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社会学中对中美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比较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72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培养体系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设置的基本依据是根据学科特点,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理论结构和技能服务。培养体系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甚至影响到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因此,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本学科的发展十分重要。
美国的教育技术学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无论在教育技术学的现实应用,以及教育技术学学科本身的发展都趋于稳定和成熟,其学科教育的培养体系和制度先于其他国家的发展。因此,研究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对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其借鉴意义不可估量。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发展仅有40年的历史,该学科领域的专家艰苦努力,为该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专家的学科背景不同,以及对教育技术学的争议越来越多,使得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虽然满足多样化,在研究深度及专业性有着很大的偏颇,而且十分重视学术化的研究,忽略其实践性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从事教育技术学相关职业的人员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的存在。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体系的改变受到了关注,促使我们在该方向上做出努力,使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发展与培养更加完善。
第一章绪论
教育科学领域的专家将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产生的标志。教育技术学领域的专家将美国AECT在1963年提出的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作为教育技术学作为独立学科的标志,这样看来,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史要晚于教育科学的发展近160年,但是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庞大的研究学科领域,其概念和研究对象乃至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各国的教育科学领域专家和教育技术学专家争议不断。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教育技术学发展历程
1.美国教育技术学发展
美国是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应用发展最早的国家。美国教育界受到17世纪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等人的直观教育思想(夸美纽斯认为:直观教学的材料除了实物外,还可以是模型和图画,即高级的事物可以由低级的去代表,不在跟前的可以收在跟前的去代表,看不见的可以由看得见的去代表;[2l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应该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法则,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和天赋,其中采用直观的教育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和天赋的重要途径。这为美国教育的实践打下了思想基础。19世纪末,为了鼓励美国民众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广泛而高效地教授战斗常识以及激发美国大众的参战热情,无声电影被普遍应用于战事教育。战后,人们认识到了电影等视觉媒体技术的巨大潜力,“视觉教育”开始流行于教育界。1929年,美国的广播学校相继成立,有声电影也被当作工具运用到教育当中,进而出现了“视听教育”。1955年,美国家庭电视机的拥有率高达78%,电视被认为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教育手段,再一次使教育手段发展了变革。6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技术被作为独立的学科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产生,在思想上教育技术学也有了系统的发展,教学过程的心理学化、设计教学的系统方法、教学系统的设计相继出现,被该学科领域专业人员所研究。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专家何克抗从教育思想角度研究了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史(如图1-1)。由图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教育技术学的沿着三条路径发展,一是各种媒体设备上的运用与发展,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人教学的发展,三是教学系统的设计理论与应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朴姬顺,张萍.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fJl.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夸美纽斯著[捷克},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2006:141.
[3}阿图尔·布律迈尔等[t,}}士},尹德新译.裴斯泰洛齐选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3.
[4]何克抗.教A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10) a9.[s] Larson, L.C. Educational Technology 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969-71 [J].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1971 .
[6] Short, Ronald. An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United Stat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1981.
[7] Robert Kozma. Reflections on the Stat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0,48(1):s一1s.
[8] Rita Richey. Reflections on the Stat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 Response to Kozma[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0,48(1):1618.
[9]杨晓宏.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b标的改革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1999(3).
[10]杨满福.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s(2).
[11]川刘永贵.印第安娜大学教学系统技术系硕士课程对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电化教A研究,2004,(3).
[12]艾伦·贾纳斯泽鸟斯基,迈克尔·莫伦达l美1.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fMl.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6.

摘要 4-5
Abstract 5
引言 7-8
第一章 绪论 8-1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8-10
(一) 教育技术学发展历程 8-9
(二) 教育技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 9-10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0-11
(一) 教育技术的概念 10
(二) 培养体系的概念 10-11
(三) 课程设置的概念 11
三、问题的缘起 11-12
第二章 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12-22
一、美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12-17
(一) 课程名称 12-14
(二) 学科重点 14-15
(三) 授课教师研究方向 15-16
(四) 就业去向 16-17
二、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17-22
(一) 培养目标 17-18
(二) 专业培养方向 18-19
(三) 课程结构设置 19-20
(四) 课程内容及重点 20-22
第三章 中美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分析及比较 22-26
一、中美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特点分析 22-23
(一) 美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特点 22-23
(二) 中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特点 23
二、中美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比较 23-26
(一) 培养目标比较 23-24
(二) 培养模式比较 24
(三) 课程结构比较 24-25
(四) 课程内容比较 25-26
第四章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现实发展之路 26-30
一、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培养体系 26-27
二、建立“实践—理论—实践”的培养模式 27-28
三、建立开放的课程体系 28-30
第五章 结束语 30-31
参考文献 31-33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33-34
致谢 34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