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第一节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荀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和翟下学宫的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融合诸子百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先秦的哲学家大多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但不同的哲学家对教育的看法是不同的,形成的教育哲学观也不同。荀子从天人关系和人性论的角度,提出了“天人相分”和“性恶论”,并以此作为其教育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阐明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强调教育可以起到“化性起伪”的作用,并将其作为教育的宗旨,可以由“乱”“治”,教化民众顺应统治,可以实现大一统的土权政治。荀子适应当时趋十统一的社会状况,吸收百家学说之所长,尤其是融合了法家学说,提出以“礼”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荀子的教育思想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深入发展,对后世的教育与社会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针对荀子教育哲的诉求角度进行探析,力图通过分析先秦时期,特别是战国末期社会历史背景与趋势,以及荀子教育哲学产生的理论基础,深入挖掘荀子教育方面的哲学思想,梳理出荀子教育哲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立论依据与现实诉求,探讨荀子教育哲学的独特之处,并从中吸取有价值的见解,找到荀子教育哲学的宝贵之处与闪光点,总结其理论价值、内涵以及现实诉求,以此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荀子教育哲学体系。
(一)理论意义
一方面,通过梳理荀子教育哲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为荀子哲学的研究提供教育哲学视角的借鉴与交叉研究,并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些研究参考,这对十深化研究荀子教育哲学有重要的意义。对荀子教育哲学理论体系的研究综合运用哲学与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知识,丰富了研究的视角,拓展了研究的广度。
另一方面,从研究的结构来看,将荀子教育哲学的零碎思想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利十更好地把握荀子教育哲学的脉络。通过探析荀子教育哲学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现实诉求,可以从荀子教育哲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找到其教育哲学产生的前因后果,准确把握荀子教育哲学的脉络与关注的重要问题,这对十荀子教育哲学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荀子是卓有成效的哲学家与大教育家。他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研究荀子的教育哲学体系与现实诉求,对十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当前,中国社会对国民的道德教育尤为关注,许多关注中国哲学与道德教育的学者对先秦哲学的德育论做了系统的总结与回顾。荀子的教育观是其中比较系统的,这是因为他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哲学理论体系。荀子主要探讨的是德育问题,德育的可行与必行在十“天人相分”与人的“性恶”,这套体系又源自十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诉求,即“化性起伪”,实现大一统的土权政治。研究荀子的教育哲学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诉求,有助十我们准确地掌握荀子教育哲学中关十德育的阐释,为今天的中国教育,特别是德育提供些参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经典著作类
[1]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张觉.荀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孟子.
[4]刘向.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战国策[M].「别司马迁.史记「M].
[5]研究著作类北京:中华书局,北京:中华书局.2006.2009.
[1]胡玉衡,李育安.荀况思想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2]夏甄陶.论荀子的哲学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3]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M].济南:齐鲁书社,2001.
[4]周炽成.荀子韩非子的社会历史哲学「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5]别陈飞龙.荀子礼学之研究「M].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79.
[6]孔繁.荀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李玉洁.先秦诸子思想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8]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9]川郭志坤.荀学论稿「M].上海:上海二联书店,1991.
[10]廖名春.荀子新探「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4.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
绪论 7-13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7-8
一、研究目的 7
二、研究意义 7-8
第二节 文献综述 8-13
第一章 荀子的时代与荀子教育哲学思想形成背景 13-23
第一节 战国末期转型社会的特征与大一统的趋势 13-15
一、战国末期转型社会的特征 13-14
二、不可阻挡的统一之势 14-15
第二节 稷下学宫的经历与荀子教育哲学思想的形成 15-20
一、荀子三游稷下学宫的经历 15-17
二、稷下学宫对荀子教育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 17-20
第三节 荀子对前人教育哲学思想的继承和批判 20-23
一、荀子对前人教育哲学思想的继承 21
二、荀子对前人教育哲学思想的批判与发展 21-23
第二章 荀子教育哲学的理论建构 23-38
第一节 荀子教育哲学的理论基础 23-28
一、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 23-25
二、荀子的性恶论 25-28
第二节 荀子教育哲学的思想内容 28-38
一、教育宗旨 28-30
二、教育目的 30-33
三、教育内容 33-35
四、教育方法 35-38
第三章 荀子教育哲学的现实诉求 38-46
第一节 由乱而治,教化民众顺从统治 38-42
一、化性起伪的治人政治诉求 38-40
二、培养圣人的革新等级诉求 40-41
三、终乎读礼的规范秩序诉求 41-42
第二节 大一统的王权政治 42-46
一、功壹天下的政治理想 42-43
二、大一统王权政治的构想 43-46
结语 46-48
参考文献 48-51
致谢 51-5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