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一)研究缘起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奋一斗史,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艰难探索的历史。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民主革命的深入,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等发生了重大改变,局面也为之一新。各种教育思潮云蒸霞蔚,有平民教育思潮、乡村教育思潮、生活教育思潮等。在众多思潮中,既有高举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家,也有进步爱国的教育家,挥代英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们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试图对中国教育现状进行改革,甚至有些人想要“教育救国”,单纯地依靠教育手段改造中国,这些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很难实现的,但是这些教育家通过各自的教育实践对教育事业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贡献。
挥代英生活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中学时代遇到辛亥革命失败,大学时又恰逢五四运动爆发前夕。面对封建势力的复辟,辛亥革命的失败,挥代英认识到革命并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和中国落后的现状。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在十封建的旧思想根深蒂固,人们被这些旧道德、旧思想所控制,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靠教育,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唯一工具”。挥代英认为教育目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其言教育之目的,在利导人类可教育的本能,以引导陶冶其他之各种本能。对十其能量加以适肩之刺激,以达到增进人类幸福,个人身心壮健之目的。”‘其二,“教育学之目的:利导人类可陶冶的本能(教育学原意有惩创意,即言慎防本能之过度发展也),使各种本能合当发达,社会由之改进。这两个目的分别表达了教育与人的关系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规定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目标,一方面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社会。挥代英主张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为社会造福、为民众谋利、振兴国家的“刚锐”少年。挥代英从二十二岁起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前前后后有近十年的教育实践,先后在武昌大学附中任职,继在安徽宣城中等师范,川南师范任职,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
挥代英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青年运动的领导人,周恩来曾评价挥代英为“中国青年的领袖”。挥代英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就有读书的环境,聘塾师在家,每天进书房攻读。1909年,随父去老河口,中断学业,开始自学生涯。他读过《古文观止》、《战国策》等古籍,从中汲取我国古代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精髓。挥代英从十四岁时就开始记口记,直到地下战争的时候才停笔。他说:“把口记作为‘以是观吾行’的重要手段,一口二省,鞭策自己克服缺点。”91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中华大学预科一班,1915年进入中华大学文科,学习中国哲学。
学生时代的挥代英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擅长英文,小时候和邮政局局长学习英文,后来自学口语和德语,能够阅读和翻译英、口、德文书籍。他的知识非常渊博,有“百宝箱”之称。挥代英对自己严格要求“石氏砺行为,敦进学业”。与学友冼震帕,余家菊分,被同学誊为“二鼎甲”。校长陈时角!老师们对挥代英也是大加赞赏。挥代英1918年夏从中华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
在教育家的心目中,“只要我们有好的教育和培养,就能造就好人才;人才在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之后,就能造就比以前更好的人才。”教育家们将根治国家的弊病的希一望寄托在教育上面。挥代英以哲学家的头脑,观察中国的教育,试图通过教育改革,解决当时的教育问题。当时的教育是:“教育界简直是千疮百孔,教育制度有许多谬误,教科书有许多劣点”犷;“教材和教学方法不是沿袭封建蒙馆的一套,就是抄袭口本、西欧的一套,其中有许多不合国情时势的地方”。丸晖代英试图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并目把这种变革的思想充分体现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如挥代英对中华大学的校务改革、课程改革,在宣城师范的学生自治等教育改革活动等,在教育实践中切实地对教育进行改革。
挥代英对教育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他遗忘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教育有问题,我们是要改,但是怎么改?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不能按照我们的理想设计成什么样儿,就会是什么样?因为教育受社会牵制的东西太多。所以,只有教育理想的命题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实践,教育实践的土壤浸润着教育理想的光辉,教育理想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应该勇敢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主动寻求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的对接,保持两者的合理距离。缺乏理想的教育也许是高效的,但必然是平庸的。只有高低得当、难易适中的教育理想才能指导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英卫市西·能著,土承绪等译:《教育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2.张允侯殷叙彝等.五四时期的社团[M].北京:生活·读弓·新知二联 1979.
3.挥代英.挥代英日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4.[法]拉伯宙著.成钎亭译:《巨人传》[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
5.回忆挥代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挥代英文集(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挥代英文集(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 Hi子渝任武雄李良明.挥代英传记[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
9.[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0.剪伯赞郑天挺.卞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M ].北京:中华}弓局,1985.
11.[占希腊材白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弓馆,1986.
1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摘要 5-6
Abstract 6
引言 8-15
(一) 研究缘起 8-9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9-15
1. 已出版的研究恽代英相关著作 9-11
2. 已发表的研究恽代英的论文 11-12
3. 核心概念界定 12-13
4. 研究方法 13-14
5. 研究的意义 14-15
一 描绘美好的教育图景——恽代英的教育理想 15-26
(一) “希望”的乌托邦:教育理想的初步解读 15-16
(二) 理想的“家园”:恽代英教育理想的意蕴分析 16-26
1. 学生时代的教育理想之一——理想的儿童教育 16-19
2. 学生时代的教育理想之二——理想的私塾改革 19-20
3. 实践中的教育理想---理想的中小学教育 20-26
二 教育理想的实现之径——恽代英的教育实践 26-32
(一) “理想”的试验田:教育实践的理性分析 26-27
(二) 回归现实世界:恽代英教育实践的真实再现 27-32
1. 初露锋芒——恽代英在中华大学 27-29
2 情满宣城——恽代英在宣城师范学校 29-30
3. 巴蜀播光——恽代英在川南师范学校 30-32
三 迷茫的未来--恽代英教育理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困境分析 32-37
(一) 恽代英的教育理想对教育现实的“遗忘” 32-34
1. 抽象的人性假设,对受教育者人性完满性的“遗忘” 32-33
2. 教育理想的过分理想化,对教育现实的“遗忘” 33-34
(二) 教育现实对恽代英教育理想的“遮蔽” 34-37
1. 教育救国的时代性追求对恽代英教育理想的“遮蔽” 34
2. 教育改造社会的理想性对恽代英教育理想的“遮蔽” 34-37
结语 37-39
参考文献 39-41
附录 41-43
后记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