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一)《吕氏春秋》的成书背景
《吕氏春秋》的作者是战国末年担任秦土赢政相国的吕不韦,由他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一部著作,成书十秦朝统一之前。《吕氏春秋》的撰成,是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政治精英在秦统一前提出的政治上的要求、思想上的动员、理论上的准备,是适应历史潮流的产物。
1、编撰形式整齐不乱
《吕氏春秋》的编撰形式表现为形式整齐、内容系统。全书共二十六卷,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十二纪下另设子目六十一个,八览下另设子目六十二个,六论下另设子目二十六个,总计一百六十篇。书中学说兼收儒、道、墨、法、农、名、阴阳、兵、乐各家言论,保存了先秦时期诸子及各家各派不同的学说思想,内容包括政治、军事、哲学、道德、经济、农业、天文、历法、音乐、礼制、教育、养生等诸多方面,目_书中内容综合百家九流、畅论天地人物,所以从东汉班固起,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它列入杂家。对十杂家的定义,《汉书·艺文志》中这样解释道:“杂家者流,盖出十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土治之无不贵,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无所归心”。
《吕氏春秋》的成书,不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教育思想分化、融合的必然结果,符合学术文化教育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被称为杂家的《吕氏春秋》,主要的思想特点表现为兼收并。郭沫若先生评论该书的特点为:“这书不仅在思想上兼收并蓄,表现得‘杂’,就是在文字结构上也表现得‘杂’,……然这书却含有极大的政治上的意义,也含有极高的文化史上的价值。它对各家虽然兼收并蓄,但却有一定的标准。主要的是对十儒家道家采取尽量摄取的态度,对十墨家法家则出以批判。这是值得注意的本书的一个原则。……它并不‘杂’,它是有一定的权衡,有严正的去取。在大体上它是折衷道家与儒家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尊重理性,对十墨家的宗教思想是摒弃的。它采取着道家卫生的教条,遵守着儒家的修齐治平的理论,行夏时,重德政,隆礼乐,敦诗书,}fn反对着墨家的非乐非攻,法家的严刑峻罚,名家的诡辩苟察”,郭沫若先生的评价颇为恰当的指出了此书“杂”的特点,此书的这种“杂”的表现方式也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吕氏春秋》一书“杂”的表现为:一方面,它试图兼合百家,齐万不同,对百家学说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针,包含了儒、道、墨、法、阴阳、纵横、名、兵、农等名家之言,诸子之说兼有之;另一方面,《吕氏春秋》的作者在规划秦国未来蓝图时,认为有创立新的学术思想体系的必要,为新土朝作思想理论方面的准备,虽然它并没有完成创立新的独立思想体系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将诸子各家学说进行了一番有选择地拼凑和揉合,集各家精华择善,综合改造,这方面也表现为“杂”。
《吕氏春秋》虽然在编写内容和主旨思想上表现为“杂”,但经过编者的整合,使书中内容和思想不乱,自成体系。关十《吕氏春秋》的这一“杂”的特点,土炳照与阎国华先生这样评价道:书中“宇宙观和人生观方面是以道家学说为主揉合各家思想,在伦理观和教育观方面则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兼合各家思想,在社会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又是多以法家或墨家、兵家、农家等为主参以各家思想。它展示了各家学说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的轨迹,反映了各家学说逐步融合的趋势,使后人得以窥见学术文化和教育思想演进的某些线索。书中体现的这些特点也正是它的价值所在”,这段评价指出《吕氏春秋》内容上有序,思想上对诸子各家取舍不同,也能反映出当时的文化教育的发展变化的情况。书中内容表现出的特点、以及对各种思想的整合在其编撰体例上也有明显的体现。
参考文献
一、基本文献
[1]〔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M].《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南齐」刘韶.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清」孙冶让.墨子「M].《墨子闲沽》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
[5]「清」阮兀校.孟子注疏「M].《十二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清」阮兀校.礼记「M].《十二经注疏》 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7]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0]土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张双棣.吕氏春秋译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土利器.吕氏春秋注疏「M].成都:巴蜀书社,2002.
[13]陈奇酞.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14]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土晓明.吕氏春秋通诊fMl.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6
一 绪论 9-15
(一) 《吕氏春秋》的成书背景 9-11
1. 编撰形式整齐杂而不乱 9-10
2. 编撰体例独特自成系统 10-11
(二) 研究现状与趋势 11-13
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 11-12
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12-13
(三)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5
1. 选题目的 13
2. 研究意义 13-15
二 《吕纪》中教育目的 15-18
(一) 修己治人 15-16
(二)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6-17
(三) 个体完善与发展 17-18
三 《吕纪》中教育内容 18-28
(一) 学识教育 18-19
(二) 道德教育 19-23
1. 道德教育内容 19-21
2. 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 21-22
3. 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 22-23
4. 道德教育意义 23
(三) 音乐教育 23-28
1. 音乐教育起源 24
2. 音乐教育内容 24-25
3. 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 25-26
4. 音乐教育意义 26-28
四 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 28-39
(一) 教学原则 28-30
1. 劝学原则 28-29
2. 生活原则 29
3. 用众原则 29-30
4. 教学相长 30
(二) 教师 30-33
1. 教学目标: 立身 31
2. 教学方法:善教 31-32
3. 自我完善:师达 32-33
(三) 学生 33-38
1. 学习目标:成身 33
2. 学习方法:善学 33-35
3. 对待教师:尊师 35-37
4. 对待学习:疾学 37-38
(四) 师生关系 38-39
1. 师徒同心 38
2. 师徒同体 38-39
五 教育作用 39-48
(一) 教育与人的发展 39-40
(二)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40-41
(三) 治国理民选贤用贤 41-46
1. 贤才治国的重要性 42
2. 举荐任用贤才 42-43
3. 识别贤才 43-44
4. 尊重贤才 44-46
(四) 教育的文化作用 46-48
1. 传递保存文化 46
2. 更新传播文化 46-48
结语 48-49
参考文献 49-53
后记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