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道德选择及能力培养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730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改革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当今的我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社会这样一种新型社会存在形式的出现,为社会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和网络化的途径,使得文化交流更开放、更自由。与此同时,充斥在网络中的多种价值取向、价值悖论或是道德冲突表现的程度更加激烈,形式也更加多样和复杂。因此,网络的出现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道德能力发展空间,创造了更多的道德选择机会,同时也导致了价值差异的逐渐拉大,道德标准和道德评判的相对化,为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对网络道德选择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是理论研究与具体社会道德问题相结合所衍生出来的必然话题。
此问题的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来讲,意图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丰富青少年德育理论的研究内容,并能够有利十指导德育实践的有效实施。从现实意义来看,在十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助十更好地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十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明辨是非,抵制诱惑,在面临道德困惑和冲突时,理性地、负责地做出选择;有助十完善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在网络道德选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深化自我反省、自我调控以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二)研究现状
1.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
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引发了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已备受学术界的关注,综观近年来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从研究的理论基础看,虽然近年来关十网络道德的伦理学研究和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这些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却很少被网络道德教育研究采纳,这不利十网络道德教育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其二,从研究重点看,大多数研究者把研究重点集中在了实践和操作层面,如改变某类学生某种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等,就事论事,缺少系统完备的网络道德理论或成型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具体到学者的文献研究成果中去分析便可发现这样的趋势。如有的学者针对大学生群体存在的网络道德问题,诸如道德认知的冲突和价值紊乱、道德情感冷漠和人际疏离、道德意志的弱化和I行为失范、道德人格的偏常和人性异化等方面,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传统道德约束的真空、道德相对主义的冲击和技术人文价值的冲突,并据此提出从革新教育观念,培养主体意识等四个方面着手,以期实现网络道德的重新建构。还有学者单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失范行为的主要特征、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危害及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有效防范与教育对策。此类的文章数不胜数,一方面可以看出学者们对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视,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以期找到切入点,解决这一难题。但另一方面,很显然他们将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上,但多数研究者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当务之急是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将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操作相结合,建立完备的网络道德教育理论与教育模式的同时,注重道德主体自身的能力培养和深化,这是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12] [34]姚新中.道德活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92, 204, 220.
[2] [4] [5] [7] [8]土敬华.道德选择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8, 69, 72, 74, 8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52-154.
[9]M.Benedikt, cyberspace:First Steps[M].Cambridge MA: T M工T Press,1994.123.
[10]"T祥.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分析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04 C1): 30-32.
[11]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4.
[13」周云倩.重视“鼠标下的德性”一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及对策[J].今传媒,2004 C 7 ) : 69-70.
[14] [13] [14]策雅,张鹰.青少年学生网络不良行为与学校网络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2(1):49-52.
[17] [19] [20] [35]]]S杰.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 2 (1> .
[18]李俊文.网络时代的伦理问题及其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08 C7):26.
[21]陈勇,刘姑.网络道德问题成因探析[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04 C1): 29-34.
[22」马治国.重划人类教育发展阶段[J].航海教育研究,2005 C1): 4-7.
[23」怀特海.教育的日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弓新知,2002: 123.
[24] [25] [30]陈茜.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卞要特征及其有效防范与教育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 (4).
[24] [25]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 (3):10-18.
[28] [29]肖)I].卞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范大学出版社,2002: 198.
[31] [32」陆士祯.培养道德选择能力[N].人民日报,2005-06-02.
[33]孟兰芬.关于道德选择的儿个问题[刊.现代析学,2001 C2):75-79.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
引言 8-11
一、网络道德选择的理论阐释 11-16
(一) 道德选择的基本理论 11-12
1. 道德选择的含义 11
2. 道德选择的条件 11-12
3. 道德选择的自由与责任 12
(二) 网络道德选择的理论内涵 12-16
1. 网络的特征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12-13
2. 网络道德选择的内涵 13-14
3. 网络道德选择的特征 14-16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选择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6-21
(一) 青少年网络道德选择的问题表现 16-18
1. 网络道德的不选择 16
2. 网络道德选择的不成熟 16-17
3. 网络道德选择的失范 17-18
(二) 青少年网络道德选择问题的成因分析 18-21
1. 道德相对主义的冲击 19
2. 网络道德监管的缺失 19-20
3. 家庭教育的落后和社会环境的复杂 20-21
三、青少年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目标预设 21-24
(一) 目标建构的依据 21-22
1.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一致性 21
2. 前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阶段理论 21-22
(二) 目标的初步设立 22-24
1. 前网络时期逐渐完善青少年的道德准备 22-23
2. 网络时期进一步深化青少年的道德涵养 23-24
四、青少年网络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目标实现 24-30
(一) 以学校为主阵地,创新道德教育方法 24-26
1. 由“教会顺从”向“教会选择”转变 24-25
2. “说理教育”与“实践体验”并重 25
3. 对学校德育体系进行“网络化”调整 25-26
(二) 以青少年为主体,深化道德选择能力培养效果 26-27
1. 坚持围绕社会现实 26
2. 提倡以问题为中心 26
3. 形成群体互动模式 26-27
(三) 以现实教育引导与网络道德实践结合为原则进行培养 27-28
1. 明确现实社会的主流道德标准 27
2. 依据真实生活的道德实践体验 27-28
(四) 以网络道德教育为核心,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28-30
1. 加强青少年网络伦理意识 28
2.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28-29
3. 加大网络法治力度 29-30
结语 30-31
参考文献 31-32
后记 3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