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江西乡村借贷探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42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1章前言

1.1选题依据及意义

民国时期,尽管工业化、城镇化成为社会发展之主旋律,农村地位较传统时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农民占绝大多数,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占绝大部分比重的事实却始终没有改变。据调查,近代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为:1840年为95%,1894年为92%, 1920年为90%,1936年为88%, 1949年为89.36%。①同时直至1936年之际我国农业产值也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5.8%。②难怪乎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农村经济研究实在是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工作,只从80%以上人口住在农村里这一事实就足够作为这句话的依据了,而且还可以说即使是那小部分不住在农村里的人,他们的基本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还是等同于农民或是从农民的型式中发展起来的。因之至少可以肯定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应当从农村研究入手” 另外,就农民地位的重要性而言,可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农村问题实乃为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体系,可谓包罗万象,错综复杂,其中犹以地权关系、生产力、农业作物、农村劳动力、阶级关系,金融关系等方面较引学者多为关注。倘若要对农村问题进行研综合究实属不易,也大大的超过了笔者的现有能力。那么何以笔者独独选择了民国江西乡村借贷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呢?
第一,乡村借贷在农民经济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毫不含糊地说通过对借贷这一过程的分析,可以把脉当时整个乡村经济状态及运行方式。借贷分为“借”和“贷”的双方,它不仅直接体现出农民的生活状况,更是衡量农村生活的重要指数。同时通过借贷,更是能折射出农村的一系列问题,如从借贷的抵押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视出农村土地地权问题的变动;从借贷的来源以及借贷利率上可以看出农村中人际关系的变化,还有从借贷双方身份的变化中,我们不难分析出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员结构比例的升降;同样重要的还有,从借贷机构的转型中,我们更能看到新式金融机构及城市金融商业资本对农村经济的渗透,等等;如此看来乡村借贷无疑给我们历史学者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对此,连外国学者唐纳(R* H.Taney)在研究了我国农村土地与借贷问题后也惊呼道:“租佃问题之在中国不及借贷问题来得重要”。?...............
...............

第二章民国时期江西乡村经济概况

2.1民国时期江西农村经济的破产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进入了一个急剧转型的时代。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纟牵济开始急速瓦解,各列强借助各种不平等条约、利用雄厚的资本与先进的科技.幵始对中国进行疯狂的商品倾销、资本输出以及原料掠夺,以图将中国变为各自的商品输出市场以及原料供给市场。尽管帝国主义的侵略客观上助长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加快了中国城镇化的速度,甚至还繁衍出畸形的具有“东方巴黎”美名的超级都市上海,但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恐怕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乡村经济的冲击。这一点是由中国传统的经济属性所决定的。中国自古至近代以来都实行以农立国,无论是农业人口还是农业经济一直.在国家人口与经济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如前言所讲:近代以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为:1840 年为 95%,1894 年为 92%,1920 年为 90%,1936 年为 88%,1949年为89.36%。同时直至1936年之际我国农业产值也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5.8%。也正因为如此,列强对我国经济的破坏方面更多的是表现在促使我国传统农村经济的衰落。
近代中国乡村经济的整体衰落自然波及到内陆省份的江西,甚至对江西的影响较其他省份更为剧烈。这点同样是由江西作为中国的传统农业大省的地位决定的。据统计在1914年时全省农户总数为4077000户。如果以每户人口平均4人计算(实际可能不止4人),则全省人口约在1600多万人。当时以全省人口总数在2000万左右估计,则农村人口当不少于85%。①另外据国民政府全国土地委员1934年对江西23县的调查也得出类似结论:江西23县农村人口约3531198人,约占调查县总人口 4544408人数的77.70%。?据江西省政府统计处1936年对全省经济统计:“江西的社会经济,这时仍以农业占绝对优势,全省国民经济收入,农业高居首位,常占82%左右,而工、商、矿和交四业,总共不到15%c" ?这和当时整个中国的经济态势基本一致。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先生曾对全国经济的总估计,“在抗日战争前,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化的产值只占10%,而90%属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生产。”..................
...............

第3章民国时期江西乡村传统私人借贷.........................................22
3.1传统禾人人借款来源分布.........................................................22
3.2私人借贷分类一按借贷内容、方式以及用途分类..................26
3.3本章小结.......................................................................48
第4章民国江西民间信用组织........................................51
4.1民国江西乡村传统信用组织..................................51
4.2民国江西乡村新式信用组织.....................................90
4.3本章小结.................................................................110
第5章乡村借贷原因....................................................113
5.1直接原因:家庭收入入不敷出...............................113
5.2本质原因..................................................................117
5.3本章小结...............................................................145
第6章民国江西乡村借贷局利率探讨......................149
6.1传统时期高利贷的表现形似及其特征...............149
6.2传统观念中的高利贷...........................................154
6.3理性视野下的民间借贷高利率...........................159
6.4本章小结...............................................................165

结语

在本文的论述中,笔者始终坚持将乡村借贷这一经济行为置于民国时期江西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生态环境中探讨,这不仅是由于乡村借贷的重要性决定的,更是由于借贷这一经济行为的客观必然性所决定的。综合前面所述,笔者以为借贷行为从其产生的一刻开始、到它的信用组织的出现以及各类组织的运作方式、影响结果等,其实都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而过去对其探讨(特别是高利率问题)更多地是出于一种以伦理说教为目的的道德意义上的谴责,尽管这一思想在借贷行为的过程中能产生较强的道德约束力,然而这种约束效力的基础.却是建立在社会矛盾较为缓和的条件之上的。一旦社会的政治、经济甚至生态发生了较为剧烈的变化时,以往的这些建立在伦理道德上的借贷行为规范在现实面前往往显得不堪一击。历史的现实告诉我们,在面对需要、特别是生存需要时,伦理道德规范、甚至是法律的约束力也会在瞬间变得支离破碎。这一点在借贷行为中发生的尤其明显,民国江西乡村借贷的普遍盛行,特别是高利率的风行,在现实中已经宣告了以上两种效力的实效。究其原因是,虽然有人们对采用一些不法手段(比如之前论述的关于借贷利率在契约中的隐藏等)达到对法律制约的规避,但其实质原因,恐怕还是因为,传统的道德与法律的制定,并没有遵守经济行为的运行规律。而我们知道,经济规律却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不难得出结论,从传统思维中对借贷行为的规范性行为必然是以失败告终的,此点实际上从民国政府对乡村借贷行为所做的现代化努力的尝试的结果中得到印证。笔者通过前述中对乡村借贷行为深入分析,以为借贷作为经济行为的一种,其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思维观念与市场行为两方面的理性当中。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