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学史中对颜元教育哲学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675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一、论题研究导引
颜兀,河北博野人,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世人尊称习斋先生,生十明崇祯八年(公兀一六二五年),卒十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兀一七零四年),是清初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颜李学派的创始人,饱经风霜的明遗民。何谓明遗民?“简言之,乃指活跃十顺治兀年至康熙二十二年的故明遗老遗少中之不仕新朝者。”(亡颜习斋先生生平主要活跃时间是在清初康熙年间,与此定义相吻合。“作为明遗民必须是出生十明朝,与前朝故国有着政治、身世或感情上的种种牵连。”分颜习斋先生作为汉民族的一份子,深怀家国破灭之痛,终身以遗民姿态自处十新朝。
明清易代,心怀家国之痛的明遗民学者们从“明亡追究”的角度进行反思,以为宋明理学之“静坐讲学、空谈心性”是导致明亡的深层原因,十是力倡经世致用之实学。其中颜习斋先生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对理学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逐步形成了自成一脉的务实教育哲学。梁启超曾经这样评价颜习斋先生所开创的务实之学:“其所树的旗号曰‘复古’,其精神纯为‘现代的’。”渝颜习斋先生所开创的务实学风领时代之风骚,有现代学旨之筋骨。也正因为如此,颜习斋先生的实学思想后来才得以被他的弟子李珠继承并发扬光大,并最终成就了一脉显学“颜李学派”。
颜习斋先生的哲学智慧主要蕴涵十他所撰著的《四存编》之中,即著名的“颜氏四存”:《存性编》、《存学编》、《存治编》、《存人编》。其中《存学编》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他那独具魅力的务实教育哲学。关十颜习斋先生教育哲学研究较为系统的研究资料有中华书局一九八七年整理出版的《颜兀集》上、下册,其中包含的内容除了“颜氏四存”外,还包含有颜习斋先生的其它撰文集粹,总之内容上还算是比较齐全完备,实属宝贵难得。颜习斋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年,他所开创的务实教育哲学在其理论和实践上都对向近代转型接轨的中国教育思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启蒙贡献。梁启超赞誉颜习斋先生的务实教育哲学为“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与最近教育新思潮最相合。”亡有鉴十此,颜习斋先生的教育哲学在中国教育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应子以充分肯定,更应该下万笔进行深入研究。
二、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本论文选题有如下四点考虑:一是明末清初,乃中国哲学思想发生巨大转变的重要转折期,身处这个时代的颜习斋先生及其开创的实学思想吸引了我的阅读兴趣;二是明清易代后,颜习斋先生是不仕新朝的较具代表性的明遗民。本文借此想深入探究颜习斋先生作为一个明遗民,其浓厚的遗民情结是怎样影响其教育哲学的形成与发展的;二是颜习斋先生作为一个教育哲学家,却有一系列反对“读书”的言说,那么这样一个教育哲学家究竟是怎样来阐述他的教育哲学的呢?本文想就此子以条分缕析的说明;四是颜习斋先生开创的务实教育哲学对十现代教育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一、古文献
[1]颜兀.颜兀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赵尔粪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6.
[4]戴望.颜氏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别李嫌.颜兀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颜兀撰,陈居渊导读.习斋四存编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8]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川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摘要 6-8
Abstract 8-10
第一章 绪论 11-20
一、论题研究导引 11-12
二、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2-13
三、相关研究的学术回顾 13-18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8-20
第二章 颜元教育哲学的成因 20-26
一、明清易代的历史变迁——颜元明遗民身份的确立 20-21
二、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经世致用哲学的双重影响 21-23
三、自身的教育实践与经验提炼 23-26
第三章 颜元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 26-35
一、哲学基础:格物新解与重习行的认识论 26-28
二、教育哲学目的论:经世致用,学用一致 28-30
三、教育哲学方法论:习行实践,兼顾讲读 30-32
四、辩证人才培育观: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 32-35
第四章 颜元教育哲学的实践——以主教漳南书院为例 35-41
一、对传统书院教育理学的批判 35-37
二、漳南书院的教育改革 37-38
三、漳南书院的教育特色 38-41
第五章 颜元教育哲学的价值评判 41-47
一、颜元教育哲学的历史价值及其缺憾 41-44
二、颜元教育哲学的现代启示 44-47
结束语 47-48
参考文献 48-53
致谢 53-54
附录A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