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其良性互动的前提在于寺院价值取向选择符合国家政权利益,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进行自身的调整、革新,使自身发展与社会相容。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于寿国寺促进社会良好发展的社会功能层面上。首先,发挥社区中心功能。宗教寺庙具有社区交往中心的功能,它集散着社区内居民的社会交往行为,传递着社区外的各种信息,交流着人们之间的思想与感情。?寿国寺在日常的宗教活动及宗教节日庆典中,为信众完成进寺诵经、礼佛、烧香等相应的宗教义务提供重要的社交机会。
在寿国寺举行法会活动时,四乡八村的信众都会到寺院附近安营留宿寺地直至活动结束,这就使日常生活中见面交往机会有限的信众,在此过程中扩大了社交活动范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寺院影响范围内人们文化交流。.........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