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陕北顾名思义就是指陕西的北部地区,它包括子午岭的东部、黄河的西部、长城的南部、桥山的北部组成的区域,是现延安和榆林两个地区的行政属地。由于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具有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军事地理位置,故这一区域从古至今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同时也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相互交流、互相融合的绳结区域。据记载,从商朝开始,这一区域先后出现过满族、羌族、蒙古族、党项族、鬼方族、猃狁族、突厥族、白狄族、鲜卑族、匈奴族、林胡族、女真族、卢水胡族等,从而展现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画卷。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一种以秦汉中原民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在陕北这一区域逐步形成。此外,陕北这一区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了中国农牧业经济演替的重要舞台。在秦朝和汉朝时期以前,陕北地区曾经是一个单纯的畜牧业区域。一直发展到西汉时期以后,随着耕种农业的发展,陕北地区才逐渐发成为一个半农业半畜牧业的区域。到了隋唐时期,陕北地区的黄龙山成为半农业半畜牧业区域的分界线,一直持续到宋代以后。陕北民俗文化依赖于其传统文化习俗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陕北民俗作为陕北文化的主要载体,既有多样性的一面,又有独特性的一面。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是一个农业和牧业并存发展的地区,对于这种区域进行系统而深入研究的内容还是比较少的,这是非常遗憾的。笔者认为应重视区域性民俗文化研究,尤其是此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区域民俗文化研究。
1.1.2 研究的意义
对陕北农牧民俗文化这一命题的研究总的来说有以下两大意义:一是理论意义:首先,本研究将填补以农史视角认识、挖掘陕北民俗文化的研究空白,以历史文献及实地调查为基础,从理论上说明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从而为区域民俗文化研究视角的个性化提供研究证明。再次,本论文对陕北地区的农业和牧业的民间习俗进行研究,对其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民俗文化特质,并且进行总体评价,用以探索陕北地区民间文化的发展趋势。二是实践意义:首先,研究陕北农牧民俗文化是出于保护和传承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基于提升陕北区域民俗文化整体品味的需要。.................
.......................
第二章 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的概念与范畴界定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是指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当中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使用、相互传承的文化。民俗一词,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的较早,在《礼记·缁衣》中就曾记载过,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传》中就有楚民俗,好痹车一说;《汉书·董仲舒传》中出现过变民风、化民俗等等有关民俗的这种说法。
这些都是当时特定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社会生活。对文化一词的界定,世界不同国家的学者对其所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统计起来共有一百六十种之多,并且分类方法也很多。这些分类方法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用以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有一种分法是将文化分为物质、观念、制度三个层面,用以探讨文化的表面层次、深度层次以及内在层次等等。对于文化这一概念,作者对不同看法加以总结,就是指一种人群在一个大的群体中所共同使用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思维以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因此,民俗文化一词就是指人民大众共同的风俗习惯、思维以及行为方式。
2.1.2 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的概念
陕北农牧民俗文化是指在特定的陕西北部区域,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地区或区域的,兼有草原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两种特质的民俗文化,即民俗中带有农牧这两方面的特性。本文中所探讨的陕北农牧民俗文化共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农牧业生产中的民俗文化,即有关农牧的节日习俗、祭祀习俗、农牧信仰等;其次是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农牧文化,包括住所、服饰、饮食、语言等习俗;最后是民间艺术文化习俗,主要有陕北的民歌、陕北的秧歌、陕北的剪纸、安塞的腰鼓等等。
2.2 基本范畴的界定
2.2.1 地区范畴
“陕北”指的是延安、榆林市所辖的区域。陕西省的这种地方行政设置,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战国初期,黄河以西的陕北地区属于魏国的地界。到了秦国时期,在陕北设立了上郡。西汉时期直到东汉中期,在上郡西部分出去一部分设立西河郡。东汉中叶到南北朝时期陕北高原在中原战争中并入羌胡。统一六国后,在陕北地区设三郡分别是上郡、雕阴和延安。唐朝时期,陕北归属关内道。北宋时期,神木、府谷、佳县归属于河东路。今陕北的其他政区几乎完全来自于唐朝时期。明朝时期,陕西北部的边界基本上被确定下来。直到今天,陕北所指即延安和榆林两个地区。...............
................
第三章 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的形成因素.........................................9
3.1 独特自然地理环境...................................................9
3.2 多元民族杂居演化..................................................10
3.3 农牧交错发展经济..................................................12
第四章 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特质..............................................14
4.1 年节祭祀信仰中的民俗特质..........................................14
4.2 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特质..............................................16
4.3 民间艺术中的民俗特质 .............................................22
4.4 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的多元化特质......................................25
第五章 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的功能与价值......................................28
5.1 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的主要社会功能....................................28
5.2 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30
5.3 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的保护调适........................................30
结语
陕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汇而成。陕北地区作为陕西省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子午岭东部、黄河西部、长城南部、樵山北部之间的区域。总占地面积八万多平方公里。包含榆林、延安两个市区,二十六个县。它的文化的形成,依赖于陕北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以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陕北地区地处军事以及边防的重要阵地,细数历届朝代,它们为了占有陕北这片土地,曾经多多少少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可以说既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也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统治者们为了争夺这块区域,连年征战,致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以至于造成生产力、经济、文化的落后,环境被破坏,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因此,陕北地区成为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的地区,逐渐形成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相结合的区域。在西汉前期,陕北只是一个单纯的畜牧业区域;西汉后期,随着农业耕种发展起来,陕北逐渐成为半农业、半畜牧业区域。到了隋唐时期,陕北的黄龙山成为半农业与半畜牧业区域的天然分界线。此种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形式对陕北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民间习俗文化是人民大众所创造的文化,是我们的母体文化。民间习俗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核心,无可否认的,应该备受国家和个人的重视与保护。但是,目前的现实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反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加之外来文化又相互影响,在这种新形势下,民间俗文化的发展就显得比较艰难,目前许多的民间习俗以及特定用具正慢慢消逝,甚至濒临灭绝。面对陕北农牧民俗文化发展现状,人们对此看法是多种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