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巴渝民歌文化初探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43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1 研究巴渝民歌民谣选题缘由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带有国际性和世纪性的人类文化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1989 年公布了《保护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建议案》,并于 1998年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之后,又于 2003 年 10 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of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的一项国际性的世纪大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一是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在其口头传统范围中明确指出: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语言,即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指在民众中长期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叙事诗、故事、歌谣、说唱等传统语言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表演活动;二是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如定期举行的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等。
巴渝地区具有 3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民间文学艺术非常丰富,它所孕育的巴渝文化更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尤其以三峡民歌、铜梁龙灯、梁平年画等蜚声海内外。凡是到过巴渝地区的客人,无不被壮丽奇险的长江美景、古朴的民风和异彩多姿的民族文化所吸引折服,更有无数人被巴渝民歌的独特文化魅力所征服。然而,随着席卷而来的现代文明的全球化浪潮,西方化、消费化、市场化等思潮正时刻洗礼着人们的头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的传统的生活习尚。如同世界上其它古老文明的民族的文化艺术一样,巴渝文化中一些有地方特质韵味的艺术形式,正遭受着消亡的命运,一步步远离人们的生活,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巴渝地区的民歌文化和无数文化一样,“由主流变为潜流,渐渐失去其生活的状况、生活的资源,进而无可奈何地成为了遗产——一种遗存、不可再生的不动产。”
巴渝地区民间文化中的民歌民谣是祖国文化的珍贵财富之一。高尔基曾经说过:“民间歌谣为一切韵文之祖。”民歌艺术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中国历代统治者的阶级和政治偏见,视民间文艺为“下里巴人”, 没像对待正统出生的文人文艺那样记录保存下来,致使民间文艺的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只能长期流传于人民口头,自生自灭。现在很多优秀的民歌民谣也面临着“人亡艺亡”的结局。如今太平盛世,............
..............

2 民歌研究的学科背景和课题阐述

2.1 国内外人类学民歌理论的发展概况

“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英国人类学家假设民俗是古代文化(原始文化)的遗留物,他们进行民俗研究旨在通过遗留物复现它们所代表的古代文化(原始文化),并透过古代文化(原始文化)理解、阐释现在难以理解的各种民俗。这种关于遗留物的理论,最早是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1832-1917)提出来的”。
他于 1865 年出版了著作《人类早期历史研究》,接着,另一著作《原始文化》于1871 年出版面世。他认为野蛮人的心智现象遗存在幼稚的游戏、儿歌、信仰、古代俗语和故事中,这种遗存被他称作“遗留物”(Survival)。这一“遗留物”理论是他在《原始文化》的第三章“文化遗留”中被提出的。同时他在阐述中把野蛮人的信仰和行为与现代农民的民俗联系起来。
安德鲁·兰(Andrew Lang, 1844-1912)是第一个站在民俗学的立场采用“遗留物”理论的学者。他在 1884 年出版的《民俗与神话》的第一章《民俗学的方法》中说:“民俗学,收集并比较古代种族的非实体的类似遗物:遗留下来的迷信和故事,民族文化那些见之于我们的时代却又具有时代性的思想观念。准确地说,民俗学致力于研究那些极少受到教育的改造、极少取得文明上的进步的民间群体、大众和若干阶级的传说、风俗和信仰。民俗的研究者立即就会发现这些在进化上落伍的阶级仍然保留着许多野蛮人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民俗的研究者因而被吸引去审视野蛮人的习惯、神话和思想观念——欧洲的农民仍然保留着它们,并且,它们的形态不乏本来的朴野。”在他们眼中,各种类型的民俗都是原始文化留存在现代社会的残余。因此,每一个民俗事象的发现都有助于恢复一点原始文化的本来面目。
英国的阿尔弗雷德·纳特(Alfred Nutt,1856-1910)在 1899 年出版的《田野与民俗》中说,“文明是城市生活的产物,民俗是乡村生活的产物”。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于 1956 年在其《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认为,一般的文明社会中都存在着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即“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和“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所谓大传统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上层贵族、绅士(gentry)、阶层和政府为发明者和支撑力量的主流文化或社会上层中的精英文化;而所谓小传统是指一般乡民社会,特别是一种定居的农民
(peasants)所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

.........

3 巴渝民歌产生的文化土壤 ............................................................................................10
3.1 巴渝民歌产生的地域环境 ................................................................................................. 10
3.2 巴渝地区的经济生产方式 ................................................................................................. 11
3.3 巴渝地区的人民生活方式 ................................................................................................. 11
3.4 巴渝地区的社会政治环境的演变 ..................................................................................... 12
4 巴渝民歌的题材(上) .................................................................................................14
4.1 反映巴渝地理特色的歌 ..................................................................................................... 15
4.2 反映巴渝经济生产的歌 ..................................................................................................... 22
5 巴渝民歌的题材(下):反映巴渝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歌...................................28
5.1 爱情歌 ................................................................................................................................. 28
5.2 仪式歌 ................................................................................................................................. 30
5.3 农祀节令歌 ......................................................................................................................... 36
5.4 苦、福歌 ............................................................................................................................. 37
5.5 时政歌 ................................................................................................................................. 38
5.6 历史人物传说歌 ................................................................................................................. 39
5.7 儿歌 ..................................................................................................................................... 40
5.8 其它兼类民歌 ..................................................................................................................... 41
6 “原生态”巴渝民歌面临传承困境和挑战 .............................................................47
6.1 巴渝民歌生存的原始土壤的消失 ..................................................................................... 47
6.2 生产方式的改变 ................................................................................................................. 47
6.3 大众传媒发展与艺术审美理念的改变 ............................................................................. 48
7 关于巴渝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与建议.......................................................49
7.1 加强对巴渝民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 49
7.2 采行政府领导、民间配合的优势互补的方式,加强对民歌的抢救、发掘、收集、整理、
继承和革新................................................................................................................................50
7.3 建设研究、保护、传承民歌的骨干人才队伍 ................................................................. 51
7.4 设置专项课题,保障经费,开展专题研究,切实解决民歌传承的实际问题 ............. 51
7.5 培养年青一代民歌的传承者,确保民族艺术传承不辍 ................................................. 52
7.6 民歌的保护、传承与民歌经济文化生态相结合 ............................................................. 52

结语

环境造就人的性格。巴渝人远祖一直生活在巴渝大地的大雾弥漫的大山大川之间,“雄、奇、险” 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巴人以渔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养成了巴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耿直豪爽的秉性和“向鬼信巫”的特点。由重庆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所致的重庆的血与火的政治历史变迁,炼就了当地人的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忠勇爱国,劲勇刚烈的品性。历史上的几次移民内迁,使祖国各种文化在重庆互相交融,形成了重庆城市的兼容并包、会纳百川的文化精神。
巴渝民歌文化是巴渝文化中具有典型地方文化特征的文化,它充分体现了巴人勇于冒险、艰苦创业、刚烈豪放的品格。民歌表现了巴人能歌善舞的秉性,突显出巴渝人民具有幽默乐天的性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巴渝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艺术审美理念也在不断改变,巴渝民歌正渐渐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原始文化土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困境和挑战。正对巴渝民歌的实际生存状况,结合重庆市的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政策,研究者为民歌在新时期的生存提出了以下的建议和设想。
目前,重庆市正在努力发展建设长江中上游经济文化中心,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建设长江上游的文化中心。因此政府正加大对文化公益事业的投入,利用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努力建立文化对外开放和交流新机制,鼓励组建集团做大做强文化和传媒产业,提高重庆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质量,打造一批具有品牌的文化精品,其中包括打造一部分具有巴渝文化代表的群众文化品牌。巴渝民歌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巴渝地方韵味的口头艺术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随着整个重庆地区建设长江中上游经济文化中心的步伐不断推进,重庆地区的旅游业正蓬勃发展。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