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教学思想研究——以克服时弊为中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702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一、选题意义
朱熹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自南宋理宗时期至兀、明、清二朝以来,陆续有学者对朱熹和门人的语录,朱熹的读书法进行整理和研究。至近现代,许多著名学者都曾对朱熹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如钱穆、陈荣捷、高令印、陈来等。他们一方面对朱熹各个方面的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另一方面,对朱熹的书信往来、事迹、门人进行考证,为研究朱熹的教育思想提供了更为确切地有价值的材料1。另外,作为“孔子第二”的朱熹在中国教育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受到人们的敬仰。所以在朱熹的主要活动地方的福建及在朱熹生活的年代的重要政治中心临安(今浙江杭州)都将朱熹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文社科项目,成果丰富。总而言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宣扬传统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实上,当今学术界,学者们做学问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朱熹的严谨朴实的为学精神值得提倡。尤其是针对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周围充斥着“快”文化,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作为我们的“圣经”,同样值得思考。
二、研究综述
朱熹教育思想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成果丰富,内容全面。古代文献资料方面中有代表性地如南宋时期黎靖德《朱子语类》(黎靖德.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1986年版)、《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熹.四部丛刊初编集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书店印行,1989版)、(宋)张宏的《朱子读书法》{(宋)张洪编.朱子读书法「M]腹性书院业刊,民国二十五年(1946年)},大都学者都以此作为研究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史料。
近现代研究朱熹的教育思想著作很多,其中专门研究朱熹的教育思想和活动的有张品端,姚进生,陈国代等的《大教育家朱熹》(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版)。该书分上下两篇即朱熹的教育历程和朱熹的教育思想两大方面,涵盖朱熹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及大学、小学、女子教育研究。韩钟文《朱熹教育思想研究》(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版);周德昌的《朱熹教育思想述评》(长春市: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版)则强调从人性论的角度研究朱熹的教育目的为“存天理、灭人欲”;从国家培养人才的角度,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醇儒”。
教育阶段,注重小学的“事”教和大学的“理”教两个教学阶段,并注重两者之间的联系。李邦国的《朱熹和白鹿洞书院》(武汉市: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版)则从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角度,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将教育阶段分为“大学”和“小学”,认为小学是大学学习的基础。十述胜的《朱熹与南宋教育思潮》(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版)着重从朱熹当时所处大的历史背景,对其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讨,从朱熹的“心性论”的角度,提出“觉”“效”统一的逆觉主义教育本质论,及存理灭欲的教育价值论;教育阶段方面,主要是从礼乐为主的学习内容的小学和大学,并提出《学记》中所授内容为用来沟通大学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陈青之的《中国教育史》(北京市:东方出版社,2008版)提出了朱熹的“完人主义”的教育目的。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周予同的《朱熹》(上海市:商务印书馆,1931版)着重从教育制度进行探讨,强调朱熹对当时教育制度的排斥,提倡理想的教育制度,即“小学”和“大学”两制。高令印的《朱熹思想研究》(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提出朱熹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整顿伦理纲常,成德成圣。苗春德,赵国权著的《南宋教育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版)则提出“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的教育目的论及“变化气质”的教育作用论。毛礼锐的《中国古代教育史》(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版),主要从朱熹对十当时学校与科举的批评,提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纲领。

参考文献
[1]陈荣捷.朱子门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版
[2]高令印.朱熹事迹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版
[3](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版
[4](清)王}} ll};.朱熹年谱[M ].北京:中华书局,1998版
[5]陈国代等.大教育家朱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版
[6]周德昌.朱熹教育思想述评「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版
[7]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版
[8]苗春德,赵国权.南宋教育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版.
[9](宋)朱熹.四部丛刊初编集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书店印行,1989版.
[10]周予同.朱熹「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版.
[11]高令印,高秀华.朱子学通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版.
[12]钱穆.朱子新学案「M]巴蜀书社.1986版.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
绪论 8-12
一、选题意义 8
二、研究综述 8-10
三、本文的研究角度、创新及不足 10-12
第一章 朱熹教育思想的形成 12-17
第一节 朱熹生平 12-13
第二节 朱熹教育思想的形成 13-17
一、形成时期 14-15
二、成熟及完善时期 15-17
第二章 克服科举之弊 17-21
第一节 非为己之学 17-19
第二节 坏人心志 19-21
第三章 批评学术之弊 21-30
第一节 学术之弊 21-24
一、释氏之病 21-22
二、内禅外儒 22-23
三、“各守己偏” 23-24
第二节 学者之弊 24-30
一 “心志之病” 24-25
二、读书之病 25-28
三、工夫之病 28-30
第四章 克服时弊的教育思想 30-40
第一节 “为圣贤”的教育目的 30-32
一、从“心上做工夫” 30-31
二、“践履圣行”的为己工夫 31-32
第二节 教化与人才培养 32-35
一、培养“知行合一”的人才 32-33
二、地方教化作用 33-34
三、成己成物 34-35
第三节 阶段性教学 35-40
第五章 读书要义 40-46
第一节 循序渐进 40-43
一、“循序” 41-42
二、“渐进” 42-43
第二节 熟读精思及解惑过程 43-46
一、熟贵在精专 43-44
二、兼看已读之书 44
三、熟读继以深思 44-45
四、为学有得的过程 45-46
结语 46-47
参考文献 47-48
攻读硕士期间本人发表的论文 48-49
后记 49-5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