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问题的提出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思想认为“未知生,焉知死?”,要求人们关注真实的生命问题,不要分心考虑死亡及死后世界的问题。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造成了中国人更偏重世俗的伦理道德追求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轻视或忽视死亡问题,回避和忌讳有关死亡话题。在家庭交谈与社会交往中,人们尽量避免死亡话题,不得不提及时多采取委婉的说法,如“走了”、“去了”、“老了”等较为隐晦的表达。面对孩子的好奇疑问父母大都一言以蔽之或顾左右言他,这种闪烁其词的态度不仅难以将正确的生死观念传达给子女,甚至可能使孩子心中建立死亡是神秘或可以逃避的等错误认知。
不对青少年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们已经了解该领域的知识。他们通过不正当、不合理的渠道和途径在潜意识里获得的“死亡教育”,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亡针对青少年屡见不鲜的轻视生命、曲解死亡和恐惧死亡的现状,死亡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应了解青少年对待死亡的态度,调查其对死亡教育是否有需求。然后再有意识的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局,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更应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力求让生命绽出绚烂的光彩。
1.1.2选题意义
1.使人正确认识死亡,树立健康的死亡态度
死亡教育的目的是帮人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使人明确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消除对死亡的恐惧、逃避、焦虑等心理现象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死亡教育引导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产生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加深人们对死亡的深刻认识,正确面对自我之死与他人之死。用坦然理性的态度面对死亡,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2.使人珍爱敬畏生命,提升生命质量
正如别尔嘉耶夫在《死亡与永生》中提到的,“这个世界上的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意义与终点相关。假如没有终点,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世界上存在着无限的生命,那么在这样的生命中就不会有意义。”正是由十“终点”的存在,才显示出了生命的美好与脆弱。死亡教育使人深刻理解“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这一事实,让人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懂得尊重、维护及不伤害他人生命,不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冒险。生命与死亡是互相促进的一体两面,理解死亡的意义时刻铭记死亡并不遥远,并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这一现实,才能“向死”超越死,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不断提升生命质量,实现自己个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专著类
邹宇华.死亡教育[M].肇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张淑美.中学“生命教育”手册——以生死教育为取向[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
黄天中.死亡教育概论II死亡教育课程设计之研究[M].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
孙利天.死亡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Wong,P. T. P.,Reker, G. T. &Gesser, G. Death attitude profile revised: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attitude toward death. In Nemeyer, R. A. (Ed.), Death anxiety handbook:Reasearch,stru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Washington: Taylor& Francis. 1994: 121—148.
摘要 4-5
Abstract 5-6
1 引言 9-19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9-10
1.1.1 问题的提出 9
1.1.2 选题意义 9-10
1.2 文献综述 10-18
1.2.1 死亡教育 10-12
1.2.2 死亡态度 12-16
1.2.3 死亡态度量表 16-18
1.3 创新与不足之处 18-19
2 研究方案设计 19-21
2.1 研究目的 19
2.2 研究对象 19
2.3 研究方法 19
2.4 研究工具 19-21
3 研究结果分析 21-42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21-26
3.1.1 个人背景资料 21-23
3.1.2 环境经验资料 23-26
3.2 死亡态度 26-41
3.2.1 调查对象的死亡态度 26-27
3.2.2 影响死亡态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27-41
3.3 死亡教育需求 41-42
4 研究结论 42-44
4.1 死亡态度 42
4.2 影响死亡态度的因素 42-43
4.3 死亡教育需求 43-44
参考文献 44-48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48-49
附录 49-54
后记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