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中建构论视野的哲学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64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实证主义(Positivism)框架下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其主要思想是要将反思自然科学时所取得的成功方法、规律和观念引入到社会学相同的问题域当中,力求对社会达到客观性和真理性的认识,达到“统一科学”的目的,并借以提升社会科学学科的“科学地位”。7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哲学中历史—社会学派的兴起,社会学实证主义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主要以波普尔(K. Popper)、库恩(T. Kuhn )、费耶阿本德( P Feyerabend )等人阐述的“后实证主义”的思想导致了科学哲学中革命的发生。特别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出版,开拓了对科学的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其知识的社会学转向主要表明:知识不再是纯粹真理的载体,而是包含了许多社会的因素,对知识的研究必须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去研究。
从而在科学哲学的研究中,社会因素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但关于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并不仅限于此,随着它逐渐以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向具体社会科学的渗透,社会科学哲学逐渐成为了对社会研究实践进行反思的原理论研究,它为具体的社会科学中的实践提供了普遍的方法论原则和理论的指导。今天的社会科学哲学的核心问题是要澄清社会科学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建构了社会现实这一问题。社会科学哲学以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为对立的两极来构筑自己的发展道路,批判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平台。批判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是社会科学哲学的众多研究趋向中的两个主要方向。社会建构论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它是建立在反实证主义社会思潮的背景下而产生的。“社会建构”一词最初是由伯格(Peter Berger)和卢克曼(Thomas Luckmann)在1966年出版的《现实的社会建构》一书中提出的。根据1999年剑桥哲学词典的界定:“社会建构主义,它虽有不同形式,但一个共同的观点是,某些领域的知识是我们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温和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坚持社会要素形成了世界的解释。激进的社会建构主义则认为,世界或它的某些重要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是理论、实践和制度的产物。”①建构论所关注的研究问题是:这个被指称为问题的事实或行为是怎样引起社会关注并进入公共话语空间的;它是怎样在不同的情境中被称为是一个社会问题的;它需要经历那些阶段或过程的建构等。它主张从发生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因此,建构主义一经产生就为人们在如何看待科学、知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方面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实证主义的新的理论视角,它的出现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与此同时也受到了诸多置疑。
在阅读大量关于社会建构主义的文献资料中,经常会看到social constructivism和social constructionism这两组英文词汇,由于他们二者在理论方法上具有很多共同的假设,因此国内的研究者大多将二者混为一谈,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区分谈之甚少。
在本文中,我将尝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下梳理,以有利于我们对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social constructivism和social constructionism,他们共同持有这样的观点:知识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的产生受到了人们的认知结构、生活习惯、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在二者看来,我们日常所感受到的并不一定就是世界的真实本质,因为每个人在理解和创造事物方面是各不相同的,真实的世界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世界是被人们社会地建构成的,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建构我们自己世界。


参考文献
一、英文部分
[1] Robert Audi(edited).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 Kukla, Andre. Social Constructiv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3] K. Know-Cetina. "Strong constructivism一form a sociologist's point of view",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993
[4] M. Honis. The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5] K. Webb.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s in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London: Pinter, 1995
[6] Andre Kukla. Social Constructiv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London and New York. Vivien Burr. Social Constructivism. London and New York: Second Edition. Ashmore, M. (1989)The Reflective Thesis: Writing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9] Beck, U. (1992) The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0]Bohman, J. (1991) New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Problems of Indetermin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7
引言 12-17
第一章 建构论与社会科学哲学的兴起 17-22
1.1 启蒙思想、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17-18
1.1.1 启蒙思想 17
1.1.2 现代主义思潮 17
1.1.3 后现代主义思潮 17-18
1.2 社会学的影响 18-21
1.3 语言和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21-22
第二章 建构论与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 22-42
2.1 建构论视野中的科学观 22-29
2.1.1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科学观 22-27
2.1.2 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观 27-29
2.2 建构论视野中的社会实践观 29-38
2.2.1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29-32
2.2.2 吉登斯的社会科学哲学思想 32-38
2.3 建构论视野中的真理观 38-39
2.3.1 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标准被打破 38-39
2.3.2 “科学是真理化身”的观点被推翻 39
2.3.3 对“真理相对性”的重新诠释 39
2.4 建构论视野中的人生观 39-42
2.4.1 “集体主义”观念的兴起 39-40
2.4.2 “和谐”观念深入人心 40
2.4.3 对社会问题的重新诠释 40-41
2.4.4 以人为本,全面认识人类自身 41
2.4.5 反思性观念重新建立 41-42
第三章 建构论之于社会科学哲学的意义 42-48
3.1 认识论意义 42-44
3.1.1 认识过程的建构性 42
3.1.2 认识过程的能动性 42-43
3.1.3 认识过程的社会性 43-44
3.2 方法论意义 44-46
3.2.1 实践研究 44-45
3.2.2 修辞学研究 45
3.2.3 历史、文化研究 45
3.2.4 商谈研究 45-46
3.2.5 反思性研究 46
3.3 本体论意义 46-48
3.3.1 实在的反实证主义性质 46-47
3.3.2 知识的历史、文化特征 47
3.3.3 知识的不确定性 47-48
结论 48-51
参考文献 51-53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53-54
致谢 54-55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5-5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