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在社会学理论学中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68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一、选题缘由
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世界各国传播的过程中,影响之大至今没有哪个外国学者能够超越,影响之深,威的学生,除了美国以外,也没有哪个国家能超越。胡适、当时中国教育所受杜威陶行知和陈鹤琴等作为杜深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他们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实际对杜威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形成了新的教育理论,使得杜威的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杜威教育思想不仅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进行教育改革,杜威的思想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他的很多思想在现在仍然可以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一些思路。杜威的教育思想广博深邃,研究其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对杜威的课程理论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再认识和研究。
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非常广泛,通过思考、归纳、整理,已经把杜威的教育思想梳理得相当清晰了,但都基本停留在教育理念的层面,就某种专题研究涉及的并不多,其中就包括对杜威论智慧培养的研究尚未见到。事实上,杜威教育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围绕智慧培养展开的,他把课程的目的看作是一种“智慧培养”。其论述不仅具有当年的价值,更具有当代的价值。所以笔者试图从这个方面入手加以研究,扩大杜威教育思想研究的范围,为我国现实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此外,课程已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领域。课程和教育密切相关,在教育过程中,涉及人类发展变化,具体和现实的因素始终是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教育总是以某种方式方法,使学生某些方面发生变化,成就人们的预期发展。(油此可见,教育活动的展开很难脱离课程;同样,课程在教育中的意义就在十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课程与教育紧密相连,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杜威在回顾近代教育改革方面的尝试时,就注意到课程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了。
杜威的课程思想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那时正是课程作为一个专门领域研究的开始,他在这一时期撰写的《儿童与课程》、《民主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等成为后来课程研究领域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对后来的课程改革与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杜威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反响不小,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从做中学”等,几乎成了教育界的口头禅。他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思想的魅力不只是表现在对理论的细致分析,更在十它能直指教育的实践。因此本文试图把杜威的课程思想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切入点。


参考文献
图书文献:

1.约翰·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约翰·杜威.姜文阂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约翰·杜威.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约翰·杜威、傅统先等.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5.约翰·杜威、傅统先.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王承绪等.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7.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一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九卷)[M]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9.施良方.课程理论一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0.孙有中.美国精神的象征一一杜威社会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中文提要 3-4
Abstract 4
序言 7-13
一、选题缘由 7-8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8-11
三、研究方法 11-12
四、研究构思 12-13
第一章 智慧及其提出的背景 13-20
一、智慧的内涵 13-16
1. 智慧的内涵 13-15
2. 智慧与其他相关概念 15-16
二、智慧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16-20
1. 工业革命对人才的新需求 17-18
2. 民主运动对教育改革的需求 18-19
3. 传统教育弊端的暴露 19-20
第二章 智慧与课程理论 20-30
一、课程价值观 20-24
1. 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相统一 20-22
2. 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 22-24
二、课程内容观 24-26
1. 杜威在设置课程科目上坚持“社会中心”的原则 24-25
2. 实现学校与社会相统一的“主动作业” 25-26
三、课程方法观 26-30
1. “从做中学”的涵义 27
2. “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27-30
第三章 杜威“智慧”课程观的理论依据 30-36
一、哲学依据 30-33
1. “生长”的经验 30-31
2. “参与者”的知识 31-32
3. 经验与知识的联系 32-33
二、心理学依据 33-36
1. 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 33-34
2. 杜威的反射弧理论 34-36
第四章 杜威智慧理论的现实价值 36-57
一、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 36-38
1. 职业教育的内涵 36-37
2. 职业教育的实施 37-38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现状 38-42
1. 调查结果分析 39-41
2.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弊端 41-42
三、高职院校培养“智慧”的现实价值 42-45
1. 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是当代教育的内在要求 43
2. 智慧使知识获得生命 43-44
3. 智慧表现为知识的实际应用 44-45
四、我国高职教育中如何培养“智慧” 45-57
1. 课程内容实用化 45-47
2. 课程实施活动化 47-52
3. 师生关系民主化 52-57
结语 57-59
参考文献 59-61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61-62
后记 62-6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